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27556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一、主要成效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漫长,港湾和海岛众多,海岸带生态、生物、矿产以及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潜力所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海洋强省战略,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改善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探索建立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新机制,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一)高度重视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工作1 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把海岸带保护和管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省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为组长,16个部门为成员的海洋开发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明确

2、各级各部门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监管职责。沿海各设区市、县(市、区)也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作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不懈抓好落实。2 重视规划引领。为科学指导全省海洋开发,优化沿海产业布局,省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先后编制实施了省海洋功能区划、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省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省湾外围海规划等20余部相关规划。今年,省政府统一部署,委托国家海洋三所进行省海岸带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编制形成规划初稿。3 加大财政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省级财政累计安排25.91亿元,支持海岸带保护、管理以及综合利

3、用,其中2015年预计安排资金10.35亿元,比上年增加L57亿元,增长17.9%o六个设区市每年也分别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数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岸线修复、渔业增殖放流、海漂垃圾整治、支持湿地保护以及海洋维权执法等。(二)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大资源与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大力实施海洋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全面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14年,全省近岸海域符合第一和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为65.1%,居全国前列。厦门、东山、晋江还被列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1 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近年来,全省已建立了

4、15个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27个海岛特别保护区和6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海洋保护区面积约占全省海域面积的11%,位居全国前列。其次,加强渔业资源养护。2009年以来,全省每年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700万元,投放人工鱼礁28482立方米,陆续建立22058公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中“官井洋大黄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漳港西施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已建成。第三,加强沿海湿地保护。全省已建立湿地保护区14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重要湿地6处,初步构建了全省湿地保护体系。福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

5、了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在长乐市建立了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立闽江河口湿地保护示范区,现在已成为候鸟南来北往越冬的栖息地。2 加强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严控陆源污染入海。深化工业污染整治,推广“强制性清洁生产”。近5年来共发布1749家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名单,调整221家,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844家;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10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截至2015年5月,全省共关闭生猪养殖场(户)L33万家,削减存栏生猪220.66万头。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宁德市

6、完成了4.35万个土样采集,建立997个示范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14.3万亩。优化养殖结构。漳州市通过实施“五海”资源保护计划,清退浅海养殖、拓展离岸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有效削减浅海湿地的养殖面源污染。全面实施“碧海银滩”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开展了临海村镇海滨、渔港、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海域的“海漂垃圾”综合整治,探索建立海上保洁工作的长效机制。泉州市政府制定出台泉州市海漂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市、县两级每年合计投入预算近4000万元,用于基层海漂垃圾日常清理、转运。漳州、莆田等市通过安排专项经费、设立示范点等措施开展海漂垃圾整治。3 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整治修复。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开展海

7、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厦门市通过五缘湾综合工程整治,使五缘湾片区保留了2平方公里的海域,增加了500多万方的纳潮量,形成了8公里长的优质海滨岸线;通过实施高集海堤、集杏海堤的开口改造以及东海域和西海域清淤整治,现在自东海域向西海域日净输水量0.7亿立方米,恢复海洋环流,有效改善了厦门海域环境。漳州市连续投入近1.5亿元用于海洋生态修复,有效修复改善了区域内重点海岸、海滩、海湾的海洋生态环境。泉州市通过种植红树林治理互花米草,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海域现有人工种植红树林7500多亩,为我国人工种植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区域。莆田市通过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试点,对3个新、改、扩建涉海项目试点征收生

8、态补偿金323.16万元。(三)港口建设和临海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我省充分发挥深水岸线优势,优化港口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港口建设和临海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优化港口航道功能布局。按照“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两集两散两液”重点港区建设,推动湄洲湾、罗源湾、漳州古雷等重点港区整体连片开发。截至2014年,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47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54个,厦门湾、湄洲湾、罗源湾、兴化湾(江阴港区)、泉州湾等重要港湾建成10万一30万吨级深水航道,沿海港口具备了靠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等船舶

9、的设施条件;港口货物吞吐能力4.2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415万标箱,全省港口对台货物吞吐量和对台客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港口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在厦门湾、湄洲湾港口整合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福州一宁德港口全面整合到位。同时,加快推进与港口连接的铁路、公路建设,建成向莆铁路等一批重要铁路货运通道,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省沿海港口铁路支线已建成7条,沿海港口重点港区的疏港大道均与高速公路网相连。2 推进临海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通过培育一批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推动了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马尾船政与海工装备园等一批海洋产业园集聚发展;扶持壮大了

10、厦门金达威、蓝湾科技、石狮华宝、诏安润科等一批海洋生物医药和马尾造船、厦门重工、漳州豪氏威马等一批船舶及海工龙头企业。集聚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重点推进漳州古雷和湄洲湾石化基地建设,坚持基地化、大型化、集约化发展,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大力发展临港能源产业,一批临港大型核电项目、火电项目、风电项目和煤、油、气储运基地建成或正在建设。3 加快传统渔业改造升级。远洋渔业实力增强,远洋渔业企业从2011年的8家扩大到29家,远洋船队从195艘增加到500艘。水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全省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家,20亿元以上2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2个、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6个、国家地理标

11、志保护产品6个。休闲渔业方兴未艾,全省“水乡渔村”规模达到120家,涵盖了生产体验、休闲垂钓、旅游度假、观赏娱乐等休闲渔业活动。2014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2329亿元,总产量698万吨,均居全国第三位;渔民人均纯收入14634元;水产品加工产值647亿元,创汇55.9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4 打造滨海旅游经济亮点。我省滨海沙滩旅游资源丰富,厦门邮轮母港、泉州海丝文化、福州船政文化、莆田妈祖文化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当前,以“清新”品牌为引领,重点打造闽东海岸、闽江口海岸、泉州海岸、厦门湾海岸、漳州海岸等五大滨海旅游带,滨海旅游和沙滩经济逐渐成为我省海洋经济的新兴增长点。截至目前,全省沿海设区

12、市100家A级旅游景区中,有近20家景区为海洋旅游景区,其中鼓浪屿、太姥山、海坛岛、东山岛被列为国家风景名胜区。湄洲岛被列为国家旅游度假区。2014年,沿海旅游接待总人数16522.2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92%,占全省旅游总人数的72.2%;旅游总收入达1811.2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75.3%o(四)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近年来,我省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各级各类管理措施。1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形成。从2004年起,每年投入1300多万元在全省13个重点海湾、11条主要江河入海口及邻近海域、69个重点排污口及

13、邻近海域布设了1377个检测站位,对水质、沉淀物质量和生物生态等50多个项目开展综合监测和预警工作,基本实现对全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的全覆盖。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预测及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完成全省沿海454条、总长1504公里的海底高程测量、沿海33个警戒潮位值的核定和14个验潮站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2 “陆海统筹”协调机制初步建立。省环保厅、省海洋渔业厅签署了关于建立完善海陆一体化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协议书,协同开展陆源入海排污口的调查登记和排污监测,联合开展海洋环境保护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推动了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陆域、流域环境保护的有机衔接,并推动市、县建立陆海统筹

14、联动机制。同时,全力推动海监、渔政同边防、海事、环保等部门创新执法机制,整合海上执法力量,完善联合执法机制。3 区域协作工作规范运作有序。沿海各地探索建立了以海湾为单元,跨行政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综合协调管理机制。福州、泉州、莆田三市的海洋与渔业部门、环保部门分别签订环保联动工作机制协议书,泉州市海洋渔业局与厦门市、莆田市海洋渔业局分别签订了关于建立海洋环境保护联动工作机制协议书,从规划衔接、污染治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数据共享、联合执法等方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海洋环保联动工作机制。今年1月,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省海洋与渔业厅、泉州市人民政府、惠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协议,决定在国家海洋局崇武海洋

15、环境监测站基础上,共建泉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这是国家首例四级共建的海洋环保监测预报机构。这些协同工作机制为海岸带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五)扎实推进海岸带法制建设我省把立法工作作为推进海岸带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先后颁布实施了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省沿海防护林条例、省沿海滩涂围垦办法等10余部涉海地方性法规。同时,为引导岸线、海域等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定了一系列灵活、适用、可操作的配套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九条措施、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省海域使用补偿办法、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核核

16、准程序规定等几十项配套制度。省海洋与渔业厅还配套制定出台了关于我省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施意见、省建设项目填海用海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50多件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二、存在的问题(一)海洋意识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待增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港口资源开发和临海工业发展加快,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不够深入,对科学用海、依法管海的认识不足,“重开发、轻治理、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地方注重眼前利益,节约集约用海制度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落实不到位,

17、出现未批先用或填而不用的圈占海岸带资源现象,海岸带资源低效利用和闲置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二)海岸带科学规划、管理和保护水平尚需提高各地普遍缺乏统一协调的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海岸带定义不明,划界不清。海岸带综合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相互脱节。涉海管理部门众多,各循其章、各行其是。海岸带开发项目多头审批、产业布局重叠、项目重复建设,海岸带监管互相冲突或者出现失管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海岸带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近海治污压力仍然较大。城市化进程和临港工业发展带来的陆源污染、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和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带来的近海污染仍然较严重。二是基层执法人员不足,装备较落后,

18、在海洋环境保护执法过程中显得力量偏弱。三是缺少经费,监测系统不健全,影响海洋环境监测。四是海洋环境管理职能划分不够缜密,有的地方规定,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审批和监督机关是环保部门,而海洋环保监督机关在执法中对向海域违规超标排放行为难以查处,造成执法监督的脱节。(四)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管理力量薄弱海洋事业是涵盖了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随着我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海洋人才。目前,从整体上看,人员素质还难以适应海洋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的现状成为了制约我省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虽然沿海各设区市、县都成立了

19、海洋行政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人员编制少,大多只有几人到十几人,难以担负起繁重的海洋行政管理任务。三、几点建议(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教育导向作用,积极组织各新闻媒介加强对海岸带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及相关海洋方针政策和法制观念的宣传,让全社会切实树立海岸带是“生存空间”的观念,把海岸带资源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广泛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海岸带保护、有序开发海岸带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环境的良好氛围。(二)进一步科学论证和充实海岸带总体规划一要科学制定总体规划。要加快推进全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

20、规划的引导和控制,督促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推进产业布局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港口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与海岸常保护和利用规划的相互衔接,促进“多规合一”。二要统筹港口规划建设。完善港口规划,优化港口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加快港口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各港区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沿海各主要港口、港区通往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网建设,形成拓展纵深腹地的便捷通道。三要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引导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抑制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科学论证填海项目

21、,创新围填海方式,严格控制湾内填海造地。(三)进一步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一要加快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加快推进全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保证年底前基本完成我省管辖海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对各类各级海洋生态红线区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全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要严格贯彻实施和管理,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二要以红线制度保护自然岸线。要注重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和近岸海域,尽最大努力保留原生态海岸线,有效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和原始景观,严格控制海湾内围填海,推动围填海项目向湾外拓展,将自然海岸线保护纳入海洋环保责任目标考核。三要持续推进海岸带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化步伐,减少

22、陆源污染,持续开展海上船舶污染治理和海漂垃圾治理,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加大增殖放流和红树林种植力度,对主要滨海沙滩要建立常态化沙滩环境整治机制。四要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海岸带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四)进一步完善海岸带管理协调机制要探索建立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海洋与涉海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议事协调机制,形成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及时解决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中存在的分歧和交叉问题。加强各部门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观测设施建设、数据采集等方面的配合,实现资源共享。推进省、市、县(区)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上

23、的有序分工与合作,加强基层管理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海上执法力量建设,推进海洋与渔业执法机构与海事、海关、海警等部门的海上联合执法,整合海上执法力量,探索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海上综合执法队伍,提升海上快速反应能力。(五)进一步完善法制管理体系要加强立法,完善海洋立法的框架体系。适时开展法规执行情况评估,推进法规的“立、改、废”,提高海洋立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推进海洋立法工作有序开展。当前最紧要的是加快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的立法步伐,同时,尽快修订2002年出台的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为有效保护我省海岸带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提供法律依据。要加强依法行政。加强干部队伍法治教育,增强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海洋执法体系建设,切实抓好涉海法律法规的落实。(六)进一步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要严格按照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完善海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大海洋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适应海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海洋人才队伍,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