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614931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5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Effort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结合史料(课本)能总结出“开元之治”原因者,将获得大唐开元盛世游的机会。”什么是开元之治?武则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动荡,唐玄宗励精图治,政治局面为之一新,历称之为“开元之治”。开元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出示唐玄宗画像提起唐玄宗,同学们能翻译出这句话吗?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因为唐玄宗少年时在老百姓中间生活过,经历了很多磨难,所以刚即位时,很懂得体谅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务,都亲自办理)由此导入新课

2、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讲授新课为了开创繁荣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呢?一、政治上(开元之治):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重视;崇尚节俭,命人烧毁珠玉锦绣,表示的决心。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二、经济上农业: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优点。(省力;翻土块,相当完善。)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听讲理解形成认识: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

3、行旋转不已。观看”开元盛世从西域引进的蔬菜品种、陆羽茶经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开元盛世农业特点兴修工程;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种增多、之风盛行;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商业方面:观看长安平面图,引导学生了解”开元盛世商业特点1)明确当时唐朝繁华的都市有。2)长安城的布局:城内分为和(长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别指和。)3)唐代的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个的大都市手工业:观看“唐画中身着丝绸服装的妇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导学生了解”开元盛世手工业特点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邢窑和(最的)。老师归纳:

4、开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时期。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比较了历代盛世之后说:“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因为在唐玄宗统治中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我们已经知道在统治前期,为了取得良好的统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但是开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劳吗?哪些方面促进了开元盛世?1、唐玄宗的努力2、隋文帝、唐

5、太宗、武则天奠定的基础3、劳动人民的创造4、中外及各民族间的交流课堂小结: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的统治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的新气象2、手工业的成就3、商业城市的发展布置作业课后“练一练”及“活动与探究”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

6、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材分析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过程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7、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

8、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3、商业(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人口:百万人边疆各族和

9、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一)“开元之治”1.

10、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当宰相。(2)重视地方(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2):技术有很大发展。(3):有许多新品种。(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2.手工业(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3.商业(1)大都市有、和(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4.开元盛世(1)时间:统治前期。(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1、材料分析“忆昔

11、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四、课后检测: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

12、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A、中国B、日本C、朝鲜D、印度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耧车B.翻车C.水排D.曲辕犁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A、越窑的青瓷B、邢窑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镇瓷器,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

13、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初中历史开元盛世教学设计41.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有: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的“开元之治”,农业生产

14、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及城市的发展,形成“开元盛世”等一系列史实。2.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归纳和分析,提高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学习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变化,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2.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 2.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3.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讲新课以

15、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忆昔,有人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么?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所作。诗中的前三句向我们描述的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这个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溢美成分,但也不是没有根据,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开元盛世”。导入二: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臣,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批评和意见,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之后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承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政策,下令奖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还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武则天的统治,上承

16、“贞观之治”,向下又开启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你了解唐玄宗么?想领略唐朝前期的盛世风采吗?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一段历史。(二)讲授新课 1.“开元之治”开元之治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们得先了解唐玄宗即位前的唐朝政局: 武则天死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先是唐中宗复位,而由于他昏庸懦弱,大权落入皇后韦氏及其女安乐公主手中。韦皇后于710年将中宗毒死,开始临朝听政,想做第二个武则天。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扶睿宗复位。睿宗即位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但大权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太平公主有拥戴之功,大树私人势力,当时有一种说

17、法,“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可见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712年8月,李隆基在姚崇、宋璟等人的支持下,先发制人,太平公主被赐死于家。不久,睿宗将帝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改年号为开元,李隆基即为唐玄宗,亦称唐明皇。至此武则天下台之后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唐玄宗即位前期,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唐朝一步步走向繁盛。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到,他是怎样做的呢?(1)重用人才。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说明唐玄宗对人才的重视。姚崇早年为武则天提拔重用,官至副宰相。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助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2)

18、除了任命姚崇做宰相外,还特别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3)节俭。开元初,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因为上述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请同学比较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都善于用人,重视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戒奢从简。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史书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风,一时复振”。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盛世经济的繁荣要了解一个国家或王朝经济发展情况,主要从农业

19、、手工业、商业三方面入手。 农业我国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以农为本。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1)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不仅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连边远山区也有。(2)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南方首先是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唐代的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方法是将稻种先培育成秧苗,再移植到稻田中,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家想想,育秧移植栽培与以前的漫天撒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法比起来,有哪些先进之处?育秧移植栽培推广后,农民可选择健康、茁壮的秧苗移植,保证了收获时的

20、产量和质量。其次,唐代还大量栽种早稻,也就是一种在六七月份就可以收割的水稻。这样,在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的南方就可再抓紧时间种第二次水稻,于是出现了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当时,高梁、荞麦等并非中原的农作物也来到黄河流域安家落户,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3)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唐时的蔬菜新品种有菠菜(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莴苣和食用菌等。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 (4)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

21、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就已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品。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

22、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传播茶文化。)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迅速发展,而且影响及于世界。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国。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陆羽,唐朝人,我

23、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对茶的起源、茶的形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和水质品第的鉴定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对后世研究茶史有相当影响。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现在有许多茶楼起名叫做陆羽,也是借助他的声望。(5)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和筒车。曲辕犁:耕犁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它的结构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对比)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看汉代耕犁有一个又直又长的犁辕。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

24、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曲辕犁由11个部件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看录像)不仅转弯灵便了,还使整架犁体积变小,重量减轻,用一头牛牵引就能运行自如,改变了过去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节省了人力、畜力。另外,唐代人还对耕犁的其他细节进行了改造。西汉耕犁已装有犁壁,唐代时加以改进,唐朝的犁壁呈圆形,可自动将土推至两侧,减小了耕犁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装有犁评,可调节铲入地的深浅,便于深耕或浅耕。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改造,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辛勤劳作中摸索出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改造后的曲辕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犁。除了耕地,灌溉在农业生产中也是至

25、关重要的,我国人民很早就使用各种水车进行灌溉。到唐代,由于农业发展很快,不仅平原地区良田万顷,就是山地、丘陵一带的荒地也被大量开垦。为了适应那里的需要,人们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

26、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比翻车大得多。同时既节省上人力、畜力,又提高了效率。但它也有局限性,在水势平缓处它无法发挥优势。可见,古代科技是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筒车最适宜用在岸高水低、水流湍急的地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时这种水车就已传到日本。 (6)人们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 手工业丝织业:唐代丝织品的花色、品种繁多,而其精美和织造技术的高超主要反映在当时妇女们多姿多彩、精致华美的服装上。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出示阿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阿

27、拉伯商人与唐朝官员的对话中反映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唐代长安的官营丝织业作坊,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是全国的纺织中心。唐代中央政府设有织染署,专为皇室和百官大臣织造高级丝绸。织染署属下有25个作坊,负责不同的工种,可见当时纺织、印染业的分工,已经非常精细。陶瓷业:图片。除丝织品外,中国的陶瓷器也是世界知名。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瓷器制造至此才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唐代人以陶瓷器为日常生活用品,许多精品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时出现了一批制瓷名窑。唐代陶瓷器品种很多,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它们各具特色,其中精品更令人

28、爱不释手。邢窑产品远销海外日本、埃及、印度等地。图中唐朝的白瓷为邢窑烧的白瓷汤瓶,通体呈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稳重。闻名于世的唐三彩也是在这时创制的,是陶器的一种。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它先以白色黏土作成陶胚,放在窑内素烧。陶胚烧成后再上釉进行釉烧,彩釉多是白、黄、绿、褐、蓝等色。化学分析表明,彩釉主要是矽酸铅,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透明无色。制作时先在白地的陶胎上涂一层无色釉,然后再涂各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进行釉烧。工匠们可以配出浅黄、翠绿、天蓝等色彩。由于铅釉高温流动的性质,烧时往下流淌,呈现出从浓到淡的层次,融合绚丽,斑驳淋漓,成为闻名于世的唐三彩。这表明,当时工匠们对化学原料特性的

29、认识、对火焰的控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本来陶器的特点是胎质粗糙,釉色不透明,但唐三彩却以独特的工艺而引人注目。(影片)这种精湛罕见的工艺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至今它仍以其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而备受世人青睐。唐三彩制作精细,造型独特,很受外国人欢迎。印度、伊朗、埃及、日本、朝鲜和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都曾发现唐三彩制品。由此可见,唐三彩是唐代重要的出口货品。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人们为获得不同的生活必需品,就要进行越来越频繁的交换,因而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也越来越兴旺。 商业唐代繁华的大都会有四个,由西向东依次是哪里呢?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其中,以唐都长安最为富丽宏伟,而它作为一座商业

30、城市,代表了唐代商业的发展水平。 总结长安城特点。(1)宏伟壮丽。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带有皇帝至高无上的意思。其南为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护卫皇城与宫城。是平民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全城南北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有东西二市。(2)坊与市分开。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3)规划整齐。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11条大街,东西横列14条,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全城街道两旁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树榆树,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条条青槐街,相

31、去_坊”的唐人诗句,就是对长安绿化和城市布局的描绘。(4)长安城不仅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还居住着很多来自异国他乡的侨民。这些居民在城中从事200多种不同的行业,开设店铺多达几千家,再加上往来商旅川流不息,使整个长安城兴旺繁荣。不仅白天熙来攘往,甚至在夜间也是喧闹非凡,真可以说是昼夜喧呼,灯火不灭。长安是一座宽容的城市,以她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各国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大明宫内的麟德殿曾宴请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者遍及欧、亚、非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 长安城以其特有的繁荣与兴旺名闻于海内外,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国际性大

32、都市。善于总结继承,又做到兼收并蓄的唐朝,也为自身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长安城由此产生了特有的都市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也影响到国外,比如日本(看日本东京平面图)。同学们,唐玄宗时长安的商业盛极一时,文化也欣欣向荣。达官贵人奢侈享乐。但及时享乐,歌舞升平,未能掩盖社会矛盾的激化,唐明皇对杨贵妃的万般宠爱,使他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 3.唐的衰亡唐朝的衰亡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唐玄宗统治前期,尚能励精图治,勤于朝政,但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后期的年号),渐生骄奢之心,朝政日益腐败。特别是杨贵妃入宫以后,便过起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腐败生活,不理朝政,挥霍无度(有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

33、爱在一身。)。谁都知道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浪漫故事。但这个故事以喜剧开头,却以悲剧收场。杨贵妃即杨玉环,本是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之妻。后被唐玄宗用尽手段纳为妃。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贵妃的温泉,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南门外骊山北面的山脚,距离西安市25公里,因骊山温泉而得名。华清池是历史上一座著名的温泉离宫御苑,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首先在此建汤泉宫,到唐玄宗时将其扩建为华清宫,规模宏大、辉煌壮丽。每年10月,唐玄宗和杨贵妃便来此居住,到岁末才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之句,即指此。)(杜牧的诗

34、: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由于对杨贵妃的宠爱,他把国家大权先后交给了“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李林甫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擅权跋扈。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他依仗自己是杨贵妃的堂兄,身为宰相兼领40余职,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广收贿赂;无德无能却刚愎自用,胡乱处理政事,赏罚无章,致使这时朝廷的政治更加昏暗。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正当唐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沉湎于霓裳羽衣曲时,幽燕边塞响起了反叛的战鼓。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乘唐朝政局紊乱,内地兵力空虚,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在范阳发动叛

35、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后西下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将士兵变,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后继续西逃至成都。当时杨贵妃年仅38岁。(有传说杨贵妃当初没有死而是去了日本,有人在日本见到过贵妃墓,已成为千古之迷,但是,唐玄宗晚年是凄惨的,很是孤独,失去杨贵妃对他打击很大,政权又落到了儿子手中,他命人画了一幅杨贵妃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宫殿里,每天观看,正像长恨歌最后两句所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叛乱,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后史思明又杀安庆绪。最

36、终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757年,唐军在少数民族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长安和洛阳,给叛军以沉重的打击。763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自缢而死,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安史之乱使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司专权,朋党之争,唐朝一步步走向衰落。875年,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唐朝在这场农民大起义中走向瓦解。公元907年,这个强大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了灭亡。907年,被节度使朱温所灭。(三)、巩固练习1. 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A.唐玄宗B.唐太宗C.隋文帝D.武则天 2. 历

37、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3.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4. 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B.C.D.5.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A.文明初露曙光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6.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38、”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B.C.D.参考答案1.A 2.C 3.D 4. D 5. C 6.D 见本课随堂练习。 参考资料1.杜甫的忆昔杜甫的忆昔共有两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成都时所作。诗里写出自己对唐肃宗、玄宗两朝旧事的回忆。第一首写的是“忆昔先皇(唐肃宗)巡朔方”、安史乱后唐朝的混乱情况。杜甫写诗时为唐代宗统治时期,所以称肃宗为先皇。第二首以充满羡慕之情回叙当年开元盛世全国的经济繁荣和太平景象,希望唐室中兴,使盛世得以重现。课本中引用的只是忆昔第二首开头的六句,下面尚有22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漆。百余年间未灾变

39、,叔孙礼乐萧何律。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2.唐玄宗和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睿宗之子、高宗武则天之孙。睿宗朝曾参与诛杀武、韦同党,平定了武则天晚年以后的政治_。712年即位,改元开元,至742年又改元天宝。开元之治时期一般指开元年间的29年(712742)。天宝以后由于奸臣当道,安史叛乱逐渐成为乱世,历史上亦称天宝之乱。安史乱后,756年玄宗奔逃入蜀,同年太子即位,是为肃宗。762年,玄宗在长安抑郁而死。开元年间玄宗比较重视吏治,任用贤才姚崇、宋

40、璟为相,精减冗官;也注意发展经济,采取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兴修水利和组织垦荒等;还重视文教科技的发展,整理古籍,任用天文学家一行改造新历,测量子午线。同时,在和睦周边民族,安定边疆,以及对外的友好交往方面,也有贡献。 3.姚崇 姚崇为唐玄宗开元时期名相。早年为武则天所提拔重用,官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开元初年,为唐玄宗所看重。在一次讲武检阅军队时,召进姚崇议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却侃侃而谈,提出十项建议,史称“建言十事”。这十项建议包括: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营造佛道寺观、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以礼相待、纳谏从善、以两汉外戚专权为戒等。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便正式

41、拜相。姚崇为相后,兴利除弊,选用贤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开元九年(721),姚崇病故。4.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亦满”(元次山集)。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

42、(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开元二十年(732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口45431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5.玄宗时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四十多处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一书,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制作了玄宗时期兴修水利表。据统计,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 6.唐朝农耕技术的发展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

43、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li,水流)加灌溉。”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较长,加上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吴地沃而物伙,

44、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吴郡图经续记)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7.唐朝的蔬菜新品种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8.唐朝茶叶生产和饮茶之风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

45、,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认识到茶对人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主要用茶果。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从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黄河流域的关西、山东饮茶之盛,达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的地步。“上

46、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专门卖茶的茶馆。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唐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祁门县境甚至“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什七八”(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茶树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方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当时的名茶就有二十多种,如蒙顶、石花等。793年唐政府征收茶税,“十税其一”,是年征得茶赋40万缗,约当全年收入的1/15。唐代茶业承前启后,不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