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内容分析与检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68175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内容分析与检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季氏将伐颛臾内容分析与检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季氏将伐颛臾内容分析与检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季氏将伐颛臾内容分析与检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季氏将伐颛臾内容分析与检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内容分析与检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内容分析与检测.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

2、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的思想:“仁”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均、和、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论:编录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乐 春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 易 春秋,论语是记录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篇,为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春秋,语录,儒,四书,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3、。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颛臾()冉()稷()兕()柙()椟()费()相()戈(),zhuny,rn,j,s,xi,d,b,xing,g,生字正音,通读课文,疏通文意。解决文中文言字词。,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

4、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思考: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季氏将伐颛臾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师生讨论:对于这件事师生的态度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文中学生的话:,学生的态度:支持 赞同,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在萧墙之内也。,文中老师的话:,老师的态度:批评 反对,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

5、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深入探究(一),学生的语言、思想老师的语言、思想,冉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有事,夫子欲之,后世必为子孙忧,含糊其辞,推卸责任,强词夺理,孔子的语气变化,不满,生气,怒不可遏,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辛苦奔波毫无收获,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张。他从事教育,试图让他的学生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所以他的语气越来越严厉,终于怒不可遏。,思考1:孔子听到消息后,反应如何?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理由有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义正辞严不容置

6、辩,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思考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引用名言既在其位,须谋其政。巧设比喻既为辅助,难辞其咎。,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请在书上画出来。,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表明了对内

7、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制、仁政和教化。“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从而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思考3: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该怎样做呢?,对内:均、和、安对外:修文德,施行仁政,施行礼治,以德服人,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什么意思?,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但从谈话时的政治背景,在经济、军事利益方面看,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最终目的是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孔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引用名言巧设比喻,君子品质,不可伐,斥失职,讲道理,(不满),先王封国邦域之中

9、社稷之臣,不必伐,不当伐,摆事实,(生气),(怒不可遏),讲道理,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斥为人,明观点,洞世事,季氏将伐颛臾(语录体散文),责,无乃尔是过于,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1)语录体散文。(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4)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5)以驳论为主、驳中有立的论辩方法。(6)本文中的成语。,总结,成语理解与积累,

10、祸起萧墙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使他们来了以后,就得使他们安定下来。,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 在勇武方面出众的有:子路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曾参、公冶长,孔子杰出弟子:,(1)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2)疑问句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可以废除它呢?,特殊句式,(3)否定句吾二臣

11、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做。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面对险境(你)却不抱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远人不服。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你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特殊句式,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谋动干戈于邦内(2)宾格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

12、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特殊句式,1“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词类活用,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帮助季氏 4、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恐季孙之忧,忧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词类活用,有国有家者“国”、“家”,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国”也指“国都、京城”,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两例中的“国”都指此义。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古今异义,昔者先王

13、以为东蒙主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之”(颛臾)。为:做。今义,以为:认为。,古今异义,重点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了,却不去搀扶,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像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顺,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来使他们前来归顺。,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法。夫:代词,那,句中位置。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词。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