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7651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一、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二、住宅群体的空间组织三、宅旁绿地组织,住宅用地及其规划设计考虑的主要内容:,住宅用地,在居住区内不仅占地最大,其住宅的建筑面积及其所围合的宅旁绿地在建筑和绿地中也是比重最大的。住宅用他的规划设计对居住生活质量、居住区以至城市面貌、住宅产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住宅用地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住宅选型、住宅的合理间距与朝向、住宅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及住宅层数密度等。,一、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一)住宅建筑选型要点(二)住宅的合理间距,(一)住宅建筑选型要点,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2适应地区特点 3适应家

2、庭人口结构变化 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简称“三节”)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6利于规划布置 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具体可体现为:不同套型配置合理,套型类别和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保证多种选择,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延长住宅使用寿命;平面布置合理,体现公私分离、动静分离、洁污分离、食寝分离、居寝分离的原则,并为住户留有装修改造余地;住宅设备完善,节约能源,管线综合布置,管道集中隐蔽水、电、气三表出户;电话、电视、空调专用线齐全,并增设安全保卫措施;住宅室内具有优质声、光、热和空气环境。,2适应地区特点,包括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用地条件和居民生活

3、习俗等。目前我国各地区都有相应的地方性住宅标准设计,可作为住宅选型的参考,如炎热地区住宅设计首先需满足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避免西晒;而在寒冷地区,主要是冬季防寒防风雪;坡地和山地地区,住宅选型就要便于结合地形坡度进行错层、跌落、掉层、分层入口、错跌等调整处理。,坡地住宅建筑处理手法示意:,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家庭人口结构变化有以下特征需引起住宅选型的密切关注(1)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四口人核心家庭大量演化为三口人核心家庭;(2)社会高龄化,预测下世纪中我国将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3)家庭人口的流动化、孤身家

4、庭增长。相适应的住宅类型可选择社会性较强的公寓式住宅、老人公寓、两代居以及灵活适应性较强的新型结构住宅等。,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住宅的尺度包括进深、面宽、层高,对“三节”具有直接的影响。由几何学可知,圆的内接矩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周长最短。因此一般认为“梯两户的住宅单元进深在11m以下时每增加1m,每公顷用地可增加建筑面积约l000,同时因外墙缩短可节约材料和能量,进深在11m以上效果则不明显。若将单元拼接成接近方形的楼栋时,更能体现“三节”要求,但进深过大住宅平面布置会出现采光和穿套等问题。住宅的面宽宜紧缩,但过窄使进深相对加大也会产生上述问题。关于住宅的层高,据分析层高每降低10c

5、m,便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但必需满足通风、采光要求,同时要顾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小康型住宅要求运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简称“四新”)。住宅选型应考虑新型结构、材料和设备,使住宅具有静态密闭和隔绝(隔声、防水、保温、隔热等)、动态控制变化(温度变化、太阳照射、空气更新等)、生态化自循环(太阳能、风能、雨水利用、废弃物转换消纳等)以及智能化安全防护(防干扰、防盗、防灾等),运用科技进步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6利于规划布置,住宅形式应适应用地条件,协调用边环境,利于组织邻里及社区空间,形成可识别的多样空间环境及良好街景,使整个居住区具有特色风貌

6、。,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住宅层数是确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直接因素。要确定住宅层数,首先要考虑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要求,同时要考虑居住区规划人口数、用地条件、地形地质、周围环境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此外还应考虑居住区空间环境及建筑景观规划的需要。从经济角度看,合理提高住宅层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层数越高用地越省就越经济随着层数增高,建筑造价越高,人们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减弱,在使用上也带来某些不便。,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一梯三户户型:,一梯两户户型:,一梯两户户型:,一梯两户户型:,(二)住宅的合理间距,居住建筑间距,简称住宅间距,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

7、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住宅间距应大小适宜。1日照标准2日照间距 3住宅间距的确定,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建筑气候区划分:,:黑、吉、内蒙古东、辽北;:鲁、京、津、宁、晋、冀、陕、甘东、豫北、苏北、辽南;:沪、浙、皖、赣、湘、鄂、渝、黔东、闽北、川东、陕南、豫南、苏东南;:桂、粤、闽南、琼、台;:滇、黔西、川南;:藏、青、川西;:新、内蒙古西、甘西。,2日照间距,日照间距(sunshine spacing)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日照间距的确定是以当地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来求取的。,日照间距关系:,全国主

8、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间距系数:,不同方位日照间距关系:,日照间距计算示例:,重庆地区某居住区,前排房屋檐口标高为20m,后排房屋底层窗台标高为1.5m。试求1、该房屋的日照间距;2、该房屋朝向为南偏东20度的日照间距。,日照间距通常的表示方法:,日照间距一般采用H:D(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来表示,经常以1:x的比值形式出现,它表示的是相邻两排建筑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关系。如前排房屋为六层,高度为18米,要求日照间距是1:1.2,则该相邻建筑的实际距离应是21.6米。,3住宅间距的确定,住宅间距主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 视线干扰、放火、防震、绿化、

9、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建筑间距(building interval)的控制要求不仅仅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要,如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它一些公共绿地,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保证问题。,住宅侧面间距:,多层之间最小6m;高层与各种层之间最小13m;如果侧面有窗,考虑视觉卫生的需求应增加侧面的间距。,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三)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实例分析,居住区建筑群体的组合的原则:,功能原则符合日照、通风、密度、朝向、间距等功能要求,使居

10、民生活更方便、安全、安静;经济原则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充分适宜地利用每一处土地、空间;美观原则运用美学原理,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反映出建筑个性。,(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 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封闭的空间可提供较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感,但也可能带来闭塞感和视域的限制。开敞空间则与此相反,封闭和开敞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它取决于建筑围蔽的强弱。,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建筑物的单调布置,或杂乱地任意布置都不能建立具有一定视觉中心的空间,但是只有单一的主要空间也会给人以单调感。如果结合主要空间布置一些与其相联系的

11、次要空间(或称子空间),就能使空间更为丰富;当人处于某个特殊位置时,这些子空间将被遮掩,使人感觉空间时隐时显,产生奇妙的变化而耐人寻味。,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关系:,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具有动态感的空间,常能使人们引起对生活经验中某种动态事物的联想,缓解呆板的建筑形象,给人以轻松活泼、飘逸荡漾的良好心理感受。,“风车形”动态空间:,“风车形”建筑组群,使静止的内院富有动感。,多视角线性空间:,行列式空间布局带给人以单调感,向两侧伸展的线性空间把人的注意引向尽端,有组织的线性空间则不然,如图通过空间的转折和一系列空间形态及尺度的转换,不知情的来访者会因获得变化的动态景观和新奇的空间而感到愉快,同

12、时多视点多视角的空间到处都有对不速之客警惕的眼睛,增强了空间的自我监护及安全感。,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刚性空间由建筑物构成,柔性空间由绿化构成。较为分散的建筑,常利用植物围合成空间。绿化不但能界定空间而且能柔化刚性体面、许多建筑利用攀缘植物、悬垂植物,使墙面、阳台、檐口等刚性体面得以柔化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协调感和舒适感。,植物围合和柔化空间:,(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 2影响住宅建筑布置的因素,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一般来说,住宅群体组合的布置有:行列式、围合式、和点群式三种基本形式。其他布局形式如混合式、自由式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演变。,(1)行列式布置

13、,建筑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成排布置。,(2)围合式(周边式)布置,围合式是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3)点群式布置,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4)混合式布置,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式和围合式两种形式的结合,最为常见的往往是大部分住宅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和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布置,形成半开敞式院落。,2影响住宅建筑布置的因素,(1)项目规模,(2)项目层高,(3)项目性质,;(4)周边环境,;(5)日照、采光、通风、地形,(三)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实例分析,瑞士伯尼小区的住宅群,北京古城小区的住宅群:,

14、三、宅旁绿地组织,(一)近宅空间环境(二)庭院空间环境(三)余留空间环境,“宅旁绿地”,“宅旁绿地”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续和补充,它虽不象公共绿地那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游赏功能,但却与居民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结合绿地可开展各种家务活动,儿童林间嬉戏、绿荫品茗奕棋、邻里联谊交往,以及衣物晾晒、家具制作、婚丧宴请等场面莫不是从室内向户外铺展使众多邻里乡亲甘苦与共、休戚相关,密切了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传统生活气息,使现代住宅单元楼的封闭隔离感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使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性和以宅间绿地为纽带的社会交往活动都得到满足和统一协调。,宅旁绿地的分类:,近宅空间:有两部分,一为底层住宅小院和楼层住户

15、阳台、屋顶花园等。另一部分为单元门前用地包括单元人口、人户小路等,前者为用户领域后者属单元领域。庭院空间:包括庭院绿化、各活动场地及宅旁小路等,属宅群或楼栋领域。余留空间:是上述两顶用地领域外的边角余地,大多是住宅群体组合中领域模糊的消极空间。,(一)近宅空间环境,近宅空间对住户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亲切的过渡性小空间,每天出入的必经之地,同楼居民常常在此不期而遇。在这不起眼的小小空间里体现住宅楼内人们活动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它不仅具有适用性和邻里交往意义,并具有识别和防卫作用。规划设计要在这里多加笔墨,适当扩大使用面积,作一定围合处理,如作绿篱、短墙、花坛、坐椅、铺地等,自然适应居民日常行为,使

16、这里成为主要由本单元使用的单元领域空间。至于底层住户小院、楼层住户阳台、屋顶花园等属住户私有,除提供建筑及竖向绿化条件外,具体布置可由住户自行安排,也可提供参考设计。,(二)庭院空间环境,宅间庭院空间组织主要是结合各种生活活动场地进行绿化配置,并注意各种环境功能设施的应用与美化。其中应以植物为主,使拥塞的住宅群加入尽可能多的绿色因素,使有限的庭院空间产生最大的绿化效应。,1场地布设,动区与静区。动区主要指游戏、活动场地;静区则为休息、交往等区域。动区中的成人活动如早操、练太极拳等,动而不闭,可与静区贴邻合一;儿童游戏则动而吵闹,可在宅端山墙空地、单元人口附近或成人视线所及的中心地带设置。向阳区

17、与背阳区。儿童游戏、老人休息、衣物晾晒以及小型活动场地,一般都应置于向阳区。背阳区一般不宜布置活动场地,但在南方炎夏则是消暑纳凉佳处。显露区与隐蔽区。住宅临窗外侧、底层杂务院、垃圾箱等部位,都应隐蔽处理以护观瞻和私密性要求。单元人口、主要观赏点、标志物等则应显露无遗,以利识别和观赏。,庭院绿地布置示意:,2植物构设,植物是组织和塑造自然空间的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构成外部空间的顶棚、墙壁、地面,使人工建筑空间走向大白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乔木”是庭院空间的骨干因素,形成空间构架;“灌木”是协调因素,适于空间围合;“花卉”是活跃因素,用以点缀装饰;“草皮”是背景因素,用以铺垫衬托;“藤蔓”是覆盖因素,

18、用于攀附和垂直绿化。植物构建宅间和景观的功能应有尽有。宅间庭院空间运用植物加以限定和组织可丰富空间层次,增强空间变化,形成不同的空间品质,使有限的宅间庭院空间小中见大。,植物构设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有:,围合 覆盖 凹凸,3庭院小筑(景观小品),(1)路和地面铺装(2)水面(3)置石(4)设施小品,设施小品:,建筑部件小品:如单元入口、室外楼梯、平台、连廊、过街楼、雨篷等。室外工程设施小品:如天桥、室外台阶、挡土墙、护坡、围墙、出入口、栏杆等。公用设施小品:如垃圾箱、灯柱、灯具、路障、路标等。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桌椅等。,实例:某临街庭院设计,台湾高雄翰林世家底层架空庭院设计,(三)余

19、留空间环境,居住区规划设计要尽量避免消极空间的出现,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要设法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主要是发掘其潜力进行利用,注入恰当的积极因素,如可将背对背的住宅底层作为儿童、老人活动室,其外部消极空间立即可活跃起来,也可在底层设车库、居委会管理服务机构;在住宅和围墙或住宅和道路的间距内作停车场;在沿道路的住宅山墙内可设垃圾集中转运点,近内部庭院的住宅山墙内可设儿童游戏场、少年活动场;靠近道路的零星地可设置小型分散的市政公用设施,如配电站、调压站等。,边角余留地的利用:,有关名词说明:,建筑基地面积:基地面积计算必须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为准。基地周围、道路红线以内的面积,不计算基地

20、面积。基地内如有不同性质的建筑,应分别划定建筑基地范围。建筑面积:按国家颁布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计算建筑面积时,地下室、半地下室建筑面积不计,屋顶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0%的也不计。,有关名词说明:,高层建筑:指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建筑。居住建筑层数的划分:13层称为低层建筑,48层建筑称多层建筑,8层以上建筑称高层建筑,其中815层为小高层、1625层为中高层、26层以上为超高层。中心地段和一般地段:市中心、分区中心、地区中心和市级专业中心及相邻的周围地段,其范围按分区规划核定。中心地段以外的其他地段为一般的地段。,有关名词说明:,建筑密集地段:指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超过60%的地区。建筑控制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红线(building line)。,第四节作业:,1名词:日照间距。2简述住宅建筑选型的要点。3简述影响住宅建筑布置的因素。,教材自学内容:,新都市主义街道、街块和建筑物的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和健康住宅住宅群体组合及空间布局住宅群体组合实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