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176285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精选合集)第一篇: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2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为预防相应传染病在校园内发生,确保全体新生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卫生部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规定,特制定学生免疫规划管理暨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一、将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纳入报到程序,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必须向学校交*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报到人员负责做好查验登记工作,漏苗的要及时补种。学校必须严格把关,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

2、疫苗补种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二、按国家免疫程序判断是否接种合格,以*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为为准。无证明或者免疫史不详者按免疫空白处理,并及时将情况向所在区域的疾病预防机构反馈。补种的疫苗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一类疫苗为主。三、全校学生查验工作普及率达100%,不留陞患;将*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装订存入新生健康档案,做好新生建康巡检和晨检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四、学校应在每学期结束前,将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花名册报至辖区接种医院。五、查验接种证工作程序3 (一)学校应在新生入学须知中提醒家长准备2份*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

3、院开具的查验证明。(二)新生(幼儿)办理入学手续时,应要求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必须出示*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三)当发现无*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的儿童时,应告知家长使用“小豆苗Appv下载打印*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到儿童原来接受预防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去开具证明。(四)对必须接种而尚未接种的学生要求及时进行补种。学校应主动与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取得联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生应尽快到学校对登记记录进行核对。预防接种门诊医生确定接种时间,学校负责通知家长去接种医院进行接种。补种完成后,学校应向要求接种医院反馈接种信息。(五)学校对学生查验接种证登记和疫苗

4、查漏补种的资料存档,以备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检查。4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1.每学年开学初,针对一年级新生,做好接种证的查验和统计、上报工作,发现未种、漏种儿童认真做好登记。4 .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5 .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6 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按时预约接种。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7 .做好接种率监测与常规接种报表统计,定期评价疫苗接种情况。8 .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登记、调查,并及时处理、上报。第二篇: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2学校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为预防相应传染病在校园内发生,确

5、保全体新生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卫生部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规定,特制定学生免疫规划管理暨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一、将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纳入报到程序,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必须向学校交*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报到人员负责做好查验登记工作,漏苗的要及时补种。学校必须严格把关,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苗补种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二、按国家免疫程序判断是否接种合格,以*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

6、的查验证明为为准。无证明或者免疫史不详者按免疫空白处理,并及时将情况向所在区域的疾病预防机构反馈。补种的疫苗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一类疫苗为主。三、全校学生查验工作普及率达100%不留隐患;将*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装订存入新生健康档案,做好新生建康巡检和晨检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四、学校应在每学期结束前,将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花名册报至辖区接种医院。五、查验接种证工作程序3(一)学校应在新生入学须知中提醒家长准备2份*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二)新生(幼儿)办理入学手续时,应要求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必须出示*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

7、的查验证明。(三)当发现无*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接种医院开具的查验证明的儿童时,应告知家长使用“小豆苗App下载打印*市入托入学查验证明或者到儿童原来接受预防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去开具证明。(四)对必须接种而尚未接种的学生要求及时进行补种。学校应主动与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取得联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生应尽快到学校对登记记录进行核对。预防接种门诊医生确定接种时间,学校负责通知家长去接种医院进行接种。补种完成后,学校应向要求接种医院反馈接种信息。(五)学校对学生查验接种证登记和疫苗查漏补种的资料存档,以备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检查。4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1 .每学年开学初,针对一年级新生,做好接种证的

8、查验和统计、上报工作,发现未种、漏种儿童认真做好登记。2 .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3 .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4 .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按时预约接种。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5 .做好接种率监测与常规接种报表统计,定期评价疫苗接种情况。6 .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登记、调查,并及时处理、上报。第三篇: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一、在本地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7岁以下儿童均须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施预防接种。二、对本地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建立预防接种簿,无接种证的应补发接

9、种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三、每月定期到门诊所属派出所、乡镇(街道)采集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7岁以下流动儿童资料。四、每月组织专人到流动人口会萃地、出租屋、市场、工地等地方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和预防接种工作。五、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每年新生入学时派专人到门诊辖区内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核查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无预防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并按免疫程序补种疫苗。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动员,提高流动人口儿童家长的预防意识,争取儿童家长主动参预免疫活动。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情况监测及专项调查。新生儿报告登记制度一、卫生人员负责。由专人负责新生儿报

10、告、登记工作。每月定期到服务站所属派出所或者居委会(街道),采集新生儿资料。二、及时查访。收到新生儿报告卡后,及时巡访,了解新生儿的户籍所在地。非本辖区儿童及时转卡,并做好登记注明,以备核查。每月按时上报免疫规划新增目标儿童一览表。三、登记入册。属本地辖区的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及时登记,建薄立册。并按照免疫规划的程序,及时发放有关疫苗接种通知书给家长,催促家长按时业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有关疫苗。四、资料保存。新生儿入册后妥善保存报告卡,以备核查。一、建立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上防预人员负责。二、预防接种普通反应进行对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要采取应急救护措施。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

11、异常反应,接种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市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在2小时内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四、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任何医疗单位或者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五、因预防接种异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需请求市卫生局处理,接到处理请求后市卫生局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按照卫生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

12、反应鉴定办法规定执行。七、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伤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置;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伤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八、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即将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成人0.51.OmL,小儿0.0kLkg次,最大量0.33(1/3支)。同时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有关抗休克处理。九、晕厥处理原则:保持肃静和空气新鲜,平卧、头部低下,肢抬高,同时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可赋予温开水、热糖水渴,短期内即可恢复。经过上述处置后不见好转,可按过敏性休克

13、处理,在35分钟仍不见好转者,应即将送附近正规医疗单位诊治。十、在群体性接种进行过程中,如浮现接种反应,应及时将患者与其他受接种者隔离,再进行对症处理,避免人为造成紧张气氛,防止群发性榛病。门诊工作人员职责一、在业务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院部门诊医疗业务及行政管理工作。二、安排人员时常巡查门诊各诊室、辅助检查科室、服务窗口,检查门诊各类人员遵守劳动纪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情况及时处理和解决门诊部发生的突发情况。三、掌握门诊各科医生出诊情况和病友就诊动态,遇到病友就诊高峰或者门诊医生未能按时出诊的情况,及时与医务科等有关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主任沟通商议,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保障门诊病友就医。四、及时与

14、医务科及各临床科室沟通联系,确定专家出诊、休诊时间,提前在门诊出诊信息栏或者诊室的信息栏上作出提示。五、做好专科门诊的协调管理工作,催促和协助各科积极开展专科专病门诊,确保各专科门诊如期应诊。六、加强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订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组织门诊医疗质量和病历文书质量的考核和评比。七、改善服务措施,提高门诊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流程,确保门诊就诊畅通。八、做好导诊、分诊服务,匡助病友准备便捷就医。九、在职责和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门诊病友的其他合理需求。十、负责接待和受理病友投诉,可以即时处理的当场予以解决;情况复杂不能即时解决的,需上报有关部门,必要时请示院领导。药房工作人员职责1 .在科主任和药

15、房负责人领导下,从事药房的各项工作。2 .按照规定与分工,负责医师处方的审核、调配、核对与发药工作。3.参预制订药品的申领计划,参预对处方、各种报表、单据的核算、统计及药品的定期盘点。4 .时常检查药品质量,保证发出的药品质量合格,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5 .按照规定,做好特殊管理药品的各项管理工作。6 .时常深入临床,了解需求,采集有关情报,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工作。7.时常对药品进行巡查,做好药柜、药架上药品的补充、整理、保洁工作,并保持调剂室内整齐、干净。8.指导医药院校学生生产实习及下级药学人员的业务工作。9.完成医院、科室及药房布置的其他工作。治疗室工作人员职责一、时常保持室

16、内清洁,每做完一项处理,要及时清理。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应消毒。治疗室清洁用具应专用,废弃物不能放入生活垃圾内。二、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及时请领,上报损耗,严格交接手续。损坏物品及时报告护士长登记,按规定赔偿或者报损。严格交接班制度,每月清点一次物品。三、各种物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晰。四、毒、限剧药、贵重药应加锁保管,严格交接班。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六、无菌持物钳浸泡液每周更换二次,头皮针、静脉导管需高压灭菌。七、用过的注射用具浸泡消毒,清理后每日与供应室交换。八、对无菌用品必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一周者,重新灭菌。九、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17、第四篇: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一、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6岁以下儿童均须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实施预防接种。二、对在本地段接种的流动儿童,应建立预防接种册,将接种信息录入电脑,无接种证的应补发接种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三、每月定期到门诊所属派出所、乡镇(街道)采集居住3个月以上的6岁以下流动儿童资料。指定门诊辖区内的妇女主任或者治保主任作为联络员,每月定期召开例会一次,联络员上报本区域本月新迁入的6岁以下儿童资料。四、每月组织专人到流动人口会萃地、市场、工地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和预防接种工作。五、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

18、查验接种证制度。每年9月派专人到门诊辖区内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核查6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无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并按免疫程序补种疫苗。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动员,提高流动人口儿童家长的预防意识,争取儿童家长主动参预免疫活动。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情况监测及专项调查。第五篇:免疫规划例会制度免疫规划例会制度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落实上级的政策和技术要求,及时研究和解决我镇免疫规划工作中浮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制订本例会制度。一、合用对象:实施门诊化接种的镇防保机构召开的村医会议。二、频次:每月一次三、时间:门诊化接种日前一天。四、例会内容和要求1、传达学

19、习上级免疫规划工作相关要求,安排布署近期免疫规划工作;2、听取各村免疫规划工作情况汇报,总结交流推广免疫规划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3、分析总结上月预防接种开展情况,弄清各村漏种儿童的原因;4、把本月应种对象(特别是上次漏种儿童)名单及其接种的疫苗种类,以通知单的形式分村交给村医;5、村医上报并核对本区域本月新生儿出生资料;6、上报上月本村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监测发病情况;7、乡镇要统计上报本月运转需各种疫苗的人次数和数量;8、要保存有每次例会制度的书面资料。内容包括:例会时间、参加人员(签到表)、会议内容记录、应种对象和疫苗数量的统计报表。9、上报本区域本月死亡病例,并上交死亡医学证明书。10、上报本区域本月新发慢性疾病病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