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保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的中医保健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糖尿病的中医保健,河池市中医医院吴坤 副主任医师,糖尿病中医保健,一、糖尿病的灾难。二、糖尿病消渴病。三、现代中医对糖尿病保健的理念。,糖尿病的灾难,1、现代文明的瘟疫2、认识上的茫然3、治疗上的困惑,现代文明的瘟疫,公元17至18世纪,天花曾在世界上大流行,仅在欧洲,每年有40万人死于天花。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灾难深重的人类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上的茫然,导致葡萄糖异常代谢的环节1,胰岛素2,胰岛素受体及信号传导系统3,调节胰岛素的激素?4,关于糖及糖尿病的疑惑?糖尿病到底是什么病?,糖尿病并发症是否可能用强化降糖来预防始于60年代的辩论世纪之争,196
2、6年和1974年出版的内科学争端中对“糖尿病并发症是否可能预防”进行辩论,可能!,不可能!,争论的结果:需要前瞻、干预性临床试验,哈佛Joslin糖尿病中心,耶鲁大学,糖尿病的重灾区,“如果糖尿病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将不再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难题”,第64届ADA大会Banting奖得主 Michael A.Brownlee,糖尿病消渴病,1、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的认识。,人类对糖尿病的认知历程,公元前1550年左右古埃及所写的医学教科书中,描述一种“尿量太多”情形。,一些糖尿病并不消渴,消渴并非都是糖尿病!,传统的消渴病治疗理念,放弃执着,不要过多的专注。中医治疗重在辨证!,传统的消渴病治疗
3、理念,我对辩证的看法。,现代中医糖尿病保健的理念。,1、糖尿病的成因的思考。2、现代中医糖尿病保健的理念,糖尿病的成因的思考,nCO2+mH2O,Cn(H2O)m+nO2,光能,叶绿素,糖是人体自身及人体与自然界以及自然界间能量进行交换转移的一种方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糖,东郭子问庄周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在东郭子一再追问下,庄子答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古人一直善于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而我们现代人却和自然越走越远,越来越忽视自然对人类影响啦。忽略道自然法则。,1,糖尿病是个小内科2,糖尿病是个小全科3,糖尿病医生应当是
4、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现代中医糖尿病保健的理念,西医 1.降糖、降脂、降压、降粘 2.各科的综合优势中医 1.改善体质 2.改善症状 3.减轻抵抗 4.消除血糖难控因素 5.并发症防治,现代中医糖尿病保健的理念,教授病人自我管理技能,现代中医糖尿病保健的理念,现代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郁 热 虚 损 早期 中期 晚期代偿 失代偿 血糖调控系统 未 病 死 亡,郁 的 阶 段,核心病机:以食郁为动因的肝胆胃肠的郁滞主方:四逆散加减方:小陷胸汤、越鞠丸,肝胆热:大柴胡汤。肺胃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肠热:葛根芩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汤、厚补三物汤、厚补七物汤、麻子仁丸。,
5、气阴两虚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百合地黄汤合瓜蒌牡蛎散阴阳两虚代表方:金匮肾气丸。糖尿病之阴阳两虚证,阳虚程度常有很大差异,可根据阳虚程度调整附子和桂枝用量。兼痹证者用乌头。,损的阶段,糖尿病肾病: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抵当丸。运用要点:糖尿病发展到肾脏并发症阶段,不但肾虚情况显著,而且均出现严重的瘀血证候,突出表现为舌底脉络的迂曲、怒张、青紫,所以治疗时应补肾化瘀并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表方:抵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运用要点:麻为气不至,木为血不通,此二方合用气血并治,配合麻黄汤去杏仁、胶艾四物汤去阿胶、生地外洗,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经验方:炙麻黄 川桂枝 等水煎泡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代表
6、方:抵当丸+杞菊地黄丸运用要点:清肝明目眼病多郁,故以柴胡半夏加瓜蒌汤疏郁清热合抵当丸化瘀通络。临床上还常与杞菊地黄汤配伍。,冠心病: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抵当丸或炙甘草汤合桂枝茯苓丸。,脑梗塞:代表方:风引汤合抵当丸运用要点:风引汤清肝益阴,潜阳熄风,抵当汤化瘀通络,适宜脑梗塞肝热、肝阳较盛者。,下肢动脉病变:代表方:芍药甘草汤合抵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糖尿病胃肠病变:代表方:大柴胡汤或甘草泻心汤或葛根芩连汤。运用要点:糖尿病患者胃肠病变常较突出,以便秘者居多,大柴胡汤适宜体质较实者。糖尿病腹泻的患者胃热脾虚证多,故以甘草泻心汤寒热并治.,神经源性膀胱: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文蛤散。运用要
7、点:本方适宜阴阳两虚,不兼湿热的患者。当归贝母苦参丸合文蛤散可用于阴血不足兼有湿热的患者。,反复泌尿系感染:代表方:当归贝母苦参丸。运用要点:糖尿病反复泌尿系感染,多属阴血不足兼湿热,故以当归补血,苦参祛湿热,贝母宣肺润燥。,糖尿病皮肤病变:代表方:大黄蟄虫丸。运用要点:本方对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肌肤甲错、缺血性溃疡、营养不良性皮肤溃疡均有很好效果,但必须长期坚持服用。苦参汤、蛇床子散外洗,对于皮肤病变伴发搔痒效果很好。,糖尿病出汗异常的识别和治疗,植物神经损伤之汗与非植物神经损伤之汗(是否能找到其它植物神经功能损伤的证据-低血压、便秘与腹泻交替、坐立位或深呼吸心率加快、阳痿、神经原性膀胱等等),
8、多汗:代表方: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多汗可以文蛤散敷脐。经验方:当归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芪 生熟地 五味子 五倍子,反复低血糖: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黄芪建中汤运用要点: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反复低血糖,中医辨证属于脾肾两虚,故以此二方加减治疗。,50,(一)上消型糖尿病食疗方 上消型糖尿病由于肺热津伤所致,主要症状是饮水多、小便多、口渴、口干、舌燥、舌边尖红、苔黄、脉数等症。,糖尿病食疗方,52,百合粥 配方:百合12克 大米150克 葛根10克 功效:补肺清热,止渴。上消型糖尿病患者食用。制作:1.把百合洗净,撕成瓣状;葛根切片;大米淘洗干净,去泥沙。2.葛根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
9、煎煮3O分钟,除去葛根,放入大米、百合,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成。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粥50克,分3次吃完。,53,(二)中消型糖尿病食疗方 中消型糖尿病由于胃燥阴伤而出现多食易饥、面黄枯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数等症。,54,山药猪肚粥 配方:山药20克 猪肚11克 大米50克 功效:补脾胃,止烦渴。适合中消型糖尿病患者食用。制作:1.把猪肚用紫苏碎、陈皮碎、杭菊碎、葱碎、薄荷碎、食盐等反复搓揉,洗净腥味,切成3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大米淘洗干净;山药切片。2.把山药、猪肚、大米同放入电饭煲内,加水800毫升,煲熟即成。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每次吃猪肚30-50克。,56
10、,(三)下消型糖尿病食疗方 下消型糖尿病,主要是肾阴虚。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头晕,目糊,腰膝酸软,口干,舌红,脉沉细而数。,57,山药枸杞粥 配方:枸杞子10克 山药10克 大米50克 功效:补肾益精。适合下消型糖尿病患者食用。制作:1.把枸杞子、山药洗净,山药切薄片;大米洗净。2.把大米放入锅内,放入山药、枸杞子,加水500毫升。3.把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5-40分钟即成。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每次吃粥50克。,58,(四)上中消型糖尿病食疗方 上中消型糖尿病,患者不但有肺热津伤表现,而且也出现胃燥阴伤症。其症状为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小便多、舌苔黄燥、
11、多食善饥、消瘦、大便干结等。,59,山药玉竹黄瓜汤 配方:山药15克 玉竹12克 黄瓜100克 功效:补脾胃,润肺热。用于上中消型糖尿病患者。制作:1.把黄瓜洗净,去瓤,切成3厘米长的块;玉竹洗净,成4厘米长的段;山药洗净,切薄片。2.把黄瓜、山药、玉竹放在炖锅内,加水600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35分钟即成。食法:每日1次,单食。,61,(五)上下消型糖尿病食疗方 上下消型糖尿病,即是有肺热伤津,又兼肾虚、精亏的糖尿病证型。其主要症状不但口渴多饮,而且多尿,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头晕,腰膝酸软,口干,舌红等。,62,黄芪蒸乌鸡 配方:黄芪10克 乌鸡1只 大枣7枚 莲子10克 绍酒
12、10克 葱10克 姜5克 盐5克 功效:升提中气,生津止渴。上下消型糖尿病患者食用。制作:1.把黄芪润透切片;乌鸡宰杀后,去毛、内脏和爪;姜拍松,葱切段;大枣去核;莲子去心。2.把乌鸡放在蒸盆内,鸡身上抹上盐、绍酒,把莲子、黄芪、大枣、姜、葱放入鸡腹内,加入上汤500毫升。3.把乌鸡上蒸笼,武火大气蒸1小时即成。食法:每日2次,每次食乌鸡30-50克,随意喝汤。,64,(六)三消型糖尿病食疗方 三消型糖尿病,具有上、中、下三消之特征,既出现肺热津伤、胃燥阴伤,又有肾虚精亏之症状,同时也有阳气虚衰、阴阳两虚的表现。其主要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严重者每日尿量可达10000毫升,小便混
13、浊如膏,头晕,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阳痿滑精,舌淡,脉细无力,可伴有呕吐、腹痛、口腔内有苹果味。本病严重患者,容易伴发肺结核、高血压、动脉硬化、白内障、皮肤疮疖等。,65,西洋参茶 配方:西洋参10克 枸杞子15克 功效:补肾益气,生津止渴。三消型糖尿病患者饮用。制作:1.把西洋参洗净,切片;枸杞洗净,去杂质。2.将西洋参、枸杞子放入炖杯内,加清水200毫升。3.把炖杯放置中火上烧沸,文火煎煮10分钟即成。食法:代茶饮用。,66,首乌芝麻粥 配方:何首乌10克 黑芝麻10克 大米100克 功效:补益肾精,降糖降脂。三消型糖尿病兼高脂血症患者食用。制作:1.把大米淘洗干净;黑芝麻洗净,去沙;何首乌润透,切片。2.把大米放入锅内,何首乌、黑芝麻也同放锅内,加水600毫升。3.把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5分钟即成。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 范仲淹,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