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3-数量与质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学3-数量与质量.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数量与质量Quantity and Quality,一、涵义解说,人口数量(Population Quantity):是关于人口总体的“量”的规定性,相对于人口质量而言的一个人口学范畴,通常亦指“人口规模”。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对人口总体的“质”的概括与体现,相对于人口数量而言的一个人口学范畴,亦可称“人口素质”。,人口数量增减变化的根源,出生(Birth)与死亡(Death)的互动变化,决定着人口的增减变化:变动结果无非三种可能:1)增加:BD B D(或B_ D)B D(或BD_)2)减少:BD B D(或B_ D)B D(或BD_)3)持平:B=
2、D,人口数量增减变化的“封闭”与“开放”条件,注意:人口数量的“时点”与“时期”观察,1)时点指标:瞬间值;静态观察(譬如,年末人口数)2)时期指标:平均值;动态观察(譬如,年均人口数),人口素质的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反映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素质:反映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心理素质:反映人们的精神风貌或思想意识 注:有学者把心理素质归入文化素质中,这并不恰当,我认为它们毕竟是两个层面的东西,如果说,人口的文化素质具有外显性;那么,人口的心理素质就是内隐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素质往往表现为一种潜意识,无形地影响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因此,心理素质不象文化素质那样直观,可直接依据一些量
3、化的指标进行评说,而只能通过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个性气质等来间接地加以评说。有人主张用思想道德素质来代替心理素质,这同样不妥,因为心理素质的包容性显然比思想道德素质大,俗话说“心之官则思”。,二、相互关系,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和转换。一般讲,控制人口数量客观上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譬如,在家庭资源限定条件下,选择“少生优生”),而人口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增减,现实社会中不难看到,低素质人口往往倾向多生(譬如,受教育程度与多胎生育呈负相关变化);而人口素质提高则会促进人口数量的减少(或许可解释为高素质夫妇有更广泛的生活情趣与需求;亦可
4、理解为,高素质夫妇生儿育女的机会成本较高)。,贝克尔关于孩子数量与质量替代理论,商品消费效用的多样性,互补性和替代性。家庭效用函数最大化公式:UU(n,q,Z)在家庭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假设Z不变,n与q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替代关系。孩子数量(n)的需求弹性小于孩子质量(q)的需求弹性。,参阅:加里S 贝克尔著彭松建译家庭经济分析,华夏出版社1987。,q,C,U1,U1,e1,A,B,D,e0,U0,U0,n,n0,q0,n1,q1,e0:n0q0,e1:n1q1,三、统计指标:数量统计,1、净增人口数,三、统计指标:数量统计,2、期末人口数,三、统计指标:数量统计,3、人口增长率(Popu
5、lation Growth Rate),反映总体水平或长期状况的人口增长率,三、统计指标:数量统计,3、人口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反映某一单独或个别年份的人口增长率,三、统计指标:数量统计,3、人口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反映一段时期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的程度,实例演算:,计算19781995年间的人口增长率,计算1990年的人口增长率,计算19781995年17年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三、统计指标:数量统计,4、人口增长加倍时间(Double time)所谓“人口增长加倍时间”,就是按照某种人口增长速度计算,当人口增加一倍时所需的时
6、间。亦即人口翻一番的时间。公式表达:式中:Pn为估算期人口数;P0为现有人口数;r 为年均人口增长速度;n为年数。人口加倍,就意味着:即:在年均人口增长速度(r)为已知的条件下,求人口翻一番所需的时间,就是求式中的年数(n)。因此取对数计算:若r=1%,则代入上式计算得 n=70年。,人口倍增时间的简便估算,既然在人口增长率为 1%的情形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是 70年,那么,针对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态势,可以70做为参数值,简便地估算出该人口的倍增时间,公式如下:,21世纪十个人口大国的人口倍增时间估算,三、统计指标:质量统计,反映身体素质的统计指标:1)预期寿命 2)婴儿死亡率;婴幼儿死
7、亡率 3)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 4)发病率;患病率;伤残率反映文化素质的统计指标:1)文盲率2)人均受教育年限3)各级各类受教育程度人口,指同年出生的一批人(cohort),按照现实的年龄别死亡水平度过一生,预期可能存活的平均年岁(即出生平均预期寿命);或这批人活到某一年岁(X)时,平均还能继续存活的年数(即X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或平均剩余寿命)。虽然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只是对人口寿命的一种“预期”,但却可以综合反映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平均预期寿命作为一个能够综合反映死亡率高低的指标,它和死亡率是一件事情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就提高。,概念理解: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ct
8、ancy or Expectation of Life),20002005年世界各地人口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单位:岁,资料来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0 Revision Vul.I,Table A.30.,世界部分国家的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Sources: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4 Revision Volume I.,1、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一)关于“身体素质”的统计指标:,资料:中国出生人口素质,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46,每年实际发生的出生缺陷儿约为801
9、20万。我国现有6000万残疾人口中,先天残疾占11.96,共计520万人。在当代,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高达29.3和14.4;另一方面,城市儿童肥胖症快速凸现。,(一)关于“身体素质”的统计指标:,2、发病率或患病率,相关论域:人口转型与健康转变,1)人口问题的转型 一是人口数量问题转向人口质量问题是人们关注健康的必然结果。以往人口学家和人口发展决策者的主意力集中在降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方面,而如今,改善人口的健康状况,显得日益重要,健康本身就是人口质量的要素之一。二是人口数量问题转向人口结构问题。其中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现象使得老年人的健康保健需求日益突出
10、。2)健康性质的转变第一次健康转变旨在降低死亡率,使大多数人都能存活到老年期。因此,这时候主要解决由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导致的传染病和一些急性病,解决的办法一般是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改善人们的卫生习惯和饮水条件,加强预防免疫工作即可奏效。第二次健康转变要求解决已存活到老年的庞大人口的保健问题,这就对预防和治疗那些与增龄和衰老相关的慢性病,延缓衰老,对受损的器官功能的康复治疗等。显然,实现第二次健康转变要比第一次健康转变更困难,任务更艰巨。3)医学模式的转轨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社会医学模式,即强调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综合作用,突出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Omran的流行病转变理论(
11、The theory of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流行病转变的三个主要阶段:传染病大流行和饥荒期(The age of pestilence and famine)传染病大流行衰退期(The age of receding pestilences)退行性和人为疾病期(The age of degenerative and man-made diseases)流行病转变模式与人口变化:西方模式:转变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并深受其影响。医学进步的作用非常有限。加速模式:起始时间晚,转变速度快,主要得益于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如疫苗、抗生素和杀虫剂的广泛使用)。,
12、参阅宋新明“流行病学转变人口变化的流行病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研究03/6,(一)关于“身体素质”的统计指标,3、残疾率,残疾致因分类,先天致残与后天致残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二)关于“文化素质”的统计指标:,1、文盲率(Illiteracy Rate),(二)关于“文化素质”的统计指标:,2、人均受教育年限 根据不同档次受教育人口计算的平均值。公式表达:,相关资料:19902004年全国人口受教育状况,注2: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是按6岁及以上人口统计。,资料来源:转引自段成荣“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载人口研究2006年第一期。,(二)关于“文化素质”的统计指标:,3、各类受教育程度人口
13、,相关资料:1990年以来全国各类受教育人口所占比重,资料来源:转引自段成荣“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载人口研究2006年第一期。,相关资料:2004年中国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数,资料来源:转引自段成荣“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载人口研究2006年第一期。,相关论域:人力资本与人口投资(Human capital and Population investing),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1902?)开始关注穷国的农业问题及穷人的福利问题,他相信:“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繁荣和提高穷人的福利”。在随后十多年的深入
14、研究中,他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改善穷人福利时,生产的决定因素不是空间,能量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被公认为是“人力资本研究的一位先驱。”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性著述如下:1963年教育的经济价值(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1964年改造传统农业(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1971年人力资本投资:论教育和科研的作用(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1972年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1
15、981年出版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Investing in People: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Quality)。,1、人力资本问题的提出,以往的西方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增长动因的解释依旧承袭“李嘉图式”的经济思想,过分高估土地、自然资源、机器设备等实物资本的贡献。舒尔茨认为这种观点无法解开“现代富裕之迷”。而要解释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那些被忽略、无视或“遗漏”掉的动因,就不能不关注“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2、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认识条件与时代背
16、景,人口研究从只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对资本形态及其分类的认识从同质性转向异质性;注重人的时间价值;视人口质量为一种需要付出成本才可获得的稀缺资源;1957年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成功,给美国上下极大震动。,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创见,把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看成是一种资本形态,进而把教学、科研及相关活动看成是产生新型资本的“行业”;认为人力资本的获得主要依靠后天的投资;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支出而非简单的消费支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资资本投资;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方面(五点);该理论对人类前景持乐观态度。,4、人力资本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人力资本理论为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
17、兴起的“知识经济”做了最好的理论预见;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实质上就是“人的能力”的差距;人力资本的提出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相呼应正在改变着人们关于权力和财富的观念及游戏规则;科研向生产的转换将越来越快。,论题探讨:中国、如何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人口资源总量巨大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中国人力资源的国际对比(按2564岁劳动力人口统计),资料来源: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国家财力与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国家教育投入:200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87,而90年代末,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
18、家基本稳定在6,发展中国家平均数也超过4。人均教育经费:按ppp计算,2001年中国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只有208美元,仅相当于美国1998年1904美元的1/9;韩国948美元的2/9;日本1098美元的1/5。注:资料引自徐坚成“中国人力资源国情分析及未来展望”,载人口研究2003年第六期。,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在现有条件下:发展经济?调整政策?,观点讨论:人口素质逆淘汰,概念阐释:,所谓人口素质“逆淘汰”,是相对于“正淘汰”(优胜劣汰)而言的,即指高素质人口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趋于缩小,而低素质人口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以致形成人口再生产在质量方面“劣胜优汰”的人口发展态势。具
19、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身体(遗传)素质差异而引起的人口素质逆淘汰,即有遗传生理缺陷的夫妇相对于生理健康的夫妇生育了更多的孩子;二是因文化素质差异而引起的人口素质逆淘汰,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生育意愿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低素质的夫妇往往比高素质的夫妇生育更多的孩子;三是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而引起的人口素质逆淘汰,其基本假定是老年人口相对于青壮年人口来说大致可归为低素质人口。,现实观察:中国的“人口素质逆淘汰”,中国自实行城乡有别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市里素质高的人群出生率低,农村素质低的人群出生率高。这种政策施行的结果就是农村低素质人口增长快,城市高素质人口增长慢,最后导致中国整体人口素
20、质不断下降。据此认为,中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正陷入典型的恶性循环,整个中华民族的质量将因此下降,中国人力资源的总体结构恶化,“人口素质逆淘汰”格局已经形成。,观点探讨:“逆淘汰”观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立?,人口素质整体水平因低素质人口(规模)的扩张而有所下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这只是一定程度地抑制了人口素质的提高,远远谈不上人口素质的逆淘汰。简单地接受“逆淘汰”观点,可能隐含着某种歧视性的人口偏见,而且是一种静态观察。事实上,农村人口素质在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也在改变城乡人口格局。以城市化率和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变化为例:1982年:804.683.74 2000年:606.764.06 这样看来
21、,在同期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从5.18年上升到7.62年)过程中,农村人口并未抑制全国人口素质提高,而是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相关论域:健康人口学建构,定义:健康人口学(Health Demography)是应用人口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对人口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Pol&Thomas,1992)。特点:1)着眼于群体的健康,而不是只针对个体病例;2)关注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等之间的联系、互动及演变规律。内容:1)人口生育、死亡、迁移等行为的健康视角;2)人口变化与健康转变的不同模式、特点及其因果联系;3)特定场景条件、突发性事件、重大流行性疾病对人口特
22、征的影响。作用:为观测、阐释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人口过程及其社会经济效应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亦为优化或改善人口质量提供政策依据。,案例:艾滋病流行的人口学后果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被发现和定名以来,这种无法治愈、潜伏期长、病死率极高、被称为“真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传染病就在全球迅速蔓延开来,在短短的20年间,艾滋病毒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导致全球艾滋病毒(HIV)感染者累计超过6000万人,其中已死亡人数达到2480万。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底,全球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超过4000万(36704530万),仅2005年当年
23、新感染者就有约500万(430660万),当年死于艾滋病的人口达到310(280360)万。,2003年世界各大洲艾滋病流行情况对比,资料来源:UNDESA,Population and HIV/AIDS,2005.,据联合国测算,到202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诸国因艾滋病的持续流行,将多死亡一亿人左右,届时这些国家将会比没有艾滋病影响的情况减少14%的居民。在艾滋病高度流行的个别非洲国家,更导致人口的负增长,譬如博茨瓦纳在21世纪引始就出现人口总数的锐减,继而出现人口负增长,20052010年间平均每年减少7000人。资料来源:The Impact of AIDS,World Populati
24、on Prospects,The 2002 Revision,Volume XIII,United Nations,New York,2003.,后果1:艾滋病持续流行导致人口规模缩减,后果2:艾滋病的高死亡率抑制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七个艾滋病最流行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岁)变化对比,资料来源:摘自UNDESA,Population and HIV/AIDS 2005.,后果3:艾滋病在特定人口年龄段的集中传播可能打破人口年龄结构的正常分布,资料来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4 Revision,Volume I,United Nations,New
25、York,2005.,博茨瓦纳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后果4:艾滋病的代际传播衍生出“艾滋孤儿”(AIDS orphans)这一特定人口群体,截止2003年,艾滋病使全球1500万少年儿童(0-17岁)成为孤儿,2010年将突破1800万。“艾滋孤儿”人群的出现并不断扩大,直接影响人口自身发展状态,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1。一项来自坦桑尼亚农村的实证研究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差不多平均每十个(18岁以下)少儿人口中就有一名艾滋孤儿,儿童赡养问题十分普遍,有12%的艾滋孤儿父母双亡,占14%的家庭中收养有至少一名艾滋孤儿,贫病交织成为这些家庭共同面临的困境,对于那些只剩下祖孙两代的家庭,更使家
26、庭生活陷于莫大的困境之中2。,1 UNAIDS,2004.2 Mark Urassa,J.Ties Boerma,ect.Orphanhood,child fostering and the AIDS epidemic in rural Tanzania,HEALTH TRANSITION REVIEW,Supplement 2 to volume 7 1997.,相关论域: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追根溯源,基本涵义,几点认识,实现途径与标志,1、追根溯源,1、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一语在国外最早出现于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当时大会把“健康老龄化
27、的决定因素”(Determinants of Healthy Aging)列为老龄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课题,准备开展跨国对比研究。2、199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老龄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项战略目标,随之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日益活跃起来。3、1993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第15届国际老年学大会更以“科学为健康的老龄化服务”为主题,指出老年人口的增加是跨世纪最重大的人口结构变化,对老年人口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健康,科学必须为此目标服务。此后,“健康老龄化”议题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4、1996年联合国召开Working to Reveal t
28、he Oldest Old专题讨论会,将老年人划分为6079岁的“低龄老人”(Younger elderly)和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the Oldest Old)两个群组。,2、基本涵义,1、所谓“健康老龄化”,其基本涵义就是要求老年人余寿中带病的、带伤残和不能自理的时间尽可能缩减,使这部分寿命压缩到生命最后很短的一个时段(邬沧萍,1995)。2、所谓“健康老龄化”,是指在老龄化社会中,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指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邬沧萍,1996)。3、“健康老龄化”是指机体在其发育成熟前健康增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内外在卫生因素的作
29、用,排除不卫生因素的影响,使衰老变化得到明显延缓和减轻,有效维持体内平衡(homeostasis)、良好的适应变化功能和抗病能力无明显减退的老化(黄怡兴,1995)。4、在一个不断老龄化的人口中,健康的老年人构成老年型人口的主导力量,而且总人口出生队列对老年人口总量增长的影响又能保证甚至强化这种主导性力量(穆光宗,1996)。,几种关于老年人生存与健康的评价理论:,1)“疾病压缩理论”(The theory of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2)“健康预期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英文简写HLE)3)“非伤残预期寿命”(Disabil
30、ity-free of Life Expectancy,英文简写DFLE)4)“日常生活自理寿命”(英文简写LEFPA),观点引介:,3、几点认识,1、“健康老龄化”跳出了个体或少数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狭隘眼界,着眼于整个人口群体的健康长寿,它强调的是总人口中健康老人比重的不断提高。2、“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或生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寿命的质量。3、“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虽然它直接针对老年人群提出来,但可以说健康老龄化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事实上,只有有了健康的儿童、健康的成年,才会有利于健康的老年的实现。因此,健康老龄化研究需要把基因工程、优生优育、希望工程、全民健身运动等纳入
31、自己的研究视野。既如此,“健康老龄化”就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医疗保健目标,更是一项社会战略。4、“健康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口生理功能的正常,而且也包括人口系统的其他功能的积极状态。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已经不再限于延长寿命,除了免于疾病、残疾外,还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老龄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还包括人口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4、实现途径,倡导健康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实践 由于“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过程,涉及人的一生,今天的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关系到明天的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所有年龄组的人口中提倡对健康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实践,即从婴幼儿期直到老年都要重
32、视生命的健康问题,不仅要在现有老年人口中倡导对“健康老龄”的追求,从长远的观点看,更有必要在潜在的老年人口和准老年人口中倡导对“健康童年“和健康壮年”的追求。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健康投资和健康存量储蓄行为的大众化和持久化诚是实现健康老龄化未雨绸缪的重要举措。,仅提倡五个“老有”还不够,五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老有所健,5、实现标志,当健康的老年人口在老年群体中的比重不断增高,并构成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人口)的主导性力量,而且总人口出生队列对老年人口总量增长的影响又能保证甚至强化这种主导性力量。这可说是“健康老龄化”实现的显性标志。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国各地区
33、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必要的评判指标。譬如欧洲有学者提出:老年人在75岁以前身体基本健康,能参与社会。7584岁生活仍能够自理,到了85岁以上才需要护理。再譬如,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地区分部在制定2000年欧洲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内容时,其中的量化指标就规定:75%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50%的老年人能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四、认识拓展与深化,有关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指标演化观点介绍及实证分析。,指标引介:生命质量指数(PQLI),PQLI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一种综合评价人口素质的合成指标。该指数是1975年在大卫摩里斯博士指导下,由美国海外发展委员
34、会提出。具体由以下三个指标合成。1)成人识字率(Adult literacy rate)2)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3)1岁的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age 1),指标引介:人类发展指数(HDI),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 关于人类发展状态的概括性指标测评。该指标创建于1990年,针对如下三方面内容对人类发展成就进行测评。1)健康长寿的生活(Long and healthy life)。2)知识(Knowledge)。3)体面的生活水准(A decent standard of living)。,HDI指标选取与构造,HDI指标阀值与计算公式,2002年全球不同收入类型的HDI:指标数据,资料来源: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4,pp140.,2002年全球不同收入类型的HDI:计算结果,资料来源: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4,pp140.,中国HDI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