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概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6294862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组织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国际组织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国际组织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国际组织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国际组织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组织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组织概论.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组织概论-导言,一、关于国际组织的定义:世界外交大辞典一书的定义: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和个人以一定协议的形式设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最初形态是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民间团体召开的国际会议。饶戈平国际组织法中的定义:由两个以上的国家组成的一种国家联盟(Union of States)或国家联合体(Association of States),该联盟是由其成员国政府通过符合国际法的协议而成立的,并且具有常设体系或一套机构,其宗旨是依靠成员间的合作来谋求符合共同利益的目标。,人大版国际组织概论中的定义: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个人、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而设立的各种机

2、构。它是最早出现的跨国行为主体之一。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等人所下的定义:国际组织是由两个以上国家(可能还有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按正式章程创立的、具有行政管理形式的组织。这个组织就以上述处理公共物品的策略追求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此处的公共物品指的是有共同利益或利益冲突的问题,策略则是指程序与规则。综合起来看,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体基于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目的、规则和常设机构的跨国行为实体。,国际组织的构成要素:,美国学者贝涅特曾归结为如下五点:具有永久性机构,具备一系列功能;成员自愿加入;有一套阐述目标、结构和行动方法的基本章程;有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协商机构;有一

3、个常设的秘书处,从事连续性的管理、研究和信息处理工作。可以将之归结为如下四种:成员、宪章、常设机构和职能,现分述如下:,成员单位构成了国际组织的权力基础、经费基础和功能基础。某一国际组织的宪章,旨在阐明该组织的目标、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等核心问题,是国际组织赖以运转的机制保证。常设机构。包括较为稳定的办公地点或总部、人员组成、经费来源和日常活动四个方面。职能。各成员单位依照宪章的规定进行合作交流、磋商等活动,对各成员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国际社会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影响力。,学习国际组织概论相关知识的意义,1、国际组织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日益突出与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二战以来国际组织

4、的数量增长迅速;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和行为能力;国际组织的作用独特而广泛。2、对国际组织的理解和参与程度,是检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是否成熟的重要尺度,陈昊苏的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国际组织之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很有启发性。,3、国际组织是现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议题,了解国际组织的缘起、发展历程和特征对学习现当代国际关系史非常重要。鲁杰在分析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时指出,国际关系出现了走向制度的运动。4、国际组织是制定、传播和普及国际机制的基本载体和途径。对于国际机制的定义,学术界分歧较大,本人更倾向于克拉斯纳的定义:指在国际关系的议题领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

5、当然,西方学者在谈及这个问题时,使用了三个含义较为接近的术语: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和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研究国际组织的手段与方法。,于永达认为,国际组织的研究方法可以概况成如下几个方面:国际法学、历史学方法、组织学方法、国际政治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交叉学科方法等等。法律角度,侧重于对运行机制的分析,于氏所说的经济学方法、国际法方法和组织学方法似可都归入法律范畴。国际关系史的角度,侧重于对国际组织发展历程和运行实践史实的分析和探究,基本上等同于历史学方法,

6、只是觉得用国际关系史一词可能更为妥切。外交学角度,侧重于对参与国际组织各种活动技巧和谋略的分析,主要涉及法律角度、组织学方法,当然对历史的回顾也非常必要。,学习国际组织概论的难点,数量多,不可能做全面分析,只能择其要着做简略分析,难免有失实之处,因此对一些观点只能辨证地看待,不能将之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条条。理论性强,有时显得较为枯燥。理论的三大功能在于:描述而非罗列、解释和预测。小约瑟夫奈的“反事实推理”的原则;对偶命题法的检验方法,也就是逻辑学和数学上的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系等价命题这一原理,对已有的命题假设进行检验,效果相当好。交叉性强,涉及的学科多=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组织学等等,较难把

7、握。有时要具有一定的超脱性,必要时要部分超越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唯此才能对国际组织的相关问题做出理智地分析和评价。,国际组织的缘起与发展历程,近代以前的思想渊源: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国际组织运转较为活跃和成形的时期,诸侯长、会长、伯。南盟会与北盟会。中国古代国际法著作-司马法,由齐威王倡议,齐国和其他各国大夫共同编撰,为当时各国所遵守。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潮却都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式的和平(Roman Pax)”的概念对当今的部分西方学者依然有着重要影响;而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及其广泛影响力则成为西方学者对国际组织进行回溯时的另

8、一思想渊源。国际组织治理理念源于对国内政治的模仿。,顾炎武在日知录卷13中的观点:“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臣其君,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政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通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国际关系的形成。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产生于17世纪中叶,三十年战争和1648年个参战国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产生。国际法的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出现于17世纪前期,同荷兰学者,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秀斯联系在一起。1625年他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

9、出版。,主要限于欧洲民族国家之间的国际性战争的日趋频繁和惨烈是导致国际组织产生的重要和最直接的催化剂。朱建民明确指出:“故就直接渊源而言,国际组织是战争的产物,战争是国际组织的动力。”国际会议和大国协调为国际组织的出现做了必要的探索和铺垫。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又称“欧洲大国的一致”。指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所言复辟君主力图通过定期开会在维持领土和政治现状问题上保持一致的做法。,此外,1899年和1907年召开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对国际组织的酝酿和产生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全球化和一体化是促使国际组织出现和发展的强大推断力量。19世纪60年代可以视为国际组织的产生年代 近代

10、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国际组织产生的技术前提,不但为国际组织的运行实践提供了业务方面的需要,也为国际组织的运转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可能性。,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1928年,美国学者波特出版了国际组织研究入门一书,以国联为研究对象,在国际组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九世纪国际组织的发展有三大潮流:欧洲协调、万国联盟、海牙体系。”“欧洲协调代表妥协;万国联盟代表合作;海牙体系代表管制,各有其贡献。,国际组织不断发展之于人类的意义,是对国家间利益的一种调整,传统国际法认为解决国际

11、争端的强制性方法有反报、报复和平时封锁。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例如国联之于一战、联合国之于二战、上海合作组织之于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战。观念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各国相互依存程度的提高,互信感增强,首先表现为善意履约意愿的提高。对主权观念的一种渐进式否定。主权观念的原则是绝对的,但并不意味着主权绝对不能让渡。相反,按照平等、自愿和有保障机制的原则基础上,及时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客观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发挥国际和国内两种积极性、或接受国内和国际两种善意的压力、批评,全面推动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当前主权国家难以避免的

12、选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观念在国际禁毒、环境保护、艾滋病防治、国际反恐等领域中已经得到部分体现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对人类美好明天的向往-和平、繁荣、正义,上述理想的实现无不需要借助于合作的方式,国际组织是推进国际合作的有效机制和途径,欧盟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多伊奇甚至认为:“国际组织往往被视为引导人类走出民族国家时代的最佳途径。”,国际组织的分类,根据国际组织的主体构成情况,可将国际组织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根据国际组织成员的来源是否受地域限制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前者又称为开放性国际组织,后者被称为封闭性国际组织。根据国际组织活动的宗旨和职能

13、不同,可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根据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主导政治协调和社会发展的国际组织、主导力量制衡的国际组织和主导经济运转的国际组织。,根据国际组织主导目标可以分为政治性国际组织、军事性国际组织、经济类国际组织、技术性国际组织和慈善性国际组织。根据组织形态来划分,协定性国际组织、论坛性国际组织、协定性组织的辅助机构和内部机构、国际多边条约的执行机构和其他形式的组织。根据国际组织年鉴的划分标准,则更为繁琐和具体,一种是五大类十二小类,另一种是四大类十五个小类,进步性国际组织和反动性国际组织;长寿性国际组织和短暂性国际组织等等。我们从上述分类标准中无法

14、断定某一国际组织的运转情况和发展趋势,也无从从这些标准的维度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查尔莫斯在论及理论的精髓时认为:“有许多社会的、心理学的、宗教的理论引起这样的怀疑:它们想说明一切,但是它们什么也没有说明。”如果一个理论要有信息内容,则它就必须冒被证伪的风险,饶戈平也认为,表决是国际组织决策程序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议事规则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但构成组织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方式,而且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职能的行使。Hollway对投票规则的重要性则有更为简洁的概括;“投票规则在政治上非常重要,因为它对于谁将拥有权力、谁将没有权力以及将采取什么政策有重要的影响。”,这种概括同样适用于国际组织

15、这种政治实体。选择了表决权作为分类的依据,唯此才能对涉及国际组织的重要和核心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主要是国际组织发展历程中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和主要发展趋势。表决权分为分配和集中两个方面,但基本上可归结为两个问题:分配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是否经常使用表决权?,美国学者陈世材曾经在论及国际组织的投票问题时,谈到如下三种解决的途径或思路:传统国际法上的平等主义,这就是体现主权平等与主权豁免理念的“一致同意原则”(Rule of unanimity);民主政治的多数表决制,依照为最大多数谋最大利益的原则,通常实行多数表决制;欧洲强权政治的绅豪主义(Elitism),欧洲协调和安理会五常即是体

16、现少数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绅豪主义的明显表现。国际社会的现实和国际组织的功能要求和组织理念,要求在大国与小国、富国和穷国之间实现某种平衡,做到行政效率和主权平等的兼顾,维护组织内各成员国的最大化利益。,国际组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联大型国际组织、加权型国际组织、盟主型国际组织和混合型国际组织。联大型国际组织,也可以称为平等型国际组织,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际组织属于此类,之所以将之称为联大型,是因为这种国际组织的表决程序与联合国大会的表决程序完全相同,即每个成员有一票的表决权,决议通过时根据它的重要程度可以采用一般多数、重要多数两种方式,加权型国际组织。在这种国际组织中,表决权的分配不是基于平等的原

17、则,而是根据成员国实力大小、责任、贡献及利益关系的多少,给予成员国以不同票数或不等值的投票权,也称为加重投票权(weighted voting system)。这种表决权最早可以追溯到1815年成立的莱茵河中央航行委员会,其章程规定,关于特定行政事务的投票权,应根据各成员国所占的河流程度进行分配。,加重投票权与基本投票权相结合的模式,部分投票权的分配基于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其余部分则视成员国在该组织的经济利益多寡而定,表决权集中时,将基本投票权和加重投票权一并计算。集团投票制模式。这是专用于国际商品协定组织中的一种加权表决方式,依照该方法,在投票时成员国被分成进口国和出口国两组,也就是消费国和

18、生产国。统计时将各成员国分别投票数相加计算。代表性的例子,国际小麦理事会和国际糖业组织理事会。,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模式。该组织有三类成员国,发达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前两类国家是基金提供国,后一类国家是受援国。该组织总投票权为1800个,平均分配于三类国家,每类集团各有600个投票权。前两类国家在进行二次分配时,按照主权平等原则和认股数额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而在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则平均分配600票。安理会模式,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表决方式。,加权型国际组织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平等与不平等的辩证统一,决策过程中既有对主权平等原则的一定程度上的照顾,更有对现实权力格局的体现和

19、承认;有强大实力和重大影响的成员在这类国际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提高了组织的行为能力,也有利于组织决议的形成和实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他组织中经常出现的对立和冲突;行政效率较高,在国际社会大多产生积极的影响。,混合型国际组织,欧洲共同体模式,也称为欧盟模式。这是一种按照人口、综合国力和主权平等原则等因素为基本依据,不等量分配投票权的加权表决制。在欧盟的不同部门和机构中,实行不同的分配方式。欧盟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50年代初根据舒曼计划成立的欧洲煤钢联营和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洲共同体各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该条约生

20、效后欧洲共同体改称为欧洲联盟,经过成立后的多次扩大,目前欧盟已经拥有27个成员国,是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欧盟内部,主要的机构有: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法院、欧洲议会和部长理事会。尼斯条约有关欧洲议会席位的分配德国,99;英国、法国、意大利,87;西班牙、波兰,50;罗马尼亚,33;荷兰,25;系列、比利时、葡萄牙,22;捷克、匈牙利,20;瑞典,18;保加利亚、奥地利,17;斯洛伐克、丹麦、芬兰,13;爱尔兰、立陶宛,12;拉脱维亚,8;斯洛文尼亚,7;爱沙尼亚,6;塞浦路斯、卢森堡,6;马耳他,5.尼斯条约有关欧盟部长理事会票数的分配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29;

21、西班牙、波兰,27;罗马尼亚,14;荷兰,13;比利时、葡萄牙、希腊、捷克、匈牙利,12;奥地利、瑞典、保加利亚,10;丹麦、爱尔兰、芬兰、立陶宛、斯洛伐克,7;卢森堡、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4;马耳他,3.,盟主型国际组织。顾名思义,有一个主导国家在某一国际组织中发挥类似盟主的作用,盟主国家基本上具备将本国的意志和战略意图转化成组织内各成员国的共同立场的能力,以至于其他成员国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唯盟主国家的“马首是瞻”。第三国际、华约、北约、经互会、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中央条约组织,东南亚防务条约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情况特殊)等都属于此种类型的国际组织。,盟主型国际

22、组织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内部因一国独大而招致其他国家的疑惧情结,进而导致决策不民主和其他国家的不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实乃世之常情;外部因决策不民主甚至扭曲变形,举措多体现盟主国家的意图,所以造成较多的不义之举,容易招致外部的广泛批评。如果一个地区组织中只有一个核心国家,情况就更糟。这个唯一的核心国家由于没有其他它国家的制约和牵制往往滑向一家独霸的方向,成为该组织中为所欲为的霸主,地区组织沦为它的霸权工具。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两种恶果:使该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趋下降,最后分崩离析、土崩瓦解;而非盟由于缺少核心大国,则是一团散沙,近乎无所作为。,从决策程序来看,国际组织的发展有如下趋势值得关注

23、和思考,盟主型国际组织大多退出国际关系舞台,从历史上看,在涉及上述国家的核心利益方面,我们很少发现盟主型国际组织采取过真正的集团行动。如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家间互信感进一步增强,混合型国际组织将会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与此相伴的是国家主权的渐进式弱化进程。混合型国际组织因其决策程序上的灵活性,将会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其内部也会做适当调整,具体表现在向加权型的更多过渡,更多的议题将采用有效多数方式加以通过。,国际组织的作用,维护全球和地区的稳定与和平,预防和缓解国际和地区形势的紧张和恶化。摩根索认为:联合国并不能预防战争的爆发,但能起到缩短战争时间的作用

24、。国际组织在稳定地区局势、缓解冲突方面的途径一般有以下五种:强制行动,也就是以国际组织的名义所采取的集体安全新的,包括军事制裁和经济、外交制裁两种,目的在于迫使有关当事国改变错误的造成地区局势紧张和有可能导致战争爆发的政策,使有关冲突方回到谈判桌上来。,纵观二十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既有滥用制裁或长期不解除制裁而给对象国平民百姓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实,也有因不能及时运用制裁武器,从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姑息侵略行为,助长侵略者气焰的沉痛教训,当然也有恰当运用制裁手段推动非殖民化进程和地区问题解决的成功范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是国联对制裁手段的犹豫和拒绝,才使国际社会坐失良机,失去了抑制德意日三个法

25、西斯国家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时间和能力。,因此,笼统的将制裁手段废弃不用,只能导致国际社会在危机面前无所适从,缺乏应付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更有可能助长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行为,进而导致国际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当今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和四次中东战争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制裁手段的运用,是国际社会吸取二战教训所做出的明智选择;从现实角度来看,制裁是引起广泛争议而又不能被国际社会完全排斥的一种手段。是国际社会在和平受到威胁,外交努力失败的情况下作出的理性选择。,制裁存在的问题,双重标准,有失公允;制裁樊笼,有始难终;滥用制裁,事与愿违;缺乏评估,难以监控。,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

26、曾声称“我们希望伊拉克履行安理会作出的所有相关决议,但我相信萨达姆在台上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克里斯托弗甚至认为:“只有伊拉克完全遵守了安理会所有相关相关的决议之后,才有可能终止制裁。毫不奇怪,那是它没有尝试的唯一办法。”,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安理会的判断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两个国家的判断,并且仅仅是在特定形势下所做出的反应。决议一旦生效,制裁的解除也将完全依赖于安理会尤其是某些常任理事国的判断。一个国家可能在某一时期推行侵略和扩张的政策,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永远有危害地区安全的能力和意志。“时效否决机制”,据俄罗斯前外长普里马科夫的回忆:在一次与巴特勒的会谈中,他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材料证

27、明伊拉克拥有导弹发射装置或者发动机吗?”在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后,他又接着问:“那麽,为什麽您坚持停留在核查阶段而反对转入长期监控?您是在给伊拉克方面制造难题,如此下去,事情可能会发展到荒唐的地步。”巴特勒的回答让我感到沮丧:“一切将取决于你们能否与美国达成协议。”,和平解决争端,联合国宪章第六章的有关条款主要涉及和平解决争端的情况。美洲国家宪章曾做出过更为详尽的规定:直接交涉、斡旋、调停、调查与和解、司法解决、仲裁以及争端当事方在任何时期中所特别同意的其他程序。避免冲撞,为有关当事国寻找台阶。制定规则和推动国际裁军进程。维和行动,以联合国实施的维和行动最多,成效也最为明显。,因为维护行动的精神和

28、实质是介于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手段之间,因此被哈马舍尔德誉为联合国宪章中的第六点五章。对于维和行动的定义,加利秘书长曾经有过一个简明的定义;“经冲突各方的同意,运用联合国指挥的部队,从事非武力的行动,以维持世界许多紧张地区的稳定。”维和三原则。195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曾提出维和行动应遵守如下三条原则: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临时办法,并不妨碍有关当事国之权利、要求和立场;维和行动必须征得有关各方一致同意才能实施;维和部队只有在自卫时方可使用武力。1988年,维和部队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二、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组织建立的初衷和宗旨即在于推进各国之间的合作,机构的设

29、立、规则的制定、活动的开展、利益的协调和危机的处理,无不体现出上述理念。三、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会员国的经济形势。四、促进殖民地向独立或自治方向发展。,五、促进国家社会化的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化已经成为各种类型国家面临的首要发展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积极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利用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少走弯路,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是摆在每一个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国际组织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和价值传播载体,又由于国际组织是建立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的,所以对新独立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而言,较之殖民国家的双重使命实践又有许多优势和客观、公正的一面,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以积

30、极的态度融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充分吸取国际组织所提供的有益信息和发展理念,避免消极的机制所造成的可能对己不利的冲击,在切实维护本国权益的前提下将国际组织促进国家社会化的功能发挥到实处,而不是一味排斥或全盘照抄。美国学者菲丽莫认为:“国际组织使国家社会化后,去接受新的政治目标和新的价值的方式,这些目标和价值的方式对战争的方式、国际政治经济的运行及国家本身的结构有着持久的影响。”于永达明确指出:国际组织不仅是国际行为体之间权力共享与义务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而且是国际行为体之间,尤其是国家之间形成的道德共建、和平共处、权利共享、价值共创的“价值共同体”。,以杜南特倡议成立的国际红十字会为例,索

31、佛利诺回忆录的出版。在1870年普法战争间,由于对巴斯德微生物学说德拒绝外科手术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达到了空前凄惨的程度。在法国,各个军医院实施的各种截肢手术的13173名伤员中,有10006名被截肢者最后死亡。此外,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对于各国人权状况的改善和提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发展中国家对教育与贫困问题的重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会议和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对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六、促进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二战后,国际法的编纂工作主要在联合国的主持下进行,国际法委员会是联合国负责编纂国

32、际法的主要机构。其他机构也可编纂,如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也进行过编纂工作。联合国大会公约和协定对许多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的有损其他国家和全人类利益的活动予以明确限定或禁止,是国际组织造法功能的充分体现。,国际组织的制约因素,涉及国际组织的制约因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所谓内部因素,亦即是和国际组织直接相关联的内部结构、宪章、机构和决策程序等因素,或者说是相对成型和固定的因素。所谓外部因素,即从外部对国际组织的产生、开展活动等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例如全球化、国际社会的特质和种种矛盾、国际格局等国际组织不能左右

33、,相反却能对国际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系列因素。,朱建民所言:“仅仅研究国际组织的文件和外形结构,不仅是皮相之论,且有发生错觉的危险。”“联合国的发展主要决定于世界政治舞台的情况及会员国的政策;人们使它成为什么,它便成为什么,而不是因为它原来是什么,现在是什么,将来必定成为什么。”一、权力分配格局。每一个国际组织尽管不可能遍及它的所有活动和宗旨所涉及的领域,但缺少某些大国,尤其是关键国家的参与,则势必制约其职能的发挥。,二、宪章的相关原则是否切合实际,并且具有某种灵活性。一个国际组织的宗旨与目标应该与大多数成员国的要求相符,既不能超出多数成员国的要求,也不能超出所处的时代,否则,该组织

34、的宗旨就会流于空谈。,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或第十五条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不论为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二)如遇此情形,行政院有向各有关政府建议之责任,俾使联盟会员国严格地派遣陆海空军,组织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三)为了维护盟约之会员国军队,经他国过境时,予以假道之便利。(四)联盟任何会员国,如违反联盟盟约中之一项,经出席行政院所有其他联盟会员国之代表投票表决,即可宣告将

35、其开除出盟。,三、决策程序能否促进目标的实现。前面已经有过详细的分析,这里做一简要的回顾。针对性质不同的议题,采用的表决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表决程序适当与否,对国际组织的行动非常重要。对于重要甚至是关键的议题,表决程序应该体现出慎重的特点,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对于行政技术事务,较多地适用多数原则,辅之以海牙体系所体现的平等原则;对于经济议题和带有超国家性质的国际事务,加权表决是最为有效的决策方式。最后,灵活性是决策程序充分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国际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和权限划分是否恰当与合理。总的来说,一个国际组织内部各个机构的权限应有明确规定,不能交叉和模糊,造成决策和行动上的混乱

36、。由于国际组织作为国际行为体的特殊性,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对国际组织功能的影响虽然不能和决策程序等因素相比,但在某一特定时期和领域对国际组织功能的发挥仍有不容低估的影响。,外部因素,一、国际组织的协调功能与成员单位拥有主权之间的矛盾,这是制约国际组织充分地无障碍地发挥其职能的关键因素。成员国在主权让渡方面的程度,也就是成员国对国际组织的信任程度和合作意愿,对国际组织的职能发挥至关重要。国家总想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获得更多的权益,而履行尽可能少的义务;对于主权国家而言,自身的主权和利益永远高于国际组织的利益,很少有主权国家会将国际组织的利益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于永达指出:“目前的国际社会随着国际组

37、织功能的增强,世界整体化的推进,有利于形成共存意识、协调意识、和平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全球意识国际组织要有效能,必然削弱其成员国-主权国家的权力,而主权国家要强调自身的权力就必然影响国际组织的效能。”这既是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间关系的悖论,更是当今国际关系的实情,我们对国际组织各种属性、功能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建立在这个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免于空谈。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言:“最好是认识事物的真相,而不是遵从幻象。”,三、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必然体现在国际组织中,进而制约着国际组织实现其宗旨和目标。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国际社会环境而存在,而这些

38、国际社会中固有的、曾经出现过的和现有的矛盾必然会在国际组织中体现出来。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宗教问题、大国与小国的不同心理和历史问题。,动物们主张一致裁减军备,特举行外交会议讨论。犀牛首先发言,使用牙齿是一种不仅野蛮而且可怕的行为,应予禁止,它的提议得到水牛、牡鹿、豪猪和刺猬等动物的支持,而且力主使用“角”这一防御性武器;狮子和老虎不但为使用牙齿进行辩护,而且还支持使用爪子,这是一种上古时期便值得尊重的武器,黑豹、美洲豹和其他猫科动物都支持狮子和老虎的观点;这时,熊说话了,如果真的发生了争执,让争端双方热烈拥抱对方就行了。熊的提议充满了友爱之情,所以没有动物公开发言反对这一提议。可是其他所有

39、的动物都对熊的提议感到不安,火鸡更是表现得惶惶不可终日。大会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和充满敌意。最后,管理员武力迫使这些动物平静了下来,于是动物们再次开始相互友好了起来(返回各自的笼子)。,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有三种:认知相符现象(cognitive consistency),人都有保持自己原有原有认识的倾向,当他们接收到新的信息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使新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保持一致。如果与原有认识不一致,他们对新的信息或是视而不见,或是曲解误断,使其能与自已原有的认识一致起来;诱发定势(evoked set),人们接收到信息的时候,会以当时自己集中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为定势

40、,据此解读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历史包袱,有的时候历史也会成为包袱,简单机械地将历史与现实相比,结果可能完全错误地认识现实,成功是失败之源,失败又是成功之母,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出现认知错误。,三、国际环境、形势和格局对国际组织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某一国际组织而言,都是特定的国际环境和格局的产物,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又会对国际组织的活动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法律人格、责任能力和权力资源与主权国家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导致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变化基本上是适应和体现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单级格局容易架空国际组织,两极格局容易使国际组织边缘化,而多极格局则有助于国际组织

41、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四、全球化进程对国际组织功能的影响。全球化使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由冲突转向合作;处理问题的思维与运作方式由零和博弈转向共赢式的非零和博弈;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显著增强。在自助的世界政治体系中,行为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盛行的。科斯第一定理,主要阐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体在无政府状态下如何通过理性合作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科斯三个定理,科斯第一定理是科斯在1959年的论文联邦通讯委员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在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又加以阐述:“没有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的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但是,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制约的。

42、”斯蒂格勒首次将之称为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只要是重新安排产权能够使产值最大化,就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或人们之间的讨价还价改变最初的权利界定,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因而产权初始界定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调整只有在有利于总产值增长时才会发生,而且必须在调整引起的产值大于调整时所支出的的交易成本时才会发生。,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科斯还提出了被称为“科斯第三定理

43、”的思想: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霍布斯规范定理”,即通过建立法律结构,使私人协议难以达成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美国法学家波斯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更具可操作性的观点,“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波斯纳定理的对偶命题为:在法律上,事故责任应该归咎于能以最低成本避免事故而没有这样做的当事人。,阿罗将交易成本称之为“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有别于生产成本,威廉姆斯称之为“物理学上的摩擦力”。目前这一概念已经扩展的极为广泛的领域,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成本,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

44、的成本,订立交易合同的成本,执行交易的成本,监督违约行为并对其进行制裁的成本,维护交易秩序的成本。张五常甚至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那些不可能存在于一个鲁宾逊经济中的成本。”,外部性问题,外部性,也称外部经济效应,指的是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产生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生产者正外部性、生产者负外部性、消费者正外部性、消费者负外部性。庇古矫正的思路:奖励或罚款、征税,科斯在1960年的一篇文章中,论证了单单外部因素的存在并不必然会阻止各个独立的行为体

45、之间有效协调的出现。科斯声称,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考虑法律责任的规则,这些行为者之间的谈判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的出现。科斯强调他的结论的三个关键条件:确立行动责任的法律框架;完全信息状态和零交易成本。严格说来,目前的世界政治并不能满足上述三点。国际机制影响交易成本,使各国政府在一起谈判拟定协议的成本更加低廉,在一个既定的机制框架下,达成协议会变的更加方便。,军事和财政问题=国际组织的求强与求富,财政问题仅仅是表象,对国际组织的影响应该理性地予以分析,应重视表象背后的问题的实质。安上军事利爪的国际组织在当今世界既不可能,又会给成员国带来强大的恐惧感和离心力,最终终结自己的使命,实际上是世界政

46、府的情结。,国际联盟简史,第一节,国联出现的历史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所带来的惨痛损失是推动国联建立的直接原因。一战对于双方而言都是非正义的,七月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伤亡巨大、财产损失和西线战争的沉闷;新式武器的大量使用等。2、各主要国家对海外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与关注,相继转变其传统的外交政策,是促使国联这个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和推动力量,也使国联开展活动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美国与日本因素的分析,美国外交的传统和政策渊源=天命观、例外论;孤立主义;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和遏制战略。门罗主义的三大原则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不准殖民原则。演变历程:门罗宣言、波尔克引申

47、、奥尔尼主义、罗斯福推论、洛奇推论。李普曼对国联思想的评论和美国对美洲地区以外事务的关注。,远东问题的复杂化和日本协调对欧关系、对美关系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欧洲协调的实践和两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为国联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舆论。国际功能组织的大量出现和成功运行为国联做了必要的机制和组织领域方面的探索。第二节,威尔逊与国际联盟,学者出身的总统,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与特纳私交甚密,认为美国发展的独特性使其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威尔逊的国际关系观: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确保持久的和平;国家主权并非无限、国家间根本利益北非根本

48、对立、倡导公开外交。克劳特对威尔逊主义的概括:美国无意攫取别国领土;美国外交的主要手段是和平谈判;美国不承认通过暴力而掌权的外国政府(拉美地区长期盛行的的考迪罗主义和1907年厄瓜多尔外长提出的多巴拉主义);美国在国际关系中将恪守信用,尊重道义。威尔逊的豪言:我宁愿在一个最终将会胜利的事业中被击败,而不愿取胜于一场终将失败的斗争。,多伊彻论托洛茨基的公开外交,托洛茨基带着对自己成功的坚信和自豪回到了彼得格勒。这时候我们眼前这个人物展现了他的全部力量和弱点。他给人类第一次上了一堂真正公开外交的重要课程。但同时却让乐观主义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他过低的估计了敌人,甚至不肯听听敌人的警告。尽管他是伟大的

49、艺术家,他竟这样固步自封,这样迷恋自己的理想,这样陶醉于自己工作的惊人的感染力,以致轻率地忽略了他的不足之处。当他还在归途之中时,霍夫曼就已经发出了德军进军的命。民间的呼吁、西方以威尔逊为代表、东方以苏俄为代表。,一战的惨烈和威尔逊的公开外交理念使越来越多的人密切关注国际问题。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提出“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的主张,但美国参战和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最终使威尔逊的主张难以落实。十四点和平计划的提出。凡尔赛和会对十四点计划的修改威尔逊主张所面临的挑战:和会所做的

50、最大修改;能否说服美国人。美国国会围绕和约分成四派:威尔逊的无保留派、洛奇的强硬保留派、凯洛格的温和保留派和波拉的决不妥协派。1920年大选为围绕凡尔赛和约的争论划上了句号,哈定击败考克斯。,1、通过与苏俄的谈判,签订一个对德国十分有利的条约,逼迫苏俄做出完全让步,进而光荣而体面地结束东线战事,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然后以全力击败协约国。2、响应苏俄的和平呼吁,与苏俄缔结和平条约或签署长期的停战协定,实现东线无战事的目标。然后赶在美军到来之前加强自己在西线的军事实力,在取得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彻底击溃英法联军。3、与苏俄保持不战不和的状态,留下少部分军队牵制苏俄,并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集中兵力和物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