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03245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7.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 论,第五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第六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第七章 水产动物真菌性疾病第八章 水产动物原虫病第九章 水产动物蠕虫病第十章 水产动物甲壳类动物性疾病第十一章 水产动物非生物性疾病,第五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第二节 鲤鱼痘疮病第三节 鲤鱼鳔炎第四节 鲤春病毒病第五节 鳜爆发性传染病第六节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第七节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第八节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第九节 斑点叉尾鮰 病毒病,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1.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的草鱼出血病病毒 2.流行情况(1)危害对象 草鱼,体长2.515cm的鱼种(2)流行季节

2、 69月(3)环境条件 2033时发生(4)流行地区广 全国各地都有该病的流行。,3.症状及病理变化(图1、2、3、4、5、6)(1)红肌肉型:以体长7-10cm的草鱼多见(2)红鳍红鳃盖型:以13cm以上的草鱼多见(3)肠炎型 4.诊断5.防治(1)加强饲养管理 实施健康养殖(2)人工免疫预防(3)药物防治,病毒的特性,病毒颗粒很小,测量单位为纳米(nm),病毒一般小于150纳米。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当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时,可引起细胞形成一种特殊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经特殊染色后,可在普通显微镜下看到。专性细胞内寄

3、生,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值。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一、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特性(一)、病原体(二)、流行情况(三)、症状(四)、诊断(五)、预防措施(六)、治疗方法,(一)、病原体,草鱼出血病病毒(也叫呼肠孤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病毒为20面体球形颗粒,直径为60-80纳米,具双层衣壳;病毒基因组由 11条双股核糖核酸(RNA)组成。病毒耐酸(pH3),耐碱(pH10),耐热(56)。病毒复制部位在细胞浆,最适复制温度为25-30,其生长温度范围是20-35。尚未发现在非鲤科鱼类细胞株中增殖。毛树坚等(1989)报道,在浙江地区患出血病的草鱼中还分离到一种小病毒颗粒,大小为

4、20-30纳米,六角形,为单股核糖核酸病毒,经初步鉴别,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二)、流行情况,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全长2.5-15厘米的草鱼鱼种及1足龄的青鱼,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青鱼以及麦穗鱼等也可患病。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但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则在水温12及34.50时也有发病。该病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等进行水平传播

5、,也可通过卵进行垂直传播。,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诸省市,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甚,近年来在华北地区也有发生。流行严重时,发病率达30%-40%,死亡率可达50%左右,严重影响草鱼养殖。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以及麦穗鱼等。人工感染健康草鱼鱼种,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是7-10天。病程分潜伏期、前趋期和充分发展期三个阶段。1、潜伏期 从病毒侵入鱼体到出现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叫潜伏期。草鱼出血病的潜伏期约3-10天。2、前趋期 这期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病鱼已开始出现症状,但不够明显,出现的症状也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草鱼出血病的前趋期,一般为1-2天,此时病鱼的体

6、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3、充分发展期 出现这种病的典型症状。草鱼出血病的充分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此期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等典型症状而死。,(三)、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停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眼眶等明显充血,有

7、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仅局部出现点状充血。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草鱼种(体长13cm以上)上出现。(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部分或全部呈鲜红色,肠系膜、脂肪、鳔壁等有时有点状充血。肠壁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液。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上述三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可同时出现,亦可交互出现。,草鱼出血病全身出血、眼球突出,四、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在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时,必须注意以下区别:(1)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活检时,前者的肠壁弹性较

8、好,肠腔内黏液较少;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而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病情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黏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2)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前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的鱼种;后者则危害团头鲂、鲫、鲢、鳙、鱖、加州鲈、黄鳝、草鱼、白鲳、银鲷、大口鲇等多种淡水鱼,且对鱼种,食用鱼均危害。,(四)、诊断,2、根据病理变化可做出进一步诊断3、免疫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最后确诊确诊可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酶联染色技术等;病毒的分离培养、攻毒试验,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等。,(五)、预防措施,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 用生石灰

9、、漂白粉、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消毒。2、实行检疫制度,严禁携带病毒的鱼卵输人及运出鱼卵。用伏碘1水溶液药浴10-20分钟。3、夏花鱼种用每立方米水体中加5毫升双链季铵盐络合碘药浴10-20分钟。4、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如投放光合细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投喂营养全面、含免疫增强剂的优质饲料,5、培育抗出血病草鱼鱼种,6、人工免疫预防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效果好,实验室),免疫力产生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水温10时需30天,15时20天,当水温20以上时只需4天;免疫期可保持14个月。(1)灭活疫苗制备 取患典型出血病的濒死草鱼的肾、脾、肝和肌肉组织称重、

10、剪碎,加9倍量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匀浆3 000-3 500转/分低温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在每毫升上清液中加青霉素1 000单位和链霉素1 000微克,摇匀后,放在4 以下处过夜除菌,即为组织浆病毒悬液。然后再加福尔马林至最终浓度为0.1,摇匀后,放人32恒温水浴锅中灭活72小时。取样作安全和效力试验,其余的都分装、封口,贴上标签置4冰箱保存。取样称重匀浆离心取上清液除菌灭活储备,(2)免疫途径(1)注射法8厘米以上草鱼鱼种,采用连续注射器进行腹腔或背鳍基部肌肉注射,每尾注射组织浆灭活疫苗毫升。(2)浸浴法(3)口服法,特异化的饲料效果优于浸浴法。7、药物预防据报道,在草鱼出血病流行季节,每

11、月外泼消毒药1-2次,内服药饲1-2个疗程,有预防效果。(1)外泼消毒药二氧化氯、伏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2)内服药饲每千克饲料中加170g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再加170g食盐,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3天。每千克饲料中加170g刺槐子、170g苍生2号、170g盐,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天。每千克饲料中加鱼复药2号2.5g,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天。,(六)、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外泼消毒药2-4次,同时内服药饲7-10天,一定效果。1、外用药泼洒二氧化氯、伏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等。2、内服药(1)每千克饲料

12、中加鱼复药2号0.5g,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2)每千克饲料中加200g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再加170g食盐,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3)每100千克饲料中加双链季铵盐络合碘0.5-1毫升,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7-10天。,二、鲤痘疮病,【病原】鲤疱疹病毒【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薄而透明的灰白色小斑状增生物,以后小斑逐渐扩大,互联成片并增厚,形成不规则的玻璃样或蜡样增生物,形似癣状痘疮。背部、尾柄、鳍条和头部是痘疮密集区,严重的病鱼全身布满痘疮,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现象。,【流行情况】该病早在

13、1563年就有记载,流行于欧洲,现在朝鲜、日本及我国的湖北、江苏、云南、四川、河北、东北和上海等地均有发生,大多呈局部散在性流行,大批死亡现象较少见。主要发生在一足龄以上鲤鱼,鲫鱼可偶尔发生,同池混养的其他鱼则不感染。该病流行于秋末至春初的低温季节及密养池。水温在1015时,水质肥沃的池塘和水库网箱养鲤中易发生。当水温升高或水质改善后,痘疮会自行脱落,条件恶化后又可复发。本病通过接触传播,也有人提出单殖吸虫、蛭、鲺等可能是传播媒介。,【防治】(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患有痘疮病渔场进鱼种,不用患过病的亲鲤繁殖。(2)流行地区应改养对本病不敏感的鱼类。(3)做好越冬池和越冬鲤鱼的消毒工作,调节

14、池水PH,使之保持在8左右。(4)秋末或初春时期,应注重改善水质或减少养殖密度。(5)发病池塘应及时灌注新水或转池饲养。,三、鲤春病毒血症,【病原】鲤弹状病毒(R.carpio)。【症状】病鱼呼吸缓慢,沉入池底或失去平衡侧游,体色发黑,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肛门红肿,鳃丝颜色变淡并有出血点;腹腔内有积液,肠壁发炎,内脏有出血斑点,肝、脾、肾肿大,颜色变淡;肌肉也有出血斑块,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浆中糖原及钙离子浓度降低。【流行情况】在欧洲广为流行,死亡率可高达8090%,主要危害一龄以上的鲤鱼,鱼苗、夏花很少感染,春季(水温在1320)时适宜流行,水温超过22时就不再发病,所以叫鲤春病毒血症。【防

15、治】(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水温提高到22以上。(3)选育有抗病能力的鱼种放养。,第二节 鲤鱼痘疮病病原:鲤疱疹病毒,有囊膜的DNA病毒流行情况:流行于欧洲,现在日本及我国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等。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及水质肥的池塘水库、网箱内。症状及病理变化(图7、8、9、10、11)小白点 直径1至数厘米的石蜡样结节 融合成大的石蜡样斑块,诊断(1)根据症状与流行病学进行诊断(2)病理组织学诊断(3)电子显微镜诊断(4)病原学诊断防治(1)适当稀养有预防作用(2)流行地区改养不敏感的鱼类(3)发病鱼置于含氧量高或流水中痘疮会自行脱落

16、,第三节 鲤鱼鳔炎病原:鲤鳔炎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2月龄以上的鲤鱼,流行水温1522,在欧洲国家流行。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2)诊断防治(1)严格执行检疫,实施健康养殖(2)免疫预防,第四节 鲤春病毒病病原: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主要流行于春季,水温超过22时一般不再发病;流行于欧洲各国,发病后存活的鱼很难再感染。症状及病理变化(图13、14)诊断防治(1)严格执行检疫,实施健康养殖(2)免疫预防,第五节 鳜爆发性传染病(鳜传染性肝坏死)病原:鳜病毒或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鳜鱼的鱼种和成鱼,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发病

17、季节为5-10月,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50-90%。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5、16、17):全身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蛀鳍,肝、脾、肾出血,甚至出现坏死灶。诊断:病原分离鉴定与血清学诊断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发病后无有效的防治措施。,第六节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属双RNA病毒属的病毒(IPNV)。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鱼种,6周龄以上很少发病,但可成为带毒者;IPNV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8):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处常拖一粘液便,卡他性坏死性肠炎,胰腺细胞坏死,胞浆包涵体出现。,诊断:防治:(1)加强检疫,严格执行

18、检疫制度;(2)加强综合防治措施;(3)免疫预防(4)药物预防,第七节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属弹状病毒属的病毒。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鲑棵鱼类的鱼苗及鱼种,刚孵出的鱼苗到4周龄的鱼种死亡率最高超过1龄的鱼很少发病,成鱼可成为带毒者。症状与病理变化(图19、20、21、22):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常拖一较粗的粘液便;造血器官坏死,严重时肝、胰腺等都发生坏死。诊断:防治: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第八节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艾特韦病毒,属弹状病毒属的病毒(如图)。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虹鳟,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在14 以下很易爆发;在欧洲国家广为流行

19、。症状与病理变化:急性型,体表出血,鳃呈花斑状,骨骼肌、脂肪组织、鳔、肠等出血,造血组织、肝等发生坏死;慢性型,贫血,鳃苍白,腹水,肝细胞变性、坏死,胞浆内出现包涵体;神经型,表现为神经症状(如图)。,诊断:防治:(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检疫;(2)发眼卵用碘伏消毒;(3)流行地区改养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第九节 斑点叉鮰尾病毒病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为一种疱疹病毒,病毒颗粒有囊膜,呈20面体,颗粒直径175-200nm。流行情况:CCV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斑点叉尾鮰,且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15cm的鱼苗、鱼种产生危害,但成鱼也可发生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CCVD的流行水温是20

20、-30,水温低于15,CCVD几乎不会发生。,症状与病理变化(图23、24、25、26、27、28):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以腹部充出血更为明显;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侧性外突;鳃苍白,有的发生出血;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淡红色腹水,胃肠道空虚,其内充满淡黄色的粘液;肝、肾、骨骼肌、胰腺、神经细胞等表现为变性、坏死。诊断:防治:(1)消毒与检疫(2)避免用感染了CCV的亲鱼产卵,进行繁殖(3)免疫防治,第十节 淋巴囊肿病病原:虹彩病毒科的淋巴囊肿病毒,其轮廓呈六角形,有囊膜,直径一般为200260nm(如图)流行情况:1874 年Lowe 首先发现于欧

21、洲的河鲽,随后陆续在许多野生和养殖的海、淡水鱼类上都有发现,是最早发现的鱼类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过去此病主要发生在欧洲和南、北美洲;近年来,日本以及我国广东、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海水鱼类,特别是鲈形目、鲽形目、鲀形目鱼类苗种阶段和1龄鱼种,发病后2个月死亡率达30%以上,水温1020时为发病高峰期。,症状与病理变化(如图):发病鱼在病情较轻时,行为摄食基本正常,但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其食欲下降,甚至不摄食,并发生死亡。病鱼的皮肤、鳍和尾部等处出现许多分散或聚集成团的大小不等的水泡状囊肿物,囊肿物多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有的带有出血灶而显微红色。囊肿物是鱼的真皮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肥大而成,并在胞浆内可见大量的包涵体和病毒颗粒 诊断:防治:(1)消毒与检疫(2)发病后用市售H2O2(30%浓度)稀释至3%,以此为母液,配成5010-6 的浓度,浸洗20m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