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例研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44808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3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课例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中语文课例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中语文课例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初中语文课例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初中语文课例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课例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例研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语文课例研究暨九年级目标教学研究活动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中学2008年9月23日,活动程序,上午 1.沈建国老师专题讲座 2.杨宁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 3.观摩良渚中学语文组课例研究下午 1.钱燕瀛讲座:九年级教学建议,一、什么是课例(课例研究),“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教学研究的故事”)。“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与教案有何差别?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经验论文与课例有多远?,二、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背景与主题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环绕主题、裁减情节

2、、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三、课例有哪些类型,问题呈现型经验分享型理论验证型知识产生型,问题呈现型经验分享型理论验证型知识产生型,关注理论与实践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设法找到理论来协助解决实践问题,以问题唤起深思和反省的行动。,问题呈现型经验分享型理论验证型知识产生型,强调故事和利用叙述体故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课例是重要文献资料,是理论无法取代的知识。,问题呈现型经验分享型理论验证型知识产生型,尊崇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的实例。,问题呈现型经验分享型理论验证型知识产生型,有新发现,课例本身就是知识。,

3、四、课例举例,1.“心灵游戏”的规则可以改吗?,1.“心灵游戏”的规则可以改吗?基于学生真实情感的一次作文教学尝试,背 景: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主 题: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如何把“意外”作为教学的生成资源?情景描述:前后两次教学的关键片段(“强牵”VS“移情”策略)问题讨论:本次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灵游戏”的规则可以改吗?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应对学生的“意外”?理论诠释:纽曼的“真实性教学”思想(深层次的思维、生活经验的联系、实质性的对话、积极的情感体验),2.在课堂关联处磨练教学能力 好嘴杨巴课例研究 临平三中 黄琴,一、课例研究的过程:(一)原生态的课:明知山有虎

4、,偏向虎山行 就课文而言,初编入浙版教材,缺少参考;没有教过,缺少阅历。尤其课文语言具有浓郁的津味,对于杭州吴语环境中的我,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就师生而言,借班上课,师生未沟通,学生未预习。1.导入缺乏关联性 2.教师语言过多问题化3.教师代答现象普遍 4.多媒体辅助是一把双刃剑,初次课执教感言与改进思路,第一次,我尝到了如坐针毡的滋味;又一次,我有了愧为人师 的感觉。虽然为大家展示了具有“本来面目”的原生态的课,但现在看来,原生态的课,也不应是随意的、放松的状态,应该是自己现有最佳状态的课,至少要对文本有充分的解读,更不该出现错误性的概念。其次,由于对环境不熟悉而造成时间的不充分也说明了自身的

5、心态有问题:在课例研究的面前丧失了判断能力,导致上课节奏加快,任务没有圆满完成。在认真听取了同伴、导师的意见之后,我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首先,改进课题和课时目标,明确内涵及关系,如上文所述。其次,理清关联性的线索,关注教学能力的磨练。第三,改进教学语言,尤其是过渡语言和问问题要分清。第四,课文津味儿的语言浓,我自己也没把握,尚不敢深度触及第五,PPT再做适当调整,出示的语文概念要准确。,(二)改进后的课: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5.围绕主题的设计提高了课例研修品质6.清晰、明确的课时目标是改进的保证7.关注文本是改进的一大亮点8.多媒体辅助是影响课程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9.教师语言过于

6、理性,少了激情,二次课执教感言与改进思路二次执教让我明白了研修主题对应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切小为课时目标的重要性,这是课例研修能够实现改进的基本抓手。课例研究过程走到这里,也让我明白了同伴互助的重要性。敢于直言是高研班成员之间最突出的特点:距离产生美!这是本校本组“人际关系”难以突破的所在:说真话!也只有在同伴的真话的背景下才可能实现自身的真实成长。课例研究的过程更让我明白了蜕变何其艰难,在被放大了的缺点面前是难堪而痛苦的,然而我有这样的渴望,有那么多导师和同伴在我身边,这样的机会此生何曾有过?所以我说:痛,并快乐着!我再次梳理自己的改进要点:首先,课堂互动注重激活生生互动,克服自答代

7、答现象。其次,设计环节再做拆分,PPT同时呈现内容在减小。第三,第三次课,要放松放松再放松。,(三)趋于成熟的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次实践与反思10.师生互动:导而弗牵、开而弗达11.“借用资源”,关注课文语言表现力12.视频展播,直接与作者对话,三次课执教感言与反思课后,同伴和导师对感受课文语言、感受视频效果等方面的突破兴奋不已,认为环节更加清晰,问题更有层次,目标与内容对应更加妥当。负责做实录的王老师概括说:就目标与达成而言,三课之间,一次无序,二次有序,三次圆融;就目标与活动而言,一次生硬,二次互相促进,三次自然而成;就教师把握目标而言,一次不能覆盖课文,二次渐渐放大,三

8、次已然有精力抓过程抓细节。所以,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既给予我鼓励和支持,也支撑着我不断地在反思中走向深入,在课例“做”中,磨练教学能力。,课例研究的初步观点,1.课题鲜明,才能做出有效的课例2.清晰、明确的课时目标是师生互动的线索3.关注文本、关注课堂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基点4.“关联性”关联着教师能力5.媒体、环境等因素对课堂互动的作用不容忽略,课例研究的感想,教师观念随着“课例”的深入在不断地变化,教案与主题渐渐靠拢。研究犹如从黑暗走向光明,大家的思考和感悟渐渐地朗润起来。所以,“三实践两反思”真是一个教师走向优秀、蜕变新生的美丽过程。关注实录,不但有“照镜子”的反省,还有“静夜思”的收获“我孰

9、与城北徐公美”的自知之明。文本解读,应引起语文教师教师的高度关注。邹老师说得好,教师站得多高,修养多高,课堂就有多高,学得就有多高。所以,教师解读的高度,也就决定了课堂的高度。“三实践两反思”结束后,黄老师给我发来短信:“正在看一遍语文组的录像,发现你是个出色的学员,做自己课例时虚心,做他人课例时真诚。”他对我是过奖了,但他提到的两个关键词确实是我参与课例时坚守的原则:虚心、真诚。,1.面对教学,共同分享 优秀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需要通过课例加以传递;同伴的经验可以通过课例让大家共享;教师“实践共同体”活动借助课例的交流、探讨,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五、为何要做课例研究,2.重视积累,

10、增加实践智慧 教育案例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由三类知识构成: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三是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3.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追求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改善和提升实际的教学行为和能力。教师的科研过程是解决特定教育问题,分享实际教育经验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工作的过程。各行业多年的实践发现,案例是用以表达这种过程的好形式。,4.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聚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校本教研更加扎实、有效,

11、六、我区(研修班)课例研究的成果,本次骨干研修班的课例研究活动,在导师组和学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3个小组课题和5个学员课题,8个课例研究报告,8篇研修论文或体会。学员和导师在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1.学员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文本,感受语言、感悟情理,再把感受到的东西经过自己大脑的整理、加工、建构、创生,形成自己的东西,并将其表达出来。这个表达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所以,语文学习首先是语言文学的内化,然后就有一个外化过程,也就是语言的表达过程。有学员说:“我发现,语文课就应该贴着文本,让学生从词语的温度、句子的深度、篇章的广

12、度中,去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是我的真实体验,也许这也是课例研究的魅力吧。”,2.学员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有了提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质,使语文教学目标表现得既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又有精确性和不确定性,一篇篇课文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所不有,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包,因此筛选、确定、把握教学目标既成为教师备课的难点,又成为课堂过程容易丢失的东西。目标、过程、结果不一致常常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通病。在课例的研究中,有时想要避开教学目标的探讨也做不到。只有将教学目标确定好了,才能深入研究教学的其他问题。只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准确了,课堂教学才有可能优质高效。经过课例研究的过程,学员对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

13、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3.学员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能力有了提高,通过课题研究,学员们认识到:关注文本、关注课堂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基点。课堂上师生对话、互动的基点在于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作为教师,不但自己要对文本有全方位、有纵横度的解读,更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文本,从而达成师生间的顺畅对话,进而达成与文本、与作者的顺畅对话。要在课堂上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你就得吃透教材,老师对文本理解得深,学生才能学得深,要把自己阅读理解的过程方法还原、呈现给学生。语文课和魅力来自于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应用教材,课前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文本信息,增加课堂信息量,把课本读厚,才

14、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字里行间的情趣。,4.形成了一支坦诚合作的坚强团队,课例研究的评课与平时教研活动的评课很不一样。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平时的教研活动一般是“栽花”的多,“栽刺”的少。而课例研究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同伴改进、提高,是为了追求完美,所以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家往往是“栽刺”大大多于“栽花”,建议深刻,掷地有声。有时甚至是针尖对麦芒般的争论。学员们在这支团队中提高了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与持续改进的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研究能力,领悟到了课例研究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体验到了在合作中成长的快乐;导师们在这支团队中也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同时还提升了学科教学专业水平和研

15、究能力,为今后的指导课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我区(研修班)课例研究的经验,1.课例研究的主题切口要小,要便于操作(1)现代文教学“文本研读”的策略研究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表达形式(2)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 的研究 课堂互动与课时目标的关联性(3)情感式教学下的课堂生态建设 教学目标引领下的问题预设与驱动有效性研究,2.课题指导中,导师要积极鼓励学员、真正为学员解困指路。3.摸索了课例研究的一些指导策略。4.学生也是课例研究的主体。,教师需要一个实践共同体,研究教与学的问题、在行动中学习,并且:细于留心:发现的眼睛勤于反思: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究:自觉的行动善于积累:经常的疏理乐于交流:积

16、极的对话,几点体会,一点感受,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必完美,甚至可以有不少问题,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亲身“做”课例的过程中,形成了针对课例的行动及行动中的思考、研讨、深刻反省,正是这一过程使教师获得了快速的成长。,八、对九年级语文教学的建议,1.明确考试要求,紧扣教学目标2.兼顾新课复习,训练落实到位3.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4.坚持学生自主,课内课外结合5.突出重点弱点,揭示规律方法,1.明确考试要求,紧扣教学目标 考试内容(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1正确认读汉字。2正确使用汉字。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4辨析和修改常见的语病。5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句式。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7语言

17、准确、连贯、得体。8正确运用修辞方法。9识记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10正确默写名句名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二)现代文阅读 1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3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5分析文章主要的写作方法。6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三)古诗文阅读 1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四)写作 1文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2文章结构完整,顺序合理,条理清楚。3恰当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18、4语言通顺、连贯、得体、生动。5力求创新。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创意的表达。试卷结构 分语文知识及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四部分。语文 知识及运用30分,现代文阅读30分,古诗文阅读20分,写作40分,共 120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结合,选择题约占22分,非选择题约占98 分。,(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客观题(5题)主观题(5题)(二)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文章两篇 主观题(8题)(三)古诗文阅读(20分)文言文阅读:实词理解 虚词理解 句子翻译 文意分析(15分)(客观题2题 主观题2题)古诗鉴赏:理解诗意 赏析形象、语言、情感、技巧(5分)(主观题1题:两小题

19、)(四)写作(40分)文体自选 主题自定 题量:24题 题型:选择题约占22分,非选择题约占98分。试卷难度 0.75左右(2007年杭州市区中考难度:0.75),2.兼顾新课与复习,训练落实到位,具有明确的训练要求 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做什么)形式:独立 合作 口头 书面(怎样做)时间:根据训练量限定训练时间 结果:交流讲评 上交批改(督促参与 加快节奏 保证质量),3.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提出了三个“精心”,即:要精心确定教学内容。着重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主要解决教师心中无数,教学思路不清的问题。要精心锤炼教学语言。重点解决教师的教学语言平淡、缺少文采,不能吸引、感染学生的问题。如果实现了三个“精心”,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就解决了。,4.坚持学生自主,课内课外结合,5.突出重点弱点,揭示规律方法,仅供参考,请多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