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32955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ppt(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居易春景诗词欣赏,执教老师:刘晓芳,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gu),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shn)所

2、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都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开始,刚刚开始。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赏析: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

3、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解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

5、,即春水初涨。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赏析: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

6、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的首联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

7、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尽。,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解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8、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晴翠:草原明丽翠绿。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赏析:诗人构思巧妙,从草写到古原,写到送别,把草与送别自然的连到一起。诗的前四句写了草的旺盛生命力。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则写春草让古原焕发了生机。在这样一派生机与活力的春色里,诗人与朋友告别,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

9、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全诗措词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解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谙(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

10、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赏析: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在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忆江南江南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江南忆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