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 (2).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65139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城市建设史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 (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 (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 (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城市建设史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城市建设史 (2).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一节西方古代城市,一、古希腊1、起源2、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前12前8世纪)古风时期(前7前6)古典时期(前5前4)希腊化时期(前3前2)其中,古典文化时期是古希腊的代表,是古希腊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3、宗教信仰信奉多神教,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同时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与力量,重视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4、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5、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1)从苏格拉底到亚里斯多德关于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苏格拉底、柏拉图(理

2、想国)、亚里斯多德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设计出来的(圆形放射)2)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实例:雅典卫城,雅典卫城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A:位置城内陡峭的高于平7080米山顶上B:型制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东西长280米,南北最宽130米,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孔道。C:布局形式:建筑群自由活泼,建筑物安排顺应地势。总体而言,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从卫城周围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从远处观赏的外部形象),又照顾到人置身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在内部各个位置观看到的景观),3)希波丹姆斯模式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

3、,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实例:米利都城,二、古罗马1、城市建设特点:1)不善于利用地形,强力改造地形2)建筑规模大,城市规模大2、原因:1)使用大量奴隶劳动2)财富、公路运输、万民法3)建筑技术、性能良好材料、建筑型制及造型方法,3、建设内容1)道路、桥梁、城墙(目的:军事与运输需要)2)剧场、浴室、输水道、府邸(目的:奴隶主的享乐)3)广场、船港、交易所兼法庭的巴西利卡(以上是罗马共和国时期)4)广场、凯旋门、纪功柱、陵墓(目的:宣扬帝功)5)宫殿、出租公寓以上是罗马帝国时期,4、古罗马的城市规划1)强烈的实用

4、主义态度2)创造城市开敞空间与建立城市整体明确“秩序感”3)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5、建筑十书维特鲁威,三、中世纪1、背景2、城市空间结构布局1)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控制城市布局(体积、高度),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文娱活动中心场所,也是城市的主要中心。2)路网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形成蜘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3)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3、特点1)利用制高点和自然景色2)城市具有人的尺度的亲切感3)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4)城市的环境视觉通过建筑物之间的相似与相异的明确分野而取得。5)城市弯曲街道既可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曝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

5、视觉效果。,四、文艺复兴1、背景2、城市空间结构特点:1)教堂建筑退居其次,大型的世俗性建筑为主。2)正方形、八边形、圆形等作为设计方案,提出了格网式、同心圆式街道系统,但大都停留在规划方案上。,五、绝对君权1、背景2、空间结构特点1)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追求纯粹的几何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2)在平面上是中央广场,在立面上是中央穹顶统率着其余部分。2、实例:凡尔赛,第二节西方近代城市,一、空想社会主义城市欧文、傅立叶、戈定二、霍华德与田园城市1、1898年10月,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902年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2、其主旨在于通过新建一系列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达到高效的城市生

6、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3、意义:实质上仍没有摆脱传统的以模范市镇消灭大城市的空想城市思想,具有较浓厚的理想色彩,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之进行了通盘考虑,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三、戛涅的工业城市(1902)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对“工业城市”规划结构进行了研究,主张在既有的城市内部,强调通过工业居住之间严格的功能分区和便捷的交通组织,以满足城市大工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奠定了现代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功能分区理论基础。四、马塔的带形城市(1882年)主张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

7、市宽度应用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该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影响。五、美国开展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公园系统奥姆斯特,1859年首先在纽约建设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改善了城市机能的运行,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还主持设计了旧金山、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公园的规划。,第三节西方现代城市,一、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探索实践时期,为战后功能主义思想垄断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代表性人物勒柯布西耶1922年,发表明日城市一书1925年,提出勒“巴黎中心区改建”方案1933年又推出了“光明城市”模式,反霍华德以来的城市分散主义思想,

8、强调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引导城市人口的集中,形成以高层建筑为主体,拥有大片绿色空间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1933年,在其主持和影响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LAM)雅典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的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进一步弘扬了勒氏思想,明确了合理规划、功能分离、高层低密度、排除传统、地区自立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形体规划的基本规范。在二次大战后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柯布西埃的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普遍影响,如著名的巴黎台方斯区(图)、伦敦罗汉普顿西区、巴西利亚和昌迪加尔的规划等等;,2、1929年佩里的邻里单位1933年斯泰恩的雷德伯恩大街坊模式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深化了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中功能性模式的发

9、展。3、1933年克里斯塔勒德中心结构模式4、雅典宪章“功能分区”5、解释性模式研究 城市社会生态学和土地经济学两个基本研究学派,1)城市社会生态学以帕克(EPark)和沃尔思(LWirth)为首的借重生态学手法,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城市 空间结构的“芝加哥城市社会生态学派”。1925年该学派中的伯吉斯(WBurgess)首创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同心圆模式,1936年霍伊特(HHoyt)提出了扇形模式,1945年哈里斯(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提出了多核心模式,世人并称为三大经典模式(图)。狄更生(Dickinson)的历史地带模式(1947年),艾尼克森(Ericksen)的

10、折衷构造模式(1954年)田边健一的涡漩模式等等。,2)土地经济学从土地经济学角度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模式 1903年赫德(MHurd)提出的城市土地价值依据交通通达性的轴状模式,1925年黑格(M Haig)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地租决定理论(图),1949年拉特克利夫(V Ratcliff)发表的较完整的类似杜能环的逐层分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模式,,主要特点是更为强调城市结构应适应城市功能的要求,突出的进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城市结构的功能化规划思想和模式逐渐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二,传统的城市形体结构规划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更为强调功能合理的基本原则;三,城市结

11、构解释性模式的异军突起,从城市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范畴。,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2、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1)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实践:大伦敦规划阿伯克隆比丹麦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华盛顿的放射长廊规划莫斯科总规大巴黎规划,2)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新城运动“新城”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3、战后的欧洲古城与古建筑保护1)意大利古城与古建筑保护采用区别主次、分级分群保护2)各国成片成区保护

12、及对整座古城的保护(如法巴黎、美的威廉斯堡)3)相关文献,雅典宪章,1真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能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2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3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妨碍城市有机的新发展。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即可改善附近住宅的生活环境,并保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威尼斯宪章,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亦适用于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文件还指出古迹的

13、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关于保护的宗旨,文件说:“保护和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还规定要保护文物建筑的全部,从平面、立面,到室内的装饰、雕刻、绘画,强调保护全部历史的信息,保存各个时代的叠加物,修复时添加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和原来的部分明显地区别。禁止任何重建。“华沙速度”。,内罗毕建议,文件将历史地段保护的范围由史前遗址、文物建筑群扩展到了历史街区,包括老村落、老街区、老城区以及历史城镇文件是在“注意到整个世界在扩展和现代化的借口之下,拆毁和不合理、不适当重建工程正给这一历史遗产

14、(历史街区)带来严重的损害”的背景下,明确指出了保护历史街区在社会方面、历史和实用方面的普遍价值:“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并且基于以上各点,它们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又得到了人性的一面”;“自古以来,历史地区为文化、宗教及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和财富提供了最确切的见证”;“当存在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的日益普遍化所能造成整个世界的环境单一化的危险时,保护历史地区能对维护和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出突出贡献。这也有助于从建筑上丰富世界文化遗产”。文件还明确指出了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立法及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

15、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制度的建立,街区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数据与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城市或地区联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华盛顿宪章,是一部对城市保护进行全面更进一步说明的文件,宪章中再一次阐述了城市保护的意义和作用,这一文件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对威尼斯宪章做了重要补充,是一部至今仍被广泛接受的国际法规。关于历史城镇和城区保护的内容,文件指出以下几点:1用地段和街道说明的城市的形制;2建筑物与绿地和空地的关系;3用规模、大小、风格、建筑、材料、色彩以及装饰说明的建筑物的外貌,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4该城镇和城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

16、然的和人工的;5长期以来该城镇和城区所获得的各种作用。,“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条的规定,以下各项为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的标准,凡被推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须至少符合下列一项标准,并同时符合真实性标准

17、: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4、Team10的“人际结合”规划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价值的城市规划思想1954年,

18、现代建筑师会议(CIAM)中的第十小组Team10在荷兰发表了杜恩宣言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指出要按照不同的特性去研究人类的居住问题,以适应人们为争取生活意义和丰富生活内容的社会变化要求。Team10中的代表人物英国的Simthson夫妇提出了极富“后现代”(当时还没有这个词汇)特征的新城市形态概念“簇群城市”(Cluster City),主题是流动、生长和变化,5、城市生态环境科学兴起1959年首先在荷兰规划界产生了整体主义和整体设计,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环境,全面分析人类生活环境问题。1958年,希腊成立“雅典技术组织”,在多加底斯领导下建立了人类居住科学、人类环境生态学的新兴交

19、叉学科人类聚居学(Ekistics),并指出人类居住环境由5个要素组成: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1969年,L.Mcharg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被L.芒福德称为自古希腊后杰出著作。是城市生态环境学方面德奠基性学术著作。,三、二十世纪六十代以后的城市规划人文化、连续化模式发展阶段1、后现代城市规划(以人文化、连续化为主旨)1)理论:,1961年雅各布(VJacobs)的城市活力的交织功能分析,1965年亚历山大(CAlexander)的城市半网络模式,1962年达维多夫的公众参与的倡导式规划,19581972年杜克塞迪斯(Doxiadis)的人

20、类居住环境体系和动态发展的城市模式,1969年麦克哈格(1Mcharg)结合自然的城市结构模式,1975年罗尔(CRowe)的文脉相承的拼贴城市模式,1975年拉波波特(ARopoporti)的多元文阑化城市结构模式,1983年希列尔电脑辅助设计的“空间句法”分析,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运动桢文彦的奥空间模式,2)规划实践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新的发展:“城市结构必须通过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来塑造;城市是生成的,而非造成的”并形成了两个基本趋向:一方面城市空间战略结构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弹性化,包括从60年代伦敦的反磁力结构方案,华盛顿的放射长廊结构方案,一直到七、八十年代莫斯科的多中心结构和东京的

21、复合多极方案等等;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探索,如城市副中心的建立,居住工作综合区、科技工业园地和中心步行商业街的设计(图113),城市历史地段保护,城市边缘区开发,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城市规划学说。,2、城市空间结构解释性模式研究的地域广度和历史深度。前者包括:1965年曼(Mann)在伯吉斯和霍伊特两模式基础上,提出的英国工业城市的典型结构模式;1971年麦吉(Mcgee)在研究了大量殖民地城市的空间结构后提出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的典型结构模式等,都扩大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国际视野。后者包括:1960年肖伯格(GSiobeng)的前工业社会城市内部结构的一般模式,197

22、5年加列尔(BGallion)和埃斯纳(SEisnner)的欧洲城市形态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图),1980年耶茨(MYeates)和加纳(BGarner)的北美近现代城市结构扩展模式;也包括有一系列面对现实问题的城市结构综合模式,1961年戈特曼(Gottanman)的部分发达地区城市连绵带结构模式,1980年帕顿(JPattan)的欧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综合模式(1-15图)等等。,3、这一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研究,也进一步扩展到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法,对未来城市结构的构想和探索,并大多具有技术乌托邦的色彩。1964年库克(PCook)的插入式城市(plugedcity)模式和赫隆(RHerron)的行走式城市(walkingcity)模式;1970年弗里德曼(YFriedman)可动建筑研究组(GEAM)的装配式城市模式;又如波利索夫斯基的吊城方案(图);富勒(BFuller)和菊川清训的海上漂浮城市方案;索莱利(PSoleri)的仿生城市方案;丹下健三的东京海底线型发展方案;虽然上述许多技术目前仍在探索之中,实践应用上尚有较大距离,但其紧密依靠现代技术手法和高度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的基本思想,无疑都反映出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