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九次课教育制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64930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6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九次课教育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育学第九次课教育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育学第九次课教育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育学第九次课教育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育学第九次课教育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九次课教育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九次课教育制度.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Pedagogy),1,第五章 教育制度,小毛:我妈妈是硕士,爸爸是博士。小新:有什么了不起!小毛:你爸妈是什么士?小新:我爸爸是男士,我妈妈是女士。,教育学(Pedagogy),2,教育学(Pedagogy),3,本章内容,教育学(Pedagogy),4,无论当前的教育怎么变化,小学、中学、大学的格局一直没有变化。是这种变化没有意义吗?试想:如果每人都接受五年制小学教育而不是六年制,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创造多少社会财富?,教育学(Pedagogy),5,争论: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三年硕士/二年硕士四年博士/三年博士大学生回炉学校教育制度的问题,教育学(Pedagogy),6,教育制度

2、是教育系统的骨架,它支撑着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是制衡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主体。,教育学(Pedagogy),7,第五章 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内涵问题:什么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有哪些特征?制约教育制度的有哪些因素?,教育学(Pedagogy),8,一 教育制度的定义,(一)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注意:这里的教育机构与组织有很多类型,少年宫、儿童科技站、少年体校、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等。教育制度与教育中的制度,教育学

3、(Pedagogy),9,(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区别于非学校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它们的运行规则,区别于社会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等。学校教育制度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教育制度的主体。,教育学(Pedagogy),10,(三)教育制度的特征,第一、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第二、教育制度具有强制性;第三、教育制度具有价值性;第四、教育制度具有教育性;第五、教育制度具有历史性。,教育学(Pedagogy),11,(四)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

4、,第一、政治因素;第二、经济因素;第三、文化因素;第四、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第五、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教育学(Pedagogy),12,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示范院校 本报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视频会议上获悉:经国务院同意,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是中央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首次巨额投入。,教育学(Pedagogy),13,全国高级技工缺700万 据了解,目前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术工人已成了企业追捧的对象,这样的“高级蓝领”在全国的缺口估

5、计在700万人以上。目前,我国技工的等级可分为初、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等。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这样的高技术水平人才非常缺乏。权威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按照目前我国7000万人的技术工人总数估计,“高级蓝领”的缺口可达700万人以上。北京日报,教育学(Pedagogy),14,第五章 教育制度,第二节 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问题: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类型?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如何?,教育学(Pedagogy),15,总的来说,古代西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近代西方现代学校教

6、育制度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人类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当前,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教育学(Pedagogy),16,一 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自上而下”是指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的预科阶段相下延伸,形成中等教育系统,与初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自下而上”是指原来的平民子弟的初等教育系统向上延伸,与中等教育连接起来。,教育学(Pedagogy),17,教育学(Pedagogy),

7、18,(一)双轨学制(英国、法国、德国)一轨:学术教育,自上而下的结构,即大学中学一轨:职业教育,从下而上的结构,即小学职业学校优点:分工明确,办学效益高;缺点:严重违背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学(Pedagogy),19,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与生产力低有关。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量要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基础。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教育学(Pedagogy),20,(二

8、)单轨制(美国)从下而上的结构,即小学中学大学优点: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缺点:教育仍是不平等的;大学学费高昂。,教育学(Pedagogy),21,(三)分支制 前段基础阶段实行义务教育;后段中等阶段实行教育分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特点:上通下达,左右畅通;,教育学(Pedagogy),22,二 几个西方国家的现行学制浏览,(一)美国美国学制的特色:第一,单轨学制,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第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和;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第四,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教育学(Pedagogy),23,教育学(Pedagogy),24,(二)英国英国的学制特点:(1)英国学制是不完

9、全的单轨制;(2)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教育学(Pedagogy),25,教育学(Pedagogy),26,(三)德国德国学制的特征:第一,仍然有双轨制性质;第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第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层次化。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学(Pedagogy),27,教育学(Pedagogy),28,第五章 教育制度,第三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问题: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什么样的?我国现代学制如何确立?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方向?,教育学(Pedagogy),29,一 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官学教育系统(二)私学教育系统(

10、三)书院教育系统,教育学(Pedagogy),30,(一)官学教育系统(1)中央官学(国学)建在都城,分为大学(太学)和特殊学校(如鸿都门学)。(2)地方官学 学(郡)、校(县道邑)、庠(乡)、序(聚),教育学(Pedagogy),31,(二)私学教育系统私学的出现比官学要稍晚一些。先秦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秦废私学。汉时,私学大发展。此后,私学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景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既废官学,又废私学。私学被迫从公开转为地下。汉朝以后,随着官学系统的恢复,私学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汉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私学程度不齐、层

11、次不一,有高等教育,也有初等教育,主要招收中小地主和农民子弟。教育内容与官学一样,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偶尔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Pedagogy),32,(三)书院教育系统书院始于唐代(718年),原为藏书、校书或私人治学之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组织。宋代书院大兴,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元代有书院227所,明代有书院1239所,清代有书院1900所,可见书院发展速度之快。,教育学(Pedagogy),33,明代以后,为了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书院大都改为官办,或由官方控制,并与地方官学合作,书院也

12、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1901年,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书院教育制度既告结束。书院的主持多为一方著名学者,称“洞主”或“山人”。书院的形式有官办、民办和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教育学(Pedagogy),34,书院教学的特色:(1)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建立“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之间的交流和争鸣;(3)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体辅导为辅。(4)既重义理,又重实践;,教育学(Pedagogy),35,我国古代学制特征:(1)学校教育系统由官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和书院教育系统构成;(2)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的人才,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进行封建伦理的教化;(3)反映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要

13、要求,学校教育系统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是比较明显的;(4)反映生产力要求的实科教育几乎没有什么位置,大量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5)女子被排斥在学校教育系统之外,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教育学(Pedagogy),36,二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社会、现代学校的发展密不可分的。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型的社会性质、国际政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具有实科性质的现代学校。1861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

1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校。,教育学(Pedagogy),37,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满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开办了一些新型的专科性质的学校,如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机械学堂等,并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维新变法时期,改良派也创办了一些旨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学校。新型学校的出现要求建立新型学制,于是在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将现有学院改为兼学中学、西学的学校,并创办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现代学制初露端倪。1901年以后,迫于西方列强要求实行新政和义和团运动的压力,终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癸卯学制”。,教育学(Pedagogy),38,(一)癸

15、卯学制该学制酝酿、颁布在癸卯年,所以称“癸卯学制”。这是第一个在全国实施的现代学制(第一个颁布的是壬寅学制),直到辛亥革命时为止。办学宗旨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保留了比较浓厚的封建色彩。,教育学(Pedagogy),39,教育学(Pedagogy),40,该学制以19世纪末日本学制为蓝本,在教育阶段划分、学校类型、教育宗旨、修业年限乃至课程设置方面,都是仿效日本,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特点:(1)学制过长;(2)没有规定女子学堂的地位;(3)将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结合起来,教育学(Pedagogy),41,(二)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学制

16、,又称“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首先废除了清末学制的忠君尊孔思想,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建国人才。初步奠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教育学(Pedagogy),42,教育学(Pedagogy),43,在学校系统方面,该学制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两段,初等4年,高等3年,分别比前一个学制缩短了1年。初等小学阶段,提倡男女同校;高等小学阶段,实施男女分校。中国几千年女子无教育的局面得以打破。特点:与1902-1903学制比较而言,该学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制,反映了现代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强调对学生

17、个性的培养;缩短了初等教育的年限,便于普及初等教育。,教育学(Pedagogy),44,(三)壬戌学制1922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又因该学制把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规定为6年、3年、3年,所以人们又把该学制称为“六三三”学制。该学制的教育目标是:(1)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的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重国民的经济力;(5)注重生活教育;(6)使教育普及;(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教育学(Pedagogy),45,教育学(Pedagogy),46,(四)1951年学制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旧有学制存在很多弊端:(1)工人、农民及

18、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训练班在学制系统中没有应有地位;(2)初等学校修业6年并分为初级和高级的做法,使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以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3)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因此学制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工农干部教育和技术教育,改革小学教育。1951学制是解放后我国长期实行的基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学(Pedagogy),47,教育学(Pedagogy),48,(五)现行学制 经过长期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个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学前教育:招收3-6、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全日制小学,招收6、

19、7岁儿童,学制为5、6年;还包括成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教育学(Pedagogy),49,教育学(Pedagogy),50,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制遭受的批判主要有:1.小学入学年龄偏大2.学制学习年限太长3.学制同步化现象严重(过于刚性)4.终身教育理念缺少学校制度支撑5.职业教育不够发达,教育学(Pedagogy),51,三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一)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

20、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中国实施义务教育最早始于清末,提出四年制义务教育,解放前国民政府也提出七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学制改革的重大事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指导原则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依次推进。,教育学(Pedagogy),52,普及进度:2006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实行免费教育,直至2008年才全面实现了免除学杂费。中国还有27个县仍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当前很多人争议义务教育应该延长,如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20年前义务教育的年限不会延长,义务教育虽然普及了,但还是低水平的,所以2020年前不会延长。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任务是巩固提高九年

21、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学(Pedagogy),53,农村是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应该说,目前关于义务教育延长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自行延长年限。2011年厦门岛外试点10年义务教育。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推行12年义务教育,如2006年陕西省吴起县;2007年珠海;2008年,陕西神木县。2011年,深圳提出15年义务教育。注意: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只是针对免费性而言,并未强制要上高中,准确说应该是全面普及,教育学(Pedagogy),54,教育学(Pedagogy),55,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重视早期教育;改造基础薄弱校;加强重点校与示范校建设;

22、其意义在于: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服务,为其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试验样板,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以保证入学率。,(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情况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青少年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第二,充分挖掘中等专业学校潜力,并有计划地把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或增设职业班。第三,改革中等专业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招生,逐步形成从初级到高级,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

23、职业技术教育,第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紧密结合,拓宽训练范围,城乡各有侧重,基础教育配合,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委的教育。第五,在办学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鼓励集体、个人和其它社会力量办学。第六,以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方面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以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问题。,教育学(Pedagogy),58,(三)高等教育的改革第一,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满足了广大学生升学的需要;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第二,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第三,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调整高等

24、教育的结构。具体措施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建大学,专业相近的大学进行合并、合作等。第四,建立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第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学(Pedagogy),59,(四)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第一,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第二,逐步打破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系统障碍,建立教育的“立交桥”。第三,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五)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主要是规范私立学校的发展,实现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教育学(Pedagogy),60,四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一)大成智慧教育的目标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

25、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教育学(Pedagogy),61,(二)大成智慧教育的体系1、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4岁到12岁,是打基础。2、接着的5年(高中加大学),12岁到17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3、后1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教育学(Pedagogy),62,五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一)第一、现代学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第二、学制改革要走自己的道路,不能成为国外学制改革的“应声虫”,或者像陶行知先生解放前所批判的那样,在学制改革问题上“拉洋车”。学制改革要顾及我们自己的学制传统。,教育学(Pedagogy),63,第三、学制改革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质量,所以一定要科学化、理性化、因地制宜。反对学制改革中的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未来学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灵活的学校教育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