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发展概要.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71072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法发展概要.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语语法发展概要主讲人-于光辉,教学目的:讲授汉语语法发展的大概历程,使大家对于语法的发展建立起“史”的概念。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语法主要特征。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完整的汉语语法发展、变化、完善的体系。,斯大林谈到历史语言的变化时说:“语言的语法构造比语言的基本词汇变化的还要慢。语法构造是许多时代以来形成的,它在语言中根深蒂固,所以它的变化比基本词汇还要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当然也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着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但是语法构造的基础是很长的时期中都保留着,因为历史证明这些基础能够在许多时代中有效地为社会服务。(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对历史分期的两种主要

2、方法,按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按历史的分期(太古时代)远古时代、中古时代、近代(现当代)按历史朝代分期,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过渡期:三-四世纪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现代:五四运动以后(王力文集第九卷 P.48),王力认为各期汉语的特点,上古汉语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于动词前 3.入声有两类 中古语法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

3、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使用 4.词尾“着”“了”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太古汉语:诗经以前上古汉语:诗经到东汉中古汉语:六朝到唐近古汉语:宋代老官话:元明,日本汉学家对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汉以前中古(中世)汉语:六朝到唐末近世:宋元明近代:清,潘允中的分期,上古时期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古后期,东汉是过渡期。中古时期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代至隋唐五代近代时期自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汉语语法史概要),吕叔湘先生

4、的分类,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鼎足三分。(近代汉语指代词序),我讲授的分期,上古时期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古后期。东汉是过渡期。中古时期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代近代时期 自唐至鸦片战争。,一、上古语法的特点上古: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 古后期,东汉是过渡期。首先,词类还没有相互区别开来的语法标志。一个词往往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在上古汉语里,词序重于词性,词性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谓词序就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5、词序不同,词性就会改变。例如“善”字,在“教人以善”中是名词;在“有善人,有不善人”里是形容词;而在“穷则独善其身”里却是动词了。,同时,在上古前期的卜辞里,已经有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有动词用作使动的例子如“王吉兹卜。”“吉”是形容词,这里却作意动用法,即王认为此卜吉利。这些历史特点说明,上古汉语已不是结构简单而是相当发展的语言。,在上古中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汉语的形容词和副词有一部分已经有明显的构词特征。“焉”“乎”“然”“如”“尔”等就是经常使用的接尾词,后来在文言中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而名词词头“阿”则是在上中古的过渡期东汉时代产生的。,上古词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语气词在上古前期殷

6、商时代比较少见,西周以后才逐渐出现,甚至有一句中连用两三个语气词的现象,如诗经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算了吧,老天爷要这么做,还有什么好讲的呢!),句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词序成为上古语法的重要手段。如左传宣公二年:“秦师伐晋”,和左传襄公十年“晋师伐秦”,两事绝对不同,主位和宾位是不能相互挪动的。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在上古前期即已很固定。一般句子总是先动后宾,但疑问句和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却先置于动词(有少数例外),如诗经竹竿“岂不尔思?”,判断句基本上不用系词,这是先秦语法的又一特点,但同时已经使用“乃”“惟”“为”来联系名词句的主语和表语。到了战国后期,真正的系词“是”就萌芽了,

7、如吕氏春秋重言“管仲曰:此必是已!”上古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句子的主动与被动,最初基本没有区别。,中古汉语的特点,中古时代自两晋经到十六国时代。在这期间,汉语的语法构造比上古有了较大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部分已具有自己的语法特征。,名词在过去没什么标志,从东汉起,开始出现作为人名和亲属名词的词头“阿”和另一名词词头“老”。由实词虚化为名词词尾的“子”“头”“儿”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动词在先秦也没有任何语法特征,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了动词词尾“着”“了”的出现。最初,它们的实词性还是很强,到了近古时期的唐代就完全虚化了。它们分别表示动词的进行体和完成体。,所有这些表明,汉语的词类在

8、东汉过渡时期至中古以后,已经渐渐有了自己的语法特征,加上词的意义和词的功能的稳固化,于是上古那种词类不分的状态,至此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汉语词类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实词虚化(着),其次是方言的吸收(地),再就是古语词的转化(阿)。,此外,以声调来区别词性,也是中古时期词类分化的又一标志。这种现象也叫“读破法”。这种现象产生于东汉,因为此时,词类已经逐步走向分化。这些可以认为是古人词类观念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平声为名词,去声为动词。丧荀子礼论:“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又“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文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又荀子天论:“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9、”,(二)平声为动词,去声变为名词。传荀子不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又“传曰:,(三)平声或上声为形容词,去声变为动词。好诗经缁衣:“缁衣之好兮”又诗经彤弓:“中心好之”,中古时期的句法和上古时期有四个显著不同的特点:第一,疑问句和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在上古必先置于动词,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例外。东汉以后,例外发展成为正常规则,终于和一般句子结构一样,变成先动后宾。第二,被动式进一步发展。除了沿用“为所”式以外,被字句就是本时期流行起来的新形式。,本期还产生了一个表示复数的代词和名词词尾“们”这个词大概是从吴地的方言中吸收进来的,是代词用法的一个新发展,为前代所没有。,此外,中古时期由于

10、翻译佛经,还从梵文里传来了一些新的句法。如金刚经里第一句是“如是我闻。”意思是“这是我听来的”,但是传统的句法没有这种句子,于是有的译者把它改作“闻如是”,显然是译者有意把它汉化。,(三)近代汉语的语法自隋唐五代至鸦片战争,是汉语史的近代时期。这是汉语文学语言日益走向完备成熟的时代。汉语语法的构造和表达形式都比前一时期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不少著名作家、学者,他们运用非常丰富多彩的语言,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其中记录下来的语言结构和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手段,给近代以后的汉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期间,动词词尾“着”“了”、形容词词尾“的”、副词词尾“地”都已经普遍使用,日趋规范统

11、一。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句末语气词“么”“吗”“呢”“呀”,在近代汉语书面语中已经广泛出现,它们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等),推广到全民语言中去,使汉语的书面形式越来越规范了。,近代汉语语法发展表现在句法上的是:(一)在上古,一般宾语(代词宾语除外)没有先行于动词的,这在上边已经提到,中古产生了处置式,宾语可以提前到动词前面了。在近代汉语中提宾句又增加了一种,是用介词和副词联结成一个特殊的结构“连也”,如“连这句俗话难道也不明白?”(红楼梦第三十回)。,(二)在近代文学语言中还可以看出复句的特点,它相比古代汉语有较繁复而精密的结构。(三)近代汉语的动补结构,在中古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结构助词“得”的后面可以一连带上几个句子,这就使句子的表现力更强化了。,关于近代汉语的有关研究,大家可以参看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参考文献:1.汉语语法史概要 潘允中 著 中州书画社 1982年8月第一版 2.古汉语纲要 周秉钧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 3.古代汉语语法概要 程希岚 四平师范中文系出版 4.古代汉语通论 蒋礼鸿 任铭善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5.古代汉语 汤可敬 北京出版社 6.近代汉语概论 袁宾 上海教育出版社 7.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