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121671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模仿行为对幼儿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将模仿行为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对个人的模仿和对群体的模仿行为,被模仿者察觉和被模仿者未察觉以及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四种不同的类型。总结出幼儿模仿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幼儿自身和传播媒介两大因素,由此通过榜样示范、家园配合等途径引导幼儿正确模仿。关键词:幼儿、小班、模仿、同伴、习惯、引导引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模仿行为是构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观察研究的对象是小班幼儿,面对新的环境,幼儿在尝试中会模

2、仿他人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幼儿有很重要的意义及影响。因此从幼儿园的师幼交往、同伴交往以及在家庭中与父母的交往两大因素作为切入点,研究幼儿模仿的对象和模仿行为产生的原因。通过榜样示范、家园配合的方式引导幼儿模仿正确的行为习惯,以此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强化亲社会行为的目的。一、模仿行为的研究概述1.核心概念(I)模仿模仿,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受外界影响的因素很大,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重复观察到的行为动作。模仿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2)模仿行为本研究把幼儿模仿行为定义为:一日活动中,幼儿之间发生的互动行为,包括身体动作、言语行为

3、或情绪状态,被另一个幼儿所感知,有意或无意的对自身先前的行为做出即时或延迟的调整,使之达到自己的动机或期望。2 .研究指向一一同伴模仿幼儿的模仿包括对同伴的模仿,幼儿教师的模仿,父母的模仿,甚至是对周围感兴趣的人、事、物的模仿。由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幼儿园里,和同伴产生互动行为,所以笔者将本次研究对象的视角重点放在幼儿的同伴身上,通过观察幼儿同伴间的互动,及时记录幼儿的模仿行为。在进行归纳与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幼儿模仿的类型,从而为进一步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3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对所观察的现象及时记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4、,从而更好地分析幼儿模仿行为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非参与式观察法非参与式观察法,要求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完全不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从侧面进行观察,尽可能不对观察环境产生影响。本研究中研究者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不干预或打扰幼儿的行为。(2)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研究者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献,全面的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现状,在以往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发现。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关于幼儿模仿行为的现状,从而进行分析和研究。(3)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主要通过研究者自身的理解和验证,将已有的现象和理论加以叙述并解释,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本文运用较多的案例分析,采用白

5、描的手法,对观察到的事件进行客观性的描述。二、幼儿模仿的类型一一以小班幼儿为例模仿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笔者主要概括出以下四种模仿类型。1 .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从模仿者的动机角度出发,即模仿者是否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来进行划分。(1)有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模仿者为了满足身体或心理上的需要,重复某一行为从中获得愉快感或成就感。模仿者可能暂时不了解模仿这种行为的具体含义,但是能意识到这种行为对自己是有意义或是有好处的,下面我就以案例的形式来进行描述。案例1:在语言活动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能更清楚的记住儿歌内容,教师给他们出示了幼儿画册里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天空中飘落着雨滴

6、,一只松鼠妈妈用它的翅膀在护着小松鼠,小松鼠闭着眼睛在妈妈的怀抱里。教师请了几名幼儿来回答,第一个幼儿的答案是:小松鼠在睡觉。于是教师进行了提示:松鼠的身上有小雨点,然后教师请了第二个幼儿来回答,他说:小松鼠在洗澡。接二连三后面的幼儿都这样回答,没有出现不同的答案了。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思维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不可逆性。导致上述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图片上小松鼠安逸的表情误导了幼儿的思维,他们通过小松鼠闭着眼睛的这个动作,联想不到这是在下雨天,是松鼠妈妈的保护。他们的关注点只停留在小松鼠身上。继第二个幼儿的答案后,混淆了自己的想法,没有根据教师的提示再向前思考一步,当被教师

7、请来回答问题时,都纷纷模仿这个幼儿的答案。(2)无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模仿者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盲目的模仿别人的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往往没有特定的目的或意义。案例2:一个幼儿早上刚入园就哇哇大哭起来,说:“我想妈妈了。”正在茶水柜喝水的幼儿,突然也伤心的哭起来,说:“我想姥姥了。”分析:这是一种焦虑情绪的感染,只要有一个幼儿哭,就可能接二连三的出现更多的幼儿的哭声。2 .对个人的模仿行为和对群体的模仿行为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可能是一个个体,也可能是一个群体,可以从数量上进行划分。(1)对个人的模仿行为从数量上来看,模仿对象是一个个体。案例3:一名幼儿坐在凳子上冲另一名幼儿做打枪的手势,嘴里还说了

8、一声“砰”,被指的那名幼儿随即也做出打枪的手势。分析:模仿者的模仿对象是一个幼儿,模仿的行为是做打枪的手势。(2)对群体的模仿行为从数量上来看,模仿对象是一个群体。案例4:午睡前自由活动时间,幼儿都坐在凳子上,在周围小幅度活动。隔壁班的教师带幼儿做手指游戏,他们马上被吸引住了,也开始做起来,虽然不大会,但是也伸出手有模有样的做起来。分析:模仿者的模仿对象是一名教师和一群幼儿,模仿的行为是做手指游戏。3 .被模仿者察觉和被模仿者未察觉从模仿者能否察觉到自己的行为被他人重复,即从被模仿者知觉和不知觉的角度出发。(1)被模仿者察觉被模仿者察觉,模仿对象的动作被重复以后,被模仿者知道自己的行为被模仿了

9、。案例5:在涂色之前,教师问了幼儿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比如:她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长的还是短的?妈妈的个子,是高的还是矮的?”多多站起来说:“我妈妈头发很长,我妈妈的头发是黑色的,但是我的妈妈不高。”随后教师请了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子来说,结果他和多多说的一样。“可是,我见过你的妈妈哦,她的头发是短的”当教师对小男孩说完,多多一下子站起来说:“老师,他学我!”分析:当小男孩回答完问题后,教师指出了小男孩的答案与事实是不相符的,多多就意识到了小男孩在模仿她,这是明显的被模仿者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被模仿了。(2)被模仿者未察觉被模仿者未察觉,模仿对象的动作被重复以后,被模仿者不知道

10、自己的行为被模仿了。案例6:放学后,小男孩的爷爷没有来,他自己一个人在茶水柜边的地板上玩,地板的颜色是黑白相间的。教师走近看,听到小男孩对教师说:“这是黑色的,有电,不能踩!”所以他一直在白色的地板上跳来跳去。旁边一个安静的小女孩一直在看着,出于好奇,终于忍不住跟着小男孩玩起来了。小女孩的奶奶先来接她了,刚出门口,就听到她说:“奶奶,不能踩黑色的,有电!”教师回头看了看小男孩,他冲着教师咯咯咯笑起来,又继续去玩了。分析:教师在小女孩模仿完小男孩的行为后,观察了小男孩的反应,小男孩很开心的继续在玩。在他的认知里小女孩是在做游戏,对于游戏的缘由,小男孩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模仿学来的。4 .即时模仿和延

11、迟模仿模仿者的水平各有不同,可以从模仿行为出现的时间的角度来划分。(1)即时模仿即时模仿是幼儿看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行为立刻进行模仿。这是一种最简单、最明显的模仿方式。案例7:教师坐在最前面的小板凳上,幼儿围在四周排排坐。但是当教师去拿东西或者让他们休息时,立马就会有一个幼儿跑上前来,模仿教师的样子,坐在教师坐过的小板凳上。分析:幼儿想扮演教师,当教师离开一会儿,他就立马坐在最前面的凳子上。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模仿者刚做过的行为,幼儿去模仿了。(2)延迟模仿延迟模仿是幼儿看到教师、同伴或者家长的行为,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类似的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在游戏中出现的机会较多。案例8:

12、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幼儿会回忆妈妈照顾自己场景,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抱起娃娃抚摸它,给它穿衣服,给它冲牛奶喝。分析:模仿者通过自己的回忆,扮演妈妈的样子,照顾宝宝。这是以往情景的一种再现,是隔了一个时间段出现的模仿行为。三、幼儿模仿行为出现的原因关于幼儿模仿行为出现的原因,笔者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主要从幼儿自身和传播媒介两个因素入手进行分析。1 .幼儿自身因素(1)通过模仿学习模仿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一传统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手段。班杜拉曾指出:幼儿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和环境来学习,这有助于他们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角色游戏中幼儿就是通过模仿现实中不同的职业体验进行游戏。在

13、娃娃家,幼儿就会模仿爸爸妈妈去照顾宝宝;在小银行,幼儿会做一个“自由人”去排队取钱;在水果店,幼儿会模仿老板和顾客分别去卖水果和买水果。在角色体验中,幼儿学会了一定的社会规则,也学习着如何去遵守。这有利于幼儿获得一定的社会认知、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并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2)从众获得心理认同幼儿喜欢从众,从模仿中幼儿可以获得成功和喜悦的乐趣,融入别人的活动中。幼儿从中可以获得群体归属感。教师的反馈是一种刺激物,幼儿模仿的兴致会随着刺激物的强度而增加。每个幼儿都是渴望被教师关注的的,他们想要得到教师的反馈也是自身的一种需求。教师对幼儿的良好的反馈,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模仿动机,从中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

14、认可,被同伴的认可,从而获得一种愉快感。(3)独立自主意识较弱小班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较弱,在群体生活中容易人云亦云。由于个别幼儿缺乏安全感,不能不很快的融入集体生活,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因此这样的幼儿在完成一件事情时,总会去复制别人的行为,除了重复观察到的行为,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2 .传播媒介因素现如今的幼儿接触的电子产品较多,有电视、电脑、手机等,从好的方面来看,幼儿通过看电视,学习到了一些词汇,在寓教于乐中学到了一些日常行为规范。但是电子媒介作为一把双刃剑,不能忽视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幼儿此时的思维还具有不可逆性,因而容易混淆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而且某些传播媒介

15、的消极内容同样生动、新奇,幼儿容易模仿不良的社会行为,严重的可能会危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四、教育策略幼儿爱模仿,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能扼杀他们的天性,更不能对其错误的模仿行为视而不见,而应在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1.转变幼儿的盲目模仿,培养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在其前期,对周围的一切都有强烈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其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模仿往往具有表面性,因此教师可以以对话的方式帮助他们明确模仿的目的。到了后期,幼儿才开始有了初步的判断道德是非能力,模仿行为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当幼儿出现了积极的亲社会行为时,教师要及时鼓励

16、。相反在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教师要及时的参与进来进行指导,避免盲目模仿带来的危害。2.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幼儿的模仿行为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和幼儿的关系及其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对幼儿的模仿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幼儿,他们会受父母的影响,待人友善,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做幼儿学习的榜样。在幼儿园环境中,教师和同伴是影响幼儿模仿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同伴是幼儿在家庭外需要维持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模仿行为,当出现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时要及时表扬,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行为指导。3,树立模仿榜样,及时强化良好的榜样行为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17、要留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奖励良好的榜样行为,以使这一行为得到强化。同时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口令与行为保持一致。同时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幼儿对话,尊重幼儿,以身作则,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4密切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幼儿时期的习惯是很好养成的,他们的可塑性也是极强的。家长要与教师多沟通,真正地了解幼儿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的发展。教师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对家长进行直接性的指导,能够有效的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五、结语通过对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所记录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18、得出小班幼儿主要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进行人际交往的结论。教师根据小班幼儿喜欢模仿有趣的事物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开展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中,帮助幼儿积累良好的行为习惯经验。教师需要有耐心,留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当出现不良的行为惯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另外,幼儿园、家庭的和谐共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模仿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型,从而为进一步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 .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252-253.2 .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1.3 .陈慧.幼儿园小班幼儿模仿行为的探究J.时代教W,2011(12):295-295.4L陈晨.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行为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7,(9):18L.陈武英,刘连启,张虬3-5岁幼儿的认知模仿与动作模仿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5):23-27.6 .李芬月.谈幼儿模仿行为的积极引导J.吉林教育,2011(4):125125.7 .廖燕珏.浅谈幼儿行为模仿及其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0).8武珍.儿童模仿的特征与教育J.幼儿教育,1986(10):7.9 .于佩琴.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23(1):97-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