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17482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庄召建 张海鸥,建筑语言作为符号的地域性运用,一、题目的分解1、建筑、语言与符号的关系2、建筑的地域性3、建筑语言作为符号在地域性建筑中的体现4、实例5、反思,建筑语言与符号的关系,建筑语言的概念:是建筑的表现手法,文脉传承,风格特色等的运用。例如古典建筑语言和现代建筑语言,西方建筑语言和东方建筑语言。中西方建筑语言对比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

2、,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1 建筑材料的不同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

3、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

4、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符号,在符号学意义上,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获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元素依照意义生成的规则相互组合,向人们传递视觉信息。建筑符号的意指系统由诸多建筑元素的集合和建筑规则所组成的代码构成。符号通过建筑代码生成意义。符

5、号学研究在于揭示符号的性质、运作方式和在运作过程中生成的文化意蕴。在符号学原理中,根据符号的来源和目的将其分为两类。“某些符号是为了意指而制造出来的客体,而另一些符号是为了使用功能而制造出来的客体。”而建筑符号,就是后一种,它之所以具有实用功能,恰恰是因为“它们被解码为符号”。,2 建筑的地域性 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大城市都有着似曾相识的建筑!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一切都在复制、模拟,到处都是雷同、类似。从重庆到厦门 从北京到广州 中国的城市都在相互竞争,都在追赶着世界最新潮流 它们在建设着标志性的建筑物与前卫的景观 看看今日之中国 城市越来越现代,越来越国际化,然而个性在丧失

6、特色在泯灭 模仿在泛滥 同质化在蔓延 上海的天际线越来越象纽约 深圳也越发具有拉斯维加斯似的似曾相识的城市景观。人类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个性的丢弃,迷失、惊慌、争辩、抨击、排斥充盈着我们的生活。在建筑界,人们开始更多的讨论建筑的地域性,开始研究本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人类的地域情怀,是任何力量也割断不了的要保持地域建筑的特色,首先要保证的是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色。一个地域之所以与别的地域产生区别,就在于它的特定的文化,这也正是地域文化抵制全球文化的立足点。因此,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建筑师创作的源泉,如传统的空间形式、传统的装饰、色彩、构件等,更重要的是各种传统元素在当代经过种种融合、抽象

7、和嫁接,遭到了变异和重组。,3、建筑语言作为符号在建筑中的运用,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我们职业的深远意义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和将来,使多种取向中并未成型的选择更接近地方社会 建筑语言作为符号在建筑中的地域性运用?如何运用?怎么用?,鲁迅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回归,只能指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就在于利用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文化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和材质创造出真正含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

8、建筑,实现中国传统美学、建筑文化的回归。这样的中国现代建筑才具有旺盛的艺术性和生命力。继承传统并非眷恋过去,而是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把起点放在现代的时空坐标上,用现代建筑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建筑,将传统建筑中的内涵精神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重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如同黑川纪章提出的:“我们对一种语言(风格)进行深人分析研究,选取其中有特色的语言(构件),再运用现代方法对之抽象、提高和再创造。”因此,要正确看待传统建筑的现实性,继承回归传统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使其适应时代的要求。,创作手法,1 母题提炼与重复 母体提炼既从传统建筑中截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语言片断作为母题,自成体系地拼贴到建筑中去,使得建

9、筑既具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又具有当代特征。如苏州博物馆建筑的外墙上菱形,海棠形,八边形的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与传统院落布局相结合,一石一木、一门一窗、一静一动间都有传统的古典文化底蕴,苏州博物馆八边形的漏窗,将提炼的母题重复使用于同一个建筑创作中,从而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这种构成方法通过同一母题的重复,使建筑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和秩序感。母题的重复常使建筑语汇信息反复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强化了传递的信息和主题,让人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和印象,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教学楼,以传统实心木窗户为母题,塑造了音乐般的韵律感,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教学楼,北京香山饭店大厅内的菱形窗户,2

10、重构 建筑语言的重构是指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一种颠倒和反转处理,打散和分解原系统的构成关系,根据创作需要,在本系统或系统之间进行重新组构。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运用重构的手法,从浙江传统民居中漏窗和窗棂的图案中吸取灵感,创作了来自于传统又不是传统的简单重复的建筑的立面,营造了一个既富有浓郁的传统气息,又有着强烈的现代感,充满传统文化的意境。,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某教学楼窗户,浙江乌镇某宅窗棂,现在很多建筑立面和城市立面改造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手法:格栅,材料一般用木、金属百叶、铝合金等,虽然材料灵活多样,但是其处理手法却都是从把传统民居窗户上提取的基本的语汇加以重构,保持了传统民居窗户和墙面的的一种大的

11、尺度关系,传统的建筑意蕴在现代建筑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某建筑,遮阳木格栅成组合使用,墙身上所产生的“虚”的视觉效果,和檐口一起,塑造了富有传统韵味的建筑表情的发生。,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某建筑上的遮阳格栅,3 抽象变异 这种手法是从传统建筑语言原型中提取某种概念关系,将其加以整理、抽象、简化和升华,概括提炼出与传统形式具有同样视觉效应的新的语汇,并有机地组织成现代建筑语言,使之更具文化典型性。利用这种手法进行抽象简化时要注意抓住传统建筑语汇的精华部分,抓住最能表现传统民居内涵的部分,将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提取出来,进行高度的简化、抽象和再加工,并保持原型的整体神韵,形成“隐性符号”

12、。这种处理手法是实践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苏州博物馆新馆图,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中,应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居的符号语言与现代建筑艺术做了精心结合。比如香山饭店立面的窗户和墙面的分割就是运用抽象与提炼的手法从传统中国民居中得来。入口大门则是将传统建筑中的牌楼形象高度抽象概括而来,将牌楼常见的分段起伏的轮廓简化成为平直的两竖一横的剪影式构成。进入中庭迎面设置了照壁,基于传统照壁的形式,经过了高度抽象和简化的处理。漏窗、花格、墙面上的砖饰、月洞门、外墙面的四瓣形花饰、格带压顶、灰(白)黑相间的色调等,都十分统一,和谐高雅。,4 实例,银屋 伊东丰雄,银屋不只是一个统一体而是由几部分组合而成并且具有开放式

13、特征的建筑。它共有七座在尺度上各有不同的拱顶,含有对乡村生活的一种隐喻。这里混凝土圆柱与轻盈的房屋拱顶形成鲜明对比。,伊东丰雄认为,建筑应该避免刻意的形式操作而去塑造能够直接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空间 在这座建筑中,他利用光的特性来消除建筑的“形”,打破建筑的坚固性。由于材料表面的光泽和反射效果能使形体产生一种模糊性,就把平墙与曲墙、光线与阴影以令人难以觉察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这些几乎不具备形状的构件组成最自然、最质朴的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失去形体的银色派建筑,让人体会到古老禅宗的“无常感”。,中国馆,世博中国馆纵向比较从世博会的资料可以看到,历届中国馆的建筑形式无一不是传统建筑符号片断的堆砌,即使

14、租用主办方提供的场馆也是将传统意象图片(长城、汉字、方鼎等)的迭加,建筑的结构反复呈现传统大木作,这种初级、简单拼贴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和构件的手法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中仍然在延续,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馆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建筑并没有拘泥于现有的解决手段和形式,而是尽量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在建筑技术上的广泛应用,比如本届世博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触须。触须可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出现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间。,4 反思,在谈到中国建筑的民族性之前,先了解一下和我国一衣带水,有着深厚文化渊源关系的邻国日本是

15、怎么做的,从60年代以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为代表的“象形”手法到当代安藤、妹岛等人的“会意”理念,日本建筑在体现民族性上与现代主义结合的近乎完美,当代日本建筑对民族性的追求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元素符号的引用或变异,而是更进一步融入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精神性格因素。反观我们自己在建筑设计的民族化过程中,始终停留在对传统具象元素的模仿层次上,至多进行一些抽象变异处理,难有突破,出现这样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建筑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建筑的民族性体现与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民族气质、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等等因素密切相关。总结了以下几点症结所在。,民族文化,由于我国前现代文化的发展过于成熟,源远流长的传统文

16、化熏陶造成一种强烈的文化惯性,同时也形成难以磨灭的文化自豪感。在外来文化和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中国,并且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力时,文化自豪转变为文化的不自信,因此,回到传统的建筑形式成为最好的精神庇护所。另外,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没有真正经历现代主义建筑时期,当国门重开时,面临的是西方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时代。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史上的缺失使得我国建筑思潮缺乏工业文化的熏陶和训练,从而导致建筑设计中理性的丧失、形式主义和拼贴手法的充斥等负面影响。,思维方式,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书中认为,所有人类的生活和思维习惯大约不出三个路径样法:一、向前的要求;二、调和持中的要求;三、转身向

17、后去要求。这是三种不同的路向,分别对应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西方的思维追求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西方从来不迷信前人的结论,他们对于流传下来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归纳将其系统化为理论;相对于西方,中国文化则是走的第二路向,中国的思想是安分知足、清心寡欲,对事物采取维持现状的态度,并不一定要求改造这一局面,惯性思维中的保守持中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借鉴过往经验,在中国,今不如古的思想相当根深蒂固,在建筑创作上复古倾向的现象也很大程度上缘于这种思维方式。,建筑本就与文化同构,满足着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它有它赖以存活的文化土壤。同样,传统形式只是传统文化的产物,社会及文化的变革无疑会带来建筑的变革。而世界建筑文化交流的频繁,亦会吐故纳新,各取所长。在传统形式无延续可能时,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消失,它将可能以一种现代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尽管不应该放弃传统,但是民族形式不应该成为中国建筑创作的标准和主流,只要是在中国的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他的设计就会带有中国的烙印,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个人气质,我们无需效仿古人,我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