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建人格心理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02008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宁建人格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梁宁建人格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梁宁建人格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梁宁建人格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梁宁建人格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宁建人格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宁建人格心理学.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 格 心 理 学,人格概述,人格“personality”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本意“面具”两层意思: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的各种言行 面具背后的真实的“自我”,人格的基本涵义,“人格”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本意指面具。面具是随人物角色不同而变换,表现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心理学用面具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两层意思:1 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各种言行,为人格的“外壳”;2 个人蕴藏于内的人格特点,即“面具”背后掩盖着的自我,即人格的“内在品质”。,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思想、感情、意向和行为的特有整合人格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

2、异的领域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伯格)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珀文),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范型研究人格的学科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观点研究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的事实与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人格的特征,1 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2 人格的稳定性(1)人格的跨时间持续性(2)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下一页,3 人格的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活与教育环境形成独特的 心理特点4 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

3、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一)人格结构 用来解释个体差异的概念。“特质”“类型”“自我”“需要”(二)人格动力 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三)人格发展 个体自出生至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四)人格适应 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的行为反应。,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人格的临床研究 优点:对人格现象和人的整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局限:不能在实验室条件下验证人格的相关研究 优点:寻找个体差异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局限:信息在真实性和确切性方面存在问题人格的实验研究 优点:对变量研究而揭示因果关系 局限:难以对变量

4、严格控制,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1.资料收集2.研究验证(1)实验法(准实验法)(2)现场研究(3)访谈法(4)问卷法(5)测验法,人格研究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生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但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减少人的精神活动能量来源于本能,它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有两类最基本的本能:生本能(性本能):一切与保持生命(生存)有关的本能。(力必多)死本能(攻击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力量。(塔那托斯)体现为恨、破坏、攻击、战争的力量,(二)人格结构精神层次(弗洛伊德的早期

5、观点)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 前意识:个体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潜意识: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活动现象,对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很大,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后期观点)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个体生来时的心理状态,由原始本能组成,满足个人当前需要。快乐原则 自我:可意识到执行思考、感觉、记忆、判断的部分。由本我分化出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若不协调会焦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代表理想部分,是父母、社会向个体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人格结构,监督、批判、管束自己的行为。良心和理想自我的原则,(三)人格动力本能(人的一切精

6、神活动都是心理能量的作用)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趋力,决定与影响着人的心身活动态势本能的根源:个体的需要或冲动本能的目的:内在和外在目的本能的对象:本能行为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及采取的手段本能的动能:本能所具有的力度或强度,焦虑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来源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焦虑与恐惧不同焦虑的三种类型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神经性焦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恐惧感 道德型焦虑个人良心上的不安而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心理(自我)防御机制,自我缓解焦虑的防卫功能1 压抑 自我阻止激起焦虑、威胁或令人痛苦的念

7、头、情感和冲动不让其达到意识水平否认(定)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拒绝不愉快)移情 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引起焦虑的投注自居作用(认同)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通过攀附别人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升华作用 将受挫欲望或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6.投射作用 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想法和欲望推给别人、归为他人或其他事物7.文饰作用(合理化)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8.反向作用(反应形成)为了掩盖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9.固着作用 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10.退化 个人遇到挫折时

8、以显得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补偿 通过培养好的和正向的特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与弱点幽默 以幽默的语言或行动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四)人格发展(性欲力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巨大影响)个体所经历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口唇期(口腔期)(0-15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期(青春期),(五)精神分析的诊治了解无意识的内容梦的解释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象征行为,返回,新精神分析理论,(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的主要生平(瑞士心理学家)(二)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人格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了思想、感情和行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要避免分裂

9、人格功能要使个体能调节与控制自己,使之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意识个人心中唯一被自己直接知晓的部分,自我是意识中心个人潜意识曾经被意识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所组成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为情结情结-一个人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情结控制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处于个体人格的最低层原型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可能性,原型的集合构成集体潜意识,影响人的精神层面,带有民族烙印人格面具:人格最外层,人在公共场所的外在表现阿尼玛(人格内部形象):阴性基质,男性精神中带有女性特质阿尼姆斯(人格内部形象):阳性基质、女性精神中带有男

10、性特质阴影:人身上最好和最坏东西的发源地,具有动物性自身:协调人格各组成部分,使人格处于和谐状态、统一体、对整合的追求、具有稳定性和自我实现,(三)心理类型,思维和情感是理性机能。感觉和直觉是非理性机能思维外向型按规则办事,但武断、压抑,缺乏鲜明个性情感外向型容易动感情,爱交际,但思维压抑,寻求和谐感觉外向型寻求感官刺激,追求新经验,情感浅薄,直觉压抑直觉外向型凭预感做决定,但感觉压抑,新事物敏感,但不能坚持到底思维内向性智力高,但适应性差,情感压抑,冷漠、固执情感内向型思想丰富,但是思维压抑,沉默、忧郁感觉内向型受情境影响做决定,不关心他人,艺术性强直觉内向型偏执,观点稀奇古怪,以自己内部经

11、验引导自己的生活,脱离实际,艺术家属于这类,个人心理学(一)阿德勒的生平(奥地利心理学家)(二)阿德勒的主要观点个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是一个追求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的人个人希望与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个人不是一切为性的动物,人是有意识的个体人格的主导动机是追求优越,而自卑感是推动个人获取成就的主要动力,具有创造性自我概念,自卑感 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它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2 追求卓越 每个人生来就有追求卓越的基本动机,包括由自卑感引发追求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社会风格(创造性自我)使个体按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的独特生活方式;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格调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是塑

12、造人格的有意识的主动力量社会兴趣 人的本性具有社会兴趣: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的补偿 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有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缺乏正确社会兴趣 索取-依赖型:缺乏社会兴趣 躲避-逃避型:缺乏社会兴趣 社会利益型:正确的社会兴趣,自我发展人格理论,(一)艾里克森的生平(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二)艾里克森的主要观点1.自我对健康成长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自我的自主性对人格有重要影响3.人格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4.人格发展过程经历八个阶段,即心理危机。每个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期5.心理危机解决标志前阶段向后阶段的转化6.教

13、养环境直接关系到危机能否积极解决,人生发展的八大心理危机阶段:阶段 年龄 成功品质 不成功品质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 希望 恐惧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3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自我怀疑主动性对内疚感 3-6岁 方向和具有目的 无价值感勤奋对自卑 6-12岁 能力 无能感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12-18岁 忠诚 不确定感亲密对孤独 18-24岁 爱 孤僻和疏离繁殖对停滞 25-65岁 关心 自私自我整和对失望 65-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凯伦霍尼,一、凯伦霍尼的生平(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二、主要观点 1 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文化和社会力量对性别差异的作用大于生

14、物学因素 3 个体社会经历决定其是否产生什么样的心理障碍 4 贡献:神经症、妇女心理学 5 新精神分析理论三、神经症(情景性和人格性)在人际交往中陷入了自我击败的风格,沙 利 文,一、沙利文的生平(美国精神分析家)二、主要观点(人际关系理论)1 人格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 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3 人格能量:动能4 最早提出了人格意象(好我、坏我、非我)5 人格意向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6 人格意向是个人对自己需要满足或焦虑产生中产生的情感、态度、概念的综合印象 7 人格意向形成始于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有生理区域动能、人际动能、自我动能,“我”的意向形成 1“

15、好我”由养育者赋予的喜爱、关怀、赞扬行为构成。婴儿体验并形成“好的我”2“坏我”由养育者烦躁、发怒、粗鲁行为构成。婴儿体验并形成“坏的我”3“好我”和“坏我”意向存在意识层面 4“非我”存在于潜意识层面,源于高度焦虑体验。当个体无法对其进行组织整合时就构成了“非我”5 个体总是用自己的人格意向解释自己或他人的人格特征,科赫特的自我对象理论,科赫特的生平(奥地利)科赫特的观点:1“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最重要地位 2“自我”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对“自我”和“自我对象”的关系体验 3“自我”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人格的发展状况取决于“自我”的发展,弗罗姆,一、生平(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二、主要观点1 人的需

16、要是人的心理需要2 人性的最基本特征是自我实现倾向3 若不能以某种方式得到满足,就会精神失常4 性格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由气质和性格共同构成。其中社会性格是人格的核心5 焦虑和回避焦虑:争取积极的自由、逃避自由:认同权威、破坏、“自动舒适装置”,人格的特质理论一、人格特质的一般概念 特质:一个人具有持久(时间延续性)与稳定(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二、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生平(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主要观点人格应该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即特质;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特质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个人的行为表现而推断特质能主动激发和引导行为使

17、一个人的行为具有指向性特质既是动力,又是行为的原因,健康(成熟)人格的六个标准(决定于童年经验),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纳能力和情绪安全感实际的现实知觉具有自我客观化统一的人生哲学,人 格 特 质,人格是个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具有广泛、持久、稳定特点共同特质:在同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群体)都具有的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中心特质:人格的“构件”次要特质:与习惯、态度相关,完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躯体“我”的感觉阶段自我同一感阶段自尊感阶段自我扩展感阶段自我意向阶段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统我追求显露阶段知者自我的显露

18、阶段,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一)卡特尔的生平(英裔美国心理学家)(二)卡特尔的主要观点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是特质特质使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保持行为一致人格特质有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体质特质、环境特质、动力特质、气质特质人格是人格因素与情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人格研究方法:因果实验、多变量分析、临床研究,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一)艾森克的生平(英国心理学家)(二)艾森克的主要观点人格心理学应该与实验心理学紧密联系人格维度是测量人格的依据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等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艾森克倡导用生物学方法研究人格特质人格基本维度: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大五”

19、人格特质,人格类型理论,一、体型类型人格理论(一)克雷奇墨尔的体型理论1 瘦长型2 矮胖型3 强壮型,谢尔顿的胚叶型人格理论,内胚叶型消化器官发达、内脏紧张、多思虑、喜社交中胚叶型骨骼肌肉发达、身体紧张、大胆坦率、好斗、缺乏自我洞察力、有强烈权利欲外胚叶型神经皮肤紧张、神经过敏、内向、不善社交、工作负责、失眠,认 知 类 型 人 格 理 论,认知含义 认知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获取、加工、存储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认知风格含义:认知风格一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征,认知类型论,场依存和场独立型1 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依存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

20、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同时型和继时型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优势半球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参照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优势半球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冲动型和沉思型,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一)马斯洛的生平(美国心理学家)(二)马斯洛的主要观点人格的动力 需要和动机: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生理需要 4.自尊需要安全需要 5.认知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 6.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者的特征:生命的价值,能够准确地知觉现实能悦纳自己、他人和环境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能超越自我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具有自主性对平凡事不觉得厌烦具有高峰

21、体验,爱人类并具有帮助人的真诚愿望有知交,有亲密和温暖的家人具有民主性格伦理道德标准明确,能区分手段与目的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对现有文化具有批判精神,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1 罗杰斯的生平(美国心理学家)2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健康的人是机能完善的人,是成为真实“自我”的人机能完善人特点:经验开放、自我与经验协调、利用自我评价过程、无条件自我关怀、与人和睦相处 人格结构 主格“我”、宾格“我”、所有格的“我”,心理疏导的基本原理,基本假设人性的基本动力需要(理想自我)人具有的潜力自我实现潜力将在适当环境中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心理辅导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心理上的沟通个体有时会情绪

22、失调必须给心理失调者以无条件的正向关怀必须要具有同理心必须让情绪或心理失调者领悟所给予的无条件正向关怀和同理心,凯 利 的 个 人 构 念,凯利的生平(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观点(认知观点)解释、预测事物的认知结构为个人建构(个人构念)根据凯利的观点,每个人都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和生活(构念系统)凯利认为,当个人面临那些超出其构念系统之外的事件时,就会产生焦虑凯利认为每个人都能够像科学家一样验证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个体遇到新情景时产生的行为:CPC循环(详察-预断-控制),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一、学习的含义最早提出“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是华生 二、米勒的刺激反应的人格理论1 米勒的生平2 米勒的主要观点 学习的四个基础:驱力、线索、反应、奖赏儿童期的四个关键性训练 喂食、大小便训练、早期性教育、情绪控制根据行为主义概念,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构成行为学习的主要因素有联结、刺激、反应、强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班杜拉的生平(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主要观点:1 个体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到别人的行 为的。2 人具有自我反应能力,能够为自己确定某些行为标准。人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还受人的认知形成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替代强化由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人的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交互决定行为,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