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61135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第一课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石钟山记,苏轼,阜宁县职教中心 王锦森,、了解苏轼生平思想作品、能通畅地朗读全文、能翻译12段、初步体会作者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的诗、词、文,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 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

2、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它,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苏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文章。,石钟山记 苏 轼 水

3、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蠡(l)郦(l

5、)磬(qng)聆(lng)桴(f)铿(kn)硿硿(kng)莫(m)栖鹘(qh)磔磔(zhzh)鹳鹤(gunh)噌吰(chnhn)罅(xi)窾坎(kunkn)镗鞳(tnt)识(zh)无射(wy),正音,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

6、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文: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

7、)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喋喋地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

8、山谷中边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噌吰噌吰地响着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译文: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小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

9、窽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译文: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窽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窽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问题一:试比较“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说说作者对两种说法的态度。问题二

10、:“余固笑而不信也。”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笑”?问题三: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作者此游的目的是考辨石钟山的得名,他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是什么?问题四:文中哪些地方表现“惊心动魄”的特点?其作用何在?问题五:“因笑谓迈曰”你又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笑”?,“人常疑之”,表示公众(其中包括李渤)的一般的看法,怀疑的程度一般。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余尤疑之”,直白的表示自己的观点,怀疑的程度加深。作者的“两疑”,疑就疑在郦李两位是否曾经亲临其境,而作者要正确的解释石钟山的得名,就非要亲历其境,要实地考察,自然引出下文。这是李渤见识浅陋的表现。作者决心深入一步,探明究竟。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

11、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概括起来,“风水相击,如歌钟作乐”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问题一:试比较“人常疑之”“余尤疑之”,说说作者对两种说法的态度。问题二:“余固笑而不信也。”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笑”?问题三: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作者此游的目的是考辨石钟山的得名,他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是什么?,问题四:文中哪些地方表现“惊心动魄”的特点?其作用何在?问题五:“因笑谓迈曰”你又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笑”?,作者在发现水石相击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着重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

12、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之后,所发出充满胜利喜悦的欢笑。,游因存疑,郦说人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游历释疑,夜游见闻,大石侧立栖鹘惊飞鹳鹤怪叫水声轰鸣,肯定命名,游感评疑 不可臆断有无(结论),议论为主提出问题,叙议结合解决问题,集中议论抒发感想,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至少3个)2、古今异义(至少3个)3、一词多义(至少3个)4、词类活用(至少3个)5、特殊句式(至少3句),通假字,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

13、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古今异义,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空中而多窍3、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际上”。,一词多义,自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焉 崆崆焉 微波入焉,(自己。代词),(从。介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兼词,“于是”即“到那里”),搏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莫 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得 得双石于潭上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鼓 如钟鼓不绝 微风鼓浪,(击,打。动词),(抓,扑。动词),(通“

14、暮”,名词),(不。否定性副词),(发现,找到。动词),(能够。助动词),(一种乐器。名词),(拍。名词作动词),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始舍于其址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才。副词),(当初。副词),(这。代词),(这样。代词),(遗留。动词),(送给。动词),词类活用,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而此独以钟名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特殊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 语 谓语 宾语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或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省略句),课后作业:,背诵“至莫夜月明”至“古之人不余欺也”,感谢各位老师光临指导,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