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三复习专项指导.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52583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0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高三复习专项指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论语高三复习专项指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论语高三复习专项指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论语高三复习专项指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论语高三复习专项指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高三复习专项指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高三复习专项指导.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经典题复习指导,论语砥砺你的思想 经典滋养你的人生,一、考什么?,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与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孔子与弟子间感人的师生关系人际交往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用德治理国家的思想,均贫富的含义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仁爱的基本含义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温故,诲人不倦中庸之道高山仰止周而不比知其不可而为之为政以德君子之风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沂水春风,“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2、重视法制、政权,“法”“术”“势”结合“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性恶论”性善论、仁政、重义轻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知新,墨子韩非子荀子孟子老子,二、怎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3、4分),浙江省2016年考题,回望,浙江省2017年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 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_,子贡属于 _。(2分)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回望,浙江省2018年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子曰:“甚矣吾衰

4、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回望,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_,子贡属于 _。(2分)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21

5、.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你在高考文化经典题的分值、内容、题型方面有何发现?,思考,论语的备考有二个层次:一是文字层次,主要针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达到读懂文章、积累知识的目的;二是文化层次,主要针对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达到传承文化、提升思想的目的。第一个层次是高二阶段开设论语学习课程就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不妨统称“学习”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要求,也可称为“提高”层次,或者“考试”层次。,三、怎样答?,2016【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

6、轻百姓负担2017【答案】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2018【答案】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美”,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高考文化经典题第二题的答案对你在答题计巧方面有何启发?,思考,答题策略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哪种思想?哪篇课文?)2、分层把握,深入解读(圈划重点,不离材料)3

7、、概括分析,整合答案(提炼思想,分点阐释),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1428)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论语集注)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15.7)【注】史鱼,春秋末年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矢:箭。蘧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21写出论语中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相同的一句话。(2分)2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4分),试答,阅读下面的材料,

8、完成2122题。(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1428)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论语集注)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15.7)【注】史鱼,春秋末年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矢:箭。蘧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21写出论语中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相同的一句话。(2分)【答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P57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P19 2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4分),试答,21.

9、【答案示例】蘧伯玉能仕能藏,能进能退。(2分)蘧伯玉达权知变,具备了君子“三道”中的“智”的品格。(2分)我们的答案:1、有道有仕、聪明、勇敢、有仁爱。2、蘧伯玉通达事达,辅佐君王安邦定国,有仁有勇,学识丰富。3、蘧伯玉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三大境界;他达事理、乐水;潇洒不慕名利,豁达,国家治理得好就做官,国家不讲道义就辞官释怀;他会灵活变通。材料解读不充分、思想概括不全面或不会概括,材料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

10、渊)材料三: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材料四: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材料五: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P210(1)论语中“君子”常常与“小人”对比,请分别说出材料一、二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答:_(2)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简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答:_,演练,材料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P38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11、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P4(1)论语中“君子”常常与“小人”对比,请分别说出材料一、二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1)材料一中,君子是团结(以义合)的人,小人是勾结(以利合)的人;材料二中,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德性败坏的人。,材料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三: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12、,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材料四: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材料五: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2)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简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答:_,演练,(2)君子与小人的志向不同:君子的志向是修持德行操守,小人追求更多的产业及个人私利。行事原则不同:君子不易讨好,但办事秉公而行,衡量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小人喜欢阿谀奉承,但用人时会求全责备,苛刻挑剔。心态不同: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懂得敬畏,

13、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之言。(写出任意两点即可),文化经典题复习建议:1、知道材料来自哪篇课文(特别记住课文标题)2、知晓每个材料的意思,能基本翻译句子3、答题时,细读材料,找出材料反映哪种思想,全面概括和分析,并整合答案,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P213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1)孟子认为“仁”是_,“义”是_。孟子由“性善”这个基点出发,认为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_。(2)“求其放心而已矣”中的“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孟子的“求放心”指什么?答:_,巩固,答案(1)人的本(善、良)心 人的大道 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来的善性(2)这里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是指不必担心、安心,与孟子“放心”之说在意义上不同。“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即善心)找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