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59604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PT 页数:203 大小:17.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3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3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3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3页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学课件.ppt(2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江苏省北部海岸带土地类型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本章知识点介绍:1)土地、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2)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分级(基本土地单位)、分类、分等(评价)4)土地结构,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本节知识点介绍:1)土地和土地资源概念2)土地资源的属性、功能3)全球主要的土地退化方式4)土地资源学研究热点 掌握土地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功能,1.土地的内涵(Land),1.1 土地的原意,土壤,陆地及其水面,地球的纯陆地部分,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1.2 概念的扩展,土地资产,土地系统,景观,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水平范围,1.土地的概念(Land),狭

2、义:陆地表面,广义:陆地表面+内陆水域+滩涂+海洋,中义:陆地表面+内陆水域+滩涂,1.3 土地的空间范围,垂直范围,以伊萨钦科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 对流层的顶层 岩石圈上部。对流层、水圈、生物圈、成层岩石圈。,陈传康:根据研究区域的水平范围确定,1.4 土地的概念及要点,土地是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引起土地组成要素性质的变化,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1.土地的概念(Land),土地是综合体,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土

3、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2.土地的特性,2.1 土地的自然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两重性(自然、经济),2.2 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土地的特性,马克思曾指出:土地即“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3.土地的功能,

4、储蓄和增值功能,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土地利用的历史。人类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土地。4.1 几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4.土地利用(Land use),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的结果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称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称为外部不经济。,4.

5、土地利用(Land use),4.1 几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土地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生产性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而不以生产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非生产性利用。,4.土地利用(Land use),4.1 几个基本概念,生产性利用,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后,才能进入生产过程,土地利用需要

6、协调土地的权属、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或区域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的综合性,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土地资源退化: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自然影响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土地退化的成因有: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工业废弃物的污染;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土地资源衰退与破坏的后果: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一)土壤侵蚀 定义:在水和风的作用下,地表土壤被分离、运移、沉积的过程,分风蚀和水蚀两大类。现状:全球土壤侵蚀量250亿t,大于土壤形成数量(世界观察学会)。全球每年损

7、失耕地5-7万平方公里(联合国开发计划暑)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类型、风速、风向、气温 地形:坡度、坡长、坡型 土壤:质地、结构、透水性、土层厚度、含水量 植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 人为因素:开荒、过度放牧、耕作,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二)土壤沙化 概念:发生在沙漠和沙地周围,由于干旱和风蚀原因引起土地向沙漠转变的过程。现状:全球荒漠化土地35.9亿公顷,每年增加500万公顷,每年损失耕地300-400万公顷.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三)土壤盐碱化概念:土壤中

8、盐分和钠离子含量增加,pH上升,导致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恶化的过程。现状:分布在83个国家,面积9亿公顷,主要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阿根廷和中国 原因:盐化过程(生物地球大循环,水盐垂直运动)碱化过程(生物学过程理论、生物化学过程理论、胶体化学过程理论),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基本属性,五、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全球资源态势总结:悲观主义者认为:我们将在50年内耗尽许多重要资源;全球的形势和人类处境继续恶化,而且速度加快;目前人口和经济发展如同癌症扩散,他们已经超出了地球在稳定状态下所能承担的能力。经济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将加剧今后所发生的悲剧的严重程度。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在面临困难时总能够

9、应付自如。经济发展能增强国家解决资源问题的能力;地球上有足够的土地和资源供经济发展之所需,而且人类“将最终导致在太阳系即基本上无限的空间建立基地”问题:全球土地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卫星拍摄到的中国地貌图,中国沙化土地已达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沙化面积每年仍以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1414=196,回旋余地知多少,东莞城市用地面积过大威胁生态安全,http:/2007年04月18日15:18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讯记者文聪、通讯员赖锦文报道:昨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由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编制的东莞市生态保护规划(评审稿)(以下简称规划)已通过评审。众多专家在评审会上指出,东莞原生生态系

10、统“破碎化”严重,正呈现出一种“城市沙漠”状况;但可通过实施15项总投资为88.5亿元的重点工程来改变现状。,长江,汉江,湘阴县,里城县,长沙,株洲市,株洲县,湘潭县,湘潭市,湖北江汉平原表层土壤Cd地球化学图,0.65 mg/kg,40.0 20.0 10.05.00 2.00 1.20 0.60 0.30 0.15 0.09mg/kg,土地科学:土地自然科学、土地交叉科学、土地社会科学,规划的本质:对未来的导向性(未来学),绿图规划(克拉伯尔斯,庶普;1987),是对一定区域土地利用进行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

11、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1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政策性 整体性 兼容性 折衷性 动态性,2 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协调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寻求最优土地利用方案。,3 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是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决定着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的空间。,什么是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合理利用的标志 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衡量标准 1)是否从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好环境资源;3)是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基本途径 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

12、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LUCC分析LUCC驱动力分析LUCC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2 可持续土地利用,可持续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生

13、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3 土地信息系统,时空数据表达与分析问题网络化空间数据管理问题异构、多精度数据复合问题元数据问题海量数据管理问题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4 尺度与尺度转换,尺度所研究客体或过程的时间维和空间维,通常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可以用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来描述。,尺度转换基于一个尺度的信息来获取另一个尺度信息的过程,是跨越不同尺度的辨识、推断、预测

14、或推绎 主要问题:理论基础、基本特点、关键问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数学模型等,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4 尺度与尺度转换,地块,坡面,小流域,集水区,流域,区域,土地资源学的几个热点问题,5 其它有关问题,3S技术在土地资源学中的应用土地退化与恢复机制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生态(格局过程尺度),第二节 土地资源类型体系本节知识点介绍:四种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利用信息分类,1、从土地利用角度对土地信息分类: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全面反映。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种类、数量、分布

15、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按不同对象设计的分类系统:城市:主要是考虑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和配置,并侧重于经济要素和人文要素;农村:则主要是研究大量的自然资源信息及利用问题。,2、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角度对土地信息分类,(1)、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是指空间参考坐标系、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和线状道路等基础信息;(2)、专题图形信息:指在建立土地信息系统时涉及有关土地方面的专题信息图层:地籍、规划、估价等;(3)、专题属性信息:包括反映特定地块最基本属性的信息:面积、权属、地类等;(4)、土地相关属性信息:与土地相关的其他属性信息包括:人口、古迹、植被、水文等。,二、土地利用信息分类,土地

16、分类因目的不同,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土地综合分类系统,重点阐述:从土地利用角度对土地信息分类的方法,三种分类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即土地综合分类,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最为广泛。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四种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89;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2007.8,1984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

17、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8类,二级类分46类。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就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 耕地11 灌溉水田12 望天田13 水浇地14 旱地15 菜地2 园地 21 果园22 桑园23 茶园24 橡胶园25 其他园地,3 林地31 林地32 灌木林33 疏林地34 未成林造林地35 迹地36 苗圃4 牧草地 41 天然草地42 改良草地43 人工草地,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5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 城镇52

18、农村居民点53 独立工矿用地54 盐田55 特殊用地6 交通用地 61 铁路62 公路63 农村道路64 民用机场65 港口、码头,7 水域71 河流水面72 湖泊水面73 水库水面74 坑塘水面75 苇地76 滩涂77 沟渠78 水工建筑物79 冰川及永久积雪,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8 未利用土地81 荒草地82 盐碱地83 沼泽地84 沙地85 裸土地86 裸岩、石砾地87 田坎88 其它,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989年9月,我国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镇土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经济用途的差异,

19、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将城镇土地分为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及其他用地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城镇土地分类用于城镇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从1989年发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全国城镇土地分类系统,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 18.028.0 m2/人 工业用地 10.025.0 m2/人 道路广场用地 7.015.0 m2/人 绿地 9.0 m2/人 其中:公共绿地 7.0 m2/人00,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各项用地站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2032 工业用

20、地 1525 道路广场用地 815 绿地 815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为了满足土地用途管理的需要,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扩大调查成果的应用,在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和“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两个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自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试行。自2002年以来,有效地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包括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和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分类,适用于城镇和村庄大比例尺地籍调查;针对全国城

21、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适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部分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完全相同,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适当归并。将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6个二级类和交通运输用地中的三级类街巷,合并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作为二级类,在其下划分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盐田和特殊用地6个三级类。,全国土地分类(过

22、渡期间适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两级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编制工作2000年开始筹备;2002年列入国家标准计划正式启动;2005年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召开土地分类协调会议,各部门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于8月10日发布并实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土地分类标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全国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各单位都应遵守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的前期背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

23、,二级类57个 一级类的设定主要以土地用途、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为依据,二级类的设定是以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为依据,尽可能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统计部门和业务生产部门的名称、概念和含义相一致,以便各部门使用和相互衔接。各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可在全国统一的二级分类基础上,根据从属关系续分三级类,并进行编码排列,但不能打乱全国统一的编码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类及含义。,分类基本框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基本框架一级类设定,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虑到农、林、水、交通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交通运输用地”依据土地利用方式

24、和经营特点,考虑到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的需求,设定“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对上述一级类中未包含的地类,设定“其他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分类基本框架二级类设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农村土地调查中,由于调查比例尺所限,城镇等建设用地内部调查将无法全面使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为了适应农村土地调查需要,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的有关建设用地(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以外的建设用地)归并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并在其下划分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

25、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个二级地类。,分类衔接和转换,当原有地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地类含义完全一致时,可直接转换为对应新地类;当原有多个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个地类时,可将几个地类合并,再转换为对应的新地类;当原有地类对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多个地类时,须进行补充调查,再转换到对应的新地类。,1.4 土地的概念及要点,土地是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引起土地组成要素性质的变化,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1.土地的概念(Land),土地是综合体,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自然

26、、经济、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什么是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合理利用的标志 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衡量标准 1)是否从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好环境资源;3)是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基本途径 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

27、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四种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89;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2007.8,第三节 基本土地单元的土地分级本节知识点介绍:1)土地分级概念2)土地分级系统3)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4)土地分级单位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土地分级概念、基本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熟悉各种土地分级系统。,自然地理环境归根到底是由大小不等的土地地段逐级组合的多组镶嵌系统,要深刻揭示它的规律,需要自下而上逐级研究其特点和组合关系。因此,便产

28、生了土地分级的概念。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第三节 土地分级,一、土地分级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来,国内外研究名称、等级不一,但较多人认为三级。苏联:在景观下划分地方、限区、相澳大利亚(英美):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纲蔡运龙教授于1986年在前苏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地块、地段和地方三级体系。,目前,三级系统即相(立地、地块)、限区(土地单元、地段)、地方(土地系统、地方)已被公认的土地分级系统。,二、土地分级系统,第三节 土地分级,(一

29、)相(立地、地块)最简单的自然地域综合体。又称“单元景观”、“生物地理群落”、“相”等。,1、相较为明确的定义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一最,五同,四一)。例如,一条干沟的横剖面可分出沟底相、沟坡相;一个小丘的剖面可分出顶相、丘坡相、丘麓相。,二、土地分级系统,第三节 土地分级,小范围大比例尺,2、相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相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相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各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相是综合自然特

30、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故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亦相同。与其它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稳定性最小。,二、土地分级系统,(一)相,第三节 土地分级,3、划分相并进行制图必须解决下列三个问题 相当于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只有确定这些最小基本单位,才可以划分相。因此,在野外划分相,不仅要确定各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还应确定其识别标准。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最小基本单位的分布区界线,并非常常都是完全吻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确定相的界线呢?各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内仍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可作为划分相的一种标志。,二、土地分级系统,

31、(一)相,第三节 土地分级,各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1)地貌的最小基本单位 1904年,维索茨基就根据地貌与土壤的关系,建议按地貌剖面划分四种典型处境,即;分水岭地表的凹地;平地和斜坡:潜水面较深,发育显域土,称“普拉科尔”部位;斜坡的下部:毛细管水层已接近地表,发育隐域土称为“普拉年特”部位;潜水面出露的低地:分布湿生植物或水生植物,不发育土壤,水下是腐泥。,a、分水岭地表凹地;b、潜水面较深的平地;c、潜水面接近地表的斜坡下部;d、潜水面出露的低地。维索茨基的地貌部位分类,1、残积处境,这是自成单元景观;2、水上处境,3、水下处境,波雷诺夫根据地貌与化学元素迁移的关系,从景观地球化学角度

32、把处境分为三个单元景观,并强调三者的地球化学联系和共轭性(图)。,陆地表面是由一系列形状、大小、坡度和坡向不同的地貌面所组成的。地貌的最小单位应该是地貌面,它至少应有坡度和坡向两个条件相同。从河谷到分水的可分为河床面、河漫滩面、阶坡面、阶地面、山麓面、谷坡面、山坡面、山脊面等一系列地貌面(图)。,1、河床,2、河漫滩,3、阶坡,4、阶面,5、山麓面6、谷坡,7、山坡,8、山顶,2b、平地面地貌面的划分示意图,2b,相既然是一致的地段,因此只能位于一个地貌面中,换句话说,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每一个地貌面便相当于一个相;若其他条件不同,就应划为几个相。因此,划分地貌面是划分相的基础和前提。,4、相的

33、内部结构和界线性质 相内部仍有差异,其内部的明显独立部分,称为形态要素,按其形态差别可分为三类:1)点要素:例如植株、植丛、革墩、陷穴、兽穴、蚁堆、巨踞等。2)线要素;例如侵蚀纹沟和细沟、裂缝、风成波浪、灌沥渠、田埂等。3)面要素:例如小群丛、大片基岩、田块等。这些形态要素组成相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下列三种。均匀分布的:各种相的形态要素均匀分布;镶嵌分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态要素镶嵌分布;斑点状分布的:一种形态要京呈历点状分布于相内。,二、土地分级系统,(一)相,第三节 土地分级,相的界线主要有下列几种:明显边界锯齿状边界镶嵌边界断片边界补缀边界,二、土地分级系统,(一)相(立地),第三节 土地

34、分级,二、土地分级系统,(二)限区(土地单元、地段),1、概念: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中级土地单位,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如丘陵限区是由一个丘顶相、两个丘坡相和两个坡麓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冲沟限区是由一个沟底相、两个沟坡相组成;一个阶地限区是由阶面相和阶坡相等相互联系的相组成。,第三节 土地分级,二、土地分级系统,(二)限区,2、基本特征,1)限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其级别比相高,内部结构比相复杂。2)限区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所表现的整体综合自然特征是相对一致的。它具有一个初级地貌形

35、态、一个小气候组合、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个植被群丛组合等。3)在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4)每一个限区都有清晰的外部形态,如一个阶地、一个冲沟,一个丘陵等,这种初级地貌形态是野外划分限区的主要标志。,第三节 土地分级,限区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级别:环节、简单限区、复杂限区 a、“环节”某些相或其一部分,在进一步发展中形成为一些内部分化不明显的限区,它处于相与限区之间的过渡形式。这样一种自然地理综合体被称之为“环节”,意思就是从相到限区的过渡环节。(初级地貌的雏形)因为:土地是一个历史自然体,它经常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可能造成一些未

36、发育成熟的、不典型的土地地段。b、“复杂限区”“复杂限区”一个限区被叠加上一个新限区时,也形成了新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我们称之为“复杂限区”。如当阶地或丘陵上发育出了冲沟。(“超地段”)c、“简单限区”一般的典型限区就称为“简单限区”。,3、限区划分步骤 A、室内工作 分析所收集的现成资料(包括大比例尺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土壤类型图、植被图,以及大比例尺航空照片和相应的各种文字资料)完成。但绝对不能完全取代野外工作。B、野外工作 主要是要对室内工作进行核实,修改、确定土地类型界线。因此没有认真的野外工作,就不能作出有实际意义的土地类型图。C、一般方法 包括编制土壤-植被图;对地形图作景观判读

37、,参照地貌图划出与限区相适应的基本地形形态单位,编制出限区草网;最后把限区草图与土壤-植被图叠置确定限区界线,标注图例即成。,二、土地分级系统,(二)限区,第三节 土地分级,地方(土地系统)是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它的主要的特点:A、内部结构复杂,具有复区的特点,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限区,相当于特别复杂的初级地貌形态单元组合,在其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B、地方通常表现为几种初级地貌形态单元在其范围内典型地重复出现或彼此叠置分布。如,一个沙丘带具有沙丘和沙丘间凹地两种限区的重复分布,便可划分为地方。一个遭受多级切割的阶地或黄土梁地,也可视为一个地

38、方。C、与地方相应的土壤和植被是土壤种和植物群丛的复域。,二、土地分级系统,(三)地方(土地系统),第三节 土地分级,地方的划分方法:A、地方的空间划分,起主导作用的是地貌形态、新构造运动,它们决定着限区组合的特点,使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格局。B、划分地方需要大比例尺限区图,根据相邻限区的结合性质,合并为“地方”。这是自下而上的合并工作。若是自上而下划分,则要根据地方中地形的分化对生物、土壤的影响来划分。,二、土地分级系统,(三)地方(土地系统),第三节 土地分级,土地划分为相、限区和地方三个不同级别的土地单位。各级土地单位的综合自然特征和内部复杂程度等都存在差异。除了相这一级内部结

39、构较为简单一致以外,随着级别提高,土地单位内部复杂程度逐渐增加,差异性逐渐明显。,土地分级单位自然要素比较,二、土地分级系统,第三节 土地分级,土地分级单位是土地组合的结果。相是最小的土地单位,通过相组合成限区,限区又组合为地方。地方是土地分级的最高单位,倘若把综合自然特征较为一致的土地地方作进一步组合,还可得出一个更为高级的个体单位自然地理区,即狭义的景观。,自然区划单位,过渡单位,基本单位,土地分级单位之间以及与自然区划单位间的相互关系,二、土地分级系统,第三节 土地分级,归纳分级系统单位特点,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的低级单位组合而来;不同的低级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进行合并;等级越高,包含

40、的低级单位越多,内部结构越复杂;土地分级系统从低级合并成较高级等级的根据,是各单位间的联系。,第三节 土地分级,第四节 土地分类本节知识点介绍:1)土地分类概念2)土地分类系统3)基本分级单位的分类重点掌握土地分类概念、基本分级单位的分类、土地类型的命名。,1、土地分类的概念(1)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分级单位的类型划分。特点:A、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质划分出来的;B、占据有完全确定的具体位置;C、具有空间的连续性和区域的完整性。(2)类型单位是根据那些土地单位在发生上的共同性和基本特征的相似性归纳出来的土地分类单位。,第四节 土地分类,2、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分类系统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土地个体经

41、过逐次地概括和归纳,结果形成分类层次高低不同的土地分类单位系统,也就是建立了一定的土地分类系统。2)特点:A、土地分类是多系列的。以相为例:“相种”我们可以把性质相似的某些相归纳为“相种”。“相属”性质相近的相种再归纳为“相属”。“相科”性质相近的相属又归纳为“相科”。,性质相近的限区或地方也可以分别构成自己的种、属、科系列。在用于实际目的的土地分类表或土地分类图例中,“种”、“属”、“科”的名称一般都被省略。B、在实践中,只在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单位中进行分类研究;等级较高的区域分级单位一般不作类型的划分而进行自然区划研究。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都可以划分出相应该等级的类型单位系列。但是,由于个体

42、单位系列是个体单位的逐级合并,越是高级的单位其内部结构越复杂,相似性越少。,2、土地分类系统,3)在实际工作中,编制分类系统道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顺序法;二是两列指标网络法,三是路线考察法。A、顺序法即按种、属、科的顺序直接列出分类系统。一般用拉丁数字I,II表示科,用英文字母a,b代表属,用阿拉伯数字1,2表示种。最后按科、属、种依次组合。优点:简单明了,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缺点:工作量太大,短时间难完成,划分标志不明显。,2、土地分类系统,B、两列指标网络法(如图),主要用于相的分类。纵横二列交叉构成一个网络。优点:便于分析土地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划分标志清楚。缺点:机械、不便阅读。这种方法

43、比较复杂,但有助于分析组成土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C 路线考察法选择几条代表性路线,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绘制个体单位的土地综合剖面图,用以分析特征和关系,以及空间组成规律。将几个综合剖面加以对比,从而分类,然后从线推面获得整个研究区的土地分类系统。优点:简便易行缺点:不够精确,且要求分类者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野外工作能力。,3、基本分级单位的分类相的分类 1)相是地表自然界中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地段,地貌面、岩性、土质、潜水条件、土壤变种、植被群丛都可作为相的分类标志。2)相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小,因此相经常受列人类活动而引起变化,据此,多数学者认为相可分为:A、原生相:指天然条件下形成的相。

44、B、衍生相:人类活动或灾害影响使原生相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但主导成分未发生变化,在外部影响停止后,有力图恢复的趋势;C、人源相:又称文化相,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使原生相的岩源基础发生改变,以致使综合自然特征与原生相差别悬殊。,相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如下:相种:地貌面、岩性或土质、土壤变种、植被群丛等都相同的一些相。相属:同一种地貌面上相种的合并。相科:在地形剖面上有一定相互联系,特别是水文或外动力条件具有共同性的相属的合并。,北京百花山附近河床相分类,限区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如下:限区种:代表相间初级地貌形态中具有相同基质和植被的各限区个体的总和,带好用阿拉伯数字1、2、3等表示;限区属

45、:以初级地貌形态的分类为依据,代表各限区种特征的概括。代号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限区科:是各限区属的特征概括,代表各个相同水文条件的初级地貌形念类型的自然特征,代号用罗马数字I、II等表示。,3、基本分级单位的分类限区的分类,北京门头沟斋堂地区阶地限区分类,3、基本分级单位的分类地方的分类 1)目前,国内外对地方的分类已有不少实例,但多数研究者只是从自己的研究区域情况出发拟定分类。因此,这里只能通过一些典型实例介绍地方分类中不同级别的标志等问题。,4、土地类型命名方法当地惯用名称:简单明了。珠江三角洲:咸田、沙田、围田 内蒙古草原:滩地、坡地 黄土高原:峁地、梁地、塬地、川地二名法:(

46、地貌、地质、植被、土壤、土地利用)两个要素的名称组合 黑垆土塬地、黄绵土梁地(土壤+地貌)花岗片麻岩沙地、石灰岩粘土地(地质+土壤)三名法:三个要素组合 地貌-土壤-土地利用:山地-褐土-林地、洪积扇-潮土-菜地 地貌-土壤-植被:中山山地-棕壤-落叶阔叶林、低山-黄壤-热带雨林地名法:澳大利亚、英国在对土地系统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命名的土地类型给人以区域性单位的感觉,但仍属于类型单位。,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本节知识点介绍:1)土地类型结构2)土地类型演替重点掌握土地类型结构的相关概念等。,土地结构,一、土地结构的概念 土地结构:简称土地类型结构,是指某一区域内,

47、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等几种类型。,土地演替结构,一、概念 随着土地类型形成的一系列背景条件发生变化,在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的作用下,土地类型通过与其环境(或其他土地类型)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而产生异化。当异化程度超过其自调节的限度时,便由一种土地类型蜕变成另一种土地类型,即这一地段单元失去了其原有的土地类型特征,而为另一种土地类型特征所代替。这种现象称为土地类型演替,所构成的结构则为土地演替结构。,二、演替类别1按演替性质分 土地类型的时间演替 土地类型的空间演替2按演替原因

48、分 土地类型的自然演替 土地类型的人为演替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改变土地类型的要素结构 2)增加或减少土地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 3)改变土地类型的环境条件和空间组合结构,3按演替方向分 土地类型的正向演替,又称为顺向演替或进化性演替。土地类型的逆向演替,又称为退化性演替。4按演替过程分 土地类型的节律性演替,又称为周期性演替。土地类型的非节律性演替,又称为非周期性演替。,土地类型演替的调控,决策与设计人员,信息机构,土地类型演替,农业生产部门,生态经济目标,比较器,控制器,控制对象,反馈,输出,信息输入,实施控制,控制信号,土地类型演替的调控示意图,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指在某个区域

49、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又称土地的空间组合结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递变型组合,河谷或海岸,孤丘或湖盆,土地递变型组合图式,土地空间组合结构,递变型组合: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2重复型组合 重复型组合: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的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平原上的残丘,台地上的冲沟,土地重复型组合图式,带状环状扇状树枝状,(二)土地的数量结构 土地的数量结构 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确切地说,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

50、方面的对比关系。主要有以下指标量表示:1面积比:面积计算的结果可用直方图表示如下:,2频率比 指各土地类型在区域或样区内出现的频率,也称频度。式中,Pi为某个土地类型出现的频率,mi为某个土地类型在区域内的图斑个数;n为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的图斑总数。3分异度 它表明一个区域或样区内某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平均面积之间的偏差率;分异度越大,土地类型的组合关系越复杂。式中,D为分异度;Pi为某种土地类型的面积;P为所有土地类型面积的平均;K为土地类型数。,4多样性指数 指在一个区域或样区内土地类型的多样化程度,这是量度土地类型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项指标。式中,H为多样性指数;P为土地类型i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