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57683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3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引 论,实验心理学乃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主流。认知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的心理过程,只能依靠输入(刺激)和输出(反应)的东西推测内部发生的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依赖于实验方法。,认知神经科学,许多心理学家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认知神经科学是心理学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认知神经科学把心理与大脑的统一理解作为自己的目标,强调心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这个简单的真理。它要求在具体的实验中,把心理过程与实时相应的神经过程联系起来。为满足这样的要求,研究者必须首

2、先依靠实验设计来确认某种心理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仪器记录到的脑内变化过程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具有某种明确功能(心理活动)的脑活动。,观察的意义,自然观察是许多科学分支的主要研究方法。天文学的发现是靠观察得到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建立在对自然界周密的观察之上。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也都依靠观察获得了重要的发现。,观察的例子(1),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著名的心理学家荆其诚在干校养猪时,曾观察到非常有趣的母猪哺育幼仔的行为模式:母猪先后分娩仔猪以后,每一仔猪立即找到母猪身上的一个合适的乳头,而且从此以后始终从这一乳头吃奶。,观察的例子(2),更有趣的是,母猪在喂奶时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呼噜鼾声,一

3、旦它在喂奶中途入睡,停止发出呼噜声,其乳腺也就会停止分泌乳汁;而这时正在吃奶的小猪中也必会有一头仔猪从侧卧的母猪背后绕到母猪的头部,用鼻子拱动母猪的鼻子,似乎在通知母猪继续放奶;于是母猪醒来继续发出呼噜声并分泌乳汁。这些行为模式在每一窝中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出现,以达到母猪哺育后代的目的。,实验,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自然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而实验方法则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实验法的优点,实验者规定了他将要研究的事物。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做好去测量和

4、记录的充分准备时开始实验。这样,通过控制某事件的发生,他就可以使它重复产生,以便确信某种现象是不是前后一致。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就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做独立的检验。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该条件引起的。,实验法的优点,简要地说,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新的现象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都可以由不同的研究者各自做出检验。而且,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什么是心理学实验呢?,心理学实验要求额外变量保持恒定,而仅仅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并且它还设定一个虚无假设(a

5、 null hypothesis):因变量的平均值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拒绝(或否定)虚无假设,那么实验者就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结论,即因变量是明显地受自变量影响的。,心理学实验框架的构成,一是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二是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主试和被试。,主试(experimenter)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subject)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心理学实验中的3种变量,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

6、(dependent variable)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自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如声音和灯光。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被试的行为。当自变量的水平(数量)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的变化,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或者说,自变量是有效的。自变量可以分为4种,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例如,灯光与声音引起的反应时不同,强度不同的声音引起的反应时也不同,我们把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在记忆实验中,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那么单词在书刊报纸

7、中出现的频率就是它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在记忆实验中,两组被试都在同一实验室学习,但在测验时,第一组被试在原来实验室进行,而第二组被试换一间实验室进行,研究者想要知道,不同的测验环境是否对记忆有影响。,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老年记忆的研究中常把老人的记忆与青年人的记忆作比较;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年龄、性别的选择十分重要。对于被试特点自变量,只

8、作选择而不能改变,这和可以任意调节声音刺激的强度是不同的。,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1),当破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便产生了。例如,研究者对3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是否对记忆有不同影响感兴趣。第一组被试对每次呈现的3个单字机械复述即死记硬背;第二组用每次呈现的3个单字造一句子;第三组对3个单字所代表的实物形象进行想像。,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2),例如,如果3个单字是狗、水、月,那么被试就可以想像一只狗对月亮汪汪的时候掉进水坑了。三组的学习的时间是相等的。这样,三组被试由于使用的学习方法不同而产生了差别。这种差别可以产生不同的

9、记忆效果。应该指出的是,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都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而造成的。,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如在刚才叙述的记忆实验中,三组被试学习完毕即进行再现和再认测验,能够再现和再认的单字在全部学过的单字中的百分比就是反应变量。,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结果)得分很高,有时得分很低,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因变量(或测量被试反应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

10、变量是有效的。例如,在问题解决的实验中,你规定的因变量是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解决问题的多少。当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且是按困难程度越来越难排列时,解决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是有效的;但如果问题很多且非常容易,那么解决问题的数目就不能说明或测量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不过是说明或测量阅读速度罢了。,因变量的敏感性,如果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就说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

11、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例如,要求被试学习30个单字,有些人读一遍,有些人读两遍,有些人读三遍。测验表明,3种情况下被试都能再认90以上的单字。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学习遍数(即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并未造成再认百分比(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再认这一指标(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低限效应(floor effect),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如在刚才的例子中,如果要求被试学习200个单字而不是30个,测验又由再认改为再现,结果表明,3种情况下被试的再现百分比都不超过20。

12、,常用的因变量指标,反应的正确性。如计算的正误次数,走迷宫进入盲路的次数,射击中靶的次数等。反应的速度。如反应时间,完成一次作业所需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件数。反应的难度。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的等级,以测定被试者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智力量表等。反应的次数。即一定时限内被试做出反应的机率。如几种判断中某种判断出现的机率。反应的强度。如唾液分泌的滴数,皮肤电阻变化的大小,膝跳反射的幅度等。,额外变量,当在一次实验中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以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条件保持恒定。因为只有这样,实验中的因果关系才能得到明确的说明。所以,额外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自变量的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

13、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因此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自变量的混淆(例子),在对声音的反应时实验中,如果没有控制好预备时间,预备时间有时较长(如4s),使被试的准备松弛了;有时较短(如0.5s),又使被试来不及准备,这都会对反应时产生不利的影响。结果测出来的反应时的长短就不仅是由声音决定的,同时也是由预备时间的长短决定的。这样,如果实验的目的是要考察声音强度对反应时的影响,但由于预备时间忽长忽短也造成了反应时的变化,那就不能得出关于声音强度与反应时关系的正确结论。,斯楚普实验

14、范式(1),各个心理学分支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s)。例如,研究言语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斯楚普测验(stroop test)就是一种实验范式。在斯楚普测验中使用一系列颜色词(红、绿、黄等),但词义与书写该词的颜色不匹配。例如,“红”字用绿色写,“黄”字用红色写等。实验中当要求被试尽快说出字的颜色时,被试常常自动地首先把字读出来了,这就是颜色命名的过程与读字过程的竞争。,注意抗干扰能力的测定,红蓝绿黄 绿黄蓝红黄绿蓝红 蓝红黄绿蓝绿红黄 红绿蓝黄黄绿红蓝 黄绿蓝红蓝红黄绿 蓝红黄绿绿黄红蓝 黄绿红蓝,斯楚普实验范式(2),由于阅读

15、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因此人们倾向于先读字,这样,字义的自动加工过程就干扰了有意的颜色命名的过程。自从1935年斯楚普测验范式首次出现以来,在这几十年里与它有关的研究已经超过700篇。研究者通过将它稍作改动已将它广泛应用于个别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大脑左右半球差异等领域。近年来,人们又将斯楚普范式应用于记忆、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启动效应实验范式,为了研究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Tulving等人于1982年设计了补笔(word fragment completion)这一实验范式,如今这一范式已广泛运用于内隐记忆的研究中。,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词干补笔:例如,将jui 补写

16、成juice和将a a in 补写成assassin。知觉辨认:例如,给被试r、e、c、t、a五个字母组成的字母串,要求被试判断这一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单词,记下被试的反应时间。然后把这一字母串放在一列词汇确定测验中,让被试第二次判断是否构成一个单词,同样记下被试的反应时间。用第二次反应时间减去第一次反应时间的差来说明内隐记忆。,变量混淆及控制,在心理实验中,常常见到混淆变量的例证。实验设计的种种技术都是主动地避免一定变量种类之间的混淆,但是不能企望选择了特殊的设计就能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心理实验中容易忽略并导致混淆变量的因素太多,心理学家将由自变量的混淆及被试者特性引起的典型错误概括成四个效应,

17、它们是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顺序效应(1),顺序效应发生的前提是,在对某个被试实施一个以上的因变量收集和自变量的内容多于一个的研究。比如,要查明某课程教学对智商的影响,研究者采用二次智商测量。课程开始前先测一次,以后过一段时期再测量一次,并企望课程对智商的效应能在智商分数的变化上表现出来。,顺序效应(2),如果研究者能够成功地预防其他干扰,是不是就能把智商变化归因于教学呢?不能。我们应当看到两次智商测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简要地说,当学生接受第二次测验时,第二次测验的智商分数的提高也许会受教学内容的影响,也许会受第一次智力测验的影响。在第二种情况下,智商提高只反应学生“测验聪明”。当被试的行为受以前

18、加在被试身上的实验条件的影响时,顺序效应就产生了。,顺序效应(3),例如大家都知道,赫普(Hebb)曾经提出情绪唤醒水平和操作效率间的倒U字型关系。如果有人这样考验下面的假说:(1)根据问卷结果将被试分成高度焦虑和低度焦虑两类;(2)让他们完成两种任务,首先做复杂的,然后做简单的;(3)结果和假说致。现在问:这样的设计和实验方案确实证明了假说吗?答:没有证明。,顺序效应(4),因为,复杂任务总是先给,简单任务总是后给,有顺序效应的影响。这里的自变量(难度)有不确定性。高度焦虑者一开始就碰上难题,焦虑会有增无减,能力不易发挥;相反任务容易,焦虑程度会因任务性质以及实验者的态度而减弱。情绪焦虑的持

19、续时间是可变的。对顺序效应通常能够简单地加以控制,方法是变动变量项目或受试的顺序。,实验者效应(1),实验者效应是指有机体之间相互交流引起的干扰效应。有一个故事说,德国有位数学教师训练了一匹会做算术的马。在20世纪初,人们还在广为宣传这匹马的“聪明”;而现在已认识到这匹马并不象它的主人所宣称的那样真的能作算术运算,而是主人与马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交流。但在当时,许多人都没有验证出这个结果,就连那位教师本人也不了解自己脸部表情对马产生的调制作用。,实验者效应(2),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在用人作受试的实验时,也发现类似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地深入探究,提出了实验者效应:人们能用自己的冲动和

20、情感“投射”影响他人。他指导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实验者效应。其中有一项研究是让选修实验心理学的学生用老鼠做“跑迷津实验。,实验者效应(3),做实验的老鼠放在笼子里,笼子上贴有“跑迷津伶俐”和“跑迷津呆笨”的标签。实际上这些老鼠都是从本地种群中取来,随意分配到笼子里的,不存在伶俐和呆笨的差异。但实验结果却反映出它们的行为与它们的标签具有一致性。标记为伶俐的老鼠都比那些标记为呆笨的学习得快,实验者的期望莫名奇妙地影响了老鼠的行为。,实验者效应(4),在几个初等学校的班级里,实验者对每个学生都作一次智商测验,然后,在这些学生中随机挑选一组学生,这些学生被教师错误地鉴定为在智力发展上具有非常良好的倾

21、向。当八个月以后重新测验时,这组学生比控制组学生在平均智商分数上表现出更大的增长。这种实验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得到最显著的效果。,实验者效应(5),这个研究没有直接说明错误“标记”是否降低智商分数,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是成立的。由此看来,实验者事先对实际情况以不知晓为好,否则实验者效应是很难避免的。解决实验者效应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双盲程序”,即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自变量内容是什么,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等等。,霍桑效应(1),1924年,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的霍桑工厂曾开展了一项研究,课题是寻求可以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条件。研究小组认为,照明条件是需要改善的条件之一。于是假设:通过实验,确

22、定照明性质和强度的最佳标准,籍以改进生产条件,提高劳动效率。他们设计了实验程序,计划持续八年完成一系列研究。,霍桑效应(2),实验设计A、B程序,分别用于两个阶段,形成对照。A、B程序将接受试验人员作等组分配。A程序:实验组:照明条件从24尺烛光增加到70尺烛光控制组:照明条件维持原强度不变(24尺烛光)。B程序:实验组:照明条件由24尺烛光降低到3尺烛光。控制组:照明条件定在10尺烛光。,霍桑效应(3),实验结果:在A程序中,两组工人的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B程序中,两组工人的生产率也缓慢地增加。这个结果使研究人员十分难堪,实验组不论增加照明还是降低照明生产率都会提高,而且“不加处理的

23、控制组也出现生产率上升的情况。出乎意料的结果引起研究者的好奇心。,霍桑效应(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增产是由于加强了劳动纪律工人们参加实验,因此觉得厂方在关心他们,而这种感觉在控制组工人中也同时存在,由此导致上述的实验结果。,霍桑效应(5),霍桑效应的产生提醒心理学工作者注意,实验中的自变量内容不一定就是实验研究者所认为的内容。霍桑效应与实验者效应相比,导致自变量转移的原因有些不同,前者是一种气氛效应,但是两者的基本道理却是相像的。,霍桑效应(6),重蹈“霍桑”覆辙的例证并不鲜见。在许多领域:教育、工业、商业、军事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先进经验或方法,一经推广往往效果不佳,其原因是,在创造这些经验

24、或方法时,整个过程和参与者正处于诸如“霍桑工厂”那样的气氛中。由于变化了的原因造成的结果仍然被误认,而在推广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不复存在,结果自然不会如愿。,霍桑效应(7),控制霍桑效应,除了可以套用“双盲程序”外,还须强调限定自变量的项目及数量,采取更严密的实验设计。,安慰剂效应(1),这是“自变量不经常是实验者所认为的那个自变量”的另一种效应。在医学领域中,当医师给患者以药物处理借以改进不快或症状时,往往出现这种效应。在接受药物处理一会儿后,患者报告说:“觉得好一些。”症状减轻了,医生的任务也完成了。但是我们有理由问:患者病情的好转,是药物的性能作用的结果呢,还是因为患者以为药物确有作用的心

25、理帮助了他呢?,安慰剂效应(2),这个与心理学有关系的问题,相当普遍地干扰着实验的进程。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证明,认识对人的情绪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实验也间接说明了药物的作用受到非药性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做临床药物比较试验,随机地将头痛患者分派到“阿斯匹林”组或“安慰剂”组,然后告诉后者:他们服了阿斯匹林。两组报告觉得头痛减轻的人数可能是相同的,或者至少安慰剂组受试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表明症状有所缓和。,安慰剂效应(3),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医学研究必须在严加控制条件下才能评价一种新药的药物效果。心理学实验也要严格控制安慰剂效应。在以人为对象的实验研究中,人们有时不一定按照你想要他起反应的处

26、理作出反应,而是以他们认为你要求他们怎样的处理起反应的。如果认识了安慰剂效应的意义,研究者有时候可以利用安慰剂效应作为自变量进行实验。,安慰剂效应(4),控制安慰剂效应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建立一个安慰剂控制组,特别是在不能防止被试者了解他们将接受何种实验操纵措施的实验中,更应当做到这一点,因为尽管受试可以不清楚实验真实的性质,但被试都会试图在已往的经验上加入某种意义来理解所接受的处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实验组之外,并列安排一个控制组,目的是暴露某些潜在的干扰因素;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技巧,克服由于个体差别造成的累积偏差;建立可行的实验结果检验步骤;选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技术;审慎地下结论。,心理

27、学规律的性质(1),RS武德沃斯和H施洛斯贝格(1965)曾指出,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变量,它们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例如,“感觉道”的差异就是性质的不同,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感知周围环境方面各有不同的功能。武德沃斯等人认为,过于偏向定量的工作,就会给研究工作设置许多障碍,从而把许多基本的科学问题都给掩盖起来了。,心理学规律的性质(2),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Simon,从心理学规律的性质的角度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他认为,心理学不应当向物理学看齐,企图用几个基本公式来概括所有的心理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其他科学领域的规律也不一定都

28、是定量的规律。,心理学规律的性质(3),生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地球物理学、甚至物理学的一些规律就属于定性结构的规律。例如,帕斯特的“疾病是由病菌造成的”这个规律并不是一个定量的规律,但它对人们寻找疾病产生的原因却起了指导作用,并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因此人们承认它是基本规律。又如,现代分子遗传学大致源于如下的概括,即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4种核苷酸排列成的长链决定的,这也属于定性结构的规律。,心理学规律的性质(4),心理学也有一些定量的规律,如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7。但心理学的规律现在和将来都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其普遍性是有限的,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结构的规律。心理学的成功不是看它与物理学多么相像,而

29、是看它描述和解释人的行为有多好。目前,心理学所提出的一些一般化定理还不能给出精确的定性描述,还不属于定性结构规律。,心理学规律的性质(5),心理学的发展不能以物理学为标准。如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潮流曾大大推动了心理学的前进,但是认知心理学仅强调用计算机程序来类比人的心理过程,不涉及产生心理过程的大脑。这是一种只强调形式而不重视物质本身的倾向或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已获得成功,它应用于心理学的局限性却愈来愈明显。在知觉、注意、表象、记忆等基本过程中常常出现对立的观点和流派而看不到解决的前景。,心理学规律的性质(6),心理学应当从生物学中得到启发。生物学的知识依赖于对千百万种微生物、植物和

30、动物的研究,每种生物生存的环境又千差万别。因此,仅仅在最抽象的和质的水平上才能谈论生物学的最一般的规律,许多生物学的规律都只适用于单一的物种。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因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也许,比较而言,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不似物理学的规律。,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摘录了美国心理学会告示的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原则”(The Ethical Principle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其内容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情况,但却有参考价值。,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

31、则,独立的心理学家决定承担研究任务时,都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心理科学和人类幸福作出贡献。有责任心的心理学家首先要权衡允许投入多大的人力和物力以保证选定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一旦作出研究决定,心理学家就必须着手调查受试者,并且关心他们的尊严和利益。,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1),研究者在计划一项研究时,有责任评估适用该研究的伦理原则,重视这些原则对于人类受试者的意义。这种评估从科学和人类的价值出发,充分考虑各项原则的不足。因此,为了寻求伦理标谁以及为了保护人类受试者的权益而采取种种措施,理所当然地成了研究者应当具有的义务和职责。,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2),独立的研究者在工作中有责任建立和维护适宜

32、的伦理实践。研究者也有责任使项目合作者、助手、学生和雇用者接受伦理教育,因为他们也应具备相应的义务和职责。,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3),伦理实践要求研究者认真负责地告诉受试者所有关于研究项目的特点。这也许影响受试者乐意参与研究的程度。研究者也可以解释受试者希望了解的其他方面的情况。但是,片面强调保护受试者的利益和尊严而不惜泄露全部研究计划则是不可取的。,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4),坦率和真诚是研究者与受试者良好合作的基点。在一项研究的方法学特点不容许泄露时,研究者就要设法使受试者理解这样做的理由,以期赢得谅解,保证双方合作的质量。,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5),伦理实践要求研究者既要尊重受试者个

33、人自由,又要确保受试者遵守实验规则。当研究者处于实验研究主控者地位时,要掌握好这二方面的关系是很不容易的。决定限制受试者享用这种自由,无疑增加了研究者兑现义务和职责的难度。,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6),道德地开展一项研究是在研究者与受试者进行明确且诚挚地协商,阐明各自应负的责任后开始的。研究者有职责兑现协议中的全部承诺。,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7),有道德的研究者要保护受试者免受机体的和精神上的不适、伤害和危险。如果存在这样的风险,研究者有责任预先通知受试者风险事实,安全程度,并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将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如果研究可能给受试者造成严重且持续的伤害,该研究程序也许只能废弃。,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8),完成研究获得数据后,伦理实践要求实验者向受试者提供全部易于理解的研究真相,以消除受试者可能增长的任何误解。当然,推迟或隐瞒消息亦符合科学的和人类的价值基准,是正当的。但是,研究者有特殊的责任要使受试者放心,对受试者的实验结果没有不利因素。,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9),研究程序也许会获得不利于受试者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有责任检验或校正对受试长期的或相应的其它影响。,研究心理学的伦理原则(10),研究过程中获悉到的有关受试者的信息是秘密的。当研究有可能得到有关受试者的其他信息时,伦理实践要求研究者结合保密措施向受试者作出解释,这应当成为研究程序的一个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