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259978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13.200CCSG.09B4403深圳市地方标准DB4403/TXXXX-2023电镀企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规范EmergencydisposaIspecificationsforhazardouschemicaIaccidentsinEIectropIatingindustry(送审稿)(本草案完成时间:2023.09)2023 -XX-XX 发布2023-XX-XX实施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一般要求25应急处置程序26现场处置措施4A1电镀企业常用危险化学品种类及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类型4I0毒性物质事故现场处置4RQ易燃液

2、体事故现场处置56 4腐蚀性物质事故现场处置6RK氧化性物质事故现场处置7RA常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87应急管理87 I应急机构和队伍879应急预案管理87。应急设施、装备、物资配备874其他9附录A(资料性)部分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及灭火方式10附录B(规范性)电镀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配备种类和数量21参考文献22,1z.*刖百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深圳

3、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协会、深圳市世和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安环(深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金湖电镀有限公司、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表面工程协会、深圳市华安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深国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中平、钟晓宁、徐长兵、陈吴明、陈正旺、李选玉、魏嫦莹、王长根、王成、陈思凝、梁栋、余春林、朱向东、许洪桥、王戈锋、王瑛、何非非、李鹏、吴福容、温炎桑、林昌民、杨琼、岑兆祥、张继国、吴俊彬。电镀企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镀企业在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的应急处置原则、程序、现场处置措施和

4、应急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电镀企业在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企业的应急处置。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Z209职业性急性匐化物中毒诊断标准GB2890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20265足部防护防化学品鞋GB/T24536-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GB2453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

5、T39652.2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指南第2部分:应用指南GB/T39652.3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指南第3部分:救援距离GB39800.1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1部分:总则AQ6101橡胶耐油手套AQ6102耐酸(碱)手套HG/T4333.1银化物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第1部分:鼠化钠HG/T4333.2银化物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第2部分:氧化钾XF6消防员灭火防护靴XF7消防手套XF10消防员灭火防护服XF44消防头盔XF124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XF494消防用防坠落装备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1电镀electroplating利用电解方法在零件表面沉积均匀、致密、结合良好的

6、金属或合金层的过程。包括镀前处理(去油、去锈)、镀上金属层和镀后处理(钝化、去氢)来源:GB219002008,3.1电镀企业electroplatingenterprises有电镀、化学镀、化学转化膜等生产工序和设施的企业,包括专业电镀企业和有电镀工序的企业。危险化学品事故hazardouschemicaIaccidents电镀企业在使用、储存、处置危险化学品过程中,因危险化学品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事故。应急处置emergencydisposaI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防止事故扩大,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或行动。注:应急响应是指针对事故险情或事故,有

7、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应急处置人员emergencyresponsepersonnel在突发危险化学品事故中,能够及时出动、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人员。少量泄漏和大量泄漏smaIlspillsandlargespills当液体、固体化学品泄漏量分别在208L和30Okg或以下时,为少量泄漏或小泄漏;当泄漏量超过上述值时,为大量泄漏或大泄漏。来源:GB/T39652.22021,3.13稀释diIution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所采取的降低泄漏物质浓度的行动。4一般要求A1发生事故险情或事故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抢救遇险人员,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杜绝盲目施

8、救,防止事态扩大。A9现场指挥人员和应急处置人员应通过查看化学品安全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识等,了解该电镀危险化学品的危害特性、应急处置措施。A4应急处置人员在进入事故现场时,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佩戴相应的个体防护装备,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实施救援工作,不应单独行动。A现场指挥应时刻关注事故现场险情变化,危及生命或发生危险不可控时,立即撤离所有人员。A5外部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到达后,企业应向参加救援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电镀工艺设施情况、危险化学品信息等相关技术资料,配合外部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开展救援。4A在处置过程中,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控制事故范围,减少对人员、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A

9、7在处置过程中,应妥善保护现场,不应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5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步骤包括但不限于:a.初期处置。现场作业人员按照现场处置方案开展先期处置,包括迅速控制危险源,组织抢救遇险人员,疏散撤离现场作业人员等。b.信息报告。现场作业人员一旦发现紧急情况,应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启动应急预窠组织救援。企业在开展自救的同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向当地政府部门报告和向外部报警,根据需要请求邻近的应急救援队伍参加救援。c.警戒和疏散。对事故现场及周边进行动态监测,对危险区域进行评估,确定警戒隔离区域,事故现场周边及其入口处设置警戒标志,组织现场人员撤离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

10、撤离,在初始救援阶段疏散隔离距离可参考GB/T39652.2、GB/T39652.3的要求,根据事故发展、应急处置和动态监测情况,随时适当调整警戒隔离区。d.个体防护。应急处置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危险特性,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救援;当处置过程中存在有毒蒸气时,根据现场情况,佩戴防毒面具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e.现场处置。企业根据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开展泄漏处置、火灾扑救、人员救护等。处置方案应包含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个体防护、疏散、隔离、人员救护、控制措施、应急处置人员安全等内容,方案需考虑应急处置人员的能力和经验,超出企业的应急处置能

11、力时,不应盲目行动,应请求外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救援。f.结束处置。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对所有受到有毒或腐蚀性泄漏介质污染的人员及工具、装备进行洗消;对事故现场进行动态监测,并将监测信息及时报告现场指挥部;清理现场、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事故现场产生污染物收集后做无害化处理。事故现场处置完毕,遇险人员全部救出,可能导致次生、衍生灾害的隐患得到彻底消除或控制,应急处置结束。电镀企业应急处置程序见图1。开展先期处置,控制危险源、人员救护、组织疏散等险情发生立即报告、 负责人,企业启动 应急预案。同时企 业按规定进行事故 上报和事故扩大时I请求外丽薮接。 J11、企业成立现场、指挥部,制定应急

12、处置方案,开展现I场处置J,佩戴适合防护设施) 救援,遇有毒蒸气 时佩戴防毒面具或UE压式空气呼吸器J,开展现场监测、进、 行危险评估、确定 隔离区域、设立警 戒标志、组织人员I疏散。JC、应急处置方案包、 含危险性分析、事故 特征、个体防护、疏 散隔离、人员救护、 控制措施等,事故扩I大时请求外部救援。13、外部救援力量到、 达后,企业应提供现 场危险化学品相关信 息和处置方法等,配 合外部救援。图1电镀企业应急处置程序11、进行现场清理 洗消,事故现场动 态监测并上报现场I指挥部。)2、清理现场、清 点人员,收集、整 理器材装备.污染I物做无害化处理。7113、事故现场处置完、毕,遇险人员

13、全部救出,可能导致次生、衍生灾害的隐患得到彻底消除或控制,应I急处置结束。6现场处置措施A1电镀企业常用危险化学品种类及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类型6.1.1 电镀企业常用的危险化学品可分为毒性物质、易燃液体、腐蚀性物质和氧化性物质。其中: 毒性物质包括氟化物(轨化钠、氟化钾、氟化亚铜等)和其他毒性物质(氯化银、氯化铜、硫化钠等); 易燃液体包括正己烷、甲醇、乙醇、丙酮等; 腐蚀性物质包括酸性腐蚀品(硝酸、盐酸、硫酸、氢氟酸)、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和其他腐蚀品(硫酸银、次氯酸钠等); 氧化性物质包括过氧化氢溶液、三氧化铝、重铭酸钾、高镒酸钾和过硫酸镂等。6.1.2 电镀企业可能发生

14、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主要包括泄漏、火灾、中毒、化学灼伤。A,毒性物质事故现场处置6.2.1氟化物泄漏事故现场处置6. 2.1.1应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采取措施防止扩散。7. 2.1.2划定警戒区,疏散无关人员,且不应在下风侧停留。8. 2.1.3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9. 2.1.3.1未穿戴个体防护用品,不应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10. 2.1.4固体氟化物泄漏处置方法包括: 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牢固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送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防止与酸接触生成氯化氢气体; 收集回收后,现场地面用双氧水或次氯酸钠溶液中和清洗干净。6.2.

15、1.5液体银化物泄漏的处置方法包括: 切断泄漏源;立即在现场围堵并采取防渗措施,对围堵的泄漏含鼠液体,用泵回收到干净牢固的容器内,收容后废弃处置; 防止与酸接触生成氧化氢气体; 对污染区用适量过氧化氢溶液或次氯酸钠溶液中和处理,污染的土壤置换处置,处理后对残留银化物监测,必要时多次洗消,直至符合要求。6.2.1.6救援结束后应对应急处置人员穿戴的衣物和救援设施进行彻底冲洗,收集冲洗液后应按HG/T4333.1、HG/T4333.2泄漏液处理方法进行处置。6.2.2氧化物火灾处置措施6.2.2.1根据起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应使用干粉、砂土灭火,不应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6.2,2.2

16、应急处置人员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在上风侧灭火。6.2.2.3筑堤收容消防污水以备处理,关闭雨水排放口,打开事故应急池阀门,将消防废水引入事故应急池,采用拦截、吸附、转移等措施清理厂内含污染物的消防废水。6.2.2.4火灾扑灭后,应急处置人员配合专业队伍用氢氧化钠溶液将着火现场地面含银污水PH值调节到10-11,控制污水产生氯化氢气体,喷洒次氯酸钠溶液,降低地面残留消防水和空气的含氟浓度。将含氟污水输转到厂区事故应急池或由有资质单位转移处置。6.2.2.5如火灾导致氯化物泄漏,企业配合专业队伍按照6.2.1开展处置。6.2.3氟化物中毒急救措施6.2.3.1进入突发中毒事件现场

17、的应急处置人员,应佩戴相应的个体防护装备。6.2.3.2将中毒者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使用抗鼠急救胶囊或亚硝酸异戊酯。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不应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6.2,3.3急性氟化物中毒诊断及专业医疗救助措施按GBZ209的要求执行。A1易燃液体事故现场处置6.3.1泄漏处置措施6.3.1.1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对泄漏污染区进行隔离,严格限制人员进入。6.3.1.2应急处置人员宜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化学防护服。6.3.1.3切断泄漏源。6.3.1.4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6.3.1.5少量泄漏,用沙土或其他不燃材

18、料吸附或吸收。6.3.1.6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配合专业队伍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6.3.2火灾处置措施6.3.2.1初期火灾,着火面积较小,由起火现场的操作人员,使用消防器材(干粉灭火器、沙土等)灭火。6.3.2.2若火势扩大危及灭火人员生命安全时,应迅速撤出危险区域,消防部门到达现场后,配合开展灭火救援工作。6.3.3急救措施6.3.3.1进入现场的应急处置人员应穿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等个体防护用品。6.3.3.2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6.3.3.3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

19、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6.3.3.4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就医。6.3.3.5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64腐蚀性物质事故现场处置6.4.1酸性腐蚀品事故现场处置6.4.1.1泄漏处置措施6.4.1.1.1应急处置人员应按照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依据GB/T18664-2002第4章的要求,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如果在身体防护或呼吸系统防护时未做到眼睛的防护,应

20、佩戴防腐蚀液面罩或护目镜。6.4.1,1.2少量泄漏,使用适量的砂土、粉状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等与泄漏物混合,将吸附泄漏物的物质收集至专用容器中。6.4.1.1.3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收容,将易燃物、可燃物及禁忌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配合专业队伍开展应急处置。6.4.1.2火灾处置措施6.4.1.2.1应急处置人员应穿全身耐酸碱灭火防护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6.4.1.2.2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6.4.1,2.3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6.4.1.3急救措施6.4.1,3.1皮肤接触,应迅速将患者移离现场,脱去被化

21、学品污染的衣服、手套、鞋袜等,用水冲洗至少15min,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就医。6.4.1.3.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min,就医。6.4.1.3.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强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6.4.1.3.4食入,用大量水漱口;吞服大量生鸡蛋清或牛奶(不应服用小苏打等药品);不应催吐;就医。6.4.1.3.5氢氟酸伤害急救措施氢氨酸中毒应采取以下措施。皮肤和眼睛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或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缓和流动清水冲洗患部20min以上,或用1%浓度葡萄糖酸钙冲洗,或用六氟灵溶液初期冲洗。具体冲洗时间

22、视烧伤部位而异,眼睛、皮肤皱褶处冲洗时间要长一些。眼部多采取冲洗法;手、肢体采取浸泡法;躯干部采取湿敷法。冲洗干净后,应用浓度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并立即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不应进行人工呼吸;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食入,用水彻底漱口,让患者喝下24OmL30OmL的葡萄糖酸钙溶液,以中和胃中的物质;不应催吐,若患者自发性呕吐,让患者身体向前以避免吸入呕吐物的危险;反复给患者喝水,立即就医。若患者即将丧失意识、已失去意识或痉挛,不应经口喂食任何东西。6. 4.2碱性腐蚀品事故现场处置7. 4.2.1泄漏处置措施6.4.

23、2.1.1应急处置人员应按照GB/T24536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依据GB/T18664第4章的要求,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如果在身体防护或呼吸系统防护时未做到眼睛的防护,应佩戴防腐蚀液面罩或护目镜。6.4.2.1.2固体泄漏时,应先用尼龙绳或塑料绳将破口捆扎好,再用铲子或簸箕等工具将泄漏物收集于塑料编织袋(桶)或合适的容器内,扎口或加盖密封。收集的泄漏物应运回生产企业回收或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置。对于清扫后的污染区,必要时,应喷洒稀磷酸或稀硫酸中和;也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

24、化碳自然中和。6.4.2.1.3少量泄漏的溶液使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如泥土、沙子或吸附棉)吸收,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将泄漏的溶液收集至适当的容器。残余物应用磷酸等中强度酸调节至中性,再稀释汇入废水系统统一处理后排放。6.4.2,1.4大量液体泄漏,采用拦截、吸附、转移等措施,泄漏物不应流入排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6.4.2.2火灾情况下处置措施6.4.2.2.1应急处置人员应穿全身耐碱灭火防护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6.4.2.2.2使用砂土、雾状水等灭火剂灭火,禁用高压水。6.4.2.2.3在灭火过程中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

25、皮肤。6.4.2.3急救措施碱性腐蚀品伤害的急救方法如下: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min,若有灼伤送医治疗; 眼睛接触,溅入眼内时,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不应用酸性溶液中和;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速给服食用醋、3%5%醋酸、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以后给服蛋清、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不应催吐和洗胃。AK氧化性物质事故现场处置6.5.1泄漏处置措施6.5.1.1应急处置人员化学防护服的选择应符合GB/T24536-2009第4章的规定;应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

26、套,戴防化学品护目镜,应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必要时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6.5.1.2不应直接接触泄漏物。6.5.1.3不应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6.5.1.4少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排入废水处理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6.5.2火灾情况下处置措施6.5.2.1火灾时,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雾状水、砂土、干粉)灭火。6.5.2.2应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6.5.2.3不应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

27、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6.5.3急救措施6.5.3.1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6.5.3.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6.5.3.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6 .5.3.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AA常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常用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及灭火方式见附录Ao7应急管理7 1应急机构和队伍7.1.1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与本企业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

28、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7.1.2 按照有关规定可以不单独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或者与邻近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7)应急预案管理1.1.1 2.1企业应当按照GB/T29639的要求编写应急预案,应包含危险化学品火灾、泄漏、中毒窒息等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1.1.2 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与相邻单位的应急联动、互助救援措施。1.1.3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71应急设施、装备、物资配备7.3.1企业应根据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和

29、危害,配备必要的灭火、排水、通风以及危险物品稀释、收集等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7.3.2电镀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的配备不应低于附录B的要求。7.3.3应急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装备配备标准应符合GB39800.1的要求。7.3.4匐化物、硫化钠的使用和储存场所应设有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应由计量检定机构每年至少校准1次,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日常使用时应确保零值准确。7.3.5硫酸、盐酸、硝酸等酸罐(桶)贮存区应设置围堰,应采取防雨淋、防流失、防腐蚀、防渗漏措施,。7.3.6企业应设置有满足事故状态下临时贮存废水

30、、防止溢流的事故应急池;事故应急池日常应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冲容量。7.3.7凡接触酸、碱等腐蚀性化学品,或因事故可能发生化学灼伤,以及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的工作场所,应设有盥洗、冲洗眼睛、紧急事故淋浴设施,并设置不断水的供水设备。7.3.8在电镀车间附近应设立急救点、配备急救药箱及个体防护用品。74其他7.4.1企业购进危险化学品时,必须核对包装(或容器)上的安全标签。安全标签若脱落或损坏,经检查确认后应补贴;在转移或分装后的容器上应贴安全标签;盛装危险化学品的容器在未净化处理前,不应更换原安全标签。7.4.2企业应当将其作业场所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提供给从业人员,并告知从业人

31、员正确使用的方法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措施。7.4.3除油操作、酸、碱液操作、鼠化电镀操作、电镀液配制等作业场所应张贴安全操作规程、岗位风险告知卡。7.4.4电镀分析人员、电镀生产人员、剧毒物品仓库管理员、环保设施操作人员等从业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安全知识、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措施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7.4.5企业(园区)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绘制平面布置图,并张贴厂区入口和电镀车间入口醒目处,平面布置图应至少包含以下信息:建、构筑物的基本轮廓及内部各房间的分布; 主要生产设备(生产线)布置、电镀槽液的主要成分; 危险化学品使用及储存品种(名称)、最大储存量、位置;一应急物资存放

32、位置; 制订部门、人员和更新日期; 紧急联络人及联系电话。附录A(资料性)部分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及灭火方式序号品名泄漏处置灭火方式1新化钠1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对泄漏污染区进行隔离,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切断火源。2 .应急处置人员应按照GB/T24536-2009第4章的规定选择化学防护服,应穿戴符合AQ6101要求的橡胶手套和符合GB20265要求的防化学品鞋(或靴),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e3 .含斑溶液的镀槽、管道发生泄漏时,关断阀门、切断泄漏源或对泄漏点封堵。如果无法制止泄漏,应采取输转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不应使用铝、锌、铜及其合金材质的器具设备。4 .镀槽、管道

33、泄漏,应利用防泄漏二次容器收集转移,防止外溢5 .少量液体泄漏时,操作人员在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使用惰性材料(如泥土、沙子或吸附棉)吸收,也可用合适的工具(如干净的铲子、水瓢等)将泄漏的溶液收集至适当的容器。6 .大量液体泄漏时,立即在现场围堵并采取防渗措施,对围堵的泄漏液体甑化物,用泵将溶液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不应使用铝、锌、铜及其合金材质的设备。7 .固体就化物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应利用合适的工具(如干净的铲子、刷子等)将泄漏物收集至适当的容器。8 .防止与酸接触生成就化氢气体。9 .收集的泄漏物应运回生产企业回收或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理。10 .污

34、染区用适量次氯酸钠溶液、漂白粉乳液或过氧化氢喷洒、浸泡进行洗消处理,必要时应进行多次洗消处理,直到符合要求。1 .应急处置人员应穿戴全身专用消防服,佩戴防毒而具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2 .发生火灾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F,将容器移离火场,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3 .灭火剂应选用干粉、砂土,不应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4 .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雾状水驱散蒸气。5 .筑堤收容消防污水以备处理,不得随意排放。2第化钾3新化亚铜4甲醇1.应急处置人员应按GB/T24536-2009第4章的规定选择防静电化学防护服,应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

35、靴、戴符合AQ6101序号品名泄漏处置灭火方式5乙醇要求的橡胶耐油手套,操作人员宜戴过滤式防毒而具(全面罩)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 .用砂袋或泥土筑堤拦截,防止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流入水体、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3 .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在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使用干燥的不燃性材料(如吸油毡或沙子等)吸收或覆盖,也可用不产生静电火花的工具将泄漏的液体收集至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置,也可视情况直接使用大量水稀释,污水排入废水系统。4 .大量泄漏时,根据情况利用沙袋等材料筑堤、围堵泄漏物质,用防爆泵将泄漏物转移至洁净的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L应穿防

36、毒、防静电灭火防护服,宜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1 .灭火剂应选用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3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4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应马上撤:5 .关闭雨水排放口,打开事故应急池阀门,将消防废水引入事故应急池,采用拦截、吸附、转移等措施清理厂内含污染物的消防废水。6甲醛1 .应急处置人员应按GB/T24536-2009第4章的规定选择防静电化学防护服,应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1要求的橡胶耐油手套,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 .应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砂袋或泥土筑堤

37、拦截,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等密闭性空间。3 .少量泄漏时,用砂土、姓石或情性材料进行吸收或覆盖,使用洁净的不发火工具对吸收或覆盖材料进行收集,集中运至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也可用不燃性分散剂(如硅酸盐类和碱金属磷酸盐类等)制成的乳液洗消,洗消液经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4 .大量泄漏时,构筑围堤收容,用抗溶性泡沫覆盖或喷水雾减少蒸发,用防爆、耐腐蚀泵将泄漏物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多聚甲醛大量泄漏,用水打湿,然后收容回收)。5 .及时对泄漏物进行清理,采取适当方式将泄漏物收集于清洁干燥、有盖的容器中,集中回收或运至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置,现场

38、人员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应接触或跨越泄漏物。1 .应急处置人员应穿防静电、防毒全身消防服,宜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 .灭火剂应选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3 .如果火源随易燃液体外流,可用沙袋或其他不燃材料筑堤拦截飘散流淌的液体或通过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O序号品名泄漏处置灭火方式7丙酮1 .应急处置人员应按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防静电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1要求的橡胶耐油手套;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 .用砂袋或泥土筑堤拦截,防止液体酮类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3

39、.少量泄漏时,用砂土、活性炭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覆盖泄漏物,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将吸附、覆豌后的产物收集到专用容器中,集中处理。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排入废水处理系统。4 .大量泄漏时,将易燃物、可燃物和丙酮的禁忌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通过围堵、筑堤或构筑围堰等方式防止泄漏物扩散并收容起来。对于可回收的泄漏物,用无泄漏的防爆泵将液体转移到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1 .应急处置人员应穿防都电、防毒全身消防服,宜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 .灭火剂应选用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不应使用直流水扑救。3 .应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

40、灭火结束。4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应马上撤8甲苯1.应急处置人员应按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防静电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1要求的橡胶耐油手套;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用沙袋、内封式堵漏袋封闭下水道口或排洪沟口,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卜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应喷淋雾状水稀释甲苯蒸气,用开花水流驱散甲苯物质蒸气云团。应用泡沫、帆布等物质覆盖泄漏的甲苯物质,降低蒸气危害。3.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在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使用干燥的不燃性材料(如泥土或沙子等)吸收或覆

41、盖,也可用不产生静电火花的工具将泄漏的液体收集至洁净、有盖的容器中。4.大量泄漏时,应借助现场环境,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困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用防爆泵将液1 .应急处置人员应穿戴全身专用消防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上风向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灭火。2 .灭火剂应选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雾状水驱散有害蒸气。3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4 .筑堤收容消防污水以备处理,不应随意排放。序号品名泄漏处置灭火方式态甲苯物质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翳内进行回收。转移液态甲苯物质时流速应控制

42、在不大于3m/$,收集、转移泄漏的甲苯物质时,不应使用塑料、橡胶材质的设备和容器。5.将回收的甲苯物质、被污染的器具收集于合适的容器内,统一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置。9盐酸L应急处置人员应按照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宜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应佩戴防腐蚀液面罩或护目镜。2 .用塑料薄膜或沙袋阻断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3 .少量泄漏时,宜选择砂土、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碳酸钠(纯碱,Na2CO3)或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中和

43、处理后的产物收集到专用容中。4大量泄漏时,在水枪喷雾稀释酸雾的掩护下,借助现场环境,通过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将易燃物、可燃物及禁忌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对于可回收的泄漏物,用干净的耐酸泵将溶液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对不能回收的泄漏物,用砂土、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碳酸钠(纯碱,Na2COs)或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0力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中和处理后的产物收集到专用容器中。1 .应急处置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 .灭火剂应使用砂土、干粉、雾状水、二氧化碳,禁用高压水。3 .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

44、化钙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4 .应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10硫酸L应急处置人员应按照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宜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应佩戴防腐蚀液面罩或护目镜。2.堵塞排水管道,阻断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1 .应急处置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2 .灭火剂应使用干砂、二氧化碳,禁用水。序号品名泄漏处置灭火方式3 .少量泄漏时,使用适量的砂土、粉状氢氧化钙(熟石灰,Ca(OII)2)等对泄漏物混

45、合,将吸附泄漏物的物质收集至专用容器中进行集中处理。4 .大量泄漏时,借助现场环境,通过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集起来;将易燃物、可燃物及硫酸的禁忌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用洁净的耐酸泵将泄漏物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将被污染的土壤收集于合适的容器内;对不能回收的泄漏物,用砂土、水泥、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对泄漏物进行中和处理,收集并集中处置;如果现场产生大量白色刺激性烟雾,应喷洒雾状水稀释烟雾和降尘,不应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在稀释或冲洗泄漏物时,应控

46、制稀释或冲洗水流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其进行收集并集中处置。3.在灭火过程中避免水流冲击泄漏物,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11硝酸1 .应急处置人员应按照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5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宜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错;应佩戴防腐蚀液面孽或护目镜。2 .堵塞排水管道,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3 .少量泄漏时,使用砂土、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与泄漏物混合,将吸附泄漏物的物质收集至专用容器中进行集中处理;向地面撒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中和可能残留的泄漏物,再用大量水冲洗:污染区的残留物用适量水冲洗,同时用适量碱液进行中和。4 .大量泄漏时,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围堵、筑堤或构筑围堰等方式防止泄漏物扩散并收容起来:转移泄漏区内所有易燃物、可燃物及硝酸的禁忌物等,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用耐酸泵将泄漏物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时不能回收的泄漏物,用砂土、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1 .应急处置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上风向隐蔽处灭火。2 .灭火剂应选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禁用高压水。3 .如有可能,转移未着火的容器,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4 .灭火时,同时喷水冷却暴露于火场中的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