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0053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外国城建史1.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和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影响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群体设计中,运用2公里长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人面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Hippodamus于希波战

2、争后从事大规模建造活动,采用了一种几何形式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分为三种住宅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城与公职人员住区希波丹姆规划形式在其本人的实践中有所体现,公元前475年希波丹姆主持米利都Miletus重建工作,自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模式建造,最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公

3、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普南城3.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古罗马城在公元前4世纪修筑城墙,城市保留空地,作为被围时的粮食供应地。城市中心广场在帕拉丁以北,在这里逐步形成广场群,即著称于世的共和广场和建于帝国时期的帝国广场。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周围的房屋散乱,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很像希腊普化时期的城市广场。广场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增长,每一建筑群都比之前的大帝国广场是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端向西北延伸约300m,由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等多个广场组成帝国广场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

4、,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装点作用。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皇帝所建筑的广场建筑去与另一个皇帝的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交,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柱廊把各个空间联系起来,也是各个空间的过渡,这种手法使一些相隔较长的时间修建的建筑物之间建立了内在秩序。4.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5.阿尔伯蒂、弗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城市建设主张阿尔伯蒂:论建筑: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性平面。中心设教堂、宫殿、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组合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斯卡莫齐:理想城市平面:城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

5、为两个正方形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主要广场的南侧有运河横穿帕尔曼-诺伐城:建于1593年,是为防御建造的边境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连接,城中心设棱堡状防御性构筑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1.轴线构图被广泛利用,2,重要的建筑物属于教皇,放在城市广场成为城市中心,3,建筑的体积构图受到强调。4。多数教堂采用单一的空间模式,具有纪念碑碑的性质6.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法国广场建设此时期法国城市建设突出成就是广场。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的规划。纪念性广场有很大发展,并且开始把绿化布置、喷泉雕像、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整体

6、,以及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与广场之间的联系巴黎旺道姆广场平面长方形,四角抹去,短边的正中连接着一条短街,广场上建筑是三层,底层是券廊,廊里设店铺这种做法始于17世纪初,后一直沿用,成为法国商业广场和街道的传统,广场中央有路易十四骑马铜像,与19世纪初被纪念柱代替巴黎协和广场原名路易十五广场,位于塞纳河北岸,横轴与爱丽舍田园大道重合,广场的特征是开敞。可能是受英国风景式园林影响。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只有壕沟和沟边栏杆标出广场边界平面243x172m,略抹去四角,在八角上各有一座雕像,代表法国八个主要城市,北面有一对古典式建

7、筑,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构成了同爱丽舍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北端底景为后来建造的马德兰教园林建设:自15世纪末法王查理八世侵入意大利后,各继位国王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包括造园艺术引入法国16世纪中叶,巴黎南郊建设枫丹白露宫:Fontainebleau。位于面积16800公顷森林中17世纪上半叶,巴黎市内建卢森堡宫:Luxambourg。面积25公顷,无强烈轴线,具有法国风格的御苑造园家诺特:Andre Le Notre设计Vauxle-Vicomet和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开始形成法国自己的风格,是巴洛克造园手法7. 英国三代新城的特点、缺点,典型城市1946年到1950年共规划了14个新

8、城,一般称第一代新城50年代,英国总结了第一代新城的缺点:密度低、人口规模小、不足提供文娱或其他服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生气和活力等,于1955年决定建设第一个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此新城建设目的是吸收格拉斯哥的人口和工业,规划人口7万,用地1680公顷,改进之处:规划上比较集中紧凑,改变了过去邻里单位的结构形式并努力使新城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靠近新城中心地带,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较为紧凑的新城。城市的规划结构建立在有效的交通组织的基础上。道路交通的特点是人车分流,一条主干线穿越市中心,一条环路围绕整个山头,对各住宅区提供服务性联系。全市有一条完整的步行道系统,从中心区放射出去,通过各住宅

9、区达到外围开阔绿地。英国第二代新城指1955年到1966年间建设的新城,其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新城高,新城中心有似脊椎串联周围各居住区,交通规划比第一代新城先进,这个时期的新城也考虑区域经济平衡,把新城作为经济发展点,通过建设发展点来重新分布区域人口,组织区域经济.第三代新城指1967年后建设的新城,1964年英国政府公布的英国东南部研究报告,认为过去建设的新城,作用不大,没有解决大多问题,主张建设一些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把伦敦要增长的就业人口吸引过来,决定在伦敦周围扩建3个旧镇,每处至少要增加1525万人口,这三个旧镇是密尔顿凯恩斯、

10、北安普顿、彼得博罗英国新建的Lancashire新城市按照城市群的规划原则,分别由3个容纳40万人口,各自独立而又联系的城镇组成。8.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1965年巴黎总规)罗马营寨城:城市平面为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处设神庙。古典主义:雅阁宾时期:1793年雅各宾党专政,为减轻市中心交通负荷,规划开辟几条新干道,同爱丽舍田园大道相接,特别着重为劳动人民居住区铺设街道和路面,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封闭一些市内墓地、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并在市内广泛绿化。17

11、89到1794年革命时期,法国流行一种追求表现情感,表现情绪和性格的潮流。在建筑上追求形体简单的圆柱体、方锥体、平行六面体、球体。平整的墙面很少装饰,平面也用简单的几何形组成,以反映“一切建筑物都应当像公民美德那样单纯”的见解拿破仑帝国时期:巴黎市内出租牟利的多层公寓逐渐成为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决定了城市多数地区的面貌,1811年改建沃利大街,沿街是统一房屋,连阁楼五层,底层商店,前面是券廊形成人行道,这条大街整齐庄严和街对面与之平行的卢佛尔宫及中轴线上的皇家园林,配合得体为表彰拿破仑帝国的光荣和权威,在巴黎西部改建了贵族区,在市中心区以纪念碑、纪念柱、纪念性建筑物点缀广场与街道,控制巴黎中心

12、地区的帝都风貌。协和广场东300m是丢勒里宫,被焚毁后,建拿破仑练兵场凯旋门。协和广场以西2700m为拿破仑雄狮凯旋门,此两凯旋门奠定了巴黎市中心轴线。欧斯曼改建;此改建计划的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大十字干道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伸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大道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作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轴,形成大十字。内环线的形成是在塞纳河南岸做一弧线,与北岸的巴士底广场以及协和广场连接。在与北岸原有的半弧形道路组成环线。内环之外,以民族广场和明星广场与东西两极再跨一环,构成巴黎的内外二环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在当时属独创。巴黎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建造了技

13、术上相当完善的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水压;开办出租马车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街道增加照明汽灯巴黎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但奥斯陆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9.华盛顿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郎方规划Boswash放射形长廊)1780年定都,1790年国会授权华盛顿总统在原马里兰州波托马克河畔选择了一块土地进行规划建设,聘请当时在美国军队服务的法国军事工程师朗方Le Enfant做首都规划规划中以热那亚、纳波利斯、佛罗伦萨、威尼斯、马德里、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作借鉴,根据华盛顿地区地形、地貌、风向、方

14、位、朝向等条件,选择了两条河流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和用水方便的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城市面积约30平方公里,郎方规划以国会与白宫为中心制定,把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一权既立法机关国会,放在华盛顿最高处秦金斯山高地,是全城的核心和焦点。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连接白宫与最高法院,成为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布局结构中心。白宫与国会也在同一轴线上,从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周放射许多道路通向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公共建筑,并结合绿地,构成放射与方格型相协调的道路系统。主要街道很宽,从国会大厦开始,正中有一条林荫大道往西伸展,直到后来建造的华盛顿纪念碑,纪念碑以北是白宫,纪念碑以西

15、是通过后来建造的狭长的倒影池到达林肯纪念堂。10、建筑十书论建筑理想的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进化中的城市明日的城市阳光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十书:维特鲁维的论文集建筑十书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罗马的建筑技术和城市建筑经验。集成了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平面八边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性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此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影响。论建筑:论建筑: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性平面。中心设教堂、宫殿、城堡,整个城市由

16、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理想的城市: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应有邻近的另一城市接纳。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进化中的城市:盖蒂斯 强调提出了人类居住地与土地之间现已存在的、决定于地方经济性质的、细微的内在关系,牢固的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

17、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明日的城市和阳光城:科布西耶 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轻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分布于整个城市。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雅典宪章:书P139马丘比丘宪章:11.不同时期科学城的特征和典型城市只有50年代开始建设的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和80年代建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才称得起名副其实的科学城,50年代末,苏联为开发西伯利亚的天然气

18、资源和发展生产,于1957年5月决定建设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规划编制原则:整个城市分区明确,保证就近工作、就近居住。根据当地主导风向是寒冷的西南风特点,由水库往东北方向,顺序划分出阻挡西南风的林区、生活居住区、卫生防护带、科研区、市政仓库区全城有一套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方便、交通安全、车行道与步行道隔开的交通系统尽量保存和利用自然风景建立合乎要求的一整套分级文化生活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布置结合地形和绿地,建筑物有良好朝向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筑波于1968年开始建设,目的有二,一是为适应时代要求,促进尖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二是为缓解东京市人口过于拥挤的环境。占地28560公顷,绝大部

19、分是海拔2030m的台地,规划人口20万人,其中学园区10万人,市郊发展10万人。这两个地区起着相互平衡调节的作用12.勒.柯布西埃、霍华德、赖特城市理论比较科布:城市集中主义 。认为传统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出现功能性老朽。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城市中最中心部分的商业地区的交通负担越来越大,而这些地区对于各种事业又都有最大的聚合作用,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积聚功能。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就局部而论,采取大量性的、高层建筑的形式能取得很高的密度,但同时在这些高层建筑周围又将腾出很高比例的空地。认为摩天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有效手段,且摩

20、天楼朝气蓬勃,坚固雄伟、反映时代精神,是宣告对大规模的工业社会的信仰。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轻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分布于整个城市。他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应有邻近的另一城市接纳。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城

21、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奈特:极度分散主义与广亩城市思想 突出反映了本世纪初建筑师对现代城镇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工业化时代以前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的状态的怀念。他的广亩城实质上是对城市的否定。他认为大城市应当自行消灭,现有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广亩城市。赖特的理想,是建立一种社会,这种社会保持着他自己所熟悉的、19世纪90年代左右威斯康星州那种拥有自己宅地的居民们过着的独立的农村生活方式。 13.堪培拉、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优缺点,规划年代和规划师堪培拉规划 格里芬 ,指导思想: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同城

22、市景观融为一体,使堪培拉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生活的魅力。堪培拉的建设,完全按照格里芬的规划进行。规划人口25000人,用地30平方公里,北面有缓和的山丘,东南西三面有森林密布的很高的山脊,使城市造型宛如一个不规则的露天剧场,可利用地区边缘的山脉作为城市的背景,和利用市区内的山丘作为主体建筑的基地或作为对景的焦点昌迪加尔:科布。印度旁遮普邦的首都,1951年开始规划建设,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一块北高南低、坡度缓慢的台地上。原受干旱威胁,后水库建成,城市开始开发。初期规划15万人,远景50万人,近期用地3600公顷,柯布西埃设计方案,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的构思,构成了城市总图的特征。整

23、个城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政治中心孤立于城市的北缘之外,地势居高临下,处于控制和俯视全城的特殊地位。商业中心位于近期规划的几何中心。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与商业中心挨在一起,使这里成为全市公众的活动中心。工业区位PLanningAll外国城市建设史于城东,是一个独立地的工业区,对工业类型不予限制。文化区位于西边,设大学及其他文化科学机构;居住区基本上与上述各区不相混杂而分布于全城,这种明确功能分区规划模式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商业布局模仿东方古老的市场街道,从横向穿过每个邻里单位,而从纵向穿过邻里单位的是绿化地带,其中设置学校托幼等儿童机构。缺点问题: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

24、情,把西方文化强加于一个古老民族;构思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建筑间距过大;广场空旷单调巴西利亚:科斯塔:1956年巴西政府为开发内地,繁荣经济,决定迁都巴西中部原是一片荒原的巴西利亚;此地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建筑师科斯塔设计方案;城市平面模拟飞机形象,象征巴西是一个迅猛发展,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是现代化的,为货运交通设置了专用线,为步行交通设置地下通道和步行街,主干道交叉点设置大型立体交叉。为控制与统一大城市空间以及突出城市的个性,采用的规划手段有三,一是运用高速公路先进技术,而是运用公园绿地湖泊等美化设施,三是处理好东西主干道的空间布局和突出三权广场上的宏伟建筑群。缺点与昌迪加尔相同。

25、14.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15.田园城市思想社会背景、主要概念、空间模式、社会意义、结构示意P117 P124 P13516.线形城市、工业城市、赫尔辛基规划的空间模式17.西谛、盖迪斯、沙里宁的城市建设思想 盖迪斯:重视人们对城市多样化的要求,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个术语,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进化中的城市强调提出了人类居住地与土地之间现已存在的、决定于地方经济性质的、细微的内在关系。进化中的城PLanningAll外国城市建设史市的

26、贡献在于牢固的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盖蒂斯的历史贡献在于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他首次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指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的集中。在这些地区,城郊的发展造成了一种趋势,使城镇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称组合城市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P12718.CIAM的成立及其对城市的认识 1928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瑞士成立,成为第一个国际建筑师的非政府组织。 1933年CIAM

27、第4次会议通过了 雅典宪章 ,标志着 现代主义 ( 国际式 )建筑在国际建筑界的统治地位。19.邻里单位理论的目的与基本原则,Radburn规划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

28、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

29、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Radburn规划美国New Jersey以北的新镇Radburn规划(1933)正视了大量私人汽车交通对城市的影响,为组织好社区生活,并创造不受汽车交通干扰的住宅群,采用了大街坊(superblock)的规划手法,形成了以后著名的Radburn原则,这些原则大致有以下几条,(1)形成没有大量汽车交通穿越的大街区;(2)城市道路按不同功能分类,某种道路仅为某类使用设计和建造;(3)车行交通与

30、步行交通完全分离,主要步行道与车行干道相交处采用立交;(4)主要居室不面向道路而面向庭院或步行道,服务性房间或起居室与车库和车行道连接;(5)通往每组住宅的道路都是尽端路(Cul-de-sac),等。这一思想后来用于多个城市居住区的开发建设,对以后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在技术上提供了帮助和指导,使这些城市的建设更加适合汽车时代的需要。20 英国伦敦的总体规划历程、法国巴黎中心城区的建设大伦敦规划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集中问题,成立了以巴罗爵士为首的巴罗委员会,1940年提出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的不断积聚,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地区工业和人口的

31、建议;1942年由阿伯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与1944年完成轮廓性规划和报告;其后从1943到1947年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与伦敦郡的规划此规划吸收了霍华德和盖蒂斯的关于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蒂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的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蒂斯所概括的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48公里范围内,由内向外四个圈层,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内圈:建筑与人口密集,主要改造特征是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用地净密度,圈内

32、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之不足绿带圈:宽8km,圈内设置森林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就近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了一个控制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外圈:主要用以疏散伦敦郡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由5条同心路与10条放射路组成。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及改善已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的大城市规划有着深远影响。大伦敦规划的问题:中心区

33、人口非但未减,还有增长,而且整个伦敦地区的人口也增长了;对第三产业发展估计不足,居民每天上班用一小时以上到市中心;新城建设投资较大,对疏散人口作用不显著,新城人口大都来自外地;工业迁出后,没能有效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距市中心3到10公克里范围内,环形和放射路上交通负荷不断增加;地铁和快速交通延伸至郊区后,站线周围自发建起大批房屋,城市无计划扩张大伦敦发展总体规划60年代中期,在40年代大伦敦规划的基础上修订编制了大伦敦发展规划,总体布局的基点放在英国东南部地区的研究上,用以解决大伦敦发展的矛盾。英国东南部地区是指离伦敦市中心半径50100km的范围原40年代确定的大伦敦都市圈指离伦敦市中心

34、半径64km的范围对英国东南部规划先后制定了三个文件1964年的东南部研究:至少从大城市疏散100万人口,安置到离伦敦较远的新城和扩建城镇中,建立三处反磁力吸引中心,并把若干小城镇扩建1967年的东南部战略:吸收了哥本哈根、巴黎、斯德哥尔摩、华盛顿的规划经验,考虑改变在大伦敦规划中确定的同心圆布局方式,而让城市沿3条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3条长廊地带,并以东南部研究中提出的三个反磁力中心城市作为重点,这几条地带之间的土地则保留为农田或休息地区。1970年的东南部的战略规划:否定了1967年的东南部战略提出的长廊和反磁力吸引中心方案,把大多数增长的人口集中安排在大伦敦周围地区内,选定了5个大的发展点,另外还提出两个大的点:密尔顿凯恩斯和北安普顿以及两个反磁力吸引中心,还选择了8个中等规划的发展地区。这个规划仍肯定了英国的传统手法集中城市格局,而不是倾向于分散的格局。规划认为城市的集中对大的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利的,可提供各种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各种活动,并促进设施的建设,为建设有一定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统提供可能,还可减少城市发展对本区域内广阔农村的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