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90052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教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教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教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教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七章-防治原则.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防治原则,第七章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同疾病斗争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抵御疾病对人体的伤害,从而维持健康,延年益寿。,第一节 预防,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防止病邪侵害: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正气与邪气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2、,而邪气入侵则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做好“未病先防”必须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未病先防,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一)养生,1调摄情志,“静”,系指要求人们保持心境的安宁、愉快和达到虚怀若谷、无私寡欲的精神境界。养静藏神的关键在于节欲,即要求人们不要贪求声名物欲,同时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所谓节欲,系指要求人们做到对一切声名物欲应有所节制。即: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嫉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动形,包括散步、传统健身术、体育锻炼等内容。动形,可

3、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此外,动形还有助于安眠,起到静神的作用。尤其是人到老年期后,脏腑气血虚衰,功能低下,神倦乏力而喜坐好卧,睡眠不宁,反应迟钝而且性情不定,通过适当的动形活动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他处,或改变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排除或改变其错误认识、不良情绪或生活习惯,或使不良的情绪情感适度宣泄,以恢复愉悦平和的心境。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在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一些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2锻炼身体,(一

4、)养生,吕氏春秋达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因人而异。,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创立了“五禽戏”,用以强身健体。,(一)养生,3.顺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一)养生,(一)养生,4起居有常,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起居有常,饮食节制,劳逸结合的强身健体原则,既有益于扶助正气,又能促进病体早日康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作息时间适宜;饮食不可过饥过饱,谨和五味,切忌偏嗜,做到营养均衡;适量的劳动和运动可使气血流通,有益健康。不良的生活习

5、惯,不节的饮食,过分的劳逸,往往直接导致人体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5药物预防,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内经中就有用小金丹预防疫病的记载,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人民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近年来,人们常用贯众消毒饮水,大青叶、板蓝根煎剂预防流感、流脑,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用马齿苋预防痢疾等都获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所以,适时服用一些药物同样可以达到提高正气,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又是直接因素,所以做好未病先防,防止病邪侵害。,(二)防止病邪侵害,二、既病防变,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若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情会由轻至重,病位会由浅入深,甚至

6、会由某一脏器累及另一脏器,乃至多个脏器病变,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治疗越来越困难。因此,既病之后,及早诊断和治疗实乃明智之举和当务之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一)早期诊治,控制传变是指应根据不同疾病的传变途径与发展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作好预防。早在金匮要略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说临床治疗肝病时,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首先调理脾胃,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肝病传脾,从而达到控制肝病传变的目的。所以,在既病之后,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和途径,及时

7、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二)控制传变,点滴积累,1.治未病的思想包括两个内容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2.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3.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疾病传变。,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二节 治则,第七章 防治原则,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运用治病求本,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及“病治异同”

8、三种情况。,第七章 防治原则,(一)正治反治正治与反治,是在“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出的两种治疗原则。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治法性质的寒热、补泻,与疾病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第七章 防治原则,1正治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主要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虚病见虚象、实病见实象等,其正治法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第七章 防治原则,(1)寒者热之:是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的一种治法。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

9、辛热温里法等。(2)热者寒之:是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的一种治法。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清里法等。,第七章 防治原则,(3)虚者补之: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的一种治法。如阳气虚证用温阳益气法,阴血虚证用滋阴养血法等。(2)实者泻之:是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泻邪法治疗的一种治法。如食滞证用消导法,水饮停聚证用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等。,第七章 防治原则,2反治 反治,就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其反治法则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第七章 防治原则,(1)寒因

10、寒用: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虽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壮热、口渴、便燥、尿赤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的反治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2)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方法对其世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因热用”。如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被格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真寒之征,又反

11、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此时应用温热药治其真寒,里寒消散,阳气得复,而表现于外的假热,亦随之消失,这就是“以热治热”的具体运用。,第七章 防治原则,(3)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第七章 防治原则,(4)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寒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胀满病证,治疗时应采取补益脾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升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这种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第

12、七章 防治原则,(二)标本缓急“标”即枝末、树梢,指现象;“本”即草木之根本,根基,指本质。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标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的,所以临床运用标本关系分析疾病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临床常用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同治”。,第七章 防治原则,1急则治标是指在标病危急,如不先治其标病,即将危及病人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急救措施先治其标。如各种原因引起大出血,危及病人的生命,当首先止血以治其标,而后针对病因以治其本。急则治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治本创造条件,更好地治本。,第七章 防治原则,2缓则治本 是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多适用于病势较缓的病证。

13、例如:阴虚发热咳嗽的病人,发热咳嗽为标,阴虚为本,采用滋阴治本法,待阴虚改善后,发热、咳嗽自然缓解。此法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第七章 防治原则,3标本同治 指标病本病并重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兼治。如气虚感冒,气虚为本,感冒为标,此时单纯补气,则使邪气滞留,表证不解,病程延长。单纯解表则汗出伤气,使气虚更甚。故采用益气解表标本兼顾的治法,既益气又解表,双管齐下,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第七章 防治原则,总之,凡病势发展缓慢的,当从本治;发病急剧的,当先治标;标本并重的,则当标本同治。善于抓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第七章 防治原则,(三)病治异同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相同

14、的病出现不同的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其实质就是辨证论治。,第七章 防治原则,1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及患者的体质及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亦不同,因而治疗方法各异。如感冒,由于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别,治法也就有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之分。,第七章 防治原则,2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病,因其同属气虚下陷证,故都可采用益气升提的方法进行治疗。,第七章 防治原则,二、扶正祛邪扶正与祛邪是两

15、种不同的治疗原则。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抗邪防病的一种治疗原则,而祛邪是指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的一种治疗原则。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第七章 防治原则,二、扶正祛邪在运用扶正祛邪治则时,要仔细分析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祛邪的单用或兼施,及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正虚,祛邪用于邪实;如虚实错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但还须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和先后,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第七章 防治原则,(一)扶正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即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并配合适当的

16、营养、调摄精神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虚则补之”。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气不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采用补气、壮阳治法;血虚、阴虚,采用补血、滋阴治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二)祛邪 祛邪是指祛除病邪。即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安,恢复健康的目的。即“实则泻之”。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虚的实证。如外感病用汗法,实热证用清热法,气滞证用行气法,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等。,第七章 防治原则,(三)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以邪盛为主,且正气虚尚耐攻伐的病证。此时若先扶正,反而助邪,故当先祛邪,后扶正,正气复,病证即愈。如

17、因瘀血所致的崩漏,虽然血液的耗损导致气血亏虚,但此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使瘀血去则出血自止,再以益气补血之品扶助正气,使其康复。,第七章 防治原则,(四)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机体不耐攻伐,邪盛尚不危急的病证。此时若祛邪则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使正气恢复能耐攻伐时,再攻其邪,正复邪祛,病证可解。如小儿虫积,因正气太虚,不耐攻伐,必须先用补益脾胃之法,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后,再驱虫,才不致于损伤正气,加重病情。,第七章 防治原则,(五)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邪实正虚,二者均不甚急的虚实夹杂病证。临床具体运用时,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灵活运用。

18、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者,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之法。以邪实为主,兼有正虚者,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之法。如气虚感冒,宜益气解表;脾虚食积,应以补益脾胃之气为主,佐以消食导滞之品。,第七章 防治原则,三、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第七章 防治原则,(一)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是指对于阴阳偏盛有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如“阳盛则热”所致的实热证,应用清泻阳热的治法;对“阴盛则寒”所致的实寒证,应用温散阴寒的治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二)补其不足补其不足是指对于阴阳偏衰不足的病证,

19、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如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的病证,可分别采用滋阴、补阳、阴阳双补的方法治疗。,第七章 防治原则,(二)补其不足在阴阳偏衰的疾病中,一方的不足,也可导致另一方的亢盛。如阳气亏虚,阳不制阴,使阴相对偏盛,形成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的治法,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精亏损,阴不制阳,使阳相对偏亢,形成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采用“阳病治阴”的治法,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阴阳俱虚,则应阴阳俱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要注意采用“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的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四、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治疗疾

20、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一)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在治疗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全面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第七章 防治原则,(二)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病在春夏,气温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要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病在秋冬,人体腠理致密,则应慎用寒凉,以防苦寒伤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

21、热”。,第七章 防治原则,(三)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有区别,所以治疗用药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同是风寒感冒,均采用辛温解表法,西北气候寒冷,人体腠理致密,常用麻黄、桂枝等辛热发散药;而东南气候温热,人体腠理疏松,多用荆芥、防风等微温性药物。,第七章 防治原则,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说明治疗疾病必须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点滴积累,1.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

22、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2.标本缓急就是根据标本关系分析疾病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分别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同治的治法。3.扶正祛邪包括扶助正气和祛除邪气。扶正主要用于虚证。祛邪主要用于实证。4.调整阴阳用于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须损其有余,阴阳偏衰须补其不足。,第七章 防治原则,第三节 治法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第七章 防治原则,一、汗法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药物以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某些疮疡

23、、水肿初起和麻疹透发不畅而兼有表证者。由于外感病邪的性质有寒热的不同,人的体质有阴阳气血的盛衰,其病证便有风热、风寒、正虚外感的区别,临床应用时分别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等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一、汗法汗法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过度发汗,以防伤津耗气。对于表证已解,疮疡已溃,麻疹已透,以及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津伤者,均不宜用。,第七章 防治原则,二、吐法吐法,又称涌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引起呕吐,促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饮食停滞胃脘、顽痰阻滞胸膈、痰涎阻塞咽喉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第七章 防治原则,二、吐法吐法多用于急救,是治标之法,用之得当,

24、收效迅速,但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对病势危笃、年老体弱、孕妇产妇及气血虚弱者,均不宜用。,第七章 防治原则,三、下法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过泻下通便,以攻逐体内积滞、肠道燥屎等里实证候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胃肠积滞、实热内结、阴寒痼积、胸腹积水、瘀血内停、燥屎虫积等病证。根据病情有缓急,性质有寒热,病邪有兼夹等不同,临床应用时分别有寒下、温下、攻下、润下、逐水、攻瘀等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三、下法下法易伤人体正气,当以祛邪为度,不可过量或久服。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妇及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禁用。,第七章 防治原则,四、和法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物,以祛

25、除病邪,调理脏腑、气血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脏腑失调的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证以及疟疾等。根据病邪的部位和性质,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临床常用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四、和法凡邪在肌表或表邪已解而入里,以及脏腑极虚、气血不足之寒热均不宜用,以免贻误病情。,第七章 防治原则,五、温法温法又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药物,以补益阳气、祛除寒邪、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里寒证。根据寒邪所在部位及正气强弱之不同,临床常用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温阳补肾等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五、温法温法所用药物性多燥热,易耗血伤阴,故凡阴

26、血亏虚、血热妄行及孕妇均当慎用或禁用。,第七章 防治原则,六、清法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清除热邪,治疗热性病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里热证。根据热邪所犯脏腑不同以及病情发展阶段不同,临床常用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热等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六、清法清热性质的药物,多为寒凉之性,易损伤脾胃阳气,不宜久用。素体脾胃阳虚者慎用。,第七章 防治原则,七、消法消法又称消散法或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行气、化痰等作用的药物,以祛散病邪,消除体内积滞、癥瘕、痞块等病证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饮食积滞或癥瘕痞块等病证。根

27、据临床表现的不同,临床常用有消食导滞、行气散瘀、消痰化饮、软坚散结、消痈溃脓等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七、消法消法专为祛邪而设,凡属正虚邪实,祛邪同时还当兼以扶正,做到攻补兼施,避免损伤正气。,第七章 防治原则,八、补法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以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根据人体气血阴阳虚弱的不同,临床常用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方法。,第七章 防治原则,八、补法补益药大多滋腻,易于壅中滞气,可适当配伍理气醒脾药,使补而不滞。临床应用时,切记不可滥用补法,无虚不用补法,以免“误补益疾”,“闭门留寇”。,第七章 防治原则,以上治疗八法,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情需要,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两法或多法配合使用。,点滴积累,1.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确立,常用治法有8种,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2.汗法用于表证;吐法多用于急救,是治标之法;下法易伤人体正气,以祛邪为度,不可过量或久服。3.温法用于寒证;清法用于热证。4.补法主要用于气血阴阳不足之虚证。补益药大多滋腻,易壅中滞气,不可滥用,以免“误补益疾”,“闭门留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