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网络定理电路理论教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73382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性网络定理电路理论教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线性网络定理电路理论教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线性网络定理电路理论教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线性网络定理电路理论教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线性网络定理电路理论教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性网络定理电路理论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性网络定理电路理论教学.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路理论,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何仁平,2011年9月,第四章 线性网络定理,目 录,4.1 置换定理(替代定理)4.2 叠加定理4.3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4.5 互易定理4.6 对偶原理与对偶关系,第四章 线性网络定理,重点:,1.熟练掌握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和诺顿定理。2.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和互易定理;3.了解对偶原理。,4.1 替代定理(Substitution Theorem),一、一个例子,图中:R1=2,R2=4,R3=4,+,任意一个线性电路,其中第k条支路的电压已知为uk(电流为ik),那么就可以用一个电压等于uk的理想电压源(电流等于

2、ik的 独立电流源)来替代该支路,替代前后电路中各处电压和电流均保持不变。,二、替代定理,定理的图示说明,说明,1.替代定理适用于线性、非线性电路、定常和时变电路。,2)被替代的支路和电路其它部分应无耦合关系。,1)原电路和替代后的电路必须有唯一解。,2.替代定理的应用必须满足得条件:,42 叠加定理(Superposition Theorem),单独作用: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不作用,不作用的,概念:在多个电源同时作用的线性电路(由线性元件组成的电路)中,任何支路的电流或任意两点间的电压,都是各个电源单独作用时所得结果的代数和。,+,例,用迭加原理求:I=?,I=2A,I=-1A,I=I+I

3、=1A,+,解:,应用迭加定理要注意的问题,1.迭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2.迭加时只将电源分别考虑,电路的结构和参数不变。令各电源分别作用,暂不作用的理想电压源应予以短路,即令E=0;暂不作用的理想电流源应予以开路,即令 Is=0。,3.解题时要标明各支路电流、电压的正方向。原电 路中各电压、电流的最后结果是各分电压、分电 流的代数和。,+,4.迭加原理只能用于电压或电流的计算,不能用来 求功率。如:,设:,则:,例2.,求图中电压u。,解:,(1)10V电压源单独作用,4A电流源开路,u=4V,(2)4A电流源单独作用,10V电压源短路,u=-42.4=-9.6V,共同作用:u=u+u=

4、4+(-9.6)=-5.6V,例3,求电压Us。,(1)10V电压源单独作用:,(2)4A电流源单独作用:,解:,Us=-10 I1+U1,Us=-10I1+U1”,Us=-10 I1+U1=-10 I1+4I1=-101+41=-6V,Us=-10I1+U1”=-10(-1.6)+9.6=25.6V,共同作用:,Us=Us+Us=-6+25.6=19.6V,齐性原理(homogeneity property),补充说明,在线性电路中,当某一电源的电压或电流改变时,各支路的电压或电流也将按同一比例变化。如:,E-激励;I-响应I=KE(K是比例系数),例,由叠加原理可设:,解:,(1)和(2)

5、联立求解得:,US=0 V、IS=10A 时,4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Thevenin-Norton heorem),一、戴维南定理,先看一个例子,任何一个含有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线性受控源的一端口网络,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独立电压源UoC和电阻Ri的串联组合来等效替代;其中电压Uo等于端口开路电压,电阻Ri等于端口中所有独立电源置零后端口的入端等效电阻。,证明:,u=Uoc(外电路开路时a、b间开路电压),戴维南定理应用举例,已知:R1=20、R2=30 R3=30、R4=20 E=10V求:当 R5=10 时,I5=?,等效电路,第一步:求开端电压Ux,第二步:求输入电阻 Rd,断

6、开I5支路,由断开处看入,电压源短路,等效电路,第三步:求未知电流 I5,时,求:U=?,U,第一步:求开路电压Ux。,第二步:求输入电阻 Rd。,等效电路,第三步:求解未知电压。,任何一个含独立电源、线性电阻和线性受控源的一端口,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流源和电导的并联来等效替代;其中电流源的电流等于该一端口的短路电流,而电阻等于把该一端口的全部独立电源置零后的输入电导。,诺顿定理,诺顿定理应用举例,等效电路,已知:R1=20、R2=30 R3=30、R4=20 E=10V 求:当 R5=10 时,I5=?,第一步:求输入电阻Rd。,第二步:求短路电流 Id,等效电路,第三步:求解未知电流

7、 I5。,结果与前同,总结:U0C、I、R0的求解方法:,断开待求支路,形成线性含源二端网络,标明端口开路电压U0C的参考方向,用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或用其它网络定理求得U0C。,求解二端网络N0的入端电阻R0方法有以下三种:,如果网络不含受控源,可用电阻串并联法及Y变换等方法求等效电阻。,串/并联方法?,不能用简单 串/并联方法求解,怎么办?,求某些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时,用串、并联的方法则不行。如下图:,方法一:开路、短路法。,求 开端电压 UOC 与 短路电流 Id,加负载电阻 RL测负载电压 UL,方法二:负载电阻法(一般用于实际测量),测开路电压 U0c,方法三:加压求流法,则:,求电流

8、 I,步骤:,有源网络,无源网络,外加电压 U,加压求流法举例,方法四:Y-变换,受控源电路的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定理和各种分析计算方法仍可使用,只是在列方程时必须增加一个受控源关系式。,一般原则:,求:I1、I2,解得:,受控源电路分析计算-要点(1),在用迭加原理求解受控源电路时,只应分别考虑独立源的作用;而受控源仅作一般电路参数处理,不可将受控源随意短路或断路!,根据迭加定理,ED=0.4UAB,解得,代入数据得:,节点电位法:,(3)最后结果:,受控源电路分析计算-要点(2),可以用两种电源互换、等效电源定理等方法,简化受控源电路。但简化时注意不能把控制量化简掉。否则会留下一个没有控制

9、量的受控源电路,使电路无法求解。,两种电源互换,受控源电路分析计算-要点(3),(1)如果二端网络内除了受控源外没有其他独立源,则此二端网络的开端电压必为0。因为,只有独立源产生控制作用后,受控源才能表现出电源性质。(2)求输入电阻时,只能将网络中的独立源去除,受控源应保留。(3)含受控源电路的输入电阻可以用“加压求流法”或“开路、短路法”求解。,用戴维南定理求I1,(1)求开路电压:,U0c=0,(2)求输入电阻:加压求流法,关键是找到U和I的关系,(3)最后结果,求戴维南等效电路,(1)求开路电压UAB:,(2)求输入电阻Rd,去掉独立源 加压求流,关键是找到UAB和I的关系,(3)求等效

10、电路,受控源电路分析计算-要点(4),含受控源的二端网络的输入电阻可能出现负值。具有负值的电阻在这里只是一种电路模型。,解:,(1)求开路电压Uo,Uo=6I1+3I1,(2)求等效电阻Ri,方法1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3,6,I1,+,9V,Isc,+,6I1,Uo=9V,3I1=-6I1,Isc=1.5A,Ri=Uo/Isc=9/1.5=6,方法2 加压求流(独立源置零,受控源保留),U=6I1+3I1=9I1,I1=I6/(6+3)=(2/3)I,3I1=6(I-I1),(3)等效电路,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在直流电阻性网络中,负载RL从一含源二端网络中所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为:,如果含

11、源二端网络入端电阻Ri0,则当RL=Ri时,负载从含源二端网络中获得最大功率;,如果含源二端网络入端电阻Ri0,负载RL不存在取得最大功率的条件。,RL=Ri时,负载获得最大功率,例,R多大时能从电路中获得最大功率,并求此最大功率。,解:,R=4.29获最大功率。,45 互易定理(Reciprocity Theorem),图a电路中,只有j支路中有电压源uj,其在k支路中产生的电流为 ikj。,图b电路中,只有k支路中有电压源uk,其在j支路中产生的电流为 ijk。,当 uk=uj 时,ikj=ijk。,互易定理有2种表述形式。,定理表述1:如图所时网络,设NR是不含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的线性网络

12、,则有,一、互易定理,定理表述:如图所时网络,设NR是不含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的线性网络,则有,当Is1=Is2时,有,求电流I。,解,利用互易定理,I2=0.5 I1=0.5A,I=I1-I3=0.75A,I3=0.5 I2=0.25A,回路法,节点法,戴维南,例2,已知如图,求:I1,解,互易,齐次性,注意方向,(1)适用于线性网络只有一个电源时,电源支路和另一支路间电压、电流的关系。,(2)激励为电压源时,响应为电流,激励为电流源时,响应为电压,电压与电流互易。,(3)电压源激励,互易时原电压源处短路,电压源串入另一支路;电流源激励,互易时原电流源处开路,电流源并入另一支路的两个节点间。,(

13、4)互易时要注意电压、电流的方向。,(5)含有受控源的网络,互易定理一般不成立。,应用互易定理时应注意:,46 对偶原理(Dual Principle),一.网络对偶的概念,例1.,网孔电流方程:,(R1+R2)il=us,节点电压方程:,(G1+G2)un=is,1.平面网络;,3.两个方程中对应元素互换后方程能彼此转换,互换的元素称为对偶元素;这两个方程所表示的两个电路互为对偶。,2.两个网络所涉及的量属于同一个物理量(电路);,(R1+R2)il=us,(G1+G2)un=is,电阻 R 电压源 us 网孔电流 il KVL 串联 网孔电导 G 电流源 is 节点电压 un KCL 并联

14、 节点,对应元素互换,两个方程可以彼此转换,两个电路互为对偶。,例2,网孔方程:,节点方程:,两个电路互为对偶电路。,对应元素,网孔电阻阵 CCVS T形 节点导纳阵 VCCS 形,二.对偶原理:,对偶关系,基本定律 U=RI I=GU U=0 I=0,分析方法 网孔法 节点法,对偶结构 串联 并联 网孔 节点 Y,对偶状态 开路 短路,对偶元件 R G L C,对偶结论开路电流为零,短路电压为零;理想电压源不能短路,理想电流源不能开路;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例,对偶元素表,(2)电源方向(在按惯例选取网孔电流和节点电压方向的前提下),注意:,(1)惯例网孔电流取顺时针方向,节点电压极性对地为正。每个网孔对应一个节点,外网孔对应参考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