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121670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 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与应对策略摘要:通过对中班学前幼儿典型拖延现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幼儿拖延行为的形成背后有多重原因。为帮助幼儿克服拖延倾向,教师应着力培养幼儿自身的时间感知能力,并注重合理设置幼儿学习活动的目标与任务,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与家庭教养方式,并在幼儿园中创设安全且温馨的心理环境。关键词:学前幼儿,拖延行为,应对策略引言:拖延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集体通病。加拿大学者皮尔斯斯蒂尔(PierSSteel)研究发现,拖延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许多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性的不良习惯,据调查有15%20%的成年人承认自己长期遭受拖延的困扰。1幼儿阶段是人类性格发展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

2、,也是改掉拖延习惯的重要时期。通过对本班幼儿拖延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笔者认为导致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较为多样化,教师应从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指导父母改变教养方式、合理确定幼儿任务量等多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幼儿拖延行为,进而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一、拖延的概念与拖延现象案例拖延行为是幼儿日常学习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不良习惯,也是家长和教师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应洁峰等人认为“拖延行为指的是个体在面临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时不能立刻投入并按时完成,而是有意地从事与之无关的其他行为活动,并推迟从事任务的现象。”2也就是说,个体在面对应该立刻完成的任务时,并非立即行动,而有意从事与之无关的其他事情。笔者根据本园中

3、班幼儿的日常表现,选择四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加以分析:1 .案例一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大家都开心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皮球进行练习,只有小宇一个人默默地站在拐角,一动也不动。我走过去,关心地问:”小宇,你怎么不拍球呀?”他眼神有点躲闪地说:“老师,我要上厕所”。我带他上完厕所后,他又说:“老师,我想喝水”。我正对他今天的行为产生疑惑时,小蕊偷偷和我说:“老师,小宇不想拍球”。2 .案例二周一早上,妈妈把小军送到班级时,我们正在进行集体活动。妈妈催促的说:“小军,你搞快一点,老师都在上课啦,妈妈还要赶回去上班。”小军似乎没有听到妈妈的话,还在磨磨蹭蹭,一点也不着急,妈妈冲过去,三下五除二帮他把外套脱掉了,

4、再次催促说:“快一点,大家都已经等你呢,我上班已经来不及了。”小军似乎没有听到妈妈的话,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妈妈生气地说:“随便你吧,我去上班了!,说完转头走了。事后跟妈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小军吃早饭时把饭弄撒了,被爸爸教训了一顿。3 .案例三早餐时间到了,保育员老师为每个幼儿发放一块面包和一杯牛奶,小朋友们都开心地吃起来。只有天天在慢慢啃,偶尔还用小手玩掉下来的面包屑,当别人已经开始吃第二块了,他第一块面包的一半还没吃完。等大家都吃完早餐后,准备开始进行集体活动时,他还在边吃边玩,一点也不着急。这时,小朋友们一起喊:“天天,你吃快一点,我们要做游戏啦”。4 .案例四绘画活动开始了,小朋

5、友们一个个拿起了笔和画纸,开始进行自由创作。只见梦梦小朋友一点也不着急,她一会儿和旁边的小朋友聊会儿天,一会儿搞搞花裙子上的蝴蝶结,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当她听到老师说:“绘画时间不多了,我们要开始收作品,备出去户外游戏啦!”。她突然慌乱起来,一边画,一边喊:“老师,你等等我,我快画好了!”。上述案例是幼儿园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幼儿拖延行为表现。无论是“找借口”“假装听不见”还是“慢吞吞”“边画边玩”都表明幼儿在明确了解规定任务的情况下,并未立刻积极主动采取行动完成任务,而是采用不合作方式推迟完成任务或躲避任务。二、中班幼儿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幼儿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具体来看可以从内因和外因

6、两方面分析。前者由于幼儿所处生长阶段固有的特征使他们没有能力去监督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也缺乏时间感知能力进而出现磨蹭与拖拉现象;后者因为家庭环境、教师布置的任务量或个体情绪的消极影响使他们做事动作较慢甚至刻意躲避一些相关活动。1.幼儿缺乏时间感知经验由于本班幼儿处于学龄前期,他们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在时间的理解和感知方面较弱,尚未形成“一日流程”的思维,不具备规划自己时间的意识。家长往往认为幼儿年龄较小,习惯于安排、包办幼儿的生活,忽视对其时间感知能力的培养。据笔者观察本班大多数幼儿对时间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白天、晚上、上午、下午这样大范围的时间段,而对更具体的时间如一小时、十五分钟还没有初步

7、的感知经验。2 .注意力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拖延行为并非都是有意为之,往往因其处于幼儿发展早期阶段,一方面注意力不够集中和稳定或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很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所吸引;另一方面是因为幼儿精细动作尚在发展中,自控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性、自制力,导致行为缓慢、拖沓现象。这均与幼儿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行为水平有关。3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时间感知能力培养有极大影响。然而,家长在生活中要么认为幼儿做事情速度太慢,太浪费时间,不给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要么自身存在拖延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在家庭生活中没有经历足够的锻炼、尝试的机会形成基本的时间观念,导致在

8、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拖延行为被放大。4 .任务量超过幼儿的接受水平当接受的任务超出其个体承受能力时,幼儿往往通过拖延来回避任务。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不同年龄阶段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差异较大。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让幼儿超前学习过多知识,甚至花重金帮幼儿提前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幼儿在反抗无效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拖延进行无声的反抗。已有研究也表明,任务带来的乏味、挫败感、怨恨等均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4因此,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当幼儿面临的任务量超出其负担能力时,便条件反射式的以拖延来抵抗。5 .受消极情绪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当幼儿被父母长辈训斥或者与同伴发生争执后,做事情的积极性不高,总会找借

9、口或理由推辞,甚至用哭闹的行为逃避任务。同时对于那些比较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集体性活动时往往容易回避任务或拒绝任务。他们害怕失败后,受到成人的批评以及同伴的嘲笑,进而采用拖延或磨蹭的方式应对。这要求我们对待幼儿的拖延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改善中班幼儿拖延行为的策略:根据造成幼儿拖延行为的内、外部多重原因,教师应着力从帮助幼儿形成时间观念入手,引导父母改变育儿观念和教养方式,在教学中合理设置幼儿学习任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克服拖延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1 .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逐步使其学会管理自

10、己的时间。教师应意识到幼儿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幼儿时间感知能力。师幼可以一起制定一日流程的时间表,并以图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张贴在班级主题墙,让幼儿对接下来要进行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师幼共读绘本老狼老狼几点了,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和不可逆性,加深对时间的认识。用计时的方式如计时器或数数等记录幼儿做事情的时长,使幼儿懂得拖延会造成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进而会影响到后续任务的完成。总之,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是解决幼儿拖延症最根本的手段。2 .指导父母改变家庭教养方式教师要指导家长改变不科学的教养方式,使家庭和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形成合力。TiIno

11、thyA.Pychyl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不良拖延习惯的养成,专断式、淡漠式的教养方式会让子女的拖延行为显著增加,父母频繁的拖延也会加剧子女拖延行为产生的可能性。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6教师应发挥自身专业领导力,引导父母为幼儿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领好航向,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传递科学育儿观念,为幼儿健康成长创设良好家庭氛围。3 .动态调整幼儿任务量教师不仅在

12、教学中要合理设置幼儿学习任务,也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育儿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7教师要巧用“最近发展区”,置活动时,要确保幼儿在付出一定努力情况下能够完成任务。同时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幼儿生长发育有其自身规律,通过“跳一跳,摘桃子”的方式合理开展家庭教育。当幼儿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必然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之中,逐步克服畏难情绪,不再逃避任

13、务,改变拖延行为。4 .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积极地情绪体验是幼儿自我情绪调节的基础。8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安全、温馨、舒适的学习和活动环境。教师应多观察、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相处,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教师还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把“命令幼儿做”转化为“引导做”“吸引做”“鼓励做”,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气质类型因材施教。当幼儿园成为儿童心理的安全区,他们必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不断成长。幼儿时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形成的行为习惯和个

14、性品质将对其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幼儿阶段的拖延行为若不加以干预不仅会影响到幼儿期的成长体验甚至会限制个体发展最终的高度。根据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幼儿时间观念、通过改善家庭教养方式、适当调整任务量、营造良好心里环境等措施,引导幼儿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进而为其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王晓嘟,陆潭晟.青少年拖延行为分析及纾解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11):73-74.2应洁峰,于晋,沈毅,大学生拖延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究,2018(10):239-2403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34):129-132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8页。5王晓嘟,陆潭晟.青少年拖延行为分析及纾解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坛,2022,(11):73-7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页。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页。8李臻.培养幼儿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3(5):54-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