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学与语法析分方法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44965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6.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法学与语法析分方法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语法学与语法析分方法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语法学与语法析分方法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语法学与语法析分方法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语法学与语法析分方法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法学与语法析分方法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法学与语法析分方法论.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法学与语法分析方法论,一 什么是语法学,一种语言的语法是该语言的语法规则的总和。语法学是研究制约语言行为的规则首先是研究联词成句的规则的一门学科。,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表现某种特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叫语法形式。通过语法形式才显示出来的意义叫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与语法形态不相等,形态只是形式的一部分。语法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两大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对汉语来讲,语法形态更是不太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看来,汉语最重要的语法形式是:分布;组合;变换。由它们分别决定的是:词类;词组;句式。这三者都是语法结构体,是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统一体。汉语中显性语法形式是不多的,主要有虚词和词序;

2、隐性语法形式较丰富,分布、组合、变换都属于隐性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语法意义,也就无所谓语法形式;反之,没有语法形式,语法意义也就无所寄托。每一个语法结构体都是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统一体。语法研究,既可以从语法形式入手,去寻找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也可以从语法意义入手,去探求语法形式的表现手法。这不是两条不同的途径,而是一条途径的两种走法,不过是互为起点和终点罢了。,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任何有科学价值的语法研究都必须以这两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对象,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深入地研究什么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并探求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一门学科

3、的分科的建立,总是同它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密切联系着的。语法学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语法学有历史语法学、比较语法学、描写语法学之分。由于研究方法的个同,语法学有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转换生成语法学之分。,二 语法学的分类,历史语法学,任何语言的语法构造都具有很大的稳固性,甚至于比基本词汇的稳固性还要大。语言的语法构造的基础在很长时期内保存着它的本质上的特点。虽然如此,它却不是始终不变,而是在语言的历史过程中变化着,发展着的。例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宋何罪之有?,用历史观点来研究某一语言的语法构造的发展、演变的学问叫做历史语法学。历史语法学的目的,就在

4、于追溯语言的历史发展,语法构造的演变规律;它把语言看作变化的范畴,并从变化中去研究。这样,就使得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有可能被发现。,比较语法学,狭义的比较语法指历史比较语法,或称为比较历史语法,指的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之间的语法比较,例如将汉语跟藏语比较,汉语跟缅甸语比较,等等。广义的比较语法包括多种形式的比较,如汉语语法跟日语语法或英语语法的比较,古汉语语法跟现代汉语语法的比较、普通话语法跟方言语法的比较,等等。,历史比较语法的目的不在描写语法规则,而在解释语法现象。非亲属语言的比较,能使人了解母语与外语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外语。亲属语言的比较,可以探出某种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明

5、了它的真实面貌。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的,在亲属语言中却可能找到。,描写语法学,研究某一语言在发展中一定时期的语法构造的学问,叫做描写语法学。描写语法学不问这种语言的语法同亲属语言的语法有什么关系,也不管这种语言的语法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它只是对语言体系作断面的、静态的描写。,对语言的这种研究和描写,在建立语法学体系上是很必要的,同时它也是历史语法学必要的出发点之一。语言历史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从现今的状态出发而转向以往事实的探讨,另一方面是从早期的某一时代出发而根究后来的变化。在建立体系和给语言沟通历史道路的作用上,描写语法学的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自然,

6、在进行语言体系的描写分析时,我们还得依靠历史的帮助。研究描写语法学是不能没有历史观点的。,传统语法学,传统语法学是从十八世纪直到今天还在应用的语法,它把语法看成是一套规则,这些规则告诉人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写,所以又称为规范语法。它来源于拉丁语法,主要内容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形态范畴体系。这就是说,根据词的形态归纳范畴(即类别),包括词法范畴(词类)和句法范畴(句子成分),然后指明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于是构成体系。这种方法本是用来描写有词形变化的语言的。传统语法历史悠久,人们比较熟悉。由于强调规范,便于教学,所以一直被广泛采用。,结构主义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目的在描写语言结构,所以人们也称它为

7、描写语言学。传统语法也是描写性的,它描写的是人们熟知的语法,结构主义语法主要描写的是陌生的语言。它不像传统语法那样,把已知的语言事实纳入拉丁语的框架。结构主义语法是三十年代兴起的,它适应当时世界战争的需要,要用一套方法描写陌生的语言,发现其中的规律。结构主义语法以美国描写语言学为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龙菲尔德,代表著作有语言论。,结构主义语法的分析方法(1)替换法。把语言切分成若干单位,使用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切分语素。(2)分布分析法。根据语言单位出现的语境(包括上下文)加以归类。例如:分析“吃、喝、抽”等动词。(3)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布分析法考察语言单位的外部关系,直接成分分析法考察语

8、言单位的内部结构。这种分析法切分语段的层次。语言可以从大到小,层层切分,也可以先确定单位(语素或词),层层归纳。(4)变换分析法。用来说明语句之间的关系,如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关系等等;也可以用来说明形式相同而实际上有差异的语句。,结构主义语法的分析方法 结构主义语法学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例如:把词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向心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同,如“新书”、“很好”;离心结构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这种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同形结构。例如“出租汽车”代表两种不同的向心结构:一种是以“汽车”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偏正结构),一

9、种是以“出租”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动宾结构)。正因为单划分层次还不能完全说明词组之间的内部关系,所以要区分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同时又认为向心结构的核心可以有不同位置。,转换生成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曾经说,它并不是为教学设计的。在人工智能的开发方面,这种语法显示了它的功用。1957年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学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的目的不在描写语言的结构规律,而在解释语言现象,但是它不像历史比较语法那样解释某些具体的语法事实,而在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尽管这种语法的术语和方法在不断更新,尽管有些语法并不叫做转换生成语法(如“格语法”),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各种语言有共同

10、的逻辑基础,即所谓深层结构,差别在于表层结构。由深层转换成表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规则,而表层改写为深层,则有统一的方式。,句子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三 语法分析方法的嬗变,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做中心词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的总的特点是:认定语法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单句)的句子成分。分析的过程是:(1)先看清全句的主要成分,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谓语;(2)再看充当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及物动词,以决定后面是否有连带成分宾语;(3)最后指出附加在主语、宾语之前、谓语之后的所有附加成分。,这些 工人立即造好了一座桥。这些 工人立即造好了一座桥。这些 工人立

11、即造好了一座桥。(这些)工人|立即 造 了(一座)桥。表示主语 表示谓语 表示宾语()表示状语 表示状语 表示补语,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作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在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其他分析方法借鉴、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中来之前,就是靠它建立了汉语语法学,普及了语法知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历史贡献是不能抹杀的。,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首先,这种分析法只适用于句法,即不能用它来分析合成词的内部构造。其次,这种分析法虽然能适用于句法,但也只适用于对单句的分析,不适用于对复句的分析。再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方法即使用来分析单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分析“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的

12、歧义。句子的内部构造都有层次性。句子成分分析法的致命弱点严重忽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决定了它在今后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不能再给我们提供新的积极的东西。它只能在普及性的语法教学中还可以用。,层次分析法,句子的内部是有层次的。因此,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放弃句子成分分析法,引进层次分析法,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客观需要。层次分析,美国描写语言学称为“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s Analysis,简称IC Analysis)。最早是由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在语言论(Language)一书中提出来的。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观点,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词的线性组合

13、,它是由若干个直接成分的层级构成的,而每一个较低层次的成分都是由较高层级的组成部分。显然,层次分析的客观基础就是语法构造的层次性。,中外层次分析法的差异,美国描写语言学运用层次分析法,只讲切分,不讲定性,即只要求明每一层面上的直接成分,不要求指明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语中的描写语法学则不同,不但讲切分,还讲定性。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我看书”时,不仅要对这个句子进行切分,还需要对切分所得的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即:我 看 书。|1|2|12 主谓|3|4|34 述宾(即动宾)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光是分析成分是一对多对应,因此汉语光凭词类和层次不能控制关系。这样,对汉语来说,光是分析

14、层次,远远不足以说明某一语言片段的特征,因此,汉语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既要讲切分,又要讲定性。,层次分析法的作用,由于层次分析法符合语言的语法构造特点,因此它在语法研究中能起较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层次分析法的适用面比较广。它既可以用来分析单句的结构,也可以用来分析复句的结构,还可以用来分析合成词的结构。(2)可以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例如上文的“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是个歧义句,句子成分分析法不能加以分化,但层次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加以分化。(3)可以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更好地揭示语法规律。例如,汉语中动词单独作谓语不自由,到很大的限制,这正是通过层次分析法所获得的一条语法规律。运用层次分析法

15、,不仅要考虑从什么地方切分,而且还要考虑为什么从这个地方切分,这就把语法研究引向了深入。,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能揭示句子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形的语法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隐性语法关系。例如:山上架着炮。门外修着马路。“山上架着炮”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它即可以表示(A)“山上有炮”的意思,也可以表示(B)“山上正在架炮”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去进一步探求新的分析手段。,变换分析法,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局限,自然地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引进了新的分析手段-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子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性的语法关系(一般称为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子内部的隐性的语法关系

16、(一般称为语义结构关系)。例如:(1)院子里放着四方桌。(2)院子里演着梆子戏。例(1)(2)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1)表示(A)存在,表静态;(2)表示(B)活动,表动态。但是,(1)(2)从格式上看相同,都是:NPL+V+NP,而且运用层次分析所得结果也相同:(1)院子里放着四方桌。(2)院子里演着梆子戏。|1|2|1-2 主谓|1|2|1-2 主谓|3|4|3-4 述宾|3|4|3-4 述宾 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种类型的歧义句:(3)山上架着炮。例(3)既可以理解为(A)义,表示山上有炮;又可以理解为(B)义,表示山上正在架炮。,(A)式和(C)式之间的变换,A式可以跟“NP+V+在+NP

17、L”句式(我们把这种句式记为C式)相联系。例如:A 院子里放着四方桌。C 四方桌放在院子里。C式“四方桌放在院子里”也表示存在,也表示静态,而且NPL“院子里”也是指明NP“四方桌”存在的处所。类似的例子还有:A C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床上躺着病人。床上躺着病人。地上蹲着许多人。许多人蹲在地上。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墙上挂着画。墙上挂着画。门上贴着对联。对联贴在门上。上述情况表明,A式和C式之间有变换关系,A式可以变换C式。,(B)式和(D)式之间的变换,表示(B)义的B式“NPL+V+着+NP”可以跟“NPL+正在+V+NP”句式(我们把它记为D式

18、)相联系。例如:B D 院子里演着梆子戏。院子里正在演梆子戏。D式“院子里正在演梆子戏”也表示活动,表动态,而且NPL“院子里”也是指明“演梆子戏”这一活动的场所。类似的例子如下:B D 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鼓。外边下着大雨。外边正在下大雨。大厅里跳着舞。大厅里正在跳舞。隔壁打着电话。隔壁正在打电话。操场上放映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映电影。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上述情况表明,B式和D式之间有变换关系,B式可以变换D式。,“山上架着炮”的变换方式,“山上架着炮”即可以表示(A)义,又可以表示(B)义。这是A和B在这个句子里重合的结果。我们通过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当例(3)表示(A)义

19、时,它为A式,可以变换为C式:A山上架着炮。C炮架在山上。当例(3)表示(B)义时,它为B式,可以变换为D式:B 山上架着炮。D山上正在架炮。这样,通过变换分析达到了分化有歧义的句子例(3)的目的。,变化分析法的作用,(1)变化分析法的作用首先在于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2)其次,变化分析法可以用来给某种句子分类定性。举例说来,现代汉语里动词后带数量词语有三种情况:数量词语由名量词构成。例如:买一本 吃一个 写一遍(述宾)数量词语由动量词构成。例如:洗一次 敲两下 唱三遍(述宾、述补)数量词语由时量词构成。例如:看一天 停一年 等三分钟(述补)。到底分析为述补结构合适,还是分析为述宾结构合适

20、呢?可以利用变化分析法帮助确定。(3)我们看重变化分析法,更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汉语语法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语义特征分析法,变化分析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能用来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这就促使我们去探求新的分析手段。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里开始采用的一种语法分析方法,最早见于朱德熙先生的“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一文。变换分析的局限性促使语义特征分析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上面曾举到:(1)院子里放着四方桌。(2)院子里演着梆子戏。例(1)(2)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句式,例(1)代表A式,例(2)代表B式,这是通过变化分析法所

21、证实的。但是,例(1)(2)格式相同为什么会代表不同的句式呢?换句话说,造成“NPL+V+着+NP”这一句式歧义的原因何在?变化分析法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需要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重温一下AB两式的例句:A B 院子里放着四方桌。院子里演着梆子戏。台上坐着主席团。门外正在敲锣鼓。,AB两种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NPL+V+着+NP”之所以分化为AB两种句式,关键在动词。不妨比较一下A式和B式里的动词。经分析,A式里的动词“放、坐、站、躺、蹲、写、挂、贴、刻、钉、绣、戴”虽然各自表示的具体意义不同,但含有共同的语义成分,那就是都含有“附着于某物”的意思。这一点可以从词典里对这些动

22、词的释义中看出来。我们把“附着于某物”看作这些动词所共同具有的语义特征,以区别于其他动词,并标记为+附着。再看B式里的动词“演、敲、下、跳、打、放映、上”等,都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如果我们把A式里的动词记为Va,把B式里的动词记为Vb,这两类动词的差别就在于:Va+附着 Vb-附着 正因为Va具有+附着 的语义特征,所以A式可以变换成C式;Vb不具有这种语义特征,所以B式不能变换成C式。由于引进了语义特征分析,把动词按句式分为更小的类,我们就有可能将A B两式从格式上加以分化:A NPL+Va+着+NP B NPL+Vb+着+NP,下列四组句子中的动词有什么区别?试分析这些动词在语义特征上

23、的差别,并归纳出相应的动词句型。A他死了三天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了。/我的存折丢了两天了。B他等了三天了。/她哭了大半天了。/她病了半年多了。C书看了三天了。/这个工作我干了十多年了。/这个项目他们研究了五年了。D那个灯笼挂了三天了。/这朵花她戴了一天多了。/这条领带他系了大半天了。,四种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格式:名词性词语动词了时量宾语了。A类句子中,“他死了三天了”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类似的例子还有“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了”“我的存折丢了两天了”。B类句子中,“他等了三天了”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类似的例

24、子还有“她哭了大半天了”、“她病了半年多了”。,四种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C类句子中,“书看了三天了”中的时量成分“三天”既可以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书我早看完了,看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书看了三天了,还没有看完”。类似的例子还有“这个工作我干了十多年了”、“这个项目他们研究了五年了”。D类句子中,“那个灯笼挂了三天了”中的时量成分“三天”,既可以指明“挂”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灯笼早挂上了,都挂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挂”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那个灯笼挂了三天了,还没有挂上”;还可以指明由动作行为造成的“

25、事物存在状态”持续的时间,如“那个灯笼一直在大门上挂着,都挂了三天了”。类似的例子还有“这朵花她戴了一天多了”“这条领带他系了大半天了”。,四种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四组句子的谓语动词有以下差异:动作完成后 动作持续的时间 动作所造成的状态 所经历的时间 持续的时间 A B C D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原因在于动词。我们不妨将A、B、C、D中的动词分别记为Va、Vb、Vc、Vd。那么,它们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如下:Va:+完成,-持续,-状态 Vb:-完成,+持续,-状态 Vc:+完成,+持续,-状态 Vd:+完成,+持续,+状态,四种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通过上面的分析,

26、我们知道ABCD四组句子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根据动词语义特征上的差别概括出它们的句型:A名词性词语Va了时量了 B名词性词语Vb了时量了C名词性词语Vc了时量了 D名词性词语Vd了时量了,四种句式的语义特征分析,四 语法研究动态,“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两个三角”的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语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胡裕树、张斌、范晓等提出,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1981年,在胡裕树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首次提出了从三个平面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 思想。1982年,胡附、文炼发表论文句子分析漫谈,从三个平面的思路阐述了汉语的语序、虚词、主语、独立成分、提示成分等,在术语上也改为“

27、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分析。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上发表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文章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三个平面的学术思想,并且运用这一思想具体分析了一些汉语语法现象。三个平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句 法 平 面,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

28、构方式的判别。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就是句法平面进行语法分析的基本特点。,语 义 平 面,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要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单靠句法分析还不够,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各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即要进行语义分析。这里所说的语义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或结构上寻找语义,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从语言材料的类别(词类及其次范畴)上加以说明。(2)从句法关系上加以说明。

29、比如,“我找他”,“我”是施事,“他”是受事;“他找我”,“他”是施事,“我”是受事。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充当不同句子成分决定了不同的语义。(3)从词语的选择上加以说明。,语 用 平 面,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研究语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互间进行交际。语法分析中讲词类、讲句子成分、讲句型、讲施事受事工具等等,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语用是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例如:(1)白吃了一顿饭(结果全吐了)(大家请的客)(2)他又买了三本语言专业的杂志。,三个平面理论

30、的意义,三个平面的学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是国外语言学理论影响和国内汉语语法研究自身发展综合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一语义关系分析,也不是单一的语境意义分析,而是同时注重句法形式、语义关系、语境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因而,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拓宽了。三个平面既是语法的本体观,也是语法分析的方法论。句法、语义、语用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法分析必须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透视,才有可能做到观察的充分、描写的充分和解释的充分。,两个三角的语法理论邢福义提出,“表-里-值”三角“普-方-古”三角,两个三角理论的形成,分析语法事实。揭示语法规律,需要有可

31、取的思路和有效的办法。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看,四十多年的语法研究反映了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不断演进的历程。动态分析的基本作法是“多角验证”。从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特别值得重视并且已经形成了雏形的是“两个三角”的验证。,“表里值”三角,第一个“三角”是“表里值”三角。任何一个语法事实都有其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要弄清楚一个语法事实,有必要由表察里,由里究表,表里验证,这就涉及“表”“里”两角。要弄清楚一个语法事实,往往还有必要考察它在语言表达系统中特定的语用价值,即语里同义,语表异形,究其语值。这就在“表”“里”两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撑起了“值”角。,“普方古”三角,第二个“三角”是“普-方

32、-古”三角。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里的一个语法事实,往往可以在方言或古代近代汉语里找到印证的材料。研究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为了对一个语法事实作出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一方面可以立足于普通话,横看方言,以方言证普通话;另一方面可以立足于今,上看古汉语,以古证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便成为以“普”为基角,撑开了“方”角和“古”角。,“大三角”和“小三角”的关系,“表-里-值”三角是存在于每个语法事实自身的三个角度,是“小三角”;“普-方-古”三角是由所研究的事实同方言的、古汉语的可印证事实形成的三个角度,涉及外部事实,是“大三角”。“小三角”和“大三角”可以结合使用,但题目不同,要求不同,自然可以有所

33、侧重。至于各角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何验证,甲乙语法学家所用的方法自然可以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甚至截然不同。两个三角的验证分析是为了弥补静态片段分析存在的缺陷而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两个三角理论的意义,“两个三角”反映的是我国语法学者们在研究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而逐渐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思路和办法。这自然只是一种命名,即使不叫做“两个三角”,这种动态的多角验证的思路和办法也是已经成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从静态片段分析到动态多角验证分析是我国四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流向。研究已经有了十分可喜的进展。朝着全面揭示现代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的目标,根据“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

34、的要求,沿着以“两个三角”为代表的动态多角验证的路子继续前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定还会出现更新的面貌!,五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语法的静态分析语法的动态分析,语法的静态分析,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成分分析,语法的静态分析,指对某个语言片断进行自身的层次分析或成分分析,分析时不涉及别的语言片断。静态分析的主要方法有:1句子成分分析法 2直接成分分析法 3层次成分分析 静态片段分析是语法分析的起点。不会作静态片段分析就等于没掌握语法分析的基本功。,静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仅仅依靠静态片段分析无法深入揭示语法规律。例如,假如要分析“我想死你们了!”、“你气死我们了!”、“你害死我们了!”这类句

35、子,只有进行表里验证,进行语值辨察,才能弄清楚其特殊规律和特殊作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是围绕中心词分析句子结构,指明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采取这样的分析。如下面的句子,“弟弟”和“看”分别是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张明的小弟弟|已经看得懂德文原著。定 主 状 谓 补 定 宾 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其要点是先指明由中心词充当的成分,然后指明其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按照成分分析法主语是主语部分里的中心词,主语的修饰成分是定语;谓语是谓语部分里的中心词,谓语的修饰成分是状语,谓语的后补成分是补语;谓语如果是动词,往往可以带宾语,宾语的修饰成分也是定语。,直接

36、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是逐层分析语言片断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在19811982年我国语法学界开展的析句方法的讨论中,学者们大都认为层次分析有很大的优点。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短语,只要是结构上比较复杂的,都会形成不同的层次。一个词的内部,有时在结构上也存在不同的层次。层次分析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清楚地揭示语言片断的结构层 次和结构关系,一点也不含糊。不过,并不是任何语言片断都可以毫不困难地分清层次。,层次成分分析,层次成分分析是有层次观念但不处处强分层次的成分分析。1981年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之后,许多学者倾向于采取这样的分析。例如:张明的小弟弟|已经看得懂德文原著。()()。()。,语

37、法的动态分析,表里验证语值辨察歧义分解纵横比较,动态的比较分析,动态的比较分析,指在动态中通过比较分析语法现象,揭示语法规律。由于有这样那样的比较,有这一角度那一角度的考察,所作的分析是具有动态的。前边几节里,对于语法现象的分析尽管较多的是静态的片断的分析,但也有了一些动态的比较分析的内容。,NP了,S或者S,NP了,一个名词或一个名词短语,带上“了”,可以成为一个分句,跟别的分句合成复句。下面从不同角度考察“NP了”充当分句的种种现象。可以列出两个基本格式:I NP了,S。II S,NP了。“NP了”,指“名词+了”或“名词短语+了”,包括“定名结构+了”。用NP代表名词和名词短语,用S代表

38、跟“NP了”连用的分句。格式I,“NP了”充当前分句;格式II,“NP了”充当后分句。例如:(1)大姑娘了,要注意整洁!(2)大姑娘了,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3)要注意整洁,大姑娘了!(4)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大姑娘了!(5)转眼春妞已有十八岁,大姑娘了!前两例是“NP了,S”,后三例是“S,NP了”。,NP了,S或者S,NP了,“NP了”成为分句的关键是助词“了”。如果不用“了”,NP和S就不构成复句,或者连起来说站不住。例如:(6)大姑娘,要注意整洁!(主语或者呼语)(7)大姑娘,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主语或者呼语)(8)要注意整洁,大姑娘!(呼语)(9)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大姑娘

39、!(呼语)(10)转眼春妞已有十八岁,大姑娘!这里的“大姑娘”都不能分析为分句。最后一例,连着前边的分句说“大姑娘”,站不住。再比较:(11)哼,二十几岁的姑娘,这么不要脸,以后还能嫁得出去?(竹林水潺潺,十月1983年第3期104页)(主语)(12)哼,二十几岁的姑娘了,还这么不要脸,以后还能嫁得出去?(分句),NP了,S或者S,NP了,作为分句,“NP了”叙述情况的变化。“了”是表示情况变化的语法成分;配合“了”,“NP了前边常常用副词“都”,成为:都NP了,S。或者 S,都NP了。这里的“都”是时间副词,相当于“已经”。如:(l3)都大姑娘了,要注意整洁!(14)都大姑娘了,一件像样的衣

40、服也没有!(15)要注意整洁,都大姑娘了!(l6)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都大姑娘了!(17)转眼春妞已有十八岁,都大姑娘了!按说也可以用“已经NP了”,但口语中常说“都NP了”。看这几个例子:(18)都老大不小的人了,还跟个孩子一样。(申文钟山翠菊香,长江1983年第2期216页)例(18)是“都NP了,S”。“都NP了”也可以移到后边:(19)还跟个孩子一样,都老大不小的人了。(20)还在睡觉,都什么时候了!,NP了,S或者S,NP了,“NP了,S”格式,可以分为因果式和转折式两种。因果式,“NP了”和S之间可以用表示因果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较:(24)高等动物了,黄牛、水牛都欺生,(表示原

41、因)(25)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鲁迅社戏)(“因为的缘故”表示原因)为了强调结果或结论,因果式里S常用反问句。例如:(26)(快过来,)一个部队的老战友了,还用我介绍么!(字心雾中鼓声,昆仑)1983年第1期83页)转折式,“NP了”和S之间可以用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性同语。如例(2)是转折式,可以说成:“大姑娘了,可是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又如:(27)快六十岁的人了,看上去却只有五十岁左右,(张廷竹五十四号墙门,芙蓉1983年第2期5页)(28)别看二十几的人了,却爱脸红,(申跃中清水河畔 盏灯,十月1983年第1期135页),NP了,S或者S,NP了,“S,

42、NP了”格式,可以分为倒置因果式、倒置转折式、归结按注式三种。倒置因果式,S表果,“NP了”表因,是因果式“NP了,S”的变换式,“NP了”也可以带上“嘛。例如:(30)补发了九百块钱工资,也该买块好表、换辆好车啦,老大不小的人了(遇罗锦天使,百花洲1983年第3期103页)倒置转折式,S指明某种事实,跟“NP了”所说的事实有转折关系,是“NP了,S”转折式的变换式。例如:(31)还住这么小的房子,大干部了!(32)连家信也写不好,都中学生了!归结按注式,S表明事实,“NP了”是对S所说的事实的归结,或者是对S有关内容的按注。S可以是一个分句,也可以是两个或几个并列的分句。例:(33)同学六年

43、,同厂十一年,十七年的朋友了。(34)往事越十年,十年了!(陈海萍清清的矿泉水,百花洲1982年第6期108页)“十年”前后复用。“十年了”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归结,一种按注。,NP的推移性,NP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这类NP带上“了”,意味着人或事物发生由小到大、由新到老、由低级到高级、由存现到消失等等的变移。如“大姑娘了”(小姑娘大姑娘),“老兵了”(新兵老兵),“中学生了”(小学生中学生),“高等动物了”(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例如:(45)夫妻了,还分那么清于什么?(46)老夫老妻了,我能想象他一旦知道真相的强烈反应。(燕子太阳雨,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第4期30页)前一例,“夫

44、妻关系是由非夫妻关系变移而来的;后一例,“老夫老妻”的关系是由非老夫老妻的关系变移而来的。,NP的推移性,NP是表示时点或地点的自词或自词短语。这类NP带上“了”,意味着由甲时点或地点推移到乙时点或地点。如“八十年代了”是“名词短语十了”,表示:七十年代十八十年代;“十字路口了”,是“名词短语十了”,表示:非十字路口一十字路口。又如:(47)暑假了,有的是时间,(鲍力、昌旭黄果兰,更娇艳的黄果兰,小说月报1982年第12期64页)(寒假后学期暑假)(48)都十点钟了,他为什么还没到?(九点钟十点钟)(49)郑州了,有没有人下车?(武昌郑州,或北京郑州)有时,NP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这样的

45、名词短语,分别表示大的时点和小的时点,但都是说话人当前所处的时点。时点若直指当前的时间,“NP了”可以说成“这时候了”。例如:(50)这时候了,还不回来!(遇罗锦天使,百花洲1983年第3期101页),NP的推移性,NP是表示时段或地区的名词短语。这类NP带上“了”,意味着时段由短到长或由长到短的推移,或者表示地段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推移。例如:三个时辰了,一点动静也没有!上百里的地盘了,谁也不敢轻视!(地盘由小到大)几十米的距离了,快开枪!(距离由大到小)表示具体的时段,NP往往用“时段数量(的)名词时间的名词短语。如:(51)整整三年的时间了,他没来过一封信!如果不需说明时段的具体数量,N

46、P可以用“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年头”之类的名词短语。其中的形容词只能用“长”,不能用“短”;只能用“多”,不能用“少”。例如:(54)这么长时间了,难道半路出了故障?(李万启棒子河的战斗,解放军文艺1973年第4期39页)(55)这么多会工,谁知道他在不在?(映泉白云深处,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5页),表里验证,表里验证指的是由表看里,由里看表,把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结合起来进行验证。例如:(1)如果你是牛郎,我就(却)是织女。(2)如果你是老虎,我就(却)是武松。,语值辨察,语值指语用价值。语值辨察是对语法事实的语用价值进行考察。研究一个语法事实,揭示这个语法事实的规律,主要靠表里验证

47、。但是,有的时候,所研究的语法事实相当特殊,它在使用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应该有所认识。汉语里,彼此相通可以互相替换的句式相当多。然而,它们既然是不同的句式,就必然有不同的语用价值。语值辨察工作是对表里验证工作的补充和加强,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特殊语法事实的认识。,歧义分解,歧义分解,指对歧义结构的歧义进行分解。汉语里有许多歧义结构。歧义结构是有歧义的结构,即一个结构具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思。有的歧义结构是句子,叫做歧义句。,(a)组成成分的词类(小类)不同引起的歧义,在+Mp+D+M 把+M+D+在+Mp(一)在+Mp+Da1+M(宾语存在的位置)(1)在黑板上写字。把字写在黑板上。(2)在池塘里养

48、鱼。把鱼养在池塘里。(3)在墙上贴标语。把标语贴在墙上。(4)在火车上写标语。把标语写在火车上。(二)在+Mp+Da2+M(事件发生的处所)(5)在家里吃饭。*把饭吃在家里。(6)在飞机上看书。*把书看在飞机上。(7)在飞机上看海。*把海看在飞机上。(8)在北京上大学。*把大学上在北京。,(b)层次构造引起的歧义,(1)咬死了猎人的狗|_|_|(动宾)咬死了猎人的狗|_|_|(偏正)(2)发现了敌人的哨兵|_|_|(动宾)发现了敌人的哨兵|_|_|(偏正),(c)显性语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显性语法关系指的是通常所说的主谓、述宾、偏正等结构关系。例1:进口机电产品(1)什么样的机电产品进口机电

49、产品(2)进口什么进口机电产品 例2: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1)这是什么?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DJ的+M)(2)谁发明了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是+DJ的)+M,(d)隐性语法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隐性语法关系是隐藏在显性语法关系后边的潜在的语法关系。例如:出租汽车(动宾)|出租汽车(偏正)虽然显性语法关系不同,但“出租”和“汽车”之间都是“动作-受事”关系。她有个女儿很骄傲。(兼语句)她有个女儿很骄傲=她有个女儿+女儿很骄傲 她有个女儿很骄傲。(连动句)她有个女儿很骄傲=她有个女儿+她很骄傲,(e)语用制约条件不同引起的歧义,(1)白吃了一顿饭 结果全吐了 预设 焦点 重音A1 做

50、了某事应该有所收获 没有收获 白(2)白吃了一顿饭 大家请的客 预设 焦点 重音A2 没有做事不应该得到利益 得到利益 V,纵横比较,纵横比较,是指普通话语法和方言语法、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近代汉语语法的比较。如果以研究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法为立足点,那么,进行纵横比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法事实。,(1)横看方言,立足于普通话,看所研究的对象在方言里有什么样的表现。普通话 方言今天晚上演电影吧?今后晌演电影啊不啊?他明天来吧?他明天来啊不啊?(临淄话)一元二毛(钱)。一元二钱。(桂林话)我先走了。我走先。(桂林话)牛走后面我走前面。牛走后来我走先。(刘三姐),(2)纵看古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