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51370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33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技巧鉴赏综合之一.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1,专题复习,古诗鉴赏,诗歌,诗歌,2,专题复习,古诗鉴赏,诗歌,诗歌,3,诗歌,4,诗歌鉴赏技巧之一:修辞手法(17),1、比喻2、比拟3、借代4、排比5、对偶7、夸张8、双关,9、互文10、用典11、反问12、设问13、反复14、对比15、衬托16、反语,诗歌,5,诗歌鉴赏技巧之二:表达方式,一、表达方式:1、记叙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二、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1、借景抒情2、情景交融3、托物言情4、托物言志5、托物言理,诗歌,6,诗歌技巧鉴赏之三:艺术手法(技巧),一、描写手法:1、点与面2、正与侧3、动与静4、虚与实 5、视与听6、高与低7、

2、远与近8、白描9、细描,二、表现手法技巧1、以小见大2、抑扬3、渲染、4、讽喻5、衬托6、借景抒情7、托物言志8、象征9、烘托、,诗歌,7,诗歌鉴赏技巧之四:篇章结构,1、叠词2、卒章显志3、重章叠句4、照应5、倒装6、曲笔入题,诗歌,8,二、分析表达技巧,提问方式: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诗歌,9,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答题范式:答案组成内容: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表达作用):通过此手法,作者(1)表达了诗

3、人怎样的情感?(2)刻画了什么形象?(3)表现了什么主旨(中心主题)?,诗歌,10,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指明手法(阐运用)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诗歌,11,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结合具体诗句),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或更有效地表达)了 作者(诗人)的情感(心情,心境)。,诗歌,12,修辞之一:比喻,含义: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特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表达作用: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有突出事物 特征、使抽象事物 生动、形象化

4、的作用。,诗歌,13,例一:踏莎行 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诗歌,14,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 的艺术手法。,答案: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把无穷无尽的离愁这抽象的感情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水这一具体可感的形象(2),使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3),诗歌,15,例二:请分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句的艺术手法。望洞庭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答案: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

5、辞手法(1),诗歌巧妙地以“螺”比青山,以“白银盘”比洞庭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2),使洞庭美景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饶有意趣(3)。,诗歌,16,例三:试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答案: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皎洁。清爽的凉月,雨后的山色,宛然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2)全诗空灵明快,情景交融,加上民歌的韵致,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3),诗歌,17,【训练一】江上看山

6、 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问题: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做分析。,诗歌,18,参考答案:,此诗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1)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2)诗着重动态描写,以动写静,节奏急促、迅捷,表现了诗人一种轻快喜悦之情。(3),诗歌,19,【训练二】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

7、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1)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2)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3)(意思答对即可),诗歌,20,修辞之二:比拟,含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当作人来表现,即把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感;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表现,使人具有某物的特性。主要是拟人。特点:使事物生动形象,使其特点更加突出。表达作用: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

8、丰富情感。,诗歌,21,例一:试分析晚 春(韩愈)运用的表现手法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答案:诗人用拟人、比喻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群芳图。(1)暮春时节,春归在即,“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最可喜者,杨花榆荚乏色少香“无才思”,开不出鲜艳花朵,但也能尽解人意,随风如雪飞:好一派热烈的送春景象。(2)表现出了诗人一种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3),诗歌,22,【训练二】画菊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试作分析。,诗歌,23,参考答

9、案:,这首画菊诗,托物言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艺术手法。(1)菊花正是诗人自喻的写照。它不与百花同时开放,独立疏芳,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三四句化用朱淑真诗句,以“北风”暗喻北方的元朝统治者,刻画了菊花宁带清香枯死枝头,飘零落地,也不向北风屈服的铮铮铁骨和顽强形象。(2)作者通过赞美傲然不屈,孤傲绝俗的菊花,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3),诗歌,24,【训练三】:赠别二首(其二)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分析其作用。,诗歌,25,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抒写了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

10、情。(1)明明自己多情,却偏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2)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3),诗歌,26,【训练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思考

11、:(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诗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诗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27,参考答案:作者巧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雁引愁心去”,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2)“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3)(意思对即可),“诗眼”分别“引”“衔”。(1)作者巧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

12、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愁去喜来,互相映衬。(3),诗歌,28,【训练五】试分析其表现手法,秋 山 杨万里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诗歌,29,参考答案:,诗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写秋季美景。(1)诗人把“乌桕”写成“老染工”,让小枫去偷天酒。经验丰富有点糊涂的老染工“乌桕”浪漫贪杯的小淘气“小枫”以及乐于助人的“孤松”都显得活泼生动,饶有谐趣。(2)“猩红”“醉容”从色彩角度生动描绘了一幅红彤彤的金秋风光图,令人感到新颖雅致,回味无穷。(3),诗歌,30,修辞之三:夸张,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缩小

13、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特点:分夸大、夸小、超前三种类型。表达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便是典型例句。愁生白发,夸饰为“三千丈”之长,可见愁思深重。,诗歌,31,问题:诗中“熏满”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余 杭 范成大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诗歌,32,参考答案:,诗中“熏满”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1)作者从花香的角度写春光。先写山花的姹紫嫣红,然后侧重写花香的怡人;(2)尤其最后一句写出了花香散播的范围之广,弥漫了千村万落,突出了花香的浓郁,也写出了花开得极盛,传播之远,使读者有身临其

14、境之感。(3)(意思对即可),诗歌,33,【训练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思考:试就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诗歌,34,参考答案:,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1)这两句诗描绘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2)抒发作者遇难呈祥、豁然开朗、得意忘形的心情。(3),诗歌,35,【训练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思考

15、:试分析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诗歌,36,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1)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歌颂了祖国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泪尽”一词,千回万转,表现了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2)这些夸张性描写,以美景来衬托神州失陷的悲痛,以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自己的愤懑及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苟且偷安。,诗歌,37,修辞之四:借代,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38,修辞之五:排比,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

16、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39,试分析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的表现手法,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答案:这首小曲运用的排比的修辞手法。曲中,诗歌,40,修辞之六:对偶,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41,修辞之七:双关,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42,修辞之八:对比衬托,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43,修辞之九:用典,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

17、点:表达作用:,诗歌,44,修辞之十:互文,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45,修辞之十一:反问,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46,修辞之十二:设问,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47,修辞之十三:对比,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48,修辞之十四:反复,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49,修辞之十五:起兴,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

18、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0,修辞之十六:反语,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1,表达方式之一:叙事,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2,表达方式之二:议论说理,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3,表达之描写一:点与面,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4,表达之描写二:动与静,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5,表达之描写三:情与景(乐哀),含义:

19、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6,表达之描写四:虚与实,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7,表达之描写五:高与低,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8,表达之描写六:远与近,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59,表达之描写七:白描,含义:不重视形容修饰,不用藻饰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态声色感味等,藉此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20、。特点:笔触准确有力,语言明快简洁,文字朴素平易、干净利索地初步勾画出事物的形态声色味等。表达作用:,诗歌,60,表达之描写八:细描,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1,表达之描写九:正与侧,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2,表达之描写十:视觉与听觉,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3,表达之抒情一:直接抒情,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4,表达之抒情二:借景抒情,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

21、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5,表达之抒情三:情景交融,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6,表达之抒情四:托物抒情,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7,表达之抒情五:托物言志,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8,表现手法之一:以小见大,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69,表现手法之二:抑与扬,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0,表现手法之三

22、:象征,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1,表现手法之四:烘托,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2,表现手法之五:渲染铺垫,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3,表现手法之六:照应,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4,表现手法之七:衬托,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5,表现手法之八:想象联想,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

23、作用:,诗歌,76,表现手法之九:讽喻(借古讽今),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7,篇章结构之一:倒装,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8,篇章结构之二:曲笔入题,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79,篇章结构之三:重章叠句,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80,篇章结构之四:叠词,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81,篇章结构之五:照应,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

24、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82,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例如: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诗歌,83,篇章结构之六:卒章显志,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表达作用:,诗歌,84,篇章结构之七:开门见山,含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表现与它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特点

25、:表达作用:,诗歌,85,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感怀身世的深深情怀。,诗歌,86,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

26、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诗歌,87,4、对比烘托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

27、,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动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诗歌,88,5、化用典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

28、、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凝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诗歌,89,6、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9、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诗歌,90,7、比兴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30、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2

31、.掌握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一、二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作者主要用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手法。鸟喧后的静,翻滚的厚云去后的静,这都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勾画出独坐出神的形象。2、分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第三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人与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第四句更突出了对山的喜爱。对山的喜爱,就是对现实的否定。山

32、愈有情,人愈无情,诗人的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在这“静”中都表现出来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诗歌,94,(2)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

33、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为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叫反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是以动衬静的反衬。,诗歌,95,(3)虚写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相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的第一、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里用虚写,从大处落笔描写环境,展现了如此阔大的景象,烘托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诗歌

34、,96,(4)用典 古代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做用典。使用典故可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5)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抱负。再如赋、比、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等等。诗歌常用的修辞有:比拟、借代、对比、夸张、比喻、排比等等。,诗歌,97,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

35、明显,耐人寻味。,评价主旨类,常见名词术语,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 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 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x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

36、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手法类,诗歌,99,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语言特点类,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诗歌,100,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语言风格类,诗歌,10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

37、: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文章结构,诗歌,102,七、鉴赏程式 第一步:古诗鉴赏是较难的知识,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

38、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诗歌,103,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诗歌,104,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