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一章、基础知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89888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第一章、基础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教学课件:第一章、基础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教学课件:第一章、基础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教学课件:第一章、基础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教学课件:第一章、基础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第一章、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一章、基础知识.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包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诉讼时效制度,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为学习和理解其他章节的经济法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代理制度 诉讼时效制度,经济法律关系 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 诉讼时效制度,教学难点:,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 第四节 诉讼时效制度 第五节 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法概述,本节主要学习了解以下五大问题:一是经济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二是经济法的概念三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四是

2、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联系和区别五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六是经济法的渊源与体系,一、经济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一)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程(二)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一)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程,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他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经济法”这个概念。,经济法产生的基础条件,(1)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家被动地或者自觉地承担起对经济加以组织协调的职能。(2)社会经济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并形成了相应的经济法学说。经济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这些基础和条件尚未出现时,经济法是不可能产生的。,经济法产生的原因,(一)

3、社会发展方面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需要运用完备的经济法律手段来干预经济的运行。(二)经济管理理念方面 面对频频发生的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原则,而改为奉行国家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原则,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旨在干预经济的法律法规的产生。(三)导致经济法产生的诱因和历史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事国和参战国德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制定经济性的法律法规来推行战时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严厉管制。,(二)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政府就进行了大量的经济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1993年,我国确立了经

4、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以宪法形式将其予以确定。这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为我国经济法的重新定位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此后,我国有关立法成果丰硕,逐步形成了以竞争法为核心的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二、经济法的概念,(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确切地讲,经济法是国家在调整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有关经济法概念的观点:协调论 北京大学杨紫煊干预论 西南政法李昌麒管理论 武汉大学漆多俊,(二)经济法的基本涵义,把握经济法的内涵:1、经济法是有特定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法的范畴。经济法与其他法的部门存在着普遍联

5、系。2、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在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调整这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由一个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济法属于国内法体系。3、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不仅是在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而且这种经济运行过程体现了国家协调。4、经济法与属于国内法体系的民法,行政法,刑法等法律部门是有根本性区别的。,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经济管理关系 纵向经济关系 维护公平竞争关系 企业间横向经济关系 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企业内部关系 其他由经济法调整的关系,四、经济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联系和区别,(

6、一)经济法与行政法、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二)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五、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意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遵循和综合运用经济规律的原则、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保护多种经济形式 合法发展的原则、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责权利效相统一的原则,五、经济法的渊源与体系,(一)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渊源的概念 经济法的渊源,亦称经济法的形式,这是指经济法的存在或表

7、现形式。、经济法的主要渊源 经济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包括党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管理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人民政府发布的规范)、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协定(限于我国参加制定或认可的)。(二)经济法的体系 经济组织法、经济管理法及经济活动法,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本节主要学习了解以下大问题:一是经济法律关系概念和构成要素二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三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四是经济法律关系内容五是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经济法律关系概念和构成要素,(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在国

8、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和调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一下特点:是发生在经济领域中的意志关系 是由经济法规定和调整的关系 是具有经济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是具有强制性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企业依法设立产生的法律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任何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客体以及内容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经济法律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 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经济

9、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客体的变化。(三)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 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的消灭。,(四)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引发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基本依据。、法律事实的概念 在经济法学中,所谓法律事实,是指由经济法所确认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情况。,、法律事实的种类,法律事实可以划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第一、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法律行为又有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之分。如签订合同第二、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0、的客观事实。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即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当事人。其中享有一定权利的当事人叫权利主体,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则为义务主体。(二)经济法主体的范围经济法的主体范围十分广泛、按法律属性,可分为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按地位,可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按性质,可分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二),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法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1国家机关。国家机关,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各种机关的通称。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等。

11、2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3企业的内部组织和有关人员。4农户、个体经营户和公民。(三)经济法主体的特征 1经济法主体参加的经济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对本国经济运行的协调。2企业是经济法律关系最主要的参加者。,四、经济法律关系内容(一),(一)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二)经济权利的概念和内容、经济权利的概念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具有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经济权利的内容经济权利的涵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法主体可以依法作出一定行为。例如,国家行政机关有权运

12、用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和价格政策,调控和引导企业行为。,四、经济法律关系内容(二),第二,经济法主体可以依法不作出一定行为。例如,企业有权拒绝任何机关和单位向企业摊派人力、物力、财力。第三,经济法主体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例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可退回,要求更正、补充。第四,经济法主体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行为。例如,企业有权要求任何部门不得硬性规定企业上下对口建立机构。不同的经济法主体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并不是相同的。它们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分别享有的权利主要有经济职权、财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请求权。,(三)经济义务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13、、经济义务的概念 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经济义务的内容经济义务的涵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法主体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例如,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对用户和消费者负责。企业必须履行依法订立的经济合同。第二,经济法主体必须依法不作出一定行为。例如,政府有关部门不得超越、滥用管理权限下达指令性计划并强令企业执行。,四、经济法律关系内容(四),(四)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关系 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各有不同的涵义,但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任何经济法主体不能只享有经济权

14、利,而不承担经济义务;反之,也不能只承担经济义务,而不享有经济权利。,五、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一)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业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十分广泛。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1、物,主要表现形式有实物、货币和有价证券。实物,是物的最基本形态,包括自然物和人工物。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所表现的价值是货币票面所载明的数额。有价证券,是设定并证明某种财产权的凭证,如支票、汇票、股票、国库券、提单等。根据不同标准,可对物进行分类。研究物的分类,有助于明确各种物在经济法

15、律关系中的地位和特征。通常的分类有:,五、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二),(1)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活资料,是指用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2)限制流转物和流转物。限制流转物,是在经济流转中依法受限制的物。流转物,是在经济流转中不受限制的物。(3)种类物和特定物。种类物是具有共同特征,可以用度量杨计算,还可以在同一种类物中互为代替的物。特定物是以独有特征确定的,因而是不能以他物代替的物。(4)动产和不动产。动产,是指移动后其经济价值不受影响物。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失经济和价值的物。(5)可分物和不可分物。可分物,是指经过分割而不损害其经

16、济用途,不降低其价值的物。不可分物,是指经过分割后不符合其经济用途或降低其价值的物。,五、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三),(6)原物和孽息。原物是指产生收益之物。孽息是指原物所产生的收益。孽息又可分为:法定孽息、人工孽息和自然孽息。(7)主物和从物。主物是指与其他物合并使用时起主要作用的物。从物则是与其他物合并使用起从属作用的物。(8)有体物和无体物。有体物,是指有某种实体存在,能够被人们的五官感触而认知的物体。无体物,是指没有可能被人们感官直接感触的某种实体存在,是人们所拟制的物体,主要是指各种权利,还有智力成果。2、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作为和不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是指主体的经

17、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共同指向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为之所以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是因为义务人的作为或不作为的结果,能实现或不影响权利人的利益。,五、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四),3、智力成果,是指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智力成果,是指存在于一定载体之中,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并且属于经济法保护范围的脑力劳动成果。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智力成果,依其是否受工业产权制度保护,可分为受工业产权制度保护的智力成果和不在工业产权制度保护之列的智力成果。受工业产权制度保护的智力成果,是由发明创造和生产经营标记所构成。不在工业产权制度保护之列的智力成果,是指有些智力成果,由于没有必要或不可能从法律上确认它们为

18、特定主体所独占,就没有列入工业产权制度的保护范围,而是运用科技奖励、科技合同、科技管理等经济法律制度,赋予它们以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属性。在经济生活中,这类智力成果主要包括:科学发现专有技术、技术改进、合理化建议、公知经济信息等。,第三节、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本节主要学习了解以下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行为二是代理制度,一、法律行为(一),(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法律行为的概念 法律行为本是一个民法上的概念,但现在被广泛用于法理学和其他法律学科,并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这里所述的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即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法律行为的特征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

19、特征:第一、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第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第三、是一种合法行为,一、法律行为(二),(二)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 单方的法律行为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仅有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无需他方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如委托代理的撤销、债务的免除、无权代理的追认等。多方的法律行为是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有两个以上,不仅各自需要进行意思表示,而且意思表示还需一致,如合同行为等。,一、法律行为(三),2、有偿的法律行为和无偿的法律行为 有偿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互为给付一定代价(包括金

20、钱、财产、劳务)的法律行为,如买方为获得对方的货物而支付价款、承揽人为获得对方的报酬而提供劳务等。无偿的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承担给付一定代价的义务,而他方当事人不承担相应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如赠与行为、无偿委托、无偿消费借贷等。3、诺成性的法律行为和实践性的法律行为 诺成性的法律行为是指仅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买卖、承揽、委托等。实践性的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以外,还需交付标的物始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如赠与、借贷、寄存保管等。,一、法律行为(四),4、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要式的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或者履行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21、,如合同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下称企业破产法)第七条第2款规定:“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时,应当提供关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以及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有关证据”等。不要式的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不要求采取一定形式,当事人自由选择一种形式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该类法律行为的形式可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一、法律行为(五),5、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主法律行为是指不需要有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就可以独立成立的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是指从属于其他法律行为而存在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除以上分类外,还有双务的法律行为和单务的法律行为、独立的法律行为和辅助的法律行为

22、等之分。,一、法律行为(六),(三)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法律行为的有效是指法律行为足以引起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效力。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法律行为有效的前提,但是,已成立的法律行为不一定必然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具备一定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分为实质有效要件和形式有效要件。1、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 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是指的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2、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要件,一、法律行为(七),这是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形式

23、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民法通则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这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定一定的条件,把该条件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的根据。法律行为中所附的条件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行为。2、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这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的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依据。期限是必然到来的事实,这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不同。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八),所附期限可以是明确的期限,如某年某月某日,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期限

24、,如“某人死亡之日”、“果实成熟之时”等。(五)无效的民事行为1、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的内容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2、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 这是指部分无效且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民事行为。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无效部分从行为开始即无法律约束力,而其余部分仍对当事人有约束力。3、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其在法律上产生以下法律后果:,一、法律行为(九),(1)恢复原状。即恢复到无效民事行为发生之前的状态,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2)赔偿损失。即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

25、受的损失,但如果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3)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即指双方恶意串通,实施的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4)其他制裁。如果行为人因实施无效民事行为而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的,还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六)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法律行为(十),1、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可以因行为人自愿的撤销行为而自始归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与无效民事行为相比,有以下特点:(1)在该行为撤销前,其效力已经发生,未经

26、撤销,其效力不消灭。(2)该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为条件。(3)该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提出并实施,主张其效力的消灭,其他人不能主张其效力的消灭。(4)具有撤销该行为权利的人,可以选择撤销该行为,也可以不选择撤销该行为。如果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一、法律行为(十一),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于问题的意见),该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5)该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于行为开始时无效。2、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3、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后果 如果享有撤销权的

27、当事人未在法定的期间内行使撤销权,则可撤销民事行为视同为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如果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被依法撤销,则具有与无效民事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二、代 理(一),(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代理关系的主体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亦称本人)和第三人(亦称相对人)。图示 被代理人 权限(授权、法定)代理人(委托人)(受托人、实施人)第三人(相对人),、代理的特征,代理具有以下特征: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

28、内独立地为意思表示,其表示必须合法。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二、代 理(二),(二)代理的适用范围 代理适用于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同时也适用于法律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如:申请行为、申报行为、诉讼行为等。但是,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或行为性质必须由本人亲自进行的行为,则不能代理,如遗嘱、婚姻登记、收养子女等。(三)代理的种类 1、委托代理 2、法定代理 3、指定代理,二、代 理(三),(四)代理权的行使1、代理权行使的一般要求 理人行使代理权必须符合被代理人的利益,不得利用代理权为自己谋取私利,必须做到勤勉尽责、审慎周到,以实现和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2、代理

29、权滥用的禁止 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常见的代理权滥用的情况有:一是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二是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三是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法律禁止代理权的滥用。滥用代理权的行为,视为无效代理。代理人滥用代理权给被代理人及他人造成损害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二、代 理(四),(五)无权代理 1、无权代理的概念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进行的民事行为。无权代理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没有代理权的代理;二是超越代理权的代理;三是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2、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无权代理发生后,只有经过被代理人追认才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否则由行为人自己独立承担

30、。,代理的特殊情形,表见代理概念:被代理人的行为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的情况且相对人善意无过失而与代理人进行交易的代理。效果:虽属无权代理,但其法律后果同有权代理一样发生效力。意义:在于维护人们对代理制度的信赖,保护善意相对人以及交易安全。空白公章案,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本节主要学习了解以下三大方面问题:一是诉讼时效的概念二是诉讼时效期间三是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一、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权利的权利。诉讼时效在学理上,亦称消灭时效,与之相对应的,尚有取得时效,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取得时效制度。诉讼时效消

31、灭的是一种请求权,而不消灭实体权利。,二、诉讼时效期间(一),(一)诉讼时效期间的概念 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民“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如果权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诉讼时效期间即不应开始。但是,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二、诉讼时效期间(二),(二)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 根据法律对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不同,诉讼时效期间可分为以下几种: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 这是由民法典统一规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诉讼时效期间。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对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作了规定,即向人民

32、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诉讼时效期间(三),2、特别诉讼时效期间 这是指由民法典或单行法规特别规定的只适用于特定情况的诉讼时效期间。,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一),(一)诉讼时效的中止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而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以前经过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待阻碍时效进行的事由消失后,时效继续进行。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阻碍诉讼时效进行的事由为不可抗力的情况和其他障碍。其他障碍是指事权利的法定期间。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之规定:除不可抗力外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的客

33、观情况。,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二),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发生前述法定事由,才能中止时效的进行。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前发生上述法定事由,至最后六个月时法定事由已消失,则不能发生诉讼时效中止;但若该法定事由至最后六个月时仍然继续存在,则应自最后六个月时中止时效的进行。,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三),(二)诉讼时效的中断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有:权利人提起诉讼;当事人

34、方向义务人提出请求履行义务的要求;当事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三)诉讼时效的延长 诉讼时效的延长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完成的诉讼时效,据特殊情况而予以延长。这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一种自由裁量权,至于何为特殊情况,则由人民法院判定。,第五节、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本节主要学习了解以下大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法律关系保护的意义;二是经济法律关系保护体系;三是经济法律责任。,一、经济法律关系保护的意义,对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经济法主体的经济职权和经济权利的保护。,二、经济法律关系保护体系(一),(一)经济行政执法保护 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通过经济行政执法活动所进行的保护。行政执法包括政府的行业主管部

35、门和综合部门(如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物价、规划、国土和城管等)的执法。经济行政执法又是通过强制履行、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等手段实现的。,二、经济法律关系保护体系(二),(二)经济仲裁保护 这是指仲裁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按照准司法程序通过对特的经济纠纷或争议进行调解、裁决和仲裁所作出的保护,如仲裁机构对经济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仲裁,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对劳动争议的仲裁等。(三)经济检察保护 这是指检察机关通过经济检察和对重大经济纠纷案件、经济行政案件提起抗诉或参与诉讼活动对经济法律关系所进行的保护。,这里所指经济检察是指检察机关自己办理的贪污、贿赂、偷税、抗税、假冒商标以及挪用救

36、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款物案件以及检察机关认为需要自己直接受理的其他经济犯罪案件。,二、经济法律关系保护体系(三),(四)经济审判保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审判是依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的解释进行的。但是,民事诉讼法是适应民事实体法而制定的,它的有关原则如权利处分原则、调解原则等已不能用来解决依据经济实体法而发生的经济纠纷案件,因此,需要制定一部经济诉讼法,以便充分的保护经济法律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保护体系(四),(五)行政审判保护 这是指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机构的审判活动对经济法律关系所进行的保护。行政审判的范围比较广泛,行政审判对经济拄律关系进行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审理公民、

37、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具体的经济行政行为不服而起诉的案件。这里是指对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案件;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不服的案件,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注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案件以及拒绝颁发许可证和执照的案等。,三、经济法律责任(一),(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定义 它是指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而应承担的由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二)经济法律责任的认定 法律责任是一种能够引起法律义务的责任,因而,它的认定必须经过特定的机关和特定的程序。在我国,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只能由人民法院认定;而经济法律责任,除了法院,在许多情况下,是由政府及其

38、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单位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也有一定的认定权。(三)认定经济法律责任的原则 认定经济法律责任与认定其他法律责任一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三、经济法律责任(二),一是因果联系原则。即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二是过错与无过错相结合的原则,前者是指行为人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这是一种通常的情况,后者是指行为人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也要承担责任,它只是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适用;三是责任法定原则。即根据法律的预先规定确定责任的范围和程度;四是责任与违法相适应的原则。即责任的大小与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五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不允许有任何不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

39、任的特权存在。,三、经济法律责任(三),(四)经济法律责任的种类 1、行政责任。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单迂和个人依行政程序所给予的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前者是行政主管部门按隶属关系对违法个人所给予的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等。后者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劝违法单位所给予的制裁,其种类有经济罚款、责令停业、加收滞纳金:没收非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等。2、经济责任。这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对违反经济法律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具有经济内容的制裁。在经济法上所称的经济制裁指经济法主体实施了侵权行为所应受到的制裁,其主要形式是侵权赔偿。,三、经济法律责任(三),3、刑事责任。这是

40、指人民法院对于触犯国家刑法和经济法的经济犯罪分子或者法人所给予的制裁。(五)经济法律责任的履行 这是指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支付令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中所规定的义务的实现,是国家对经济法律关系保护的最终体现。经济法律责任的履行,可以是被执行人在法律文书规定的期限内的自觉履行,也可在被执行人不自觉履行的情况下,由法院强制执行。,本章思考题:,1、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各是什么?2、经济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其构成要素有哪些?4、简述我国经济法主体的范围5、简述经济权利的涵义,6、简述经济义务的涵义7、简述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8、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9、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0、概述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内容,、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经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潘静成,经济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培春、王宝林主编,经济法教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高晋康主编,经济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葛恒云、吴爱成主编,经济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本章参考书目,第一章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