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68840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宋朝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共320年。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先后建立起了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政权。1279年,我国北方的又一少数民族蒙古族灭南宋,建立全国统一的元朝(12711368年),共98年。宋辽金元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学术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理学产生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三人,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1017

2、1073年)、邵雍(10111077年)、张载(10201077年)、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至南宋朱熹(11301200年)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按理学家们讲学的地域划分,宋代理学又分为濂、洛、关、闽四个主要学派。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洛学以程颢、程颐两兄弟为代表,关学以张载为代表,闽学以朱熹为代表。在南宋,与朱熹同时的还有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至明朝,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了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除理学之外,以王安石(10211086年)为代表

3、的“新学”,以陈亮(11431197年)、叶适(11501223年)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派别。,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一、文教政策(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历史的教训和个人的经验,让赵匡胤明白了:我今日选用儒臣百余人,分治各大州,纵然他们都是贪婪昏庸之徒,其危害“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1044年)。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改革科举考试。第三,创建太学。,一、文教政策,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1069年

4、)。“熙宁兴学”是熙宁新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一、文教政策,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崇宁兴学”,恢复和发展了“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二、教育制度,二、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 1.国子

5、学、太学、辟雍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它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国子学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称国子生。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异者为学生,设立的时间也较迟,但办理得比国子学有成效。辟雍是太学的分校,始建于崇宁元年。2.四门学、广文馆3.专科学校宋朝的专科学校有六所: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4.贵胄学校,二、教育制度,(二)地方官学 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府、军、监(一般设州或府,特殊情形才设军、监);第三级为县。路不直接设学,仅置学官管辖所属各学校。因此,宋朝地方学校仅有两级,即由州或府、军、监设立的,称州学或府

6、学、军学、监学,由县设立的称县学。由于州、县设置最普遍,故宋朝大量的地方学校是州学和县学。,二、教育制度,“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是北宋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总称。“苏湖教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化之本在学校”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松滋县学记)胡瑗的这种学校作用观是北宋兴学的理论基础。,二、教育制度,2.“明体达用”胡瑗批评了汉唐以降“无外于世用”的空疏学风,首倡合“圣贤之遗意”“一道德而同风俗的求实学风,首开“经世致用”思想之先。所谓“明体”指深入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精蕴;“达用”是将这些精神

7、付诸实践,躬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应世思想。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意义。,二、教育制度,3.分斋教学(1)内容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内容,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二、教育制度,(2)意义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四方之士,云集受业”,纷纷到胡瑗主持的湖州

8、州学来求学。甚至京师太学,也“取胡瑗法以为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虽然有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人,魏晋南北朝时,有宋朝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个学馆的记载,但就分科的具体内容来说,均囿于文科;隋唐时期,设立了算学、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这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学校的地位比儒学低得多,规模也小得多。直至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制度,才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并且,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9、。,三、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唐代,到宋代则大大强化。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唐代科举还只是为寒门子弟打开取得作官资格的一条门缝而已,取士名额少,取中的还要通过吏部考核才能作官。到宋代,科举及第的进士不仅享有显耀,而且立即就可以作官,而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四、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宋太祖即位后不久,废止权臣向考官推荐考生的特权,并诏令考生今后不得再呼考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所有考中的进士,都算是天子的门生。2.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大权直接掌握在皇帝的手中。3.改善考官任用制度。唐代科举

10、考试主考官基本是固定由礼部侍郎担任,这不仅造成了礼部权力的专擅,而且也有利于营私舞弊。宋代实行权知 制度,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员担任,而是临时委派,考官在受命之后,要立即进驻贡院,隔绝与外间的联系,称为锁院,这样防止了串通作弊。除主考官之外,还要另行委派若干副考官,称为同知,以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四、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4.对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实行别头试,即另行开场考试,考官与考题也另行安排。目的在于制约人情影响。5.对试卷实行弥封(糊名)、誊录制度。考生交卷后,先由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将誊录的试卷交给阅卷人评

11、阅。这样,阅卷人就无从知道试卷是何人所作,判卷也就比较客观了。(参见中国教育史网路课程),第二节辽金元的教育,一、辽朝的教育制度,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代建国以后,注意引进汉法,发展文化。在教育制度方面,辽代大体参照唐宋的教育模式,而又有所变化。辽代的中央官学也设有国子学和太学,但却分设于辽代的五京(上京、东京、南京、西京和中京),故号称五京学。五京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的经典著作为主,学习经传注疏。辽朝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辽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贵族子弟教育,曾专门创立“诸王文学馆”,设有“诸王伴读”和“诸王教授”。辽代也依照唐制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于辽圣宗统和六年(9

12、88年)正式开科取士。但辽代科举只对汉族考生开放,录取的人数很少,契丹人用任子制作官,不得应进士举。辽代的科举和学校实际上都是专门用来笼络汉族士人的手段,并未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二、金朝的教育制度,(一)中央官学国子监、小学、太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和女真太学 中央学校除上述6所之外,还有司天台办学和宫女学校。宫女学校设在宫廷内,专事教授诸宫女。教官称“宫教”,由行为端正、学问通达的老成之士担任。(二)地方官学金朝的地方官学主要有府、镇、州学和女真府、州学,此外还有医学。(三)金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第一,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女真族教育体系。第二,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更为严格。,三、元朝的教育制

13、度,(一)中央官学元朝的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在仁宗延祐二年(1135年),采纳集贤学士赵孟頫、礼部尚书元明善等的建议,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三、元朝的教育制度,“升斋等第法”就是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下两斋为:游艺,依仁;中两斋为:据德,志道;上两斋为:时习,日新。),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它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三、元朝的教育制度,“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积分法”与“升斋等第法”相联系

14、。汉人学生升至日新、时习两斋,蒙古、色目学生升至志道、据德两斋,则实行积分法。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三、元朝的教育制度,(二)地方官学元朝按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起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以及小学、社学的儒学系统。除此之外,还开设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社学创办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每50家左右编为一社,每社立一学),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它对于发展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15、响。,三、元朝的教育制度,(三)教育管理机构 在中央,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国子监又属集贤院管辖。蒙古国子学隶于蒙古国子监。归蒙古翰林院管辖。回回国子学隶于回回国子监。归翰林兼国史院管辖。天文、星历学生归司天台管辖。在地方上,诸路、府、州、县学等儒学系统归儒学提举司管辖。每司设置提举、副提举、吏目、司吏等职。儒学提举司又上隶中央大司农司。诸路蒙古字学归蒙古提举学校官管理。蒙古提举学校官,仅置于江浙、湖广、江西三省,上隶中央蒙古翰林院。诸路医学由医学提举司管理,上隶太医院。诸路阴阳学,在仁宗延祐初规定由阴阳学教授管理,上隶太史院。,第三节宋元的书院,一、书院的萌芽,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一种

16、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具有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当时还不普遍,规模一般也不大,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但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正式萌芽了。,一、书院的萌芽,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唐末萌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二、宋朝的书院,书院萌芽于唐末,但作为一

17、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宋朝的书院,宋初著名的书院1.白鹿洞书院 2.岳麓书院 3.应天府书院 4.嵩阳书院 5.石鼓书院 6.茅山书院北宋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起,开始重视设学育

18、才,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州县官学日益普及,逐步取代了书院的地位。,二、宋朝的书院,南宋书院的复兴宋高宗南渡以后,设置国子监和太学,地方州县学校也相继恢复和建立。但是,由于重科举轻学校,学校有名无实,生徒“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同时,理学发展到南宋已趋成熟,学派勃兴,各派学术大师为了讲论,传授自己的学术主张,积极创设书院。所以,南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宋理宗又热心提倡,或赐院额,或赐御书,书院发展达到极盛。,二、宋朝的书院,南宋书院的兴盛与发达,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有密切的关系。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知南康军。他呈报朝廷,请求修复白鹿洞书院。书院修复后,朱熹

19、自任洞主,亲自掌教。最重要的是他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于当时及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

20、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白鹿洞书院揭示,二、宋朝的书院,在这个学规中,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周易、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书院教育的宗旨),二、宋朝的书院,书院教育的精神1.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书院一方面将儒家“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转化为书院精神,另一方面培养生徒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2.学术创新精神。这是由于学术大师云集书院

21、,师生相互答疑问难、相互激荡获得新的观点、思想而形成的。3.书院的教化精神。书院发展成为以文化传播与普及为核心的社会教化的机构。,二、宋朝的书院,宋朝书院的特点:第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第二,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第三,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的特色: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第四,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见中国教育史网路课程),二、宋朝的书院,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22、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三、元朝的书院,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自宋朝以来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更为明显。元朝对于书院的控制,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政府任命书院的教师。其次,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生徒的去向。再次,设置书院学田。,第四节宋元的蒙学,一、蒙学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之说,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至15岁儿童的“小学”

23、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宋元时期蒙学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在全国城乡设立了不少蒙学。当时的统治者重视蒙学教育,曾多次下令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小学。因此,宋元的蒙学就其设立的性质而言,不仅有民间办的私学,而且有政府办的官学。,一、蒙学教育的发展,宋元时期由政府办的蒙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京城宫廷内的贵胄小学。另外一类是民间设立的私学。它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的称为“小学”,有的称为“冬学”。此外,还有称作“乡校”、“家塾”、“私塾”、“蒙馆”等。,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为

24、训练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这样两个方面。宋元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第一,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第二,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第三,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蒙学教材,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识字教学的教材。第二类是伦理道德的教材。第三类是历史教学的教材。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在上述各类蒙学教材

25、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三、蒙学教材,蒙学教材的特点1.宋元蒙学教材开始分类,按专题编写,内容和形式上呈多样化。2.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亲自编写,提高了教材质量。3.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便于记诵。4.将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第五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晚年受封荆国公,故亦称王荆公。王安石被列宁称为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二、主持“熙宁兴学”,(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恢复和发展

26、州县地方学校(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一,扩增太学校舍。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第三,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肄业,为外舍生。外舍每月考试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舍考试),成绩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肄业,为内舍生。内舍生每二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

27、肄业,为上舍生,亦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试方式与科举考试“省试法”相同,太学学官不能参与,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成绩评定分为三等:平时行艺与所试学业俱优为上等,一优一平为中等,全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

28、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影响。,三、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一)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二)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所谓“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经术2.朝廷礼乐刑政之事3.武事,四、系统的人才理论,王安石提出的陶冶人才的系统理论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教之之道”(二)“养之之道”(三)“取之之道”(四)“任之之道”,第六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朱熹一生

29、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18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宁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讲,但很快就被免职,后来还被列入伪学逆党,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地方任职时总是重视教化,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教条”),也成为教规的范本。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一生编撰了多种

30、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四书之名,从此确立。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理学家普遍认为,朱熹的四书集注所阐述的孔孟之道是最精当确切的。,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的理学教育观点分散在四书集注的诸多章节中,其要点可概括如下:1.“学以明伦”的教育宗旨。2.培养“材全德备”、“中正和乐”的“

31、成人”。3.追求“孔颜乐处”、“圣贤气象”的精神境界。4.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自我修养功夫。5.阐发“下学上达”的为学之道。6.主张“教有成法”。,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性即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义理之性”或“道心”),是“专指理言”,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所谓“气质之性”(又称“人心”)

32、,“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就是说它是禀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也就是“明明德”。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明明德”,就必须“复尽天理,革尽人欲”。因为在他看来,“天理”与“人欲”是两相对立,水火不相容的。朱熹就是这样用理学的观点来论述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

33、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如何认识教育的功利功能和超越功能呢?),三、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34、”。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指出,因为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很弱,所以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为此,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三、论“小学”和“大学”教育,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

35、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三、论“小学”和“大学”教育,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三、论“小学”和“大学”教育,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

36、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立志 2.居敬 3.存养4.省察 5.力行,五、论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

37、,必在于读书”。他自己一生又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论读书法,(一)循序渐进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二)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五、论读书法,(三)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四)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五、论读书法,(五)着紧用力 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