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病理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55178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阑尾炎病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阑尾炎病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阑尾炎病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阑尾炎病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阑尾炎病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阑尾炎病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阑尾炎病理学.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阑 尾 炎,阑尾腔阻塞:粪石、异物、寄生虫、痉挛等 引起,导致分泌物潴留和血管 受压、阻塞、缺血,粘膜损伤 脱落甚至管壁坏死。细 菌感 染:大肠杆菌、肠球菌、链球菌等,病因和发病机制,appendicitis,病理改变及分型,appendicitis,急性阑尾炎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光镜:阑尾壁各层皆有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浆膜及 系膜有中性白细胞、纤维素渗出-阑尾周围炎及局限性腹膜炎 化脓性栓塞性小血管炎肉眼:阑尾显著肿胀,重度充血,表面脓性分泌物 覆盖,腔内脓汁或出血临床:定位较明确的右下腹痛,毒血症,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acute phleg

2、monous appendicitis,acute appendicitis,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化脓性栓塞性小血管炎,acute appendicitis,病变过程:阑尾壁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肉眼:坏疽的阑尾呈黑色或暗红色,常合并穿孔。,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acute gangrenous appendicitis,acute appendicitis,结局及合并症,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肝脓肿粘液囊肿(mucocele):近端阻塞,远端由于分泌物潴留而形成阑尾憩室,acute appendicitis,炎症性肠病,

3、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遗传倾向、肠粘膜结构异常、感染、免疫反应异常和精神神经因素等可能在发病中起作用。多基因病。,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临床:20-40岁患者多见,病程漫长,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是主要临床症状。肉眼:直肠和乙状结肠最常受累 左半结肠型多见 全结肠型少见 病变呈连续性分布 溃疡形成 溃疡表浅而不规则(深及粘膜下)假息肉形成 由残存的粘膜岛炎症水肿突出 引起,镜下:急性期或活动期 粘膜中度慢性炎(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减少(杯状细胞减少)陷窝脓肿形成(肠腺内大量脓细胞聚集)小血管炎(

4、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血栓形成)缓解期 炎性细胞逐渐消退,腺体萎缩,排列紊乱。,ulcerative colitis,ulcerative colitis,ulcerative colitis,局限性肠炎 regional enteritis,又称Crohn病。临床:好发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部分性肠梗阻、腹部包块等 症状。,肉眼:回肠末段最常受累,但消化道的其他部位 及消化道外器官(如外阴、骨关节等)均可累及。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 分界清楚。肠壁全层炎受累肠壁明显增厚,肠腔狭窄。溃疡形成,可呈鹅口疮样、匐行性裂隙状溃疡。卵石症溃疡间肠粘膜水肿隆起,而呈样外观。,reg

5、ional enteritis,镜下:非干酪样结核样肉芽肿是Crohn 病较具特异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因此被称为肉芽肿性炎 溃疡形成,特别是呈缝隙状的裂隙溃疡,可深达深肌层甚至全层,是引起穿孔的病理基础 肠壁全层炎症 肠壁各层慢性炎细胞浸润,淋巴组织增生和纤维组织增生,是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的病理基础。,regional enteritis,regional enteritis,regional enteritis,regional enteritis,伤 寒,typhoid fever,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增生性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可以累及淋巴组织、肝、脾

6、、骨髓等器官,但以回肠下段的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因而有肠伤寒之称。,typhoid fever,病 因 发 病,伤寒杆菌:革兰氏染色(-),短粗杆状,有鞭毛 胆汁培养基生长较好(胆汁内脂类,色氨酸)传 染 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染途径:粪便、尿污染饮水和食物,经口传染 苍蝇是传播的重要媒介。,typhoid fever,第二次 口 第一次 全身各 入血伤寒杆菌 小肠淋 入血 个器官 败血症 小肠淋巴组织污染食物 巴组织 菌血症 毒血症 巨噬细胞增生 局部繁殖 肠髓样肿胀(一周)胆囊 潜伏期(10天)排入肠腔 过敏反应 肠坏死、溃疡(两周)愈合(一周),typhoid fever,伤寒杆菌的致病性,

7、抗原性: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 肥达氏反应(血清凝集实验)显示抗O 抗H抗体(感染后一周)内毒素:引起心肌、骨骼肌细胞、变性坏死。刺激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患者出现 缓脉和重脉。,typhoid fever,病 理 变 化,伤寒病的基本病变 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为特点,形成以伤寒肉芽肿为特征的的急性增生性炎。,typhoid fever,伤寒细胞:吞噬了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typhoid granuloma):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的限局性增生 性炎症病灶。伤寒小结可出现在小肠 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肝、

8、脾、骨髓。但以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小结病变最典型。,typhoid fever,(肝脏)伤寒肉芽肿 伤寒细胞,typhoid fever,肠 道 病 变,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髓样肿胀期:发病后一周,淋巴组织肿胀、突出于粘 膜,表面呈脑回状。坏死期:发病后第二周,淋巴组织内多灶坏死,原 因:缺血 变态反应,typhoid fever,髓样肿胀期,typhoid fever,溃疡期:发病后第三周,坏死脱落,溃疡形 成,溃疡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溃疡可深及肌层,引起穿孔,累及动 脉,严重出血。愈合期:发病后第四周,肉芽组织增生,上皮 修复,淋巴组织再生,形成圆形或 纵形瘢痕。粪便培养

9、在病程第二周至第五周均为阳性。,typhoid fever,溃疡形成期,typhoid fever,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器官,肠系膜淋巴结、脾、肝、骨髓等,形成伤寒肉芽肿和坏死。,typhoid fever,其 它 器 官,胆囊:临床痊愈后,胆汁中仍可有细菌,带菌状态可 为终生。心脏:中毒性心肌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相 对缓脉。肌肉:膈肌、腹直肌腊样变性(凝固性坏死)。皮肤:浅红色小丘疹(玫瑰疹,在第二周),胸、腹、躯干多见。,typhoid fever,临 床 表 现,持续性高热(稽留热)、相对缓脉、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中白细胞总数减少(骨髓单核细胞增 生,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生障碍

10、),typhoid fever,合 并 症,肠出血:第2、3周肠穿孔:第3周小叶性肺炎,typhoid fever,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痢疾杆菌:革兰氏染色(-),短杆菌。我国最常见的致病菌依次是:乙群福氏菌(Flexner),丁群宋内氏菌(Sonne),丙群鲍氏菌(Boyd),甲群志贺氏菌(Shiga),bacillary dysentery,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致病物:内毒素(糖脂),外毒素(蛋白)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痢疾杆菌自粪便中排出,污染食物、饮水、餐具、经口传播。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多发,儿童及青年多见。,bacillary dysentery,

11、发 病 机 理,细菌数量及毒力:机体的抵抗力:疲劳、暴饮暴食。过去感染史:IgA 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繁殖,侵入固有膜,产生毒素,引起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渗出及上皮坏死。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bacillary dysentery,病 理 变 化,急性细菌性痢疾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慢性细菌性痢疾 chronic bacillary dysentery,bacillary dysentery,急性细菌性痢疾,病理特点为纤维素性炎。早期:急性卡他性炎,粘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粘液分泌亢进。

12、进展:化脓性纤维素性炎,粘膜坏死,糜烂、溃疡、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渗出形成典 型的伪膜性炎。,bacillary dysentery,细菌性痢疾伪膜性肠炎,bacillary dysentery,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临 床,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细菌很少进血管,主要通过毒素引起毒血症的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等,血培养呈阴性。由于炎症局限于粘膜下层,不引起肠狭窄,bacillary dysentery,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肠道病变轻。肠道病变以集合、孤立淋巴小结增生为特点,称为滤泡性肠炎。2-7岁儿童多见,致病菌为毒力较低的福氏和 宋内氏菌多见。,

1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可迁延数年。以福氏菌多见。慢性溃疡和粘膜息肉状增生为特点,肠壁可增厚,甚至肠腔狭窄。,Bacillary dysentery,血 吸 虫 病,schistosomiasis,病因及发病情况,埃及血吸虫(非洲北部)曼氏血吸虫(拉丁美洲、非洲中部)日本血吸虫(亚洲、包括我国),schistosomiasis,尾蚴性皮炎:红色小丘疹 真皮充血、水肿、出血,炎细胞浸润成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脾大,贫血,嗜酸细胞增多、静脉周围炎虫卵:乙状结肠、直肠等 嗜酸性脓肿(坏死及嗜酸细胞)虫卵结节(假结核结节):嗜酸细胞为主的 炎细胞、类上皮细胞、巨细胞 纤维化,schistosomiasis,血吸虫病:肝脏内急性虫卵结节,schistosomiasis,schistosomiasis,schistosomiasis,结肠:虫卵堆积 浅溃疡、肠壁纤维化 易癌变肝脏:门静脉分支虫卵造成静脉内膜炎 汇管区虫卵结节纤维化 血吸虫性肝硬变脾脏:大(巨噬细胞增生、门脉高压),功能亢进,主要器官病变,消 化 道 肿 瘤,消化道癌:最常见胃肠道间质瘤类癌消化道息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