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原理与应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38115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器原理与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电器原理与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电器原理与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电器原理与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电器原理与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器原理与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器原理与应用.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电接触与电弧理论,电路的通断和转换是通过电器中的执行部件、主要是其触头和灭弧装置来实现的。触头接通和分断电流的过程每每伴随着气体放电现象和电弧的产生及熄灭。电弧对电器多半有害。例如,电弧出现会延缓电路的分断过程、烧伤触头、缩短触头乃至整个电器的寿命,甚至还会引起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然而,电弧又是电路所储电磁能量泄放的主要途径,非此难以降低电路分断时出现的过电压。触头既是一切有触点电器的执行元件,同时又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工作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器的性能,还将影响到一个系统的工作可靠与否。触头的工作与电弧密切相关,它在工作过程中将被高温电弧所灼伤,并因之而发生质量转移和电侵蚀。因此

2、,本章将讨论电弧的产生原因、性质、熄灭方法以及电器中常用的灭弧装置,同时还要讨论电接触现象的本质、触头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行为、以及延长触头寿命和改善触头工作性能的技术措施。,第一节 电接触与触头,任何电工装置皆由彼此间以任意方式联系着的单元构成,其中赖以保证电流流通的导体间的联系称为电接触,它是一种物理现象。通过互相接触以实现导电的具体物件称为电触头(简称触头),它是接触时接通电路、操作时因其相对运动而断开或闭合电路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体。,一、触头的分类,(一)连接触头 连接触头是以机械方式一焊接、铆接和栓接来连接电路的不同环节,使电流得以自一环节流向另一环节。这种触头在工作过程中无相对运动

3、,它永远闭合着。连接触头除栓接式为可卸式外,其余为不可卸式。对连接触头的基本要求是在其所在装置的使用期限内,应能完整无损地长期通过正常工作电流和短时通过规定的故障电流。为此,它的电阻应当不大而且稳定。这就要求它能耐受周围介质的作用,又能耐受温度变化引起的形变和通过短路电流时所产生的电动力。,(二)换接触头 换接触头是电器中用以接通、分断及转换电路的执行部件,并且总是以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形式成对地出现。它具有多种形式,诸如楔形触头、刷形触头、指形触头、桥式触头和瓣式触头等。对换接触头的基本要求是电阻小而稳定,并且耐电弧、抗熔焊和电侵蚀。顾及到有触电器的故障很大一部分是触头工作不良所致,且后果往往还

4、较严重,故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二、换接触头的工作状态和基本参数,换接触头有两种稳定的工作状态:对应于电路通路的闭合状态;对应于电路断路的断开状态。换接触头还有两种过渡工作状态:从断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过渡的接通过程;从闭合状态向断开状态过渡的分断过程。四个基本参数:开距、超程、初压力和终压力:开距是触头处于断开状态时其动静触头间的最短距离,其值是由它能否耐受电路中可能出现的过电压以及能否保证顺利熄灭电弧来决定的。超程是触头运动到闭合位置后、将静触头移开时动触头还能移动的距离,其值取决于触头在期限内遭受的电侵蚀。初压力是触头刚闭合时作用于它的正压力。终压力是触头闭合终止位置的压力,其值由许多因素,

5、诸如温升、熔焊等所决定。,第二节 电弧及其产生过程,一、载流电路的开断过程 动静触头的接触原本是许多个点在接触,而接触压力一般是由弹簧产生的。由于超程的存在,触头开始分断时,电路并没开断,仅仅是动触头朝着与静触头分离的方向运动。这时,超程和接触压力都逐渐减小,接触点也减少。及至极限状态、即仅剩一个点接触时,接触面积减至最小,电流密度非常巨大,故电阻和温升剧增。以致触头虽仍闭合,但接触处的金属已处于熔融状态。此后,动触头继续运动,终于脱离,但动静触头间并未形成间隙,而由熔融的液态金属桥所维系着。液态金属的电阻率远大于固体金属的,故金属桥内热量高度集中,使其温度达到材料的沸点,并随即发生爆炸形式的

6、金属桥断裂过程,触头间隙也形成了。金属桥刚断裂时,间隙内充满着空气或其他介质及金属蒸气,它们均具有绝缘性质。于是,电流被瞬时截断,并产生过电压,将介质和金属蒸气击穿,使电流以火花放电乃至电弧的形式重新在间隙中流通。此后,随着动触头不断离开静触头以及各种熄弧因素作用,电弧终将转化为非自持放电并最终熄灭,使整个触头间隙成为绝缘体,触头分断过程亦告终结至此,触头已处于断开状态。,二、电弧的形成过程 两个触头行将接触或开始分离时,只要它们之间的电压达12 20V、电流达0.25 lA,触头间隙内就会产生高温弧光,这就是电弧。坏处:因为其温度达成千上万K足以烧伤触头、使之迅速损坏;它也能使触头熔焊、破坏

7、电器的正常工作,甚或酿成火灾刀人员伤亡等严重事故;它还会产生干扰附近的通信设施的高次谐波。益处:电弧焊、电弧熔炼和弧光灯等是专门利用电弧的设备,电器本身可借助电弧以防止产生过高的过电压和限制故障电流。(一)气体的电离 电子是在一定能级的轨道上环绕原子核旋转。离原子核越远,轨道能级越高。若电子吸收了外界能量、但仍不足以脱离原子核束缚,它只能跃迁到能级更高的轨道上,处于激励状态。电子在激励状态只能延续0.11us。在此期间,电子再获得外界能量,它便将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成为自由电子,否则,它将按量子规律释放多余能量而返回原轨道。当电子受激励跃迁到特殊能级的轨道时,它能在激励状态持续0.1 10

8、ms;这就更易再次吸收外界能量而逸出。此类状态称为亚稳态,它在电离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如果电子获得足以脱离原子核束缚的能量,它便逸出成为自由电子,而失去电子的原子则成为正离子。这种现象称为电离。发生电离所需能量称为电离能Wi。,使一个电子激励所需能量称为激励能We,它与电离能Wi均以电子伏eV为单位。表2-1中列举了部分气体和金属蒸气的We和Wi值。,电离形式,表面发射,空间电离,场致发射,光发射,二次电子发射,热发射,光电离,碰撞电离,热电离,发生于金属电极表面,发生于触头间隙内,场致发射,光发射,二次电子发射,热发射,光电离,碰撞电离,热电离,热发射出现于电极表面被加热到2000 2500

9、K时。此时电极表面的自由电子就因获得足以克服表面晶格电场产生的势垒而逸出到空间。,场致发射是因电极表面存在强电场,使表面垫垒厚度减小而令电子借隧道效应逸出的。,光发射是光和各种射线照射于金属表面。使电子获得能量而逸出的现象。,二次电子发射是指正离子高速撞击阴极、或电子高速撞击阳极引起的表面发射。-一般阴极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较强,并在气体放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光电离发生在hvWi时,光频率v越高,光电离便越强。可见光通常不引起光电离。,带电粒子在场强为E的电场中运动时,它在两次碰撞之间的自由行程上可获得动能W=qE,若该能量大于或等于中性粒子的电离能,该粒子被碰撞后即电离。由于电子的自由行程

10、大,故引起碰撞电离的主要是电极发射或空间中性粒子电离时释放的电子。有时碰撞能量不足以使中性粒子电离,只能使之处于激励状态或使电子附于中性粒子上成为负离子。,实际电离过程绝非单一形式的,而是各种电离形式的综合表现,(二)消电离及其形式 电离气体中的带电粒子自身消失或失去电荷而转化为中性粒子的现象称为消电离。电离与消电离是同时存在也同时消亡的矛盾统一体。消电离主要有两种形式-复合和扩散。复合:两带异性电的带电粒子彼此相遇后失去电荷成为中性粒子的现象称为复合。复合有表面复合与空间复合两种形式。扩散:带电粒子自高温高浓度处移向低温低浓度处的现象称为扩散。它能使电离空间内的带电粒子减少,所以有助于熄灭电

11、弧。,表面复合,电子进入阳极或负离子接近阳极把电子转移给阳极、以及正离予接近阴极从它取得电子时,这些带电粒子均失去电荷化为中性粒子。还有,当电子接近、不带电的金属表面(图2-3a)或负离子接近之(图2-3b)时,它们将因金属表面感应而生的异性电荷作用被吸附于其上,一旦附近出现带异性电的带电粒子,这些粒子便互相吸引,复合形成中性粒子。即使带电粒子到达绝缘体表面,由于感应所生极化电荷的作用,也会发生类似于出现在金属表面的复合过程。上述这些发生在带电或不带电物体表面的表面的复合过程,统称为表面复合。,空间复合,若正离子和电子在极间空隙内相遇(图2-3c),它们将复合成为一个中性粒子,这就空间复合。若

12、电子在空间运动中为一中性粒子俘获形成一负离子,然后再与正离子相遇复合成为两个中性粒子(图2-3d),这就是间接空间复合。,另外,复合的概率与气体性质及纯度有关。例如,惰性气体和纯净的氢气及氮气都不会与电子结合成为负离子,而氟原子及其化合物(如SF6气体)就具有极强的俘获电子的能力。因此SF6被称为负电性气体,它是一种良好的灭弧介质。带电粒子在复合时将释放出部分能量,后者或被用以加热物体的表面(表面复合时);或被用以增大所形成中性粒子的运动速度及以光量子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空间复合时)。,(三)气体放电过程 若在两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当逐渐增大电压u至一定值时,便发生了间隙内的气体放电现象。图2-

13、4所示即为直径I0cm、间隙为数厘米、气压约133Pa的低气压放电管气体放电的静态伏安特性。,在OA段,外施电压甚低,由外界催离素(如阴极被加热和各种射线的作用)产生的带电粒子尚难以全部到达阳极,故电流i虽随电压u上升而增大,但其值极微小。在AB段,随着电压增大,电流已达饱和值,但该值仍由外界催离素的作用自阴极释放的电子数所决定。在BC和CD段,由于电压继续增大已导致场致发射和二次电子发射以及不甚强的碰撞电离,故电流又在增大,开始很慢(BC段)、然后较快(CD段)。然而,在整个OD段,若无外界催离素的作用,间隙内就没有白由电子,放电亦将终止,故此阶段被称为非自持放电阶段。,OD段:非自持放电阶

14、段,DH段:自持放电阶段,从D点起,场致发射及二次电子发射的电子已甚多,以致除去外界电离因素后仍可借空间的碰撞电离维持放电,故气体放电已有质的变化,进入了自持放电阶段。于是,电流增长迅速,且放电伴随有不强的声光效应。对应于D点的电压是决定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它称为气隙的击穿电压Ub,在气体间隙的击穿过程中,先是阴极发射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并于此中过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电子和正离子。电子运动速度大,多集中于前进方向端部;正则反之,处于尾部。这种形式的分布称为电子雪崩。随着雪崩数量增多及其端部和尾部分别向阳极和阴极发展,间隙内就形成了自阴极至阳极的离子化通道,即气隙的击穿。,CE段:汤逊放电

15、区,汤逊最先研究了CE段的放电现象,所以该段被称为汤逊放电区。但即使是自持性汤逾放电也是无光的,故称作无光放电或黑暗放电。,EF段:过度阶段,从E点至F段称为过渡阶段,放电由无光转向有辉光,电流也在增大。但由于碰撞电离增强,为维持放电所需的电压反而反而降低了。此阶段内,阴极附近的正离子部分被中和,阴极区电压降也逐渐降低。,FG段,在FG段,放电电电流继续增大,辉光放电向着扩张到整个阴极表面发展,故电流密度不大(约0.1A/m2),而且稳定,并使阴极区电压降也较稳定,其值约数百伏。,GH段:异常放电阶段,在GH段,由于电流和电流密均在增大,阴极区电压降和维持放电所需电压亦增大。这个阶段被称作异常

16、辉光放电阶段。,H点后,从H点开始,气体放电已进入弧光放电阶段,它伴随着强烈的声光和热效应。这时,电流密度已高达107A/m2以上,故放电通道温度极高(在6000K以上)。放电形式以热电离为主,阴极区电压降较小,仅数十伏。,自持放电形式很多,诸如无光放电、辉光放电、电晕放电、火花放电,弧光放电(电弧)等,但它们是否转化为弧光放电以及如何转化,则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三、电弧的外观与本质,从外表来看,电弧是存在于电极(触头)间隙内的一团光度极强、温度罗极高的火焰。电弧形成时,阴极表面有一块或若干块光度特别强的区域-阴极斑点。它的温度常为阴极材料的气化温度,电流密度亦达10A/mm2以上。在电

17、弧电流本身磁场作用下,此斑点在阴极表面不断移动,并发射电子。临近斑点的一段极短的电弧区(越等于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即10-6m)称为近阴极区。其中电弧光度较小,电压降却很大。阴极发射的电子在此区域内被电场加速后具有甚大能量,故一旦与中性粒子相撞常可使之电离。与此对应,阳极表面也有阳极斑点,它接受来自电弧间隙的电子。其附近也有称为近阳极区的薄层,但厚度约为近阴极区的数倍。两近极区的电压降均在20V以内,且几乎与电流值无关。但近阴极区厚度特别小,故该处电位梯度竟达108 I09V/m。两极区之间的一段电弧称为弧柱,它几乎占有电弧的全部长度。弧柱内气体已全部电离(但同时也不间断的在进行消电离),且正

18、负带电粒子电量相等,所以是等离子区。弧柱温度特别高,中心温度达(13)104,故特别明亮;弧柱外层有一层晕圈,其温度在(0.54)103K范围内,故较红暗。图2-5所示为电弧的构造和逼度分布。,总之,弧光放电乃是自持放电的一种形式,也是它的最终形式。从本质上来看,电弧是生成于气体中的炽热电流、是高温气体中的离子化放电通道,是充满着电离过程和消电离过程的热电统一体。,第三节 电弧的特性和方程,一、电弧的电压方程 电弧电压包括近阴极区电压降Uc、近阳极区电压降Ua和弧柱电压降Up,即 UA=Uc+Ua+Up 两近极区电压降基本不变,故以Uo=Uc+Ua表示,并称之为近极区压降;弧柱区内的电场强度E

19、又近乎恒值,约(1 5)103V/m,在特殊介质内还可达(10 20)103V/m,故电弧电压 UA=U0+El 式中:l为弧柱区长度,可近似地取它为整个电弧的长度。图2-6给出了电弧各区域内的电压降和电场强度的分布。,二、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伏安特性为电弧的重要特性之一,它表示电弧电压与电弧电流间的关系。图2-7是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当外施电压达到燃弧(击穿)电压Ub、电流亦达到燃弧电流Ib后,电弧便产生了,而且随着电流的增大,电弧电压反而降低。这是因为电流增大会使弧柱内热电离掷剧、离子浓度加大,故维持稳定燃弧所需电压反而减小。这种特性称为负阻特性。燃弧电压和燃弧电流与电极材料以及间隙内的介

20、质有关。当直流电器触头分断时,若电压和电流均超过一定数值后,即将产生电弧。,图2-7曲线1是在弧长不变的条件下逐渐增大电流测得的。实际上曲线起点Ub不在纵轴上(参见图2-4)。若自IA=II处开始减小电流(进入曲线2),由于电弧本身的热惯性,电弧电阻的增大总是滞后于电流的变化,故曲线2位于曲线1下方。电流减小越快,曲线2位置越低;在极限情况下、即电流减小速度为无穷大时,电弧温度、热电离程度、弧柱直径和尺寸均来不及变化,伏安特性也就变成过坐标原点的曲线3了。电流减小时伏安特性与纵轴相交处的电压Ue称为熄弧电压。除非在极限场合,即电流无限缓慢减小时,均有UeUb,三、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和时间特性

21、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不同于直流的伏安特性(图2-8),因为交变电流总是随着时间变化,所以伏安特性只能是动态的。值得注意的是交变电流每个周期有两次自然通过零值,而电弧也通常在电流过零时自行熄灭。若未能熄灭,则另一半周内电弧将重燃,且其伏安特性与原特性是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的。交流电弧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见图2-9。今以电阻性负载时的特性为例加以说明。当电弧电流lA过零时,因电源电压u与之同相,且电弧电阻又甚大,故电弧间隙上的电压实际上等于电弧电压。随着电源电压的上升,弧隙电流不断增大,电弧电阻则逐渐减小,及至弧隙电压上升到燃弧电压,间隙便被击穿,重新燃弧。此后电弧电阻继续减小,使电弧呈现负阻性,故电

22、弧电压反而因电流增大而下降,并趋于某定值UA。在半周行将结束时,为持电弧电流,电弧电压又要升高。至某一时刻,电弧电压已不足以维持电弧电流,电弧即熄灭,iA=0,而电弧电压又和电源电压一样。,四、电弧的能量平衡电弧的功率为 PA=UAIA=U0lA+E l lA 按UO和El在UA中所占比例,电弧有长弧与短弧之分。若UO在UA中占主要地位,电弧就是短弧;反之,则是长弧。短弧的能量损耗是转化为热能、并经电极和与之连接的金属件散往周围介质。长弧的能量损耗可近似地认为是转化为热能、并经弧柱散往周围介质。就一般工业电器而论,弧柱的散热具有重要意义。弧柱是高温等离子体。燃弧时的弧柱温度通常为(420)10

23、3K,熄弧时则仅有(3 4)103K。弧柱温度与电极材料、灭弧介质种类和压力以及其冷却作用的强烈程度等有关。若以QA表示电弧能量、以Pd表示电弧散出的功率,电弧的动态热平衡方程便是 dQA/dt=PA-Pd若dQA/dt 0,即PA Pd,说明电弧能量在增大,使燃弧更加炽烈;若dQA/dt0,即PAPd,说明电弧能量在减小,电弧将趋于熄灭;若dQA/dt=0,即PA=Pd,电弧能量达到平衡,并且稳定地燃弧。,第四节 直流电弧及其熄灭,对于含电阻R、电感L的直流电路,当其中的触头间隙内产生电弧时,若以U表示电源电压,i表示电弧电流,电压平衡方程为 在绘制电弧伏安特性的同时(曲线1),再作U-iR

24、特性(曲线2)。后者为连接纵轴上的点U与横轴上的I=U/R的线段。U-iR特性与伏安特性交于A、B两点,故点A、B是电路在有电弧时的两个工作点。在此二点上,电源电压U的一部分降落于电路的电阻上,另一部分降落于电弧电阻上(电弧电压uA),而,U-iR=Ldi/dt+UA,两个工作点A、B并不均为稳定燃弧点。设电路工作于点A,即电流为IA。由图可见,当电流有一增量i0时,Ldi/dt0,电流继续增大;反之,若电流有一增量i0,则Ldi/dt0,电弧电流将继续减小。因此,A点不可能是稳定燃弧点。经分析后不难看出,B点将是电路的稳态工作点、也即稳定燃弧点。显然,要熄灭电弧,就必须消除稳定燃弧点。,一、

25、熄灭直流电弧的方法 为消除直流电弧的稳定燃弧点,应使其伏安特性处于特性U-iR的上方,使电弧电压UA与电阻电压降iR之和超过电源电压U,以致电弧无法稳定燃烧(曲线1-曲线1)。按电弧电压方程及电压平衡方程,可采取下列技术措施:拉长电弧或对其实行人工冷却增大近极区电压降增大弧柱电场强度,U-iR=Ldi/dt+UA,(1)拉长电弧或对其实行人工冷却 此二者在原理上均为借增大弧柱电阻使电弧伏安特性上移,与特性u-iR脱离,即由原来的曲线1变为曲线I(图2-11)。为此,可增大纵向触头间隙(图2-12a),也可借电流本身的磁场或外加磁场从法向吹弧以拉长电弧(图2-12b),或借磁场使弧斑沿电极上移(

26、图2-12.)。这些措施除能机械地增大电弧长度l外,还能借电弧在运动中不断与新鲜冷却介质接触而增大弧柱电场强度E,从而增大弧柱电压降。,(2)增大近极区电压降 若在灭弧室内设置若干垂直于电弧的栅片(如n片),则电弧被驱入灭弧室后将被它们截割为n+I段短弧(图2-12d),故电弧电压降 UA=(n+1)Uo十EI 这比无栅片时增大了nU0,所以也能起到使电弧伏安特性上移的作用。(3)增大弧柱电场强度 具体措施有增大气体介质的压强、增大电弧与介质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使电弧与温度较低的绝缘材料紧密接触以加速弧柱冷却、采用如SF6气体等具有强烈消电离作用的特殊灭弧介质以及采用真空灭弧室等。,二、分断直流

27、电路时的过电压分断直流电路时,电弧熄灭的瞬间有i=0及uA=Ue,故有:所以出现在触头间隙上的过电压为它与电流减小的速度、即灭弧强度有关。灭弧能力越强,电流减小就越快,过电压也越高。由上式能导出燃弧时间计算公式此式宜以图解积分法求解,即先作1/U=f(i)曲线,再求曲线在由I至0一段内包围的面积,最后乘以电感值L。显然,线路的电感越大,其所储存并需要经由电弧间隙散出的能量也越大,因而灭弧越发困难,所需时间也越长。,决定过电压的因素主要是灭弧强度:过强会导致甚高的过电压,过低将延长灭弧时间。为防止分断电感性负载时出现过高的、危及绝缘或导致电弧重燃的过电压,必须采取限制措施。若给负载并联一电阻 R

28、S(图2-13a),则切断电流时应有,故负载两端的电压,而t=0时弧隙两端过电压的最大值为,由此可见,选择适当的Rs值可将过电压降低到容许的水平。但为避免增大功率损耗,应与并联电阻Rs串联一个二极管VD(图2-13b)。有时也采用双断口电路(图2-13c)以降低过电压。分断时,断口CI先分断,C2后分断。由于断口C2和电阻Rs的存在,断口CI处的电弧就容易熄灭了。断匚C2处的电弧则因Rs的限流作用,且它本身又被设计为具有较小的灭弧强度,故也易熄灭。这种电路多用于高压系统。,第 五节 交流电弧及其熄灭,就直流电弧而论,只要电弧电流等于零即可认为它已熄灭,除非弧隙被过电压重新击穿。交流电弧则不然,

29、因为其电流会自然过零。在此之后同时有两种过程在进行着:一为电弧间隙内绝缘介质强度的恢复过程-介质恢复过程;另一为弧隙电压恢复过程。若介质强度恢复速度始终高于电压恢复速度,弧隙内的电离必然逐渐减弱,最终使弧隙呈完全绝缘状态,电弧也不会重燃。否则弧隙中的电离将逐渐加强,及至带电粒子浓度超过某一定值,电弧便重燃。因此,交流电弧熄灭与否需视电弧电流过零后介质恢复过程是否超过电压恢复过程而定。如图2-14所示,当介质恢复速度(曲线1)始终超过电压恢复速度(曲线3)时,由于UjfUhf,电弧不会重燃。反之,当介质恢复速度在某些时候(曲线2)小于电压恢复速度时,电弧还会重新燃烧,也即电弧未能熄灭。,一、弧隙

30、介质恢复过程,交流电弧电流自然过零后、弧隙介质恢复过程便已开始,但在近阴极区和其余部分(生要是弧柱区)恢复过程有所不同。,(一)近阴极区的介质恢复过程 电弧电流过零后弧隙两端的电极立即改变极性。在新的近阴极区内外,电子运动速度为正离子的成千倍,故它们于刚改变极性时即迅速离开而移向新的阳极,使此处仅留下正离子。同时,新阴极正是原来的阳极,附近正离子并不多,以致难以在新阴极表面产生场致发射以提供持续的电子流。另外,新阴极在电流过零前后的温度已降低到热电离温度以下,亦难以借热发射提供持续的电子流。因此,电流过零后只需经过0.1 lus,即可在近阴极区获得150 250V的介质强度(具体量值视阴极温度

31、而定,温度越低,介质强度越高)。图2-15给出了刚改变极性时近阴极区的状况。倘若在灭弧室内设若干金属栅片,将进人灭弧室内的电弧截割剧成许多段串联的短弧,则电流过零后每一短弧的近阴极区均将立即出现150 250V的介质强度(由于弧隙热惯性的影响,实际介质强度要低一些)。当它们的总和大于电网电压(包括过电压)时,电弧便熄灭。出现于近阴极区的这种现象称为近阴极效应,综合利用截割电弧和近阴极效应灭弧的方法称为短弧灭弧原理,它广泛用于低压交流开关电器。,(二)弧柱区的介质恢复过程 电弧电流自然过零前后的数十微秒内,电流已近乎等于零,故这段时间被称为零休时间。由于热惯性的影响,零休期间电弧电阻Rh并非无穷

32、大,而是因灭弧强度不同呈现不同量值。弧隙电阻非无穷大意味着弧隙内尚有残留的带电粒子和它们形成的剩余电流,故电源仍向弧隙输送能量。当后者小于电弧散出的能量时,弧隙内温度降低,消电离作用增强,弧隙电阻不断增大,直至无穷大,也即弧隙变成了具有一定强度的介质,电弧也将熄灭。反之若弧隙取自电源的能量大于其散出的能量,Rh将迅速减小,剩余电流不断增大,使电弧重新燃烧。这就是所谓热击穿。然而,热击穿存在与否还不是交流电弧是否能熄灭的唯一条件。不出现热击穿固然象征着热电离已基本停止,但当弧隙两端的电压足够高时,仍可能将弧隙内的高温气体击穿,重新燃弧。这种现象称为电击穿。因此,交流电弧电流自然过零后的弧柱区介质

33、恢复过程大抵可分为热击穿和电击穿两个阶段。交流电弧的熄灭条件则可归结为:在零休期间,弧隙的输入能量恒小于输出能量,因而无热积累;在电流过零后,恢复电压又不足以将已形成的弧隙介质击穿。,二、弧隙电压恢复过程,电弧电流过零后,弧隙两端的电压将由零或反向的电弧电压上升到此时的电源电压。这一电压上升过程称为电压恢复过程,此过程中的弧隙电压则称为恢复电压。电压恢复过程进展情况与电路参数有关。分断电阻性电路时(图2-16a),电弧电流i与电源电压U同相,故电流过零时电压亦为零。这样,电流过零后作用于弧隙的电压-恢复电压uhf自零开始按正弦规律上升,而无暂态分量,只有稳态分量-工频正弦电压。若分断电感性电路

34、(图2-16b),因电流滞后于电源电压约90度,故电流过零时电源电压恰为幅值。因此,电流过零后加在弧隙上的恢复电压将自零跃升到电源电压幅值,并于此后按正弦规律变化。这时的恢复电压含上升很快的暂态分量。分断电容性电路时(图2-16c),因电流越前电源电压约90度,电流过零时电压也处于幅值,因而电容被充电到具有约为电源电压幅值的电压,且因电荷于电路分断后无处泄放而保持着此电压。因此,电弧电流为零时恢复电压有一个几乎很少衰减的暂态分量和一工频正弦稳态分量,并且是从零开始随着u的变化逐渐增大,最终达到约二倍电源电压幅值。,实际的电压恢复过程要复杂得多,它要受到被分断电路的相数、一相的断口数、线路工作状

35、况、灭弧介质和灭弧室构造及分断时的初相角等许多因素的影响。鉴于电路以电感性的为多,所以分析电压恢复过程也以它为例。,为便于分析起见,只讨论理想弧隙的电压恢复过程,并设电路本身的电阻为零、且在此过程(约数百微秒)中电源电压不变。顾及到电源绕组间的寄生电容、线路的对地电容和线间电容(其总值为C),则电路的电压方程为其解为:式中 A、B为积分常数 0为无损耗电路的固有振荡角频率 Ugm工频电源电压的幅值当电弧电流过零(t=0)时,uc=0,du/dt=0,故积分常数A=Ugm,B=0。于是,,此电压Uc就是弧隙上的恢复电压Uhf,它含稳态分量Ugm和暂态分量Ugmcos0t。因此,电压恢复过程是角频

36、率为0的振荡过程(图2-17a)。,三、交流电弧的熄灭,交流电弧的熄灭条件是在零休期间不发生热击穿,同时在此之后弧隙介复过程总是胜过电压恢复过程,也即不发生电击穿。但从灭弧效果来看,零休期间是最好的灭弧时机:一则这时弧隙的输入功率近乎等于零,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加速电弧能量的散发以抑制热电离,即可防止因热击穿引起电弧重燃;二则这时线路所储能量很小,需借电弧散发的能量不大,不易因出现较高的过电压而引起电击穿。反之,若灭弧非常强烈,在电流自然过零前就“截流”,强迫电弧熄灭,则将产生很高的过电压,即使不致影响灭弧,对线路及其中的设备也很不利。因此,除非有特殊要求,交流开关电器多采用灭弧强度不过强的灭弧装

37、置,使电弧是在零休期间、而且是在电流首次自然过零时熄灭。,实际上交流电弧未必均能于电流首次自然过零时熄灭,有时需经23个半周才熄灭。如图2-18所示,触头刚分离(t=t0)时,弧隙甚小,Uh也不大。故电流在首次过零(t=t1)前,其波形基本上仍属正弦波,且在电流过零处比电源电压滞后约为90度。这时,介质强度Ujf不大,当恢复电压Uhf于不久后上升到大于燃弧电压UbI时,弧隙被击穿,电弧重燃。在第二个半周,弧隙增大了,uh ujf均增大,电流再过零(t=t2)时的滞后角2 Ujf2时,弧隙再次被击穿,电弧仍重燃。此后因弧隙更大,当t=t3、即电流第三次过零时,32,且Ujf始终大于Ubf,电弧终

38、被熄灭,交流连路也完全切断了。,第六节 灭弧装置,一、灭火花电路二、简单灭弧三、磁吹灭弧装置四、弧罩与纵缝灭弧装置五、栅片灭弧装署六、固体产气灭弧装置,七、石英砂灭弧装置八、油吹灭弧装置九、压缩空气灭弧装置十、六氟化硫(SF6)气体 灭弧装置十一、真空灭弧装置十二、无弧分断,电弧燃烧空间的扩展及其导致的触头电侵蚀,能危及电器本身和它所在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故必须采用适当灭弧装置以加速并可靠地熄灭电弧。,一、灭火花电路 灭火花电路用于保护直流继电器的触头系统,降低其电侵蚀、提高其分断能力,进而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行,因为继电器工作电流虽不大,但为提高灵敏度和减小体积重量,其接触压力取得很小,兼之操作

39、频率高、负载又多为电感性的,故必须增强其灭弧能力。,所谓灭火花电路,或并联在负载上、或并联在继电器触头上作为放电回路。,二、简单灭弧 这是指在大气中分开触头拉长电弧使之熄灭。它借机械力或电弧电流本身产生的电动力拉长电弧,并使之在运动中不断与新鲜空气接触为其冷却。这样,随着弧长,和弧柱电场强度E的不断增大,使电弧伏安特性因电弧电压Uh增大而上移。当Uhu-iR时,电弧熄灭。低压电器中的刀开关和直动式交流接触器均有利用简单灭弧原理者。但为保护触头有时还设弧角,使电弧在弧角上燃烧,同时为限制电弧空间扩展有时亦设置灭弧室。,三、磁吹灭弧装置 需要较大的电动力将电弧吹入灭弧室时,要采用专门的磁吹线圈(图

40、2-20)建立足够强的磁场。它通常有一至数匝,与触头串联(虽也可与电源并联,但很少见)。为使磁场较集中地分布在弧区以增大吹弧力,线圈中央穿有铁心,其两端平行地设置夹着灭弧室的导磁钢板。串联磁吹线圈的吹弧效果在触头分断大电流时很明显,分断小电流时则比较逊色。,四、弧罩与纵缝灭弧装置 为限制弧区扩展并加速冷却以削弱热电离,常采用陶土或耐弧塑料(如三聚氰胺与MP-1塑料)制造的灭弧室。有些灭弧室还设有狭窄的纵缝,使电弧进入后在与缝壁的紧密接触中被冷却。纵缝灭弧装置有单纵缝、多纵缝和纵向曲缝等数种(图2-21)。为克服电弧进入宽度略小于其直径的狭缝的阻力,有时还需磁吹配合。纵缝多采取下宽上窄的形式,以

41、减小电弧迸入时的阻力。多纵缝的缝隙甚窄,且入口处宽度是骤变的,故仅当电流甚大时卓有成效。纵向曲缝兼有逐渐拉长电弧的作用,故其效果尤佳。这种灭弧方式多用于低压开关电器,间或用于3 10kV的高压开关电器。,五、栅片灭弧装置 栅片灭弧装置有绝缘栅片与金属栅片两种:前者借拉长电弧并使之在与它紧密接触的过程中迅速冷却;后者借将电弧截割为多段短弧、利用增大近极区电压降(特别是交流阴极效应)以加强灭弧效果(图2-22)。金属栅片为钢质,它有将电弧吸引的作用和冷却作用,但其V形缺口是偏心的,且要交错排列以减小对电弧的阻力。栅片灭弧装置适用于高低压直流和交流开关电器,但以低压交流开关电器用得较多。,六、固体产

42、气灭弧装置 它主要用于高低压熔断器。以低压封闭管式熔断器为例,它是利用能产生气体的固体绝缘材料兼作绝缘管和灭弧室。电路发生短路时,熔体窄部迅速熔化和汽化,形成若干串联短弧,而绝缘管则在电弧高温作用下迅速分解汽化,产生压强达数MPa的含氢高压气体。电弧便在近阴极效应和高压气态介质共同作用下很快熄灭,有时甚至能在短路电流尚未达到顶期值之前就截流,提前分断电路。,七、石英砂灭弧装置 它也是主要用于高低压熔断器。石英砂充填在绝缘管内作为灭弧介质。熔断器的熔体熔化后产生的金属蒸气为石英砂所限无法自由扩散,遂形成高压气体,使电离了的金属蒸气扩散于石英砂缝隙内,在该处冷却并复合。这种装置灭弧能力强,截流作用

43、显著。但分断小倍数过载电流时,可能因熔体稳态工作温度较高而将石英砂熔解,形成液态玻璃,并与金属熔体作用生成绝缘性能差的硅酸盐,以致发生稳定燃弧现象,特别是在直流的场合。,八、油吹灭弧装置 油吹灭弧装置是以变压器油为介质。产生电弧后,它会使油气化为含氢量达7080%的气体,后者与占总体积约40%的油蒸气共同形成油气泡,使电弧在其中燃烧。油吹灭弧主要是利用氢气的高导热性和低粘度以加强对弧柱的冷却作用,利用油气为四周冷油所限不能迅速膨胀而形成的0.5 IMPa高压以加强介质强度,以及利用因气泡壁各处油的气化速度不同产生的压力差使油气作紊乱运动,将刚生成的低温油气引至弧柱以加速其冷却。油吹灭弧的燃弧时

44、间有一最大值,与之对应的电流称为临界电流其值因灭弧装置结构而异,由于弧室机械强度的限制,油吹灭弧还有一极限开断电流。油吹灭弧装置曾在高压断路器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结构复杂且效果不甚理想,它已越来越多地为其他形式的灭弧装置所取代。,九、压缩空气灭弧装置 它也是用于高压电器。开断电路时,以管道将预储的压缩空气引向弧区猛烈吹弧。一面带走大量热量、降低弧区温度,另一方面则吹散电离气体将新鲜高压气体补充空间。因此,这种灭弧装置既能提高分断能力、缩短燃弧时间,又能保证自动重合闸时不降低分断能力。它虽无临界电流,但仍有极限分断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压缩空气灭弧装置近年来也用得比较少了。,十、六氟化硫(S

45、F6)气体灭弧装置 SF6气体为共价键型的完全对称正八面体分子结构的气体,故具有强负电性,极为稳定。它无色、无臭、无味、无毒、既不燃也不助燃。一般无腐蚀性。在常温常压下SF6的密度是空气的5倍,分子量也大,故其热导率虽逊于空气,但热容量大,总的热传导仍优于空气。概括起来,SF6气体作为灭弧介质具有下列优点:它在电弧高温下生成的等离子体度很高,故弧隙能量小,冷却特性好;介质强度恢复快,绝缘及灭弧性能好,有利于缩小电器的体积和重量;基本上无腐蚀作用;无火灾及爆炸危险;采用全封闭结构时易实现免维修运行;可在较宽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使用;无噪声及无线电干扰。SF6气体的主要缺点是液化(-40度时,工作压

46、力不得大于0.35MPa;-35度时不得大于0.5MPa),而且在不均匀电场中其击穿电压会明显下降。目前,SF6气体灭弧装置已广泛用于高压断路器,同时此气体还广泛用于全封闭式高压组合及成套设备中作为灭弧和绝缘介质。,十一、真空灭弧装置 此灭弧装置以真空作为绝缘及灭弧手段。当灭弧室真空度在1.3310-3Pa以下时,电子的自由行程达43m,发生碰撞电离的概率极小。因此,电弧是靠电极蒸发的金属蒸气电离生成的。若电极材料选用得当,且表面加工良好,金属蒸气就既不多又易扩散,故真空灭弧效果比其他方式都强得多。真空灭弧具有下列优点:触头开距小(10kV级的仅需10mm左右),故灭弧室小,所需操作力也小,动

47、作迅速;燃弧时间短到半个周期左右,且与电流大小无关;介质强度恢复快;防火防爆性能好;触头使用期限长,尤适宜于操作频率高的场合。其缺点主要是截流能力过强,灭弧时易产生甚高的过电压。目前,高低压电器均发展了采用真空灭弧装置的工业产品。,十二、无弧分断 实现无弧分断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交变电流自然过零时分断电路,同时以极快的速度使动静触头分离到足以耐受恢复电压的距离,使电弧甚弱或无从产生;二是给触头并联晶闸管,并使之承担电路的通断,而触头仅在稳态下工作。(一)同步开关 图2-23所示为带压缩空气灭弧装置的同步开关原理结构。其设计原则是使开关在电流将自然过零时(如1ms)分断,并加速触头运动,使之在

48、电流过零时已有一定间隙,灭弧就能在电流甚小、燃弧时间甚短弧隙介质恢强度高的条件下进行。,正常工作时,电容器C由充电电路充电。若运行中发生短路,过流继电器以触头闭合,接通饱和电流互感器TA的二次电路。当一次电路(即待分断电路)电流甚大时,TA铁心处于饱和状态,其二次绕组几乎无输出;而当电流自然减至一定值时,铁心转入非饱和状态,二次绕组有输出。于是,同步触发装置TS给出触发脉冲,令晶闸管导通,而电容器C经VS对静止线圈放电。该线圈电流产生强大的磁通,使金属盘出现感应电流。它与线圈电流互相作用,产生轴向电动斥力F,使金属盘连同动触头一起右移。同时,压缩空气亦吹向弧隙,使其介质强度于电流过零后迅速恢复

49、。这就实现了无弧分断。同步分断结构复杂,故仅间或用于高压电器。,(二)混合式开关 以混合式交流接触器为例,它有电压触发式和电流触发式两类(图2-24)。就前者而论,在断开状态,由于继电器触头KA是断开的,虽然晶闸管VTI、VT2均有外施电压,但是门极无触发信号,故都是截止的;在运行时,又因a、b两点间的电压是接触器的主触头KM的电压降,它小于晶闸管导通电压,虽有门极触发信号,晶闸管仍截止。但在接通过程中,先于KM闭合,故晶闸管先导通,主触头后闭合;而在分断过程中,KA比KM后断开,使晶闸管因被加上电源电压而导通,并承担全部负载。待KA分断后,晶闸管亦因无门极作用随即即截止,切除负载。这样,就基

50、本上实现了无弧通断。,第七节 触头的接触电阻,如果将一段导体于截断后再小心翼翼地对接好,则在测量其电阻时将发现一电阻增量,后者是因两截导体接触时产生的,故称为接触电阻,以Rj表示。接触电阻主要由束流电阻和膜层电阻两部分。,束流电阻:试验表明,导体接触处的整个面积只是个视在面积,真正接触着的是离散性的若于个被称为a斑点的小点(图2-25)。这种斑点的面积仅为视在接触面的很小一部分。就是a斑点本身也只有一小部分是纯金属接触区,其余部分是受污染的准金属接触区和覆盖着绝缘膜的不导电接触区因此,实际的金属导体接触面非常小。,膜层电阻:接触面暴露在大气中会导致表面膜层的产生。它包含尘埃膜、化学吸附膜、无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