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12首).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51343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诗鉴赏(12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送别诗鉴赏(12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送别诗鉴赏(12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送别诗鉴赏(12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送别诗鉴赏(12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别诗鉴赏(12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鉴赏(12首).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送别诗赏析(12首),别舍弟宗一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简析】: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

2、。“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

3、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

4、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5、。”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试题分析详解: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感情的?(6分)首联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兄弟间的别离之情。(2分)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和对比了彼此境遇,表现了自己处境险恶,也遥想行人所去之地,山川阻隔,相见甚难。(2分)尾联运用想象手法,说此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表达了无尽的离别之苦。(2分,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答案】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

6、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答案】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1、“一身”表明孤苦无依,“万死”表明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一身”与“万死”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寥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1分)2、“六千里”“十二年”分别从时间、空间上高度概括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远和时间长,抒发了诗人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

7、之情。(1分)3、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1分),千古离别意 万般古风情,送别诗鉴赏,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西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凄清感伤之别,送魏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别董大 高

8、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2)试比较分析两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清新乐观之别,凄清感伤之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一片冰心在玉壶”

9、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答: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楚山孤零零的伫立在江畔”的图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渗透身世际遇之别,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南浦、古道、曲江、杨柳、夕阳、日暮、酒、秋、春草、杨花柳絮、孤舟流水、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凄清感伤之别,送别诗,清新乐观之别,渗透家国身世际遇之别,内容,手法,烘托渲染、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

10、合、联想想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1)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

11、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

12、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

13、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别韦郎中 张 谓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注】星轺(yo):使者所乘的车。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4、。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

15、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3分)虚实结合.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远近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3分)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1分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2.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

16、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3分。第一层1分,第二层2分),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且看它是怎样着笔的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

17、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

18、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象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19、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啊!,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

20、。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送人还荆州 唐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1、(5分)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答“对偶”不给分)。诗人由眼前景想象云梦、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2分),(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整首诗是如何围绕题目中的“送”字表达情感的?(4分)首联叙事,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1分)颔联颈联借景抒情,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2分);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1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问:本词运用了对偶、设问、的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后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妙。,答案:首句运用比喻方法,把水比作是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情为有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尾句拟人,表现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