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知识概说.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376914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知识概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说明文知识概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说明文知识概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说明文知识概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说明文知识概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文知识概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知识概说.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说明文知识概说,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一、什么是说明文?,二、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什么是说明对象?,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2、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三、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典型试题: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

3、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分析:“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试 题 讲 析,“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

4、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

5、象等。,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现象本质(结果原因)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整体局部 时间顺序:年代:古今;季节:春冬;(程序顺序:先后安排,如“不倒翁的制作过程”、“蚕茧到成虫的过程”等),理清说明顺序,举例分析: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卢沟桥(1189年)长虹大桥(1961年),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4.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5.介绍三人:东坡(中)鲁直(左)佛印(右),6.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屋顶上;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从

6、,(时间顺序),(一般 个别),(结果原因;主要次要),(概括 具体),(空间顺序),(空间顺序),五、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常见说明方法(口诀)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列数据: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

7、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打比方:像、仿佛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配图表 摹状貌等,掌握说明方法(语言标志),下定义 VS 作诠释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

8、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不能这样,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c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作诠释),例题解析,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

9、作诠释。,作比较 VS 打比方,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相似来联系两事物。,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作比较)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比喻。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比较说明。,例题解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

10、。列图表:能够直观地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和认识。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

11、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12、,和天安门遥遥相对。,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例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作用分析:引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说服力。,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分析: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作用分析

13、: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例如: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七.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认清指代成分.1.中心句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2.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

14、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文学性标题的作用,描述性、抒情性语言常用修辞方法提示:1.分析语言修辞特点2.说明作用:A吸引读者引起思考 B引出全文内容,大自然的现象风叶冰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

15、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

16、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能源危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想一想:1.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顺序的判断3.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4.理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5.说明文的结构,说明对象:风说明对象的特征:变化无常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和作比较说明的方法语言:准确、平实、简洁结构:总分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