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教材分析.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历史教材分析,一 教材编撰理念文明史二 教材结构三 教材各课分析,一 教材编撰理念文明史,1、文明概念(1)定义:文明就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解释:第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第二,突出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第三,将创造活动的过程与创造的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它涵盖一切时代包括原始时期的人类创造活动和结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2)文明社会的标志: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
2、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各地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用作一般的指南”。教科书讲了三点:工具、文字和国家。(3)不同文明的特征: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等都有其特征。,2、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能动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1)文明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的年代越往前推移,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古代各重要文明的形成都与地理环境有关。如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和地中海爱琴文明等。(2)推动文明发展的因素:在文明的进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地区人群的相互交往是决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3)文明发展的进
3、程:1500年以前区域文明农业文明 1500年以后走向全球时代的文明工业文明,二 教材结构,1、主题史的编撰方式(1)用主题史进行编撰的理由:更完整、贴切、集中地呈现文明的特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同时有利于教与学。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不需要体系化的知识传授。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对象没有逻辑层次性,因此要避免初中与高中的重复。是一种尝试。(2)上下册主题内容及其关系:上册叙述文明社会的标志;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文明的结构。下册叙述文明社会的演变;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明;文明的现实与未来。,2、课文样式(1)与初中相关的样式:大小字、各抒己见、看图学史、史海拾贝、史海指南等
4、。(2)新增栏目:百科知识、双语天地、历史笔记(见前言中的说明)。,3、上册目录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 一、文明社会的标志第1课 金属工具(青铜器;铁器)第2课 文字(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第3课 国家(军事民主制;国家的产生)二、文明与地理环境第4课 大河文明(东方村社;中央集权)第5课 海洋文明(海外殖民;城邦政治)第6课 草原文明(匈奴人;蒙古帝国)主题二:人类生活 一、社会结构第7课 婚姻与家族(婚姻制度;姓氏与家族)第8课 种族与人口(三大人种;人口增长;人群迁移)第9课 等级与阶级(平民与贵族;中产阶级),二、社会生活第10课 服饰(服饰的起源;服饰的构成;服饰的社会功能)第11
5、课 饮食(饮食调制;饮食结构;饮食方式)第12课 居住(居住形式;居住格局;居住设施)第13课 交通(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三、社会风俗第14课 节日(岁时农事节日;宗教祭祀节日;纪念庆贺节日)第15课 人生仪礼(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第16课 社会交往(见面礼;称谓;聚会;)主题三:人类文化 一、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第17课 法律的起源(习惯与法;早期成文法典)第18课 法系(中华法系;罗马法系;英国法系)第19课 审判制度(法院;刑罚;陪审团),二、人文科学第20课 文学(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第21课 史学(历史;资治通鉴;年鉴学派)第22课 哲学(柏拉图与孟子;阿奎那与朱熹)
6、第23课 艺术(从秦佣到敦煌艺术;从哀悼基督到思想者)三、宗教第24课 宗教起源(原始宗教;古代宗教)第25课 宗教传播(宗教分布;教派纷争)第26课 宗教特征(宗教典籍;宗教组织;宗教礼仪),4、下册目录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一、文明的创新与传播第1课 三次浪潮(农业时代;工业革命;后工业社会)第2课 高等教育(学园;经院;近代大学)第3课 图书馆与博物馆(亚历山大图书馆;三大博物馆)二、文明空间的展拓第4课 区域探险(腓尼基航船;北欧海盗;阿拉伯商道)第5课 全球探险(开辟新航路;内陆探险;极地探险)第6课 宇宙探险(人造卫星;阿波罗登月;火星探测)三、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第7课 军事技术(
7、冷兵器;火器;核武器)第8课 战略与战术(孙子兵法;战争论;信息战思想)第9课 战争与文明(宣战与媾和;日内瓦公约),主题五: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一、近现代国家制度第10课 民族国家(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1课 三权分立(三权分立的源流;近代三权分立的制度)第12课 公民社会(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二、近现代经济制度第13课 市场经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自由竞争与垄断)第14课 国际经济关系(西方七国集团;南北关系)三、文明碰撞中的国际政治秩序第15课 国际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巴黎协定;美苏反导条约)第16课 国际组织(从国联到联合国;地区组织与合作)第17
8、课 战后国际格局(两大阵营;非殖民化),主题六:文明的现实与未来一、社会理想与现实第18课 人权(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第19课 社会保障(伊丽莎白济贫法;疾病保险法;贝弗里奇报告)第20课 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从乌托邦到马克思主义;苏联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威胁文明的公害第21课 瘟疫(黑死病;大流感)第22课 毒品(鸦片与海洛因;禁毒与戒毒)第23课 邪教(人民圣殿教;奥姆真理教)第24课 黑社会(黑手党;三合会)三、历史视野中的自然与社会第25课 人与自然第26课 人与社会,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禁毒斗争,三 教材各课分析,1、重点;2、知识点;3、建议。,主题
9、一 人类早期文明,本主题重点叙述人类是如何跨入文明社会的。各种类型的文明 地理环境,国家金属工具社会分工文字,大河流域海洋(地中海)草原,1、第1课 重点:叙述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人类文明社会形成之间的关系。知识点:(1)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2)与青铜器和铁器相应的社会变化。建议:教学中不仅要生动地叙述青铜器和铁器的发明,更而讲清发明与文明社会形成之间的关系。,2、第2课 重点:叙述文字的产生、传播、演变及其与各种交流的关系。知识点:(1)象形文字;(2)腓尼基字母文字;(3)字母演变。建议:象形文字的结构;腓尼基字母产生的原因;通过实例讲清从腓尼基字母到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的演变过程
10、。要始终围绕文字与人类的各种交流密切相关这根主线。,3、第3课 重点:叙述国家的产生过程及其职能。知识点:(1)军事民主制;(2)国家产生的途径;(3)国家既是一个管理机构,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建议:在叙述军事民主制时注意部落首领的地位。关于国家产生的途径问题,可以以希腊为重点讲清从城邦到国家的发展过程。本课的闪光点是突出国家的管理职能。,4、第4课 重点:叙述古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征。知识点:(1)大河流域(2)村社的特点;(3)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建议:大河文明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河流域及其封闭性;第二,农耕经济;第三,村落社会与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第四,具有独特地域特征
11、的文化。村社特征:第一,小农的聚居地;第二,有较多原始公有制的遗风;第三,相对封闭的社会组织;第四,自给自足的生活样式。关于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产生原因见教科书。,5、第5课 重点:叙述海洋(特指地中海区域)文明的特征。知识点:(1)地中海的地理环境;(2)海外殖民的过程及其后果;(3)各种类型的城邦政治;(4)伯里克利时代。建议:要注意地中海及爱琴海的地理特征。关于海洋文明的特征:第一,地域上与周边文明的可接近性;第二,向外拓展和商业等各种交往;第三,以法制为基础的城邦政治;第四,文化的多样性。要讲清雅典城邦政治的特点:民主和法制。可以举伯里克利时代为例。,6、第6课 重点:叙述草原文明的特征
12、。知识点:(1)亚欧草原;(2)匈奴与汉的交往和匈奴西迁;(3)对蒙古帝国的评价。建议:关于草原文明的特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亚欧大草原;第二,经常性的迁徙活动;第三,野蛮的征服战争;第四,客观上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关于匈奴人:与汉的交往要突出与农耕文明发生接触时的历史状况;讲匈奴西迁时要注意由此引发的亚欧民族大迁徙问题。对蒙古帝国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两面性。见教科书。,主题二 人类生活,文明通过人类具体的生活状况和历史呈现出来。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们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解放自己的历程。本主题主要叙述人类争取生存与发展、争取平等与幸福的具体史实。,7、第7课
13、重点:婚姻是人类繁衍自身的基本形式;家庭是人类生活的细胞。婚姻与家庭的历史变化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知识点:(1)由血缘婚姻到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2)家族制度及其演变。建议:关于婚姻制度要抓住“族内婚族外婚一夫一妻制”这根线索。大家族:父系祖先蕃衍而成的聚居血缘团体;大家庭:多个家庭构成的、共同生活的血缘团体。特别注意中国的家族制度及其演变。从历史的角度讲述婚姻、家族的变化:(1)原始社会及其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婚姻制度;(2)中国古代史上的家族制度;(3)西方文明传到中国后的婚姻、家族制度变化;(4)当代的情况。,8、第8课 重点:分析家庭是从生活的最基层来认识人类的生存状况;分析种
14、族与人口是从国家和世界的范围来认识人的生存状况。知识点:(1)人种;(2)人口增长的速率;(3)不同类型的人群迁移。建议:形成人种差别的自然因素;文明的进步与人口增长有关,人口增长又对文明的进步提出挑战。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人群迁移的的原因及其历史后果。(1)古代游牧民族的迁移;(2)近代殖民活动;(3)20 世纪战争中的难民潮;(4)战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出现的个体移民。移民与文明进步的关系。可以展开讨论。,9、第9课 重点:人类在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历程中如何从划分为等级的社会走向法律上平等的社会。知识点:(1)等级制度;(2)中产阶级及其地位、变化。建议: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确立以前,许多区
15、域的文明都在法律上将人群划分为等级。资本主义文明确立以后,至少在法律上确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争取平等和自由的征程中,人类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关于中产阶级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展开叙述。其中的价值导向是:鼓励同学用自己的才智和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10、第10课 服饰 重点:服饰是人类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服饰不仅有实用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知识点:(1)服饰的构成(2)服饰的社会功能 建议:在介绍服饰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一条主线,即服饰的基本功能是遮体、御寒等,但服饰的样式则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服饰的起源与自然的因素关系密切,以后的变化则更多地受到技术进步、和
16、文化发展的影响。,11、第11课 饮食 重点:人类的饮食文化与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方式密切相关。知识点:(1)饮食结构(吃什么)(2)饮食方式(怎么吃)建议:“吃什么”的问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怎么吃”的问题如烹调、餐具、进餐方式等则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12、第12课 居住 重点:人类的居住形式是特定文化的折射。知识点:(1)居住形式(什么样的房屋)(2)居住格局(房屋和居室之间的布局)(3)居住设施(室内家具、摆设及辅助设备)建议:与服饰、饮食稍有不同的是,居住样式在规模上更宏大,在构造上更复杂,因而更完整地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特征。,13、第13课 交通 重点:交通的进步与人类
17、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奋斗历程。知识点:(1)交通设施(道路、桥梁、铁轨、航线等)(2)交通工具(舟、车、飞机等)建议:交通这一课应更突出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交通的变化不仅反映出这种进步,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4、第14课 节日 重点:节日的形成、气氛和活动内容集中反映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知识点:(1)岁时农事节日(2)宗教祭祀节日(3)纪念庆贺节日 建议:节日作为一种文化是由具体的人的活动来体现的。另外,纪念庆贺节日的内容一般指具体发生过的事情或与现实的关系比较紧密。,15、第15课 人生仪礼 重点:人生仪礼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标志。不同的人生仪礼反映出不同社会的价值取向。知识点:各种仪礼 建议:在讲清不同的仪礼具有不同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突出其中的价值取向。,16、第16课 社会交往 重点:社会交往的不同形式反映了人际之间的不同关系和文明样式,交往中的态度更是文明在行为中的具体体现。知识点:(1)见面礼与称谓(2)聚会 建议:这一课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社会交往中的态度(称呼、礼貌、接触等)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的标志。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我的联系方式:Email:电话:64752003,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