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380704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勤于积累巧推断结合语境细斟酌,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实词”,即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而不是一般词典中的意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则需要考生有丰富的实词积累,并仔细揣摩具体语境进行准确迁移。,真题体验延伸,科目一考试 2016年科目一模拟考试题科目二考试 2016年科目二考试技巧、考试

2、内容、考试视频科目三考试 实际道路考试技巧 科目四考试 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 最新试题,文章助读批注: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负图;品行,刚正不阿。批注: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宗即位,召拜为左都御史。,批注:主要事迹二。时间:弘治年间。事件1,弘治事件,上书议论十五事。事件2,做兵部尚书,黜贪懦者三十余人。事

3、件3,总结在兵部十三年,劝皇帝如何教导太子,请求皇帝令有关部门赈灾,训士卒备不虞。批注:主要事迹三。事件1,代替倪岳做吏部尚书。事件2,劝皇帝减膳撤乐等,又上奏吏部职掌十件事。批注: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还乡,正德五年去世。批注: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2.重气节、正道直行。,审明题意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解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据下文“授御史”,

4、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是“雕刻”的意思。,尝试解答A,点评拜:授予官职。陈情表中有“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答案A,点评颦:皱眉头。成语“东施效颦”中有此解释。答案D,基础整合覆盖,解析A“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职名称,“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按本义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即通“擒”,意为“捉拿、擒获”。B.“召见”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C.由成语“名副其实”可推知“副”应为“相称”。D.根据语

5、境知“甚说”应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即通“悦”,意为“高兴”。答案B,参考译文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捉拿住他们。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耍弄罢了。您打算

6、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知识点二一词多义 狠抓基础多义实词的考查,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本义;这个词还有一些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或比喻而来的,叫作引申义或比喻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之为假借义。除假借义以外,

7、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三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而且本义又联系着字形。了解和熟悉这方面的语言知识,将大大有助于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多义词。如:,在一个句子中,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一是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例如“见”最常见的意义是看见,谒见,见解,见识,(现)出现,显现,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文言词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平时学习这类词应当有系统观念,即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了解其全部意义,并把握每个意义的运用环境,临考时方不致无所适从。二是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故在解释文言词语时

8、,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文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解析A根据语境知“王岳”和“司州牧”应是同一人,所以此处应为“授予官职”。B.根据语境“名”“行”是并列关系。“名”是“名声”,“行”应是“品行”。C.根据语义搭配,“短小”的应是“形体”,所以“形”应是“形体、身体”。D.根据语境,是后来王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寻”应为“找到”。答案D,参考译文天保初年,清河王岳被任命为司州牧,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后,便又召他做法曹官。孟业身形矮小,等到谒见时,清河王岳因其矮小而看不起他,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后来

9、王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才对孟业说:“您判案英明,可以说超过了您的身体和容貌。”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太守,为官以宽厚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全郡人认为这是被(孟业)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知识点三古今异义 狠抓基础“古今异义”,即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1)词义扩大:在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利用通感方法扩大。例: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

10、体。例:,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例:,(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必须解释为“气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叫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普遍。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的“涕”只能解释为“眼泪”。,(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

11、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性恶劣。(5)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解析A“其实”在文中是两个词“他实际上”,属于古今异义。B.“左右”现在指方位,在文中指“身边的人”,由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知道。C.“不过”在文中应是“不超过”属于古今异义,和现代汉语“只是”不同。D.“以为”在文中就是“认为”的意思,不属于古今异义。答案A,参考译文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他实际上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就停止,都

12、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呢?”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力气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力气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解析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失”指“失败”

13、,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偏义复词。答案C,技法探究例破,文言实词推断5法1.代入语境法文言文中对实词的考查,准确地说是考查实词在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特属的含义。要想准确判断其含义,必须结合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为我们准确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探究途径。,技法演示:“人众车舆”这是一个并列结构,“人”对应“车”,“众”对应“舆”,所以“众”与“舆”的词义相近或相反,结合后文的“万物殷富”可以确认,“众”与“舆”的意义应该相近,这里把“舆”解释为“众多”是正确的。,适用方法代入语境法推断方法此题考查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

14、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语境法选择。A项,揭:举;B项,去:离开;C项,使:使者。答案D,适用方法代入语境法推断方法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语境法选择。A项,“使”均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C项,“亡”均为“跑掉”;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答案D,适用方法语法甄别法,推断方法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答此题可采用语法甄别法。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

15、“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答案A,适用方法代入语境法或形训联想法,答案第句中“兹”是“这”义,第句中“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而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可采用“代入语境法”和“形训联想法”。,译文:_适用方法代入语境法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分析句式。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

16、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答案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适用方法代入语境法推断方法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这也是代入语境法。答案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适用方法联系熟语法推断方法此题可以借助我们已经掌握的成语,用“联系熟语法”选择。A.可借助成语“狼狈不堪”来推断,堪,忍受。释义正确。B.可借助成语“袖手旁观”来推断,袖,藏在袖里。释义正确。C.可借助成语“拜将封侯”来推断,拜,授职,任命。可知释义“拜访”错误。D.可借助成语“少安毋躁”来推断,少,“稍微”,释义正确。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