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64983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技术学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宁夏大学教育学院,主要内容,2.1 教育技术发展鸟瞰 2.2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 2.3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2.4 教育技术理论的新进展,2.1 教育技术发展鸟瞰,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按照教育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内涵来研究教育技术的历史发展能够更好地揭示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律。采用这种方法必须重视对教育技术内涵和技术变革这两方面内容的研究。技术的定义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

2、验的综合体。,两个发展方向、三个发展阶段,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物化形态媒体论“视听媒体”智能形态过程论“系统方法”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传统教育技术以机电技术为基础:视听媒体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化教育技术,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黑板、粉笔、图片、实物、模型等,视听媒体教育技术,19世纪末(视听设备)+(系统方法)视听媒体物化技术发展从关注硬件的使用转而重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研究的蓬勃发展;系统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导致20世纪60年代后期教育技术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的产生。出现的结果开始把教学媒

3、体当做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并对教学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过程论的观点逐渐形成:把教育技术看成是运用系统方法的过程,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信息化教育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硬件、软件、潜件重要特征: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企业培训需求渐强。,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非替代性的;累积性教育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扬弃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师的作用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克服惰性,2.2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媒体教学

4、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个别化教学技术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从一个专门领域与学科的角度理解教育技术:直观教学是教育技术的先声美国20世纪初期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开端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方向:视听教学运动推动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促进了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发展轨迹: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领域和学科。,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直观教学教育技术的先声视觉教学

5、教育技术的发端视听教学教育技术的主体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由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的过渡,直观教学,直观教学的概念:通过运用真实事物的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插页,观点:教学上的“金科玉律”直观性原则,在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中,直观性原则居于首要的地位。直观性的教学可以保证教学来得容易,迅速而彻底。“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觉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觉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觉的跟前。气味应该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

6、官和触官的跟前。假如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种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接触。”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便可利用它们的代表物“范本或模型。”,视觉教学教育技术的发端,20世纪初最早的视觉教学概念:1906、视觉教学、关注媒体的用途1918-1928:视觉教学运动视觉教学与直观教学,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1937、霍本课程的视觉化: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供教材的具体抽象程度排列,越往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相对来说,语言最抽象。选用视觉教材时有 四个方面值得考虑:视觉教材本身的现实性学生过去的经验范围和性质教育目的和教室环境学生智力的成熟程度,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

7、的主体,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广播录音二战,军事教育二战后的十年:视听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重点探索:视听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典型代表:戴尔“经验之塔”视听教学的主要理论根据,“经验之塔”理论,依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从具体入手,逐渐进入抽象经验;使用媒体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可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视听传播,二战以后传播理论和早期的系统论同时影响视听教学领域,使视听教学演变为视听传播视听教学从媒体论逐渐向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方向发展,传播理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从重视教具

8、、教材的使用转向关注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早期系统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有型的媒体论走向无形的系统论,视听传播的理论框架,视听传播的定义,1961“定义和术语委员会”成立1963:视听传播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视听传播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彻底改变,不再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使用形象化的视听教材作为辅助手段以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方面,而是放在研究完整的教学传播过程及教学系统方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技术这一领域。把对提高媒体教学效果的研究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宏观框架中

9、,完全改变了传统视听教学论对视听媒体进行孤立研究的方向。由视听教学发展为视听传播是教育技术史上第一次重要的理论变革。,个别化教学技术,早期的个别化教学伯克1912年至1913年在旧金山师范学校实验的个别学习制,允许学生自定学习教材的进度特点:教学目的明确;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生可以自定学习进度,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学习;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斯金纳()在1954年发表的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强调“强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建议把教学机器作为一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强化,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程序教学的要素:小步子积极反

10、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低错率,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继续遵循程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并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互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构造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学习,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并以对人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目的。,2.3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当前我国教

11、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媒体论”、“过程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下面这些问题:1.2.3.;4.;,2.4 教育技术理论的新进展,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原有含义: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全新的含义: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2、。混合式学习至少在四个方面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混合学习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影响,对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的反思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对建构主义的反思,极端建构主义观点: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剖析:哲学基础:与认知主义都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严重后果: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否认知识的可传授性、完全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宣扬主观主义认识论,会把建构主义引导到否定“

13、讲课、考试”等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引导到削弱乃至否定教师作用的邪路上去。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乃至整个教育质量的大幅度降低。对建构主义的正确认识: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有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Webquest模板,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49,郑起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