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基本理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61834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基本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农业推广基本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农业推广基本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农业推广基本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农业推广基本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基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基本理论.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推广基本理论,一 农业推广及其功能 二 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三 农业推广发展,一 农业推广及其功能,(一)农业推广的概念(二)农业推广的由来(三)农业推广的功能,(一)农业推广的概念1、各家之言,茹林(Roling)认为;推广是一种由机构部署的职业性的沟通干预,以诱导公共或集体效用行为的自愿变革。范登班(Van Den Ban)认为:农业椎广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过程,旨在帮助农民分析现状和未来;帮助农民认识问题的所在;帮助农民增加知识,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处理方法,以增强农民实施方案的动力和决策能力。,张仲威:农业推广是一种活动,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手

2、段,根据农民的需要传播、传授、传递给生产者、经营者;促使其行为的自愿变革,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产品产量、收入,提高智力以及自我决策的能力,达到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终目的的一种活动。,2、农业推广概念的拓展,(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经济收入。,(2)广义的农业推广,广义的农业推广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广为流传的农业推广概念,它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产品产量已满足或已过剩,市场因素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主导因素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目标的产物。广义的农业推广已不单

3、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等。这类推广工作的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对农村青年的“手、脑、身、心”教育,即“4H教育”(Hands,Head,Health,Heart)。,世界上许多摆脱贫困国家的农业推广,都是指广义的农业推广,其工作范围包括: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的指导;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指导;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的指导;,家庭生活的指导乡村领导人的培养与使用指导;乡村青年的培养与使用指导;乡村团体工作改善的指导;公共关系的指导。,(3)现代农业推广,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已实现了现

4、代化、企业化和商品化,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已有极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条件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营的效益。因此,农民在激烈的生产经营竞争中,不再满足于生产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更重要的是需要提供科技、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为描述此种农业推广的特征,学者们又提出了“现代农业推广”的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推广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影响形式。通过有意识的信息交流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

5、的观念和做出最佳决策。”,狭义农业推广 技术广义农业推广 教育现代农业推广 信息,(二)农业推广的由来,1、人类的出现大约有100万年之久,但长期处于“食物采集”方式的原始社会。只是到了大约1万年前,人类才开始进入“食物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食物生产”逐渐取代“食物采集”,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这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粗放的农业社会。,2、后稷教民稼稿。相传后稷是周族的祖先,名姬弃,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异母兄弟。姬弃喜爱农业生产技艺,善于种植谷物,姬氏族的人愿仿效,于是尧帝便“拜弃为农师”,指导百姓务农。舜帝继位又任命弃主管农业,封赠官号为“后稷”。“后稷教民稼搞,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6、。”(猛子股文公上)。在后稷的指导下,百姓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获得丰裕生活,周族也日渐昌盛起来。这一传说反映了4000年前尧舜时代的农业和农业推广状况。经古籍传颂,后稷便成为我国古代从事农业推广的第一位“农师”,受到后世的崇敬和纪念。,3、各朝代的农业推广1)据周礼地官司徒论述,周代官制中主管农业的是“地官司徒”,其职责为“教民稼桔树艺”。司徒以下还有分管专门农业项目的,“司稼”分管谷类作物;“遂人”分管土地分类利用;逗人”分管粪种、施肥;“稻人”分管水泽地种谷;“场人”分管瓜果、园艺;“山虞”分管林木。可见,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官办的劝农组织和官员。2)秦汉时期,我国就有了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劝农

7、官的制度。,3)公元9世纪后期,宋太宗下诏,在全国各地设“农师”,配合地方督导农业的农官,指导农民务农。“农师”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技术人员。4)元代(公元1279一1368)颁布了劝农立社条例,50家农户为一社,社长承担“教劝本社农桑”的任务,农司还编辑了农桑辑要印发各地,用以推广各类种植、养殖技术。,4、历史上农业推广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士,1)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按粟都尉”,改革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改“缦田”(满地撒播)为代田法”(宽幅条播、轮作);推广“新田器”,用牛拉犁代替人力耕地。他选择能工巧匠制作新田器,先在帝陵墓地间隙进行“代田”试验,然后,通知各郡守派所属县令、地方小农

8、官和老农,到京城现场参观,回去后推广。这不仅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业新技术项目的推广活动,而且创造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的成功经验。,2)宋代以前,我国的“推广”一词多用于文学作品。到公元11世纪初,宋真宗实行养民政策,“推广淳化之制,而常平、惠民仓遍天下矣”。所谓淳化之制,就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公元11世纪初),京畿农业丰收,朝廷派人在京城四门设置场所,收购粮食贮存,以备歉收时按平价出售。这种粮仓,称为常平仓、惠民仓。这是我国“推广”一词用于农业活动的最早记载。3)公元16世纪末,明朝宰相徐光启写成了农政全书。这是他用毕生精力,对我国农业生产政策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是

9、最早传播西方农业科技的著作。,4)公元1594年,明代商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甘薯回福建,在家试种成功后,由其子陈经论向福建总督金学曾推荐。金学曾亲自撰文宣传,并下令在福建全省推广种植甘薯,帮助福建人民度过了一次特大旱灾。福建人民修“先薯祠”以示纪念。继后,陈振龙家族7代人奋斗150年,终于使甘薯在我国各地传播开来,被后人誉为农业推广世家。5)公元1715年,清康熙皇帝在丰泽园发现和亲自选育出了特早熟水稻品种,称为“御稻”,并将良种一石赐予苏州织造李煦,令其在江苏试验种双季稻。李煦亲自主持“御稻”和本地稻的栽培试验。经过3年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向双季稻区域推广。从试验到推广,经历了8年时间,既有栽

10、培试验记录,又有简洁的总结报告,创造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试验、示范、繁育、推广程序。,(三)农业推广的功能,1、技术传播2、推广教育3、信息咨询4、桥梁沟通5、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农村发展概念,培养9字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10字农业发展方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20字发展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 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一)农民行为改变原理(二)农业推广教育原理(三)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四)农业信息系统原理,(一)农民行为改变原理,1、行为的定义和类型 什么是行为?简单地讲,就是人类日常生活、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从心理学角度讲,

11、行为起源于人脑神经的辐射,形成精神状态,即所谓的意识,由意识表现于动作时,便形成行为。人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生恬和工作,其所作所为受生理和心理作用的影响。人在一定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做行为。人的行为一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是人们思想、感精、动机、需求、兴趣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方式。,依据行为主体下同,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1)个体行为 主要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和研究,它是从个体的层次上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即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知觉与理解,包括人的思维方法、动机、个性、态度、借盛、能力、价值观、各种儒耍等方面(2)

12、群体行为主要研究的是个体集合体朽为的特征、作用、意义,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信息传递方式,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对群体行为的作用等。(3)组织行为主要研究组织变革的策略与原则、变革的力量及其成就衡量方法、变革的目标管理、个体与群体相互间的协调等。(4)引导性行为(领导行为)主要包括领导的作用、领导艺术、领导方法等,2、行为的产生,在这一关系图中,行为者的需要是推动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始心理动力,行为动机则是推动行为产生的直接力量,目标是行为者在行动前和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顶期结果它对行为者具有吸引拉动作用。,行为发生过程,马斯洛解释说,当一个人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

13、耍,如果一个人的较低层次上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就有可能牺牲较高层次的需要比如一个处子饥饿状态中的人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去寻找食物,生命受到威胁的人可能会牺牲归属来确保安全、但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不是下一级需要百分之百满足后,上一级需要才会出观,较高层次的需耍发展后,低层次上的需耍仍然存在,但其影响力已不再占主导地位。由于个体水平的差异,需要的水平、财需要的满足程度的欲望都不相同,需要层次,2-1需要层次理论,2-2 动机理论 动机的形成,要经过意向形成、意向转化为愿望、愿望形成动机的不同阶段。2-3 能力理论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行为效果使某一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4、。人的能力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量、质和发展三方面来分析。,2-4农民心理场理论 农民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农民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民个体感知到的坏境因素相互作用可以视为一个力场。农民心理场理论可理解为:农民个体在其所处的环境,感到有些值得追求的东西,如高产、高效、优质等,于是他们调动起个人的力量争取实现这一目标;若发生了不利情况,如旱、涝、风、雹等灾害,农民同样会调动个体力量,避免和减少造成的损失。,2-5认知理论 认知是一个过程,农民通过这一过程从环境中得到信息和刺激,然后将其转化为心理意识。2-6 交往理论2-7 学习理论2-8 期望理论2-9 激励理

15、论2-10 参与理论,3、行为的改变,农民行为的改变,指的是行为变革者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利用不同的外加手段,达到引导、优化农民行为的目的,又称农民行力改造其根本内容是对行为的强化、弱化和方向的引导。主要是通过期望目标的设定和行为的激励来实现,农民行为的改变方法,行政命令的方式农民自发式建议和咨询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改变农民态度,政变农民行为的方法通过提供物资、资金、技术和服务来引导农民行为定变化,4、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以理论指导农业推广研究农民的需要研究农民行为(个体和群体)的特点研究农民行为改变的环境研究促使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二)农业推广教育原理1、农业推广教育原理内

16、容,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有依存性。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的产生,离不开客观现实。复杂的心理现象,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观念和思想,同样依存干客观现实。个人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情感意志、能力和性格等,也却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社会实践活动,不会产生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即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人不像动物那样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环境,仅仅满足生物本能的需要,人能够积极地改造现实。人在从事某种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已具有一定的心理水平,有主观映像,知识经验;有动机、需要、愿望;有自学的活动目的、行动计划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再加上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恩

17、维品质等,因而推动人们在物质生产、科学技末、文化精神生洁等备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环境和教育是农民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2、农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农村经济形态转变需要农业推广教育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以土地和人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态,以机器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形态。伴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类文明正在迈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形态。不同经济形态的生产力对资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形态中,生产力需求表现为对以土地为中心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劳动者体力)的依赖,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体力的消耗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浅层次的消耗。在工业经济形

18、态中,生产力需求表现为对大规模机器体系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人类利用大规模机器体系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人类从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转向以劳动者的智力(人才资源)消耗为主。正如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的:“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在知识经济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上升,就业机会倾向于智力密集的群体,经济的分配也主要以对知识的占有量为基础。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广

19、大的农村仍然处于农业经济形态,要使农村摆脱贫困,必须促使其经济形态发生转变。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实现其经济形态转变的唯一途径是建立和发展现代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深度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才资源。农业推广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将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按照净效应,它将把农业工资提高5%。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三)农业创新扩散原理,1、创新的概念 创新可以指新技术,包括新的产品和设备,但也可以是新的方法和观念但创新并下一定或并不总指新的东西。有些所渭“创新”

20、,与当时的观点和已有的实践相比并下一定是先进的,但它被人们主观地认为对于解决当时的间题是首创的、新的、适用的这同我们对适用技术的理解一样。因此,只要它对人们的反应是新的东酉,均可称之为创新换句话说;一个事物对一个人是新或旧下以它的传播时间的长短为衡量依据,而以人们的心理意识为依据。,2、创新采用的规律,农业创新的采用是指农民获得新的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1)认识阶段 农业创新采用的第一个阶段为认识阶段、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自己的生产发展及生活需要相联系,加以对比分析,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耍,是否有较理想的效益,是否有能力采用等,从总体上初步了解、认识某项创新。,2)感

21、兴趣阶段 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好处的时候,其行为就会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即感兴趣阶段这时,农民就想进一步了解这项创新的方法和结果,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决定。3)试用阶段 农民对某项创新发生兴趣并初步决定采用之后,其行为就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试用阶段。农民为了咸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计效益高低等,首先进行小规模采用(试用人为下一步是否大规模采用做准备。,4)评价阶段 经试用后,根据试用结果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可以自己评价,朋友、邻里评价或诸推广人员协助评价,

22、最后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5)采用阶段 通过试用、评价后,根据评价的结沦,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某项创新对农民比较理想,其行为就发展到采用阶段。在消除了各种疑虑之后,便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等情况,决定采用的规模,实施创新。,3、农业创新的扩散规律,创新的采用是指采用者个人如何采用一项创新的过程。而创新的扩散则是指一项创新从最初采用者或最初采用地区向外扩散开,扩散给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刨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这种扩散可以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也可以是一个单位向另外几个单位或者一个地区向另外几个地区的扩散。,1)S型曲线,起初绝大多数农民对革新措施持怀疑态度,因此在一项革新被首次引进时,

23、只有少数农民对其产生兴趣并进行试验,随后才有更多的农民也试试看。他们的试验田对更多的人实际起着示范的作用因之采用者的百分就提高、等到大多数农民都采用了这项革新,以后采用者的百分率自然下降。,2)创新扩散的规律,突破阶段关键阶段自我推动阶段浪峰减退阶段,3)农业创新扩散的特点,(1)阶段性:试验示范阶段:准备 发展阶段:发展 成熟阶段:效益 交替阶段,(2)交替性:保证创新扩散的连续和发展;选择适当的“交替点”,交替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前后两个同类创新成果的效益比较;前一个刨新城果的运行情况和生命力;后一个刨新成果推广的难易程度;第三代成果的情况如何、两项创新的最佳交替点,应该是前一项创新扩散

24、进人衰退阶段,后一项创新扩散进人成熟期。,(3)时效性,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因为创新从投人研究、发展、成熟到衰退是客观规律,原因主要有:无形磨损;刨新不及时推广使用就会被新的刨新项目取而代之而“过期新失效;有形磨损:虽然未被新的刨新取代,但创新本身的优良特性因使用年限的增加逐渐丧失,从而失去了使用价值,如优良品种混杂退化、种性退化或某种优良特性丧失(如抗病性的丧失等)都属干有形磨损。,其他磨损;政策磨损,指国家家农业政策、法规法令及农业经济计划的调整所造成的农业创新早衰;价格磨损,指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而造成的农业创新磨损;人为磨损(又叫推广磨损,指由于推广方法

25、不当造成的农业刨新的旱衰。,4、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包括产出成果-扩散成果-采纳成果。也就是说,包括成果产出系统(研究系统)、成果扩散系统(转化系统)和成果采纳系统(生产应用系统)三部分。成果产出以后能否形成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成果采纳系统。,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转化为生产上可利用的硬件和软件。第二阶段,是硬件和软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三阶段,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内在因素。最接近生产力形态的硬件和软件经过科技人员的传

26、播成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和操作技能后,一方面转化为丰富的农副产品,通过市场流通,转化为货币,从而实现了生产者的愿望;另一方面转化力生产者的内在因素,即成为农民群众新的素质包括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意识的增强,最终达到观念的更新。于是,又实现了由物质向精神的飞跃,为实现现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提高成果分布,成果分布的概念分布模式技术、经济水平差异,(四)农业信息系统原理,1、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2、农业信息沟通3、农业信息沟通程序4、农业信息化5、农业推广人员的信息能力,1、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为了健全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仅重视应用有效的推广方法或沟

27、通是不够的,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还应该注重农民、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农业企业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观察评价这些相互依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1)研究、推广和农民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为知识和信息系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作为一整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推广和农民是构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三个不同的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在整个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相等的。2)研究、推广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是信息流。这种信息流不只是从研究到推广由推广至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且还有由农民到推广,由推广至研究或

28、者由农业至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反馈。研究与推广,推广与农民,研究与农民之间呈双向信息流的关系。,2、农业信息沟通,农业信息沟通就是农业推广人员应用行为科学原理,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在向农民提供信息,传授知识,推荐成果的同时,与农民互相交流信息,了懈农民的各种需要和要求,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更好地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往活动。农业信息沟通活动贯穿于整个农业推广工作过程中,体现在各种推广方法的具体应用当中。如推广人员向农民传播技术是一种沟通活动。,3、农业信息沟通程序,1、农业信息准备阶段:确定农业信息内容,确定农业信息的接收者,确定农业信息传递的时机,2农业信

29、息编码阶段:l)准确选择表达恩想的符号;2)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3农业信息传递阶段1)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和渠道;2)控制传递的速度;3)防止农业信息内容的遗漏和错传4农业信息接收阶段5、农业信息译码阶段:是接收者将获得的信息进行译解,转换为接收者所能理解的意念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要求接收者充分发挥自已的理解能力,准确地掌握收到信息的全部含义,切忌粗心大意或想当然以致曲解传递者的原意。6、农业信息反馈阶段,4、农业信息化-1)信息化及其特征,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1997年,全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把

30、国家信息化的内容归纳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方面的要素。,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一是它的高渗透性,表现为对一个国家、地区甚至全球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以及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或改变。这种渗透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的普遍服务原则,即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与有能力享用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从而彻底改变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生存状态。二是是生存空间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区域目标是建设数字社区、数字城市、数字国家乃至数字地球,进而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的智能、快速和高效。,2)农业信息化的概

31、念,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关于农业信息化,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可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形成发达的农业信息产业,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即农业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的形态;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经济活动由以手工操作和半机械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转变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农业技术操作

32、、农业经营管理、农业信息传播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并形成发达的农业信息产业。,3)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市场经济下的农业需要信息支持 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 首先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市场主体面临的第一位的问题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然后才是如何生产,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何种技术、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的问题。当前农民增产不增收,不仅是农民的苦恼,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民对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首先表现为对市场信息的不能够主动把握,既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也无法把自己的产品信息及时地发布、传播出去。加之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需求弹性低,在未来高度市场化

33、和社会化的农业经济中,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就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其次,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信息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材料、能源、信息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如今,信息的及时传输和处理技术使信息在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资源。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信息贫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这除了经济

34、、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距外,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信息贫困国家。在当今世界,信息是真正的力量,是财富、经济和技术。但现在,世界在机会、资源和科技力量的分配上十分不公平,科技方面的差距完全与富国和穷国之间信息的贫富有关。这种差距造成的信息贫困,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所谓信息精英国家的控制和霸权。宏观信息缺乏和市场研究不足,一直是困扰当地蔬菜出口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大葱产品,日本不但对自己国家的种植面积有十分准确的统计,就连我国的种植情况也了如指掌。,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化程度决定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依照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极少量的农场与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企业,二是种养

35、殖大户,三是大量的个体农户。一般说来,产业化发展程度越低,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就越差,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弱,处于劣势地位的小农经济就难以抵挡住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在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状况下,国家为农业经营者提供所需的信息支持,就显得尤为必要。,(2)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对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农业刚刚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不久,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我国农业经营者与国外竞争对手实力悬殊太大。(3)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提出的新要求。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措施。WTO成员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业支持方式和方法,通过政府支持来不断地增强本国农业

36、的竞争力。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项重要政府职能,世界农业大国像美国、法国、日本等都有完备的农业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体系。早在1917年,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布农业信息市场报告。2001年美国政府用于农业信息技术经费支持的费用达到13亿美元。近年来,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其信息技术计划中开始提出一项农村示范的计划,在5亿多每天生活费在1美元以下的农民中进行农村通信计划建设。,5、农业推广人员信息能力的培养(1)什么是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信息能力(包括信息采集、分析、存贮、加工、运用、交流能力)是衡量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信息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

37、人的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信息文化能力:信息文化主要是指企业中有关信息的一系列行为与价值标准:在企业中的人是怎样生成、传递、理解和使用信息的;组织内部对信息的价值观与信念问题;以及人对信息的支配权力,如集权与分权、共享等。而企业的信息文化能力就表现在它如何能对职员灌输并有效地使用这一系列行为与价值标准。总的来说,信息文化的培养就是培养企业中公平、公开、共享的信息氛围,让员工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员工,理解信息对于自身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扫除不符合信息时代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有形和无形的障碍,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企业信息化,勇于接受新信息、新事物、新转变,并做出积极反应。,信息管理能力 信息管理的能力

38、是指企业的经理和员工们感知、收集、组织、处理以及维护有关客户、产品、操作、环境的信息以及依靠这些信息做出有效行动的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强就表现在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知识,能够有效地将这些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让员工在做出有关决策时,对信息的使用有信手拈来的感觉。企业应该能够辨明什么样的信息值得收集,值得组织和处理,应该保证这些信息是准确的,真实反映了客户的行为特征,让其成为决策的依据,还应该能够保证及时的信息更新,高效的信息重用等,只有这样,企业的信息化工程才不会成为一个漂亮的空壳,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的管理应该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与业务经理一起来进行的。我们不

39、能忽视交流的另一方,即企业业务人员,尤其是业务经理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国外管理学界的研究表明,业务经理应该在信息化工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对企业来说,一个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的业务经理比一个对业务一无所知的IT专家更加糟糕。,对个人而言,就是经理人员能够在各自的业务领域,表现出对应用信息技术的领导能力的一系列显性和隐性知识的集合。显性知识就是指与他们要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相关的一系列事实与概念,这些知识使得业务经理们可以方便而顺利地同IT人员打交道。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的熟知;对信息资产的了解;对信息技术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把握;对现在以及将来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认

40、识等。经理人员要掌握的显性知识还应该包括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打交道时所需的业务知识。因为这会使他们拥有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更好地把握好信息技术与整个组织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企业战略、组织结构、文化、流程、信息架构以及市场环境等。,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实践经验来累积和形成。比如,个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使用;参与完整的信息化项目,并且在某些阶段起领导作用;参与指导IT部门的运作(制定企业信息化远景和战略、规划和预算、政策等)。这种通过实践形成隐性知识的方法一要注意实践经验的广度,二还要注意实践经验的强度。,(2)信息能力的培养,学习有关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学习社会工作和调查方法,培养农民需要信息

41、的收集能力学习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培养政策运作能力学习风险分析理论,培养项目策划和运作能力,三、农业推广发展,(一)世界农业推广组织的现状(二)世界农业推广发展新动向(三)我国农业推广发展的方向,1、全世界农业推广队伍规模:规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目前全世界约有农业推广人员54.2万。其中:非洲约5.9万人亚太地区约39万人,欧洲1.5万人,拉丁美洲约3.3万人,北美约1.5万人近东地区约3万人。,(一)世界农业推广组织的现状,2、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六大类:(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肩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

42、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非律宾、印度等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3)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宗教组织所属的推广机构,如英国、法国等国农民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

43、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5)私人农业推广体系c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部门。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6)其他型式。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他们以农村青年和妇女为推广对象,向他们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健康、保健等知识。,在以上六类推广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据1,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占4,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私人推广体系占5,其他类型的推广体系仅占2。,3、农业推广体系的结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由于各国政府

44、的重视,全球农业推广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1959年全球推广经费为14亿美元,1970年为27亿美元,1980年为34亿美元,1988年为46亿美元,目前约为60亿美元,平均每个推广员经费为11万美元。就全球而言,农业推广经费占农业部经费的百分比约在12左右。其中北美国家占比低,约占1;非洲国家占比最高,约占22。农业推广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北美国家约占0.4,发展中国家约占1.17,世界平均约0.5。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确立农业推广事业和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从而也保证了推广经费的来源。,4、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费情况,美国是农业推广工作开始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14年,第63届国会

45、就通过了史密斯和利弗法。该法规定,由联邦农业部与赠地大学合作,在每州建立一个从事农业推广和普及的机构,即州合作推广站。合作推广站的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各种培训,将大学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迅速推广给农民。该法还规定推广经费由农业部、州政府、县政府合作负担,国家承担2025,州政府承担50,县政府承担2025,私人捐款仅占一小部分。日本的农业普及(推广)事业由国家、都、道、府、县各级共同协办,称之为协同普及事业。早在1948年7月15日,日本就颁有了农业改良促进法。该法为日本国农业方面的一个基本法律,对农业改良普及(推广)的任务、机构设置、经费、农业改良普及职员的任用、待遇、进修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46、。目前,全日共有532个普及改良所,12万名推广人员。英国的农业推广工作由政府推广组织、商业公司、农民组织和私人顾问承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推广咨询机构,配有农业顾问从事农业推广和咨询工作。推广组织的经费开支由各级政府提供。,(二)世界农业推广发展新动向,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和农业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关注,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摆脱贫困与落后状态。因此,农业推广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出现了改进和发展的新动向。,1、发达国家改进农业推广的新动向,1)农业发展和农业推广的外沿和内涵的扩大2)农业推广的方法(或途径)和机制发生了转变,1)农业发展和农业推广的外沿和

47、内涵的扩大,这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1)进人20世纪90年代,欧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向高度机械化、专业化的集约生产方式发展,农场的规模也日趋大型化,如美国占地1214-2024hm2的大型农场不断增加,生产效率、专业化程度以及对农业技术的要求都很高。(2)随着现代社会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迈进,传统的农业技术在60年代“绿色革命”以后,又产生了以生物工程、转基因作物的培育,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3)农业投入明显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特别引入注目的是,农民(农场主)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本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生产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48、在美国50的农场主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熟悉农业技术,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管理农场。法国、丹麦等西欧国家的农民,必须受过专业教育、获得绿色证书后才能获得农场经营权。(4)环境保护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农场主不仅需要优良品种和单项的先进技术,而且更需要经济有效、生态和社会效益好的综合配套技术服务。也更加重视农业(种植业)与牧业、林业等结合在一起的农作制度改革和农场的经营管理,这就扩大了农业发展和农业推广的外沿和内涵。,2)农业推广的方法(或途径)和机制发生了转变,(1)农业推广的私人化俏然兴起。传统农业推广的模式是以农业科技成果(或信息)的传递和扩散为基本特征,推广的

49、方法主要是由政府设立的农业推广机构从事教育与培训和咨询服务来实现。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农场主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增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他们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直接参与农场的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出现聘用专门技术顾问,并付给报酬的农业推广私人化的形式。如荷兰的果树、蔬菜和花卉等园艺农场普通雇用专门顾问,这些私人聘用从事顾问工作的农业推广人员,总数已占全国推广人员的50左右。又如新西兰,从1992年开始政府取消了农业推广资金的全部投入,成立了名为“新西兰农业”的推广技术服务公司,聘用专业人员、开展有偿的推广服务工作。,(2)农业推广的商业化势头有所加强。世界上许多生

50、产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种子的公司派出的推销人员,在农村推广产品的过程中也传授农业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技术,成为农业推广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和非洲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农业推广工作既有国家推广人员,也有商业公司的推销人员来完成。这样,不仅加快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同时也弥补了政府派出的推广人员不足的缺陷。,(3)政府推广机构与生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联合也很普遍。如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的“农民协会”,丹麦、荷兰等国的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组织,是农业推广工作面向农场(农户)的主要渠道和十分有效的途径G这种形式已引起世界各地的广泛重视,199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和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