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诀窍.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14226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的诀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现代文阅读的诀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现代文阅读的诀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现代文阅读的诀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现代文阅读的诀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的诀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的诀窍.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利用题干信息感知答题指向 的诀窍,一、看配分,看清该题的分值 一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6分的题,往往要分1、2、3点。高考阅卷评分都是按概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否则,给分要点数目欠缺,答案必然欠完善。,二、研读题目要求,关注隐含信息好的设题,题干本身就会提示阅读区间、解题思路、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阅读题目,要领悟分析题干的要求,寻找回答时有什么样的限制条件,是要用原文语句直接回答,还是概括回答,弄清哪些是直接要求,哪些是暗示性要求,确定好思维角度,以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似是而非。,1、研读题干,揣摩

2、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即看清题干的暗示 把握答题要领1)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 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

3、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2003年全国卷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根据题干提示关键信息在第三段,从“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可提炼概括出两种情况。那么答案就是“主要有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04年江苏卷

4、第19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该题答案是: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杜甫的苦寒人生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注意一 其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等题目,它的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有的题干,明确告诉你应根据第几段或某几段文字作答,解题时就应在指定的段落中筛选有效信息,进行“沙里淘金”,即排除多余的无用的信息,“淘”出有用的信息的语句。只要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摘录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注意二,如果题干要求对文章中的某一内容进行概括,考生应当

5、意识到,无论是自我总结答案,还是从原文中选择摘录答案,答案一定会是若干点或若干条,而且这若干点或若干条答案往往是宏观性、概括性、总结性的内容,(就是非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内容)答题时最好分列出若干序数条目以显现答案。,2)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和角度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一点分析和挖掘。,1995年卷28题从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中选择哪几项是说明“教是为了不教”中的“不教”的。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C

6、“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例10、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几项是必不可少的?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的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树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子的树木之下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L、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11、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

7、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朴素,善于从题干中确认答题目标,从中提取答题目标的关键词,沿着其指向去构思答案内容。,2004年全国卷第20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解答这道题要扣住题干中目标关键词“复杂”两字,统观全文分析时,抓住作者心情的复杂之处、矛盾之处,在第3、10、14段找到现成的句子进行组装,就可以答出正确的答案。,答案是: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家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

8、界的矛盾。,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考生答:钟子期能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的袅袅神思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考生忽略了题干隐含信息俞的琴声的特征,俞遇钟这个知音。试想俞的弹琴无过人之处,普通人一听即懂,谈得上什么知音?很显然此题要从俞的琴声和钟对之的感应两方面去答题,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

9、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解答本题,也可从认准“这”指代的内容,即是“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解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但关键是对这两句话作出概括。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时

10、这两层意思都要有。自然也不能空泛作答。,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首先要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切入,其次要概括出两点,还得统览全文,答案是:(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第一段: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第三段: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

11、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注意三,选用答题角度也要规范:是正面答还是反面答,是站在作者角度答,还是他人的角度。01年上海卷“第二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

12、析阐发,目的在说明什么?考生答:假山上面的亭、树与假山的不相称。答案是:假山与其上面的亭、树不相称(因为该文的叙述主体是“假山”。,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2000年全国卷长城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分析:要求回答的是对历史的长城和现实的长城的评价,而且必须是“作者”的评价,不是“读者”即考生的评价,因此,答案肯定应到原文中去寻找。命题者的话既有引导作用,又有限制作用。,又如上篇散文是以作者自己对“知音

13、”的独到感悟为主旨。作者崇敬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俞伯牙因钟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继续弹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在钟子期之后,可能会“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艺来之不易,怎么解因钟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话说知音”,并不是像其他文章那样去赞颂“高山流水”的情谊,而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感情至深的生活经验。读懂这些才能算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分析:从题中

14、可以看出,命题者比较明确地指出了作者对这个千古佳话带有一定的批评态度,因此是在告诉考生回答的重点就在为什么批评即为什么劝慰。(“但”后是关键,可用缩句方法得出“为什么”劝慰.),4)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题干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题干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例如2001年全国卷门的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分析:作者说玻璃门不是门,显然这里所指的门是具有一定特定意义的门。作者对玻璃门持否定态度,就暗示玻璃门不具有特定意义。因此回答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时,就可从否定角度出

15、发,采用“玻璃门不是、没有、无”等否定形式;然后还要从正面说有特定意义的门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先反后正,答题就完整全面。,答: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2分)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2分),5)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例如1999年全国卷创造宣言第21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分析:“刀法”、“万像”都是名词短语,因此所比喻的本体也应该是名词短语;“

16、万龙点睛”是动词短语,它的喻体相应也是动态形式。,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例8、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根据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有哪两方面的材料?,当时信奉的理论和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例如2001年全国卷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答:“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

17、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分析:“开门”和“关门”都属于动词加名词的动宾结构,因此,回答此题的语言形式“预示的开始”和“意味的结束”也是动宾结构,6)题干显示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是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等几方面,这在题干中同样有所反映。,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到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原文看考试说明样卷),很显然,设问角度是“作者为什么会吃惊”,而“吃惊”是结果,回答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这题要用“因果解题法”中的“由果推因”,而原文第一段中与这一句构成“前果

18、后因”关系的一句话是“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一开一惊照应密切自然,而且也符合一惊所反映出的瞬间情感波澜。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是“没几天便是立秋”。,解答第题应联系全文。玉簪花已报秋之将至,而秋是收获的季节。作者是一位只争朝夕的志士,当然常感光阴虚度,事业无成。因而第6段便有秋是收获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之句。综合这两个句子用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来回答怅然的原因,便天衣无缝,注意四当题干出现“联系全文”“从全文看”“通观全文”等类词语,并且要求考生回答某一问题时,其答案必然是全文的宏观文意显现,答案往往是中心论点或主题,或者至少包含中心论点或主题的成分。就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主

19、流命题材料散文而言,其主题可以理解为作品所要表现的主要的感情趋向、人生感悟、生活态度、社会认知、文化理念等等。考生只要看到题干上有这类词语的提示,便可以迅速确立答题方向。,例如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一个比喻句,用“山峦”比喻她们形象的高大;“一夜之间”说明她们变化之快,变化之大。而结合标题和全文思考之后,就很容易体会出这个比喻句所表达的内容是主题。而全文的主题则是赞美那些女子高尚的精神。,该题答案是:照应题目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像山峦一样博大。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