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工程与环境保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电工程与环境保护.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利工程与环境演变一、水电环境保护的回顾(4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起步。对兴建工程所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水库淤积、水生生物等方面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查和研究。但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生态观和有利的对策措施。2.2.生态环境问题多发期。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大、中型水电站,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三门峡水电站蓄水所引起的泥沙淤积对关中平原的影响及对库区土地的盐碱化、沼泽化;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柘溪水库坝前的塌岸滑坡事故;丹江口水库郧县县城的重迁等。水电站出现的这些环境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毛主席提出“三救”(即救船、救渔、救木),国务院曾多次召开
2、会议,研究解决三门峡水电站蓄水所引起的有关环境问题,但由于当时缺乏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特别是水库淹没与移民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后来数十年的努力才获得基本解决,其中有的牺牲电站的效益,有的要采取工程措施和补偿措施。3.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期。80年代后,全球保护环境呼声高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我国得到重视,根据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引进国外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建成环评)经验及有关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创建中国水利水电环境保护科学,大力推进水利水电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对已建水电站进行环境影响回顾评价。这一工作的开展,科学地回答
3、了水电工程维和引起有关环境问题,有那些环境问题;为电站发挥环境效益、减缓不利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全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经验;唤起了规划者、决策者、管理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增强了环境意识;为水电站管理提供了依据。,制定了有关规程规范。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1981年5月国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经委、国务院环境领导小组联合颁发的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有关精神和要求,着手进行了有关规程规范的编制。1988 年12月,水利部、原能源部共同颁发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1992年11月,水利部、原能源部联合颁发了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还即将颁发水力发
4、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这些规程规范,使我国的水电环评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全国开展了水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了工程的立项与兴建。为探索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内容和程序,组织了湖南耒水东江水电工程环评试点研究。继东江水电站环评试点后,又在河北桃林口水库进行了北方环评试点研究;流域环评以广东东江流域为试点。在这些环评试点经验的影响下,全国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面展开,乌江构皮滩、红水河龙滩、大渡河瀑布沟、黄河李家峡等一批大中型水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都是在此时期编制的。特别是由全国著名生态环境专家参加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的论证,把水电环评和水电环保学科推向
5、新的高度。加强人才培养,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地学、气象、社会、经济等十分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又以水文学、水力学、水能学的有关理论,应用系统科学方法与上述学科相融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预测方法与评价理论。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水电环保队伍,培养一批水电环保科技人才。在此期间,原电力部和水利部直属设计院(所),流域委和大多数省的水利水电设计院都组建了环保专业,成立了环评机构,我国水利水电系统已有专职环评人员900多人。为了提高专业队伍素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从1983年以来,先后举办了环评研习班,综合评价方法
6、、水生物、水质分析、环境医学专题研习班,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环评技术班等9期。这些研习班针对性强,提高了水电环评队伍的素质。,4.水电环境保护发展期。90年代起,主要标志是,项目的立项、招标,都必须有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保护要求条款和文件;工程施工区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工作也相继开展;环境保护措施的“三同时”和环保经费逐渐得到了落实;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已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蓄水和电站运行的环境监测和管理个所在哦也逐渐起步。总之,水电环境保护,已由80年代初期环评工作向建设期的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环境治理和运行期的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发展。二、当前国内外水利工程环保
7、的现状 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对兴建水电站环评所引起的固态环境问题一直比较重视。美国率先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69年,美国环境政策法苟安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制度肯定下来。后来,瑞典、澳大利亚、法国也分别于1969年、1974年和1976年在国家的环境法中肯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日本、加拿大、英国、西德、新西兰等国虽未在法律中拟定类似条款,但均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80年代,东南亚国家也陆续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对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视公众的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要向群众公布,广泛征求工程影响区群众和社团的意见。我国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从
8、70年代末才开始提到议事日程,虽起步晚,但发展快,在近20年的时间里,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管理工作或评价技术,都得到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工程与环境的关系是水电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已为规划者、投资者、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所认识和接受。,三、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1.替代火电,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与烧煤有关;减少烧煤的废渣量;减少CO2的排放并环节温室效应。2.调节径流,消减洪灾,保护人群健康(洪灾易引起疾病蔓延)3.资源转换,形成新的生态位,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4.促进区域城镇化的过程5.水电站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对库周农业生态有利狮子滩、东江等水电站依靠大水库的局地气候,大力发
9、展柑桔、茶叶等经济作物,使移民走上了富裕路。6.促进了山区精神文明的建设水电站的兴建,为山区的广播、电视及家用电器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四、主要环境问题及不利影响 1.水库淹没与移民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及生动、植物;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疗养区及其他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设施;铁路、公路;对聚落环境的影响;移民安置造成的水土流失;发展乡镇企业安置移民带来的环境污染等。2.水库壅高水位及水沙情势变化引起的环境及其影响水库库岸滑坡、坍塌,水库诱发地震,泥沙冲淤,地下水位升高使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等;水质物理、化学特性变化,水温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群
10、健康的影响,低温水对农作物、鱼类和珍稀滨危水生生物的影响等;水库淤积对水质、航运等的影响;水库径流调节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脱水段的影响等。3.水电站大坝及其他构筑物阻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阻断一些回游性鱼类通道,淹没鱼的产卵场,大坝上、下游形成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改变了鱼类生态习性;阻碍了航运和漂木。五、水电开发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防范措施 凡是水沙情势变化、水库淹没与移民所引起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应通过水库运行调度的变化,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来加以减缓,对经过调度优化和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尚不能改善和解决的不利影响,则采取有关的替代措施或治理措施来加以解决。凡是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如水库的淹没或对
11、物种的影响,防范主要是研究尽量减少其影响数量和补偿措施,以及是否需要建立保护区。对于潜在的风险性的影响,如诱发地震、塌岸、滑坡及其他突发环境问题,建立预警系统和加强环境监测是主要防范措施。对水电站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要区别情况,科学地、实事求事地采取有关措施加以解决。制定电站环境管理法规,依法管理,加强用水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协商。六、水电环境保护展望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和火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认识上的差距。火电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潜在性,水电建设又长期忽视对水电
12、站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的分析。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水电建设的规划者、决策者有较强的、自觉的环保意识,能按国家和国际上有关环保要求搞好水电站对的生态环境保护。2.行动上的差距。国外水电站对建设在环保方面有超前意识,在流域规划中,对环境的累积影响有系统的研究,而我国水电环保工作一般都滞后,并缺乏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对水电站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与利用亦缺乏主动性,对不利影响处理,特别是物种资源补偿及量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水电环保工作尚未走入主动建设阶段。3.学科上的差距。水电工程环保研究缺乏系统性,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尚未形成。研究力量分散,集体攻关还处于初级阶段,忽视基础研究与回顾评价工作,技术储备少
13、。4.人才上的差距。水电环保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适应发展要求,难以胜任水电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要求。较长期从事水电环境规划与环保的人员越来越少,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更少,与火电系统环保人才的工作环境有较大差距,因而人才缺乏稳定性。,七、水电工程对水温的影响 水库兴建后,库内水体温度发生很大改变,水库水温与水库工程的设计管理、工农业生产、环保等密切相关。日本、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开始较早。多年调节性水库,内部等温面基本上呈水平分布,温差主要发生在铅直方向,即沿水深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水温分层特性。水温分层情况在一年内呈周期性循环变化。每年3月初开始一次新的吸热增温期和放热降温期的循环变化过程。水库水
14、温与气候条件、热传播、水体流动特性具有密切关系,水库水文与水库库容、水深、运行方式和水体交换的频繁程度、径流总量、洪水规模也紧密相关。水库水文的垂向分布,除受水库大小、调节性能、地理位置、水深、取水口位置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外,还与水库的冬季状况,即在冬季水库表面是否形成稳定的冰盖有关。因此,我国南方、北方的水库,及时其他条件相同,水库水文的垂向分布仍有差别。水温与生态 水库水体温度场发生变化时,对库区及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水质、水生生物、局地气候及下游生态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一些多年调节的大水库水深,水温的分层现象十分明显。水温与鱼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鱼类资源以喜温性鱼类为主
15、,在水库内一般栖息在水的上中层或沿岸的浅水带,不会出现缺氧现象。水温变化对水库的鱼类影响不大,但对下游河道鱼类资源影响严重。坝下河段,由于电厂的进水口保持在较低的位置,从发电钢管流出的水流保持了这一层的水的水温,因此坝下河段的水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是高温季节水温变化越大,相反,冬季的水温则较原来未建坝前有所提高。出库水体进入下游河道后,沿程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水温发生变化,随着距大坝距离的增加,水温逐渐恢复至天然状态。其恢复距离取决于太阳辐射、天气状况、河道特性、各支流来水及工农业用水等因素。,鱼类繁殖要求一定的水温条件,如我国四大家鱼繁殖要求水温在18度以上,因此,出库水温对坝下游一定距
16、离内的鱼类产卵影响较大,也可能推迟鱼类产卵期,对鱼类繁殖产生不利影响。但冬季水温升高,对鱼类的摄氏和越冬有利。此外,低温灌溉水对下游农作物的生长期有不利影响,但对需冷却用水的工业企业低温水却是一种资源。如湖南东江水库下泄低温水,对下游鲤鱼江火电厂冷却用水极为有利,使该厂每年高温季节节约用水率高达64%。对策与建议 修建调蓄能力较大的水库引起水温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水库水体温度场发生变化,对库区周围及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对有用水要求的水库,在工程设计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非常必要。据统计,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的水库工程中,90%以上的水库采用深孔放水建筑物,存在下泄低温水的问题,使水库
17、下游产生人为冷害,造成农作物和鱼类减产。为避免冷害,我国开展了水库分层取水建筑物的试验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如江西省大同源水库分层取水建筑物的改造就是成功的例子。该水库原采用深孔放水建筑物,灌溉0.7万亩农田,库底水温只有130C左右,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1981年将原深孔放水建筑物改建为浮式平板型表层取水建筑物,使出库水温保持在200C以上,满足了灌溉要求。粮食增产效益显著。随着水电建设的发展,掌握水库水温变化特性,对工程更好地发挥效益越来越重要。现代的水工建筑物设计,在满足取水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对水温的影响因素,遵循变化规律,才能使工程设计更合理,工程效益更大。,八、水电
18、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见水污染一章)九、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水库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水域,蒸发量大,太阳辐射热得到调节,使库区及邻近区的温度和温度场要素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区域小气候状况发生变化。水面和陆面的物理性质不同,水的热容量大,其吸热和放热特征与土壤有明显差别,水面的反射率远远小于陆地,使得辐射平衡有所增加,水面的摩擦力比陆面小得多,有利于风速加强。水陆之间的热力或动力差异,首先通过垂直方向的湍流交换和辐射传递过程,把下垫面上的特性输送到上方气层,改变下垫面上空气团的温湿特征和风速分布。然后通过两个向程内外扩散,其一是背景风场的平流输送,其二是水陆热力差异所造成的热力环流的平流输送和间接作用。区域
19、小气候状况便是在这些影响的交织作用下形成的。温度变化:综合目前国内的研究,水体温度效应的季节变化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夏季有降温效应,冬季有增温效应;第二夏、秋、冬三季都有增温效应,只有春季有降温效应。,如狮子滩水库3月至8月水表平均温度低于地表平均温度,9月至翌年2月水表平均温度高于地表平均温度,水体降温效应为38月,增温效应为9月次年2月。水体温度效应的日变化与上述关系相似。如羊卓雍湖夏季地表平均温度高于水表平均温度,反映出降温效应;但每日早8时地温比水温显著偏低,水体有增温效应,下午14时地温比水温显著偏高,水体有降温效应。对极端温度影响更明显,使极端最高气温降低,极端最低气温升高,
20、其变化可以在几度范围内。温度效应水平梯度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温度效应在库周增强或减弱的程度,梯度最大的区域是效应最强的区域,一般库区平均气温随着离岸距离变化趋于稳定,温度效应减弱。狮子滩水库冬季强效应区在45km范围内,距水边平均每增加100m衰减约0.020C,在5km外近于等温。东江水库1月份库区平均气温高于库周,水库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范围约2km,7月份库区平均气温低于库周,影响范围在1km以内。湿度水库建成后,水面增大,总蒸发量增加,导致湿度状况改变,相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离水域越近,湿度越大。库区绝对湿度有增加的趋势。从狮子滩水库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无论冬夏,库区的相对湿度都减
21、小,而库区周围相对湿度增大很快,出现最大相对湿度带。其原因是由于库水蒸发水汽向周围输送,而库区周围气温降低很快,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形成较高相对湿度带。库区周围相对湿度较大主要出现在08时和20时,与库岸降温快有关。、对于半干旱地区,水库水体对空气湿度有增湿效应,主要是因地表干旱,水面蒸发比陆面蒸发大所造成的。,降水水库建成后,在夏季库面和库区周围附近的降水量减少,但距库岸一定距离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在水库上风区水边区域降水效应小,对水库腹地和下风地区的降水效应大。如拓溪水库,夏季库区及周围降水减少,在距库岸810km降水开始增加,12km增加最多。龚嘴水库上风区水边区域降水减少4.4,约56mm
22、,水库腹地和库尾10km内,平均及,少7.6%。狮子滩水库上风边区域降水减少3.5%,水库腹地水边区域减少8.7%,下风区距水边6km处减少7.7%。水库对降水的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决定于水库形状和当地地形。新安江水库为一湖泊型水库,流域内地形多为低山丘陵,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切穿山岭而过,形成一系列峡谷。流域内有两大盆地,水库蓄水后,成为水库的主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降水产生影响的最大距离为80km,使库区及沿岸十几公里地带的年降水量减少。其中夏季减少较多,冬季则略有增加,而在减少区之外的几十公里范围内降水量增加,受影响的区域主要位于水库下风向地带。对于半干旱地区,降水效应则与湿润
23、地区的水体不同。在高原上,水汽是降水的主要因子,因而水库有增加降水的效应。风 水库形成后,水面平滑的下垫面代替了原来粗糙的陆地下垫面,当气流吹过水面时,使气流不断加速,使库面风速增大,尤其是在水库的下风岸。东江水库不论是冬季1月份还是夏季7月份,水库都使库面风速增大,且冬季的影响较夏季大,特别是对下风岸的影响更大。对于库区周围陆上风速的变化,由于水库周围地形都较复杂,风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建库后风速将会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水域上空,并且,对极大风速影响不大。这主要是由于较大的风速,常伴有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而此时水域下垫面粗糙度的影响甚微。加上湿度减小,温度升高,对辐射雾的形成不利。夏季湿
24、度增大,大气层结稳定度加大,对雾的形成有利,则全年雾日将略有增多。,霜和雾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的热效应使气温的日较差及年较差变小,风速增加,近地层湍流加强,极端最低气温升高,使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从而年无霜期加长,霜冻减少,强度减弱。但对于引水工程造成的脱水段,则改变了原来的河谷小气候,使无霜期减少,霜冻增加。雾一般形成于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我国大多数水库及周围形成的雾主要是辐射雾。形成辐射雾的主要条件是辐射冷却造成的低温,较充沛的水汽,适中的风速(13m/s),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建库后,库区水面增大,冬季水面温度高于气温,容易形成蒸汽雾,使雾日增多。另一方面,由于水温高于气温,使
25、大气层结稳定度减小,加上湿度减小,温度升高,对辐射雾的形成不利。夏季温度增大,大气层结构稳定度加大,对雾的形成有利,则全年雾日将略有增多。霜和雾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的热效应使气温的日较差及年较差变小,风速增加,近地层湍流加强,极端最低气温升高,使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从而年无霜期加长,霜冻减少,强度减弱。但对于引水工程造成的脱水段,则改变了原来的河谷小气候,使无霜期减少,霜冻增加。建库后,库区水面增大,冬季水面温度高于气温,容易形成蒸汽雾,使雾日增多。夏季温度增大,对雾的形成有利,全年雾日将略有增多。十、气候变化与农业生态 任何一个气候因子的改变都可能对农业生态产生影响。无霜期变长,终霜日提
26、前,初霜期推迟,对春收作物开花、早稻育秧及晚秋作物正常生长有利。对经济作物的影响。平均气温升高,积温增加,有利于茶树、柑桔的生长、发育;而极值气温的改善,为茶树、柑桔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和“避暑”环境。此外,空气湿度增加,使茶叶叶绿素增加,特嫩性好;柑桔果皮光滑、色泽鲜艳、汁多而味甜。,对农业生态的不利影响。由于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减小,从而影响有机物质积累速度。水库使气候变得暖湿,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低湿、冻害的减少,为害虫提供了有利的越冬环境,这些都对作物带来不利影响。此外,由于脱水段河谷小气候的变化,使无霜期缩短,霜冻增加,对脱水段周围的农作物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十一、对水生生物的影
27、响 水电枢纽工程以发电、航运、防洪、灌溉等为主要工程效益。兴建水库一般都拦断江河,壅高水位,按其对径流的调节能力,水库又可分为日调节型、季调节型、年调节型和多年调节型等,不同类型的水库对水生生物有不同的影响。水生生物按其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可大致上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高等水生植物、鱼类和水生兽类。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虽然也能生活在水中,但一般属陆生动物,因为它们都能离开水而在陆地上生活。水电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不包括两栖类和爬行类。由于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水电枢纽的建设和运行不可避免地对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对其种群和数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归纳起来,水电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
28、响主要有以下方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兴建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直接的影响是改变水环境,即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进行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注意的重要因素。1.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文条件 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将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情况下大不相同,取决于不同类型的水库的调节方式。对于调蓄能力较大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而对径流式电站如葛洲坝电站,水位的变幅不大,不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的变化。,与天然河道相比,水库的流速变化也很明显,但是在水库的不同库段,流速的变化也不一样,一
29、般越靠近库尾,流速越接近天然河道,越近坝前,流速越小,在某此条件特殊的库湾,流速甚至接近于零。水库中乱的流速大于库边的流速。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淀,库水的含沙量减小,透明度增大。对引水式电站,要重点评价对脱水河段的影响,跨流域引水式电站对引出及引人河段均有影响,重点评价对引出河段的影响。水质条件 影响水库水质的因素很多,除人为活动的因素外,主要有水深和流速的变化、水库淹没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水库的调度运行方式。径流式电站对水库水质的影响较小,而多年调节的水温分层型水库对水质的影响较大。在评价水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时应重视水温分层问题。水温分层不仅影响水库水质,对库区的水生生物也有影响,而且水库下
30、泄低温水对坝下的水生生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如丹江口水库修建后,使汉江中游产卵场受到影响,家鱼产卵时间推迟。另外,淹没区清库残留物、淹没区土壤的地球化学背景值都与水库建成后的水质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土壤中有机质、氮、磷等物质在蓄水初期可能使BOD增高。2.建库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主要评价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影响。从目前已建的新安江、狮子滩、丹江口等水库的调查资料看,建库对浮游生物影响有明显规律性。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库区库周的地形地貌、水库的类型和调节运用方式、库区库周的开发程度等因素不同,使水库兴建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也不相同。同一座水库,在水库的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库水中的浮游植物的种群和数量都有很
31、大变化。水库工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一般都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另外建库后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趋势,主要受库周水体和支流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群落影响,它们往往是水库浮游植物种群形成的基础。浮游植物适应于静水或缓流水生活,在未兴建水库的天然河流尤其是山区水流较急的河流中,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种类组成则多以硅藻和绿藻为主。长江上游一些水库藻,类中,硅藻和绿藻分别占总数的40%和30%,主要是适应于流水环境营生生活的种类。在含沙量较大的常年浑浊的水流中,着生藻类较少,而在透明度较大的清澈水流中,着生藻类较多。水库形成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在湖泊型水库中比峡谷型水库多而与湖泊中的相似,峡谷型水库则介于天然
32、河道与湖泊之间。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上,库湾和支流回水区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而在水库中乱较少,表层水面多而水库深层较少。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建库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与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相似。一般情况下,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天然河道中多。在库周岸边水中的浮游动物比水库原河道中的数量多,库湾的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多于水库干流中的种类和数量。其种类组成则与河道中原有的种类以及库周小水体中的种类有关。其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的变化相同。3.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底栖生物主要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一些甲壳动物等。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其种类、数量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底质环境和水文条件的不同,山区急流河道中的底栖生
33、物远少于丘陵平原河流中的同类,河流中的底栖生物则少于湖泊尤其是生长有水草的湖泊中的底栖生物。水位相对稳定的水体中的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也相对较多。水库建成后底栖生物的变化趋势,一般说来,平原湖泊型水库底栖生物较多,山区峡谷型水库底栖生物较少;在底栖生物生长季节库水位相对稳定的水库中,如狮子滩水库其种类和数量较多,而在水位变动频繁的水库中,如葛洲坝水库较少;在消落区大的水库中较少而在消落区小的水库中较多;在富营养型的中小型水库中较多,贫营养型水库中较少;库周底质为泥质的水库中较多,底质为石质和砂质的水库中较少。另外,影响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其他环境因素还有水质、水温等。库区原有的种群和库周小水体中
34、的底栖生物对新建水库的底栖生物也有很大影响。,4、对高等水生植物的影响 高等水生植物指水生维管束植物,按其生态特点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移植物以及岸边生长的湿生植物等。水生植物的生境与水文条件的关系比较密切,大多生长在水流较缓、水位变幅不大的水体中。因此,一般情况下,湖泊池塘中的水草多于河流中的水草,而平原丘陵区河流中水草又多于山区河流中的。如长江于流中基本上无水草生长,而在长江中游,很多江段的岸边生长有较多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高等水生植物生长在水环境和湿地生境中,兴建水库对高等水生植物的影响与建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相似,除了与水库所在的区域类型有关外(平原湖泊型或山区峡谷型),
35、主要与水库的调度方式有关。如果水库的调节对水位的变幅影响不大,不致使水草长时间露出水面,则库区和库周存在着水草的生长条件;承担防洪任务的水库一般不利于水草的生长,如丹江口水利枢纽水库为了防洪,其水位在1-5月从157m降到140m,消落带条件很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因此,水库中的高等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十分稀少。另外,水草的生长与库周的底质条件有关,石质的库周库底不利于水草生长。5.对鱼类的影响 兴建水电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点是对鱼类资源的影响。除生物学上的划分鱼类区系以外,在环境影响中,常将鱼类划分为徊游性、半徊游性和定居性鱼类,或划分为珍稀鱼类、经济鱼类、国家保护鱼类,还可划分为喜流水性、
36、喜缓流或静水性、江河鱼类和湖泊鱼类,还可根据产卵类型进行划分等等。在不同的天然水体中生活的鱼类也不同。因此,兴建水库改变河流的自然条件后,其中的鱼类组成也会发生变化。兴建水库对鱼类资源主要有以下影响。阻隔鱼类回游通道大坝截断江河,使回游性鱼类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周期,对回归性极强的鱼类如鱿缚鱼类影响最为严重,如无适当的对策措施,将影响物种延续。河流的梯级开发可加重这一影响。葛洲坝水电站修建后,使原回游到上游金沙江产卵的中华鲜受阻,为了使该鱼种不致灭绝,而采取人工繁殖放流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发现中华鲟本身亦改变习性在葛洲坝下游产卵。,改变鱼类区系组水库形成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改
37、变了鱼类的栖息环境。而不同的鱼类栖息环境也不同,因此,库区的鱼类组成常发生明显的变化。通常,水库蓄水后,由于流速减缓,泥沙沉积,饵料增多,这种条件适合于喜缓流水或静水生活的鱼类而不利于喜急流水生活的鱼类的生存。另外,在山区的水库由于水库较深,水库中喜表层水或中层水生活的鱼类较多而底层鱼类相对较少。影响鱼类繁殖水库的存在和运行影响鱼类的产卵场和鱼类的产卵活动,水库截断江河阻断鱼类的繁殖徊游,无论是降河徊游、溯河徊游还是半徊游,都会受到不利影响。蓄水后水流减缓、水深加大和泥沙沉积则对喜在急流河底产勃附性卵的鱼类不利。水库运行时库水位的变动不利于在草上产黏附性卵的鱼类繁殖后代,因为水库的消落常将它们
38、的卵暴露在库岸上致其死亡。提高库区鱼类生产力水库的水体生产力普遍大于天然河流。这是因为水库的环境较之于天然河流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浮游生物则是鱼类的食物金字塔的基础,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鱼类的生产力自然也就提高。只是渔获物的组成与天然水体的渔获物有所不同,水库的渔获物中,喜静水或缓流水生活的鱼类的比例高于天然河流中的同类。影响鱼类种质交流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大江大河上的水电工程,受此种影响的鱼类主要是生活于急流水环境的种类。同种鱼类被水库分离生活在水库的上游和下游,水库的存在阻隔了它们之间的生物种质交流。这种影响结果要经过很长时间才显现出来。移民对环境的影响(见移民一章),工程施工对环
39、境的影响施工特点是规模大、工期长、强度大、机械化程度高,机械设备数量多,且以大、中型为主。大型水电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可高达数百至数千万立方米、施工高峰人数可达万人以上。80S初开始,对葛洲坝、清江隔河、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进行了施工环境评价。水质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主体工程灌浆用的化学药剂、机械的油污排放等;大气机械的尾气排放、各类粉尘、生活燃料燃烧气体的排放等噪声以砂石料系统和混凝土拌和系统为主的固定、连续式的噪声源,以大吨位汽车运输系统为主的移动、断续式的噪声源;对前方工区人群健康的影响施工区常见的疾病有肺吸虫、钩端螺旋体及疟疾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工程施工后,大批人员进驻工地,也可能带来一些潜
40、在的致病因子。夏秋季节夜间野外施工职工极易感染疾病,必须采取措施对外来常住人员进行疟疾的调查和疟源虫镜检,并对病人周围地区环境进行室内灭蚊和服药预防,以避免传播;肠道流行病主要发生在开工初期,由于施工企业与生活的随地排污(污水与垃圾),直接或间接污染了饮用水源。或每遇夏秋高温季节,蚊、蝇、鼠的猖撅,而直接污染食物,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对工区水土流失、景观及文物的影响施工方案和总体布局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施工总布置对环境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施工现场、附属企业区、生活居住区、商业服务区与道路、仓库等混杂布置而又缺乏间隔,或临时建筑很多,地点选择不当等,均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非封闭管理的施工区,还要注意
41、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特别要注意防止对学校、医院等敏感区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我国南方普遍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长江中下游最严重。与钉螺分布有关。在血吸虫病源区建库,建库前先灭钉螺;在非血吸虫病源区建库也要做试验研究并加以预防;对坝下游的钉螺一般通过水位调节形成不利于钉螺孳生的环境的办法加以防治。对疟疾流行的影响只有吸人血的按蚊才可能成为传疟媒介。施工人员中的“外来人口”是易感者。工程技术人员昼夜施工,缺乏防蚊装置,增加了蚊虫叮咬机会;土石方开挖形成许多积水坑洼,增加了按蚊的擎生场所;工地卫生防疫设施、卫生条件差。如果施工人员来自高疟区,将传染源带人,还会加剧疟疾的流行。如
42、四川省的狮子滩水库和铜街子水库在施工期间就发生了疟疾的流行。移民可能将疟原虫带入新的安置区。移民迁建过程中也会形成有利于按蚊擎生的条件或增加其叮咬人的机会,从而导致疟疾流行。丹江口水库蓄水初期,库区居民疟原虫带虫率由蓄水前的1.34%上升到 3.78%,发病率由1.3%上升到7.8%。对钩端螺旋体病的影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家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随动物的尿排出,污染环境,人可通过接触或饮用受此污染的水、土壤或食物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波及24个省市自治区。钩端螺旋体病在南方各省以稻田型为主,其主要传染源是鼠类(黑线姬鼠),大雨或洪水时也常见以猪为主要
43、传染源的洪水和雨水型暴发流行;北方各省则多呈洪水型,传染源以猪、狗为主。,对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的影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保存宿主主要是鼠类和猫,溪流河道是其第一中间宿主螺类和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擎生地。水库蓄水后淹没区不利于肺吸虫中间宿主的生存,媒介螺蟹原有生境破坏,而在正常蓄水位以上有可能形成新的肺吸虫中间宿主孽生。此病在人群中传播是因为食用生鱼或溪蟹所致,只要不生食此类食物,其传播途径即可被切断。因此卫生宣传是预防肺吸虫病的最佳方法。对地方病的影响常见的有地方性氟中毒、甲状腺肿和克山病等,主要与移民安置有关。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完全淹没型发掘、摹拟保存、转移 部分淹没型处于
44、正常蓄水位附近,低水位出露,高水位淹没,搬迁为宜;环境变化型蓄水后库区文物遗址都有变化,但部分遗址环境变化显著。水库蓄水后,有的古迹濒临水边,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会改变原有的韵味。库区支流风光,随着水运条件的改善,有可能以其特有的风姿,开发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些原不引人注目的文物古迹,会成为人们观光的景点。无影响型不在库区的文化遗址和古建筑等,不受水库淹没影响。潜在型水电工程规模宏大,在大坝建设或库区清理过程中,有可能在考古、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方面有意外发现,在建设现代文明的同时,为丰富我国的文化宝库作出贡献。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建立和健全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保护机构、搞好现有文物古迹的清理评价
45、和搬迁、搞好水库周围地区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层次系统层次1:环境总传统层次2:环境子系统层次3:环境组成层次4:环境因子,三、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局地气候库区降水较充沛,热量丰富,气候资源条件较优越,但伏旱较为严重。建库后对气温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km,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km,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0C,冬春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00C,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0C,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4.50C,极端最低气温可增高30C。冬季气温高,对喜温经济植物(如柑桔、油桐
46、等)的生长和越冬有利,下级气温降低,使河谷的高温危害减轻。年平均降水量增加约3mm。库周辐射雾的水平范围和垂直范围增大约1020%,雾日约增加2天,对城市酸雾扩散和航运略为不利。平均风速将增加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m/s左右,故建库后平均风速仍不大,但应加强天气预报,特别注意瞬时阵风对航运的影响。建库后,年平均水汽压增加0.21hPa,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冬季减少约2%。水质和水温目前,长江水质总体良好,自净能力大,但在一些江段有较严重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城市岸边,固体废气物也进入水体及岸边污染带,农田径流污染(除固体物质外)尚较轻,传播流动源引起数项水质参数超标,污染呈
47、明显发展趋势。建库后库,岸边污染带加重,尤其是排污量大的重庆、万县等江段。库水中重金属元素浓度明显降低,而沉积物中含量将增加,特别应注意乌江等的汞入库后会通过食物链在鱼中累积,构成危害。还应避免大量酸性废水排放使局部水域PH值降低,人为诱发污染物解吸而引起的水质问题。,建坝后,总磷污染将较严重,部分支流、库湾可能趋向富营养化。建库后航运发展,传播流动源污染增加,应特别注意油污染问题。岸边污染加剧和水库运行数十年后城市取水口泥沙淤积,会对城市供水产生影响,应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水库运行后,枯季流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坝下游江段水质。建库后水库不会发生大范围的稳定水温分层现象。45月,部分支流河口及近坝
48、段可能出现短时水文分层现象,但4月下旬出流水温超过190C,能满足鱼类产卵所需的水温(180C)要求。环境地质建库前,库岸大部分稳定,但几处大型滑坡体处于加剧变形阶段,有可能造成堵江碍航。泥石流轻微,水土流失严重,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从区域地质北京及深部构造特征看,库区为弱震构造环境。建库后,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震级超过6级的可能性不大。岩层(特别是黏土层)受库水浸泡软化和水位起落影响,以及城镇迁建、移民安置活动,可能触发处于极限状态下的某些崩塌、滑落体,碍航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但对航行船只及两岸居民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应加强监测、预报和防止工作。还应特别注意移民后靠,加重水土流失、泥石流
49、灾害等问题。三峡水库封闭条件良好,不存在渗漏问题。水库冲淤和坝下冲刷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约4.8亿t,绝大部分来自宜昌以上,次为汉江。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约5.3亿t,其中金沙江和嘉陵江约占73%。长江干流宜昌、寸滩站输沙量无明显增长趋势。荆江段有一定的冲淤问题。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可长期保留有效库容。对于变动回水区和坝区的碍航问题,可采用水库优化调度、港口改造、河道整治和疏浚等措施得到基本解决并将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陆生动植物淹没区约有一半是农田,200m以下无成片天然森林植被,残存的天然植被仅见于非宜农之陡坡带。明显受淹没影响的是经济林,主要是柑桔林;为满足移民搬迁、城镇重建及生产、生活对
50、木材的需求,潜伏着林木遭受严重破坏的威胁。水库蓄水后,农田和人类活动上移,以农田草灌为主的陆生脊椎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鼠类危害增加,水禽数量将会增加。水生生物建库前,库区干流水体营养以外源为主,生物生产力低。库区及坝下江段为四大家鱼重要产卵场,其中,重庆三斗坪江段有11个,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规模分别占干流的29.6%和42.7%。在洞庭湖等通江湖有较丰富的鱼类资源。水库形成将改变鱼类种类组成。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家鱼繁殖受到影响,繁殖规模小,库区河道涪陵以下原有的8个产卵场将消失,鱼类将移至库尾以上水域繁殖,育苗被截留库内,长江中、下游将减少5060%的家鱼苗来源。坝下江段鱼苗漂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