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专题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专题一.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广东省中小学代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培训课程,专题一,认知心理活动,一,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一,二,感觉,知觉,一、感觉,(一)感觉的内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概念,1、定义,一、感觉,(一)感觉的内涵,例如:听到声音,看到形状,嗅到香气等都是感觉。,1、定义,一、感觉,(一)感觉的内涵,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客观条件,2、感觉产生的条件,a.具有客观刺激物,b.具有分析器,一、感觉,(一)感觉的内涵,2、感觉产生的条件,一、感觉,(二)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概念,概念,一、感觉,(二)感觉的一般规律,2感受性的变化
2、和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一、感觉,(二)感觉的一般规律,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一、感觉,(二)感觉的一般规律,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3)视觉后像,一、感觉,(二)感觉的一般规律,3感受性的练习,二、知觉,(一)知觉的概述,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概念,1知觉的内涵,二、知觉,(二)知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4个基本特性之中。,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4个基本特性,二、知觉,(二)知觉的基本规律,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
3、当作知觉背景。,概念,向左看是?向右看是?,二、知觉,(二)知觉的基本规律,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客观事物是由许多属性、部分组成的整体。,你能看到中间的正方形吗?,整体性,概念,二、知觉,(二)知觉的基本规律,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斑点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性,概念,二、知觉,(二)知觉的基本规律,就是在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形状恒常性,恒常性,概念,第二节 注意与观察,一,二,注意
4、,观察,一、注意,(一)注意的内涵,注意指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概念,一、注意,(一)注意的内涵,“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等都是注意的表现。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选择性,集中性,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指事先设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根据实验,成人对黑色圆点的注意广度平均是8个左右,对于不相关字母的注意广度约为45个。,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
5、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上,医生在进行手术时,要连续几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例子,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几个不同的对象。,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形容这种状况的。,例子,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4注意的转移,指一个人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学生前一节课上外语,跟着又上数学,这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外语课转移到数学课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例子,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注意范围的扩大,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所谓“一目十行”就是指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大脑的信息更
6、多。教师的注意广度扩大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子,1扩大注意的广度,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变。,研究表明,在1-5秒的注意起伏不会影响对复杂而有趣的活动的完成,但经过15-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地分散。,2利用注意的起伏,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这一规律。,(1)在教学环境方面 如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避免过多的张贴和装饰;特别是妥善安排好那些视力、听觉有缺陷及平时课堂纪律差的学生的座次,3无意注意的规律,应用,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主要是由
7、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这一规律。,(2)在教学内容方面 一般而言,丰富、新颖并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保持注意;相反则注意力容易分散。,3无意注意的规律,应用,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这一规律。,(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中把教师的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3无意注意的规律,应用,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这一规律。,(4)在教学语言方面 教师的教学语言须注意: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趣味性
8、;既要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又要抑扬顿挫,声音大小、节奏快慢适中。,3无意注意的规律,应用,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表明:注意的目的越明确、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抗干扰能力越强。,(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2)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4)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4有意注意的规律,应用,二、观察,(一)观察与观察力,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活动。,概念,1观察,二、观察,(一)观察与观察力,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要素之一,它存在个体差异。,2观察力,二、观察,(一)观察与观察力,2观察力,图中共有多少匹马?,二、观察,(
9、二)观察力的培养,第三节 思维与想象,一,二,思维,想象,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域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概念,1思维的内涵,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1思维的内涵,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例如考古专家通过遗迹、文物来推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间接性,思维反映的不是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概括性,特征,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2思维的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
10、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2思维的种类,(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经验思维。而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2思维的种类,(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性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2思维的种类,(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是人们沿
11、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2思维的种类,(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3思维的品质,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概念,采用一题多变、设置隐含条件、模型转换、多题归一等问题情景,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应用,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3思维的品质,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概念
12、,教师的讲课方法要灵活多变,培养学生能灵活地选择思维起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应用,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3思维的品质,独创性 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概念,教学中,可以在知识之间进行多种组合,一题多问,或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达到开阔学生的思路;,应用,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3思维的品质,批判性 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概念,教师有意布设陷阱,诱导学生“上当”、“中计”,从而使学生幡然大悟,这将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思考问题会更深刻,思维的批判性随之提高。,应用,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3思维的品质,敏捷性 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
13、。,概念,如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提出具体要求,对所布置的作业更要提出时间要求,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应用,一、思维,(一)思维的概述,4思维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一、思维,(二)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概念,一、思维,(二)创造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多路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一、思维,(二)创造性思维,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一、思维,(二)创造性思维,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原则,a,严禁批评:,b,随心所欲:,c,追求数量:,d,寻求改进:,
14、一、思维,(二)创造性思维,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原则,a,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b,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c,在教学过程中,应具体分析所教内容适 合何种迁移;d,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一、思维,(二)创造性思维,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方法,A,在遇到问题时思考:还存在别的方法 吗?还存在新的领域吗?B,抛弃旧的思维框框,灵活机动地采用不 同的思维方法来攻克所面临的问题;C,进行动手操作,突破思维定势。,二、想象,(一)想象的内涵,1想象的定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概念,二、想象,(一)想象的内涵,1想象的定义,新颖性和
15、形象性 前者体现为想象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后者则体现为想象主要处理的是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符号。,特征,二、想象,(一)想象的内涵,2想象的分类,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想象,二、想象,(二)想象力的培养,1培养再造想象,2培养创造想象,第四节 言语与记忆,一,二,言语,记忆,一、言语,(一)语言和言语,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概念,联系,一、言语,(二)言语的种类,言语,二、记忆,(一)记忆的内涵,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概念,二、记
16、忆,(一)记忆的内涵,1记忆的定义,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二、记忆,(一)记忆的内涵,2记忆的分类,记忆,二、记忆,(二)遗忘规律,1遗忘曲线,遗忘是指对所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出现错误的再认和回忆。,概念,二、记忆,(二)遗忘规律,1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曲线表明:遗忘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二、记忆,(二)遗忘规律,2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复习,影响遗忘的因素,二、记忆,(二)遗忘规律,2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复习,复习,二、记忆,(三)记忆的策略,记忆策略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记忆策略的基础是记忆方法。,概念,二、记忆,(三)
17、记忆的策略,1识记的策略,识记策略,是符合识记规律的有效的识记方法。,二、记忆,(三)记忆的策略,2复习的策略,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要运用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复习。,二、记忆,(三)记忆的策略,3提取的策略记忆术,提取要依靠线索,一靠联想二靠记忆术。,直观形象,歌诀,特征,谐音,记忆法,二、记忆,(三)记忆的策略,3提取的策略记忆术,提取要依靠线索,一靠联想二靠记忆术。,比较,重点,自编提纲,图表,记忆法,二、记忆,(三)记忆的策略,3提取的策略记忆术,特别提示,上述记忆的策略,我们不能把它们绝对地分开,孤立地看待,而要针对具体情况合理加以利用。诚如: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第
18、五节 能力,一,二,能力概述,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概述,(一)能力的内涵,能力能力的概念很复杂。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概念,一、能力概述,(二)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概念,一、能力概述,(二)能力的种类,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概念,一、能力概述,(二)能力的种类,3液体能力与晶体能力,概念,一、能力概述,(二)能力的种类,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概念,一、能力概述,(三)能力的结构,1能力的因素说,一、能力概述,(三)能力的结构,2能力的结构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一、能力概述,(三)能力的结构,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
19、论,(1)智力的三元理论,一、能力概述,(三)能力的结构,3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2)PASS模型,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发展的差异,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2)智力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发展的差异,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3)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了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发展的差异,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
20、材施教,(一)能力发展的差异,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二)因材施教与能力培养,1改革教学组织,心理学家一般更支持在常规的教学班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进行分组。,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二)因材施教与能力培养,2改革教学方式,(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 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8090的评价项目)。,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二)因材施教与能力培养,2改革教学方式,(2)凯勒的个人化的教学系统,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发展的差异,3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1)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知识,学生习得的这种知识必须符合奥苏伯尔的良好认知结构特征;,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发展的差异,3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2)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之成为顺利完成各种智慧任务的技能;,二、能力发展的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能力发展的差异,3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3)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策略性知识,使之学会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成为自觉的自我学习者和能自我调控的人。,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