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50237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25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ppt(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3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前期:后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汉化),改革措施,一、(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转向政府,成编户齐民,增加税收,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推行租调制,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均田制得以推行,保证税收,邻长里长党长,设立三长制,农民生产积极

2、性提高,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税收,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质:土地国有制),推行均田制,吏治有所好转减轻人民负担,俸禄国家筹集,制定惩治贪污办法,制定官俸制,整顿吏治,作用,内容,措施,目的,整顿吏治,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二、(后期)孝文帝主

3、持侧重点是:目 的 是:主要内容:作 用:,汉化政策,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 3)学习汉族的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建立门阀制度 进行官制和礼制的改革 4)重视人才的网罗和使用,改革的有机组成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迁都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巩固统治。,2 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4、3、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含义 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索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

5、、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融合主要几种形式: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北魏政权封建化含义: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转化,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模式,措施,政权封建化的决定因素:,均田制的推行,模仿汉族官制修订律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