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乘数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35945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贸易乘数理论.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3 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第十四小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凯恩斯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它试图把对外贸易与就业理论联系起来,从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角度说明保护贸易的重要性。对外贸易乘数是: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目录1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简介 2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主要内容 3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局限性 4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相关措施 5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简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简介凯恩斯(1883-1946)是当代最著名的英

2、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凯恩斯生活的时代,是世界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以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尤其是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各国相继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改变为奉行保护贸易政策,强化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的经济立场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支持自由贸易转为赞同保护贸易,并积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书中,他对自由贸易理论展开了批评,对重商主义的一些政策进行重新评价,并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和灵活偏好三个所谓心理规律为核心,以国家

3、干预为政策基点,创立了保护国内就业的新学说。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及其追随者对他的理论发展中提出 了一系列保护贸易的理论主张,其中核心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Theory of trade multiplier)。,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主要内容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基础上引申提出的。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乘数作用,即增加投资所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增加的若干倍。若用Y表示国民收入的增加,K表示乘数,I表示投资的增加,则:Y=K*I(1)国民收入的增加之所以是投资增加的倍数,是因为新增投资引起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起从事生

4、产资料生产的人们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收入增加又引起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从事消费品生产的人们收入的增加。如此推演下去,结果国民收入的增加等于投资增加的若干倍。现假定新增加的投资I为100美元,它用于购买投资品便成了投资品生产者(雇主和工人)增加的收入;如果投资品生产者只消费其新增收入的90%,于是向他们出售商品的人们便得到90美元的收入;如果这些人又消费其收入的90%,即81美元,这又成为向他们出售商品的人们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收入也随之增加。收入增加的总和为如下无穷等比数列:,(2)式中C为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C/Y,称为边际消费倾向1/(1-C);为乘数,若用K表示之,即得(1

5、)式。上例中,边际消费倾向C为0.9,所以乘数K=1/(1-0.9)=10,因此,投资增加100美元,可使国民收入增加1000美元(即100美元的10倍);如果C为0.5,则K=2,即投资增加100美元,可使国民收入增加200美元(即100美元的2倍);如果C为0,即人们将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储蓄,则K=1,即国民收入增加为投资增加的1倍,也为100美元;如果C为1,即人们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则K=,即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为无穷大。可见,乘数的大小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两者成正比例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影响乘数大小的因素是新增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S/Y,即边际储蓄倾向,用S表示之,则 K=

6、1/S,即乘数大小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把投资乘数原理引入对外贸易领域,分析了对外贸易与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的倍数关系。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当商品劳务输出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当商品劳务输入时,向国外支付货币,使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国内生产缩减、收入减少。因此,只有当对外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

7、量,提高国民收入。此时,国民收入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涵义。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主义积极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局限性(1)假定国内已经处在充分就业状态,这时出口继续增加意味着总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从而将出现过度需求,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出口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增加与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增加有所不同。增加投资虽会引起通货膨胀,但过一段时期以后将会形成新生产能力,供给将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过度需求。但是,出口所形成的过度需求本身并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只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在国内充分就业时,如果扩大出口,就应当相应地

8、增加进口,以避免出现因过度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出发,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包括世界的总进口价值不变),这时,除非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否则出口将无法继续增加。但是,如果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那么私人企业就会因利润率的下降而不愿扩大产量。所以,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只有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来。这就是说,只有世界总进口值增加了,一国才能连续扩大出口,并通过出口来增加本国国民收入和国内就业。(3)不可否认,对外贸易顺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但如果为了追求贸易顺差,不加节制地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势必导致关税、非关税壁垒盛行,使贸易障碍增多,发生各种贸易

9、战,从而阻碍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相关措施 扩大对外贸易乘数效应的相关措施。存在着对外贸易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即闲置资源和非充分就业。中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将转移出更多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通过扩大出口需求来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不失为一项良好的策略。虽然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可以看出,消费和投资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原因,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扩大出口需求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并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将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扩大出口需求第二,改善出口产口结构第三、积极增加进口,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简评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外

10、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理论对于认清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把贸易顺差视为与国内投资一样是对国民经济体系的一种“注入”,能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效应。其实,贸易顺差与国内投资是不同的:投资增加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使供给增加,而贸易顺差增加实际上是出口相对增加,它本身并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因此,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乘数作用并不等同。其次,对外贸易乘数在实践上是很模糊的,它常会受一国闲置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源稀缺会限制该国国民收入的

11、下一轮增长。再次,这一理论忽视了对外贸易发挥乘数作用的条件。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只有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一国才能继续扩大出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如果世界的总进口值不变或减少,一国将无法增加出口,除非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企业会因利润下降而不愿扩大生产、增加产量,因此,增加出口也无从谈起。,4.4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中心-外围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12、”。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恰恰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1历史背景2 基本特征3 主要观点 4 简评,历史背景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在这份报告中,普雷维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现实正在削弱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直到最近仍继续发挥着相

13、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落到拉丁美洲这个世界经济体系外围部分的专门任务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在这种“中心外围”的关系中,“工业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并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互利的,恰恰相反,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对此,普雷维什进一步指出:“从历史上说,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这有助于使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而划分成中心和

14、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外围。”,基本特征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就是“中心外围”体系的3个基本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中心外围”体系是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体系,具有整体性;“中心外围”之间在生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心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对于所谓的整体性,普雷维什强调的是,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普霄维什认为,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维系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的国际分工。根据这

15、种国际分工,首先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中心”和“外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对于“中心外围”体系的差异性,普雷维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二者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他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所谓的“同质性”,是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而其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表明,“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

16、泛的领域。“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中心外围”体系的“不平等性”,是普雷维什这一理论的第三个主要方面,也是该理论的关键和最终落脚点。普雷维什认为,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看,“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中心外围论的几个主要观点1.技

17、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和“外围”的不平等分配,是造成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机制;2.初级产品部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3.在贸易周期的上升阶段,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但在贸易周期的下降阶段,由于制成品市场具有垄断性质,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程度要比制成品严重得多;4.在工资成本上,贸易周期的不断运动使得制成品的价格相对上升,而初级产品价格则相对下降;5.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比较低,因此价格不仅呈现周期性下降,而且还会出现结构性下降。6.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和实施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进口系数相对较低,而英国的进口系数相对比较高,低进口系数进一步压低了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简评,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把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在国际贸易领域具有开拓性。第一次在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不平等性,对于发展中国家维护民族利益和实现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局限没有揭示传统贸易理论如何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不发达国家经济贸易状况不断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