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46297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2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第九章: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目录,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 区际联系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在这方面,形成了比较多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大多是探讨区域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产业的集聚、转移或扩散,经济增长的区域传递等的方式和过程,以及对相关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变化、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格局所产生的影响。它们主要来源于对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问题的研究,后被引入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之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展。,一、赫

2、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A.O.Hirshman)是世界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对一个国家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也有人译为极化-淋下效应),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极化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二是,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三是,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这样,就使南方的生产

3、受到压制。,二、梯度推移学说,,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具体的梯度推移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另一种方式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次类推。这样,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三、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不少学者都使用了“中心”和“外

4、围”这一对概念来分析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格局,并提出解决它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如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中心边缘国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其中,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ried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三、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

5、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对外围之所以能够产生统治作用,原因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中心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而从外围获取剩余价值。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它们的发展产生压力和压抑。,三、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对中心与外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出现。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他还认为有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了中心的成长。它们分别是主导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

6、化效应、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二)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依赖是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早期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少学者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一)依赖理论,在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学者对第三世界

7、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激进主义经济发展学派。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上述的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宗主国,它们在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张和渗透时使后者成为卫星国,造成卫星国经济的贫穷和对宗主国的依赖。依赖是不发达的根源,所以,必须打破造成剩余价值转移的宗主卫星链,第三世界国家才能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走向发达。,(二)相互依赖理论,依赖理论虽然揭示了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些特征,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即只从不利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所以,后来一些学者从双向作用的分析角度来进一步研究发达国家与不

8、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提出了相互依赖的观点。,(二)相互依赖理论,现在,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二是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三是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衡量相互依赖的程度,一般采用以下指标:其一,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其二,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其三,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指标。,(二

9、)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利。此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而可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交织。积极的相互依赖有利于推动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和一体化,相反,消极的相互依赖则会引发国家之间的经济冲突和矛盾。,第二节 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第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第三,干扰机会。,(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区域之间空间相互作

10、用的程度可以通过实地对商品、人口、技术、信息等的传输量进行调查而进行测算。另外,也可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式来估算。空间相互作用的一般模式如下:,(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其中:为i与j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分别是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如人口、经济规模等);是i,j区域之间的距离;f()是距离摩擦函数;和 分别是 和 的权重。,二、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的意义(二)成本学说(三)要素禀赋学说,(一)区域分工的意义,区域分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

11、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二)成本学说,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一种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二)成本学说,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二)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是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移,所以,不应该

12、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而相互获得利益。,(三)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提出的。1919年,赫克歇尔就提出了要素禀赋的有关论点。在此基础上,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所以,后人也把要素禀赋学说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

13、学说。,(三)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三、区域合作理论,(一)区域合作的意义(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三)区域合作的类型,(一)区域合作的意义,区域合作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通过合作所获得的经济综合优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分散条件下所难以取得的。,(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是主流,合作是为了最终竞争胜利的需要。所以,区域合

14、作就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合作就无从产生和继续。一般地,区域合作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三)区域合作的类型,从形式上看,区域合作主要有行业合作、区域全面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三)区域合作的类型,此外,从区域的层次看,我国的区域全面合作有三种类型:若干省(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省(区)比邻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作;省(区)内部部分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合

15、作。,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原因如下:第一,区域是全国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因此,要比较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就应该是考察它们的总体上的差异。第二,各区域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方面相差很大,如果简单地比较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的差异,结论就具有片面性。如果用人均指标就可避

16、免这方面的问题。第三,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各区域的人民都享有追求和获得同等生活水平的权利。因此,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就应该考察对人民生活水平变化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人均经济总量增长的差异。,(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前者是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后者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一般地,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

17、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通过区域经济差异,各区域可以发现自身利益的相对变化情况,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决策和行为,维护和增大自己的利益。所以,区域经济差异对各区域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其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再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二)区域经济差异

18、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势必引起区域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随之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区域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也随之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人口区际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二)区域经济差异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调控,(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各区域的经济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经济时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不难发现,任何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不会是一模一样的,区域之间必然会存在经济差异。,(二)区域经济差异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调控,区域经济差异与其

19、它的经济现象一样,虽然有着一定的内在运行规律,但是,仍然可以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有目的的人为干预,使之符合某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新概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根据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第一,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第二,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第三,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第四,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第六,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