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20161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高技术企业的证据黄先海 杨高举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引言文献回顾模型基本假定两国均衡实证检验计量模型数据结果讨论稳健性检验总结性评论,结构安排,引言,问题的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国,甚至在高技术产品领域也是如此(OECD BTD,2011)。中国从巨额的贸易获利很少,最典型的是广受热捧的苹果公司产品,Iphone和Ipad在中国大陆生产,但中国只能获得其中2%的劳动力投入和加工费(Kraemer,et al.,2011)。寻求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已迫在眉睫,但却要落实到企业的创新中才能实现。,引言,问题的提出而企业的创新需要许多条件。有一

2、种看法认为,要素成本的上升,将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因为依赖低廉的要素成本的竞争优势终究要或正在消失。问题在于,这种倒逼型机制是否真的存在?已有研究尚未给出答案,有待进一步探索。典型事实要素价格在快速上升,尤其是劳动者工资。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也在提升。,引言,图 1 中国工业企业相关价格指数:1978-2010注:ARWI 为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PPIR 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 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DO 为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右轴)。价格指数均以1990年为基期。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相应数据整理。,引言,图 2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统计:

3、2000-2010注:R&D为R&D经费内部支出(亿元,1990不变价格),Patents为有效发明专利数(百件),R&D/MBR 为R&D经费内部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右轴)。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引言,对于广泛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中国企业而言,要素成本和创新是否存在相互关联性?我们在Long,Riezman and Soubeyran(2005)两国三部门的产品内分工框架中(LRS模型),引入差异性工资、企业研发和有成本的技术贸易,分析要素成本上升对技术创新的倒逼型影响机制。以中国2005-2007年26630家高技术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对倒逼型机

4、制进行实证检验。,文献回顾,只有少部分有研究注意到要素成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如曹裕等(2009)、张杰等(2011),但对企业创新的研究很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如Subrahmanya(2005),Edwards et al.(2005),Forsman(2011),Kramer et al.(2011),etc.也有一些研究关注贸易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如Grossman and Helpman(1991),Onodera(2008),Esteve-Prez and Rodrguez(2009),etc.新新贸易理论中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也可以看做是贸易和创新之间关系的体现(

5、Melitz,2003;Falvey et al.,2004;Helpman,et al.,2004;Yeaple,2005),模型,假定两国D(发达国家)和 G(发展中国家),两种产品A(农产品、计价品)和 I(工业品),以及生产工业品所需的技术服务T,两种劳动力Ls(技术劳动力)和 Lu(非技术劳动力)及其工资Ws 和 Wu。,为单位农产品A生产所需的非技术劳动力,是生产所需劳动力投入。工业品I 生产由连续的零部件 组合而成,的生产需要1单位的非技术劳动力和 单位的技术 T.,是专业化技术服务,使用 单位的技术劳动力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进行的技术研发投入为 r,研发的产出函数为,模

6、型,在对称性假设条件下,零部件 的价格为:其中P是专业技术服 ti 的价格。两国均衡设,且技术T的贸易存在冰山运输成本,G国零部件价格为:这意味着两国生产的零部件在某一点上价格相同:可解得:,模型,即 专业化分工点,G 将在非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阶段 有比较优势,而D国在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阶段 有比较优势。设两国的劳动者即为消费者,用反向求解法可得到均衡时两国企业的利润为:,模型,其中R为研发投入,通过利润最大化一阶,可得:且有,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迫使他们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由此,我们得出以下命题:在两国产品内分工的均衡条件下,劳动力要素成本的上升,将迫使企

7、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维持或提高分工地位和利润,亦即要素成本对企业创新的倒逼型机制成立。,实证检验,计量模型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两个计量模型:其中R&D 是研发投入,New 新产品,Cost代表要素成本,Profit 为企业利润,Market 市场竞争结构,t-1 表示滞后一期(要素成本和其他变量主要影响下一期的研发投入和产出),X 是其他控制变量。设立两个计量模型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有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而且这两个维度会因企业类型而异。,实证检验,变量R&D 以研发投入与总产值之比衡量New 新产品产值与总产值之比衡量Cost 分别用平均工资和中间投入占增加值

8、的比例衡量Profits 以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衡量Market 以改进的赫芬达尔赫希曼(MHHI)指数衡量,即行业中其余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该指数越大,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实证检验,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产品内分工参与度(IPS),以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衡量企业规模(Scale),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从业人员数大于2000人、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以及资产总额大于4亿元的作为大企业,将其值取1,其余取0企业性质(Stateown),对国有企业取1,其余取0 以及Cost、Profits、Market 等变量的当期值,实证检验,数据 采用高技术企业层面的数据对倒逼型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根据Hum

9、mles et al.(2001)对产品内分工模式的研究,高技术产品更可能采用产品内分工方式进行国际协作生产,因为标准化程度高。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较高,且出口倾向和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比例都很高(加工贸易)。OECD的数据显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在2008年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依赖程度很高。高技术产业自身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其发展主要依靠研发和创新来推动。,实证检验,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年度调查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资料整理公布格式”中高技术产业来筛选高技术企业。剔除的样本:重要财务指标有遗漏、为零或为负的等,以及

10、研发投入或新产品产值记录为负或一直为零的。最终得到26630个企业的2005-200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在STATA 12.0中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法进行估计,包括总体数据、分企业类型、分企业所在地以及细分行业的估计。,实证检验,表 1 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产出,Empirical Test,结果讨论总体来看,在逐步控制了企业的规模、企业类型及产品内分工参与度,以及当期的利润、要素成本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后,要素成本的上升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投入(R&D)的弹性显著为负,而两者对创新产出(New)的弹性则显著为正。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几乎和前文理论模型的预期相悖。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发现,

11、在中国的外资及合资高技术企业产值占了总体的60%以上,其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内资的国有和民营企业,而新产品占比却又异常高,这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所在。,Empirical Test,表 2 总体数据估计结果,实证检验,我们进而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数据进行分组估计,以分析倒逼型机制在不同类型企业中作用的差异。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劳均工资(Wage)和中间投入(Cost)的上升,都会对其创新投入(R&D)产生负的显著影响,而对创新产出(New)的作用显著为正。对比表2和表3中的第6和第7列可发现,两组数据的估计结果比较相似,要素成本上升都刺激企业增加新产品的产出比例,但却会抑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

12、即要素成本对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作用,与总体数据中基本一致,合资企业中也有类似的表现,但不显著。,Empirical Test,表 3分企业类型估计结果,实证检验,分企业所在地的估计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要素成本上升对企业创新投入作用显著为负,中部地区也为负但不显著,西部地区为正但显著性水平偏低。同时,除了中部地区要素成本对创新产出的弹性系数为负且不显著外,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数据中则都为正,且东部地区数据中显著性水平更高。原因在于,在中国不同地区中企业类型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非内资企业产值占比达到了80%,中部地区为68%,西部则仅为35%。因而东部地区数据组的估计结果很大程度上代表

13、了非内资企业的表现,与外资企业以及总体数据的估计结果相似。,Empirical Test,表4 分企业所在地区估计结果,实证检验,稳健性检验我们进而以高技术细分行业数据组进行估计,结果也显示外资企业产值占比较高的行业中,倒逼型机制不成立。相反,内资企业产值占比较高的行业中则基本为正,尽管显著性水平各异。此外,将以上估计中所用数据区分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样本分别进行估计:剔除非出口企业样本后,在总体数据、外资企业、与外商合资企业、东部地区以及EC和CO等数据组的估计结果中显著性增强。在分别剔除R&D、New、Cost、Wage等关键变量最大和最小的5%和10%的样本,再根据数据分组分别进行估计,

14、结果显示与原估计结果无明显差异。,总结性评论,在LRS模型基础上,本文区分了不同劳动力及其工资的差异性,并引入技术贸易成本和企业的研发行为,分析发现要素成本的上升,会迫使后发国家增加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以应对国际分工地位和利润的下降。基于中国高技术企业2005-2007年的实证检验表明,从整体来看,要素成本上升并不具有显著的倒逼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但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对要素成本上升反应具有差异性: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以技术创新应对要素成本上升,外资企业则通过从其母国引进更多新产品以保持竞争力,即要素成本上升是否具倒逼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因企业类型而异,总结性评论,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外资企业并不是选择

15、增加研发投入(反而减少),而是加快新产品的引进以应对要素成本的上升,但如果考虑到外资企业在引进新产品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从其母国或母公司),要素成本的上升的确迫使引入新产品(只不过不是自己研发的),如果引进新产品的优势不再存在,其选择可能和内资企业不会有很大差异。因而也可以说要素成本上升对外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倒逼作用也是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总结性评论,启示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将着眼点放在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不是一味追求引进外资或合资企业。由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大多只是“加工厂”,在要素成本及竞争压力下,只会通过引进和生产更多新产品,而不大会进行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从而政府希望引

16、进外资来实现产业升级的愿望只能落空。不必过于担心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和传统比较优势的弱化。要素成本的上升,会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从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是为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经历所证明了,因而不必过于担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什么都不用做。,总结性评论,启示要改变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外贸依存度过高不但增加因外部需求下降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冲击,而且由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低下、贸易获利能力不强,出口倾向越高的企业,由于转换成本高,反而越不愿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形成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作用。因而扩大内需也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