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史记5淮阴侯列传课件上课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02627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98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史记5淮阴侯列传课件上课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高二史记5淮阴侯列传课件上课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高二史记5淮阴侯列传课件上课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高二史记5淮阴侯列传课件上课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高二史记5淮阴侯列传课件上课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史记5淮阴侯列传课件上课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史记5淮阴侯列传课件上课用.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淮阴侯列传,司马迁,早年韩信,战神韩信,现代版战神韩信,漂母分食待韩信,胯下之辱,韩信故里,韩信故里,韩信故里,韩信寺,韩信墓前雕像,韩信墓,韩母墓,漂母墓,走进韩信,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

2、,背水为阵,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刘邦,吕后,易中天 韩信,一代名将,旷

3、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这副对联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漂母祠,吕后,漂母,第1段:怒绝亭长【原文】(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注释】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无行:品行不好。推择:推举选用。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

4、,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原文】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注释】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译文】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第2段:漂母饭信【原文】(2)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

5、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注释】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竟:到底、完毕。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译文】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第3段:胯下之辱【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注释】屠:

6、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中情:内心。众辱:当众污辱。能死:不怕死。袴:通“胯”,两腿间。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译文】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概括段意】第13段:早年屈辱。,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乃晨炊蓐食不能死,出我袴下俯出袴下,蒲伏,常,同“尝”,曾经。,蓐,同“褥”,在床上,袴,同“胯”,两腿下

7、。,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含义。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亭长妻患之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大丈夫不能自食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于是信孰视之,没有好的品行,以-为患,嫌恶,准备,竟然,居然,给-吃,为动用法,养活自己,内心,仔细,3、翻译下列句子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

8、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研讨问题,1.概括1-3段中叙述了韩信早年的哪些屈辱?明确:“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小结:通过总结我们发现韩信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贫苦,且饱受屈辱。,2.“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分析每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明确: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怒绝亭长”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漂母饭信”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胯下受辱”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9、。,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挟持:胸襟,气度)苏轼留侯论,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译文】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

10、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故能忍大辱者,必能成大器也。,第4段【原文】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注释】以,率领。涉:渡。禽,同“擒”,捉住。喋血:形容激战而流血很多。【译文】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往东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

11、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原文】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注释】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意思是谈临时打柴割草,烧火做饭,士兵们很难安饱。樵:砍柴。苏:割草。爨:烧火做饭。假:借。间道:隐蔽小道。辎重:军需物资,此指粮草。深沟高垒:深挖战壕,加高营垒。【译文】可是,我听说千里

12、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原文】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注释】彼,他们。吾奇兵,我出奇兵。使(之)野,使他们在荒野。禽,同“擒”,俘虏。【译文】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

13、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原文】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注释】十则围之,倍则战:语出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倍则分之”。意思是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一倍于敌人,就可以和他对阵。罢:通“疲”。【译文】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

14、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第5段【原文】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注释】间视:暗中探听,窥伺。萆:通“蔽”,隐蔽。【译文】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

15、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原文】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飱,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注释】空壁:全军离营。裨将:偏将,副将。详:通“详”,假装。大将旗鼓:主将的旗帜和仪仗。【译文】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

16、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原文】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注释】陈:同“阵”,打仗时的战斗队列。平旦:天刚亮。【译文】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原文】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

17、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注释】复疾战:此三字疑衍。逐利:追夺战利品。遁走:潜逃。【译文】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原文】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

18、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注释】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第6段【原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注释】购:悬赏征求。【译文】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

19、待他。,第7段【原文】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注释】效:呈献,贡献。首虏:首级和俘虏。以上二句语见孙子行军篇:“丘陵堤防,必处其阳面而背之。”意思是说,行军布阵应该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后面临水。倍,背靠,背向。【译文】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原文】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

20、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注释】以上二句语出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意思是说,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死战斗,死中求生而获胜。素:一向,平素。拊循:抚慰,顺从。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士大夫:指一般将士。【译文】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原文】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注释】自为,为保全自己。今,如果。宁,怎么。【译文】这

21、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概括段意】第47段:井陉之战。,研讨问题,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明确: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

22、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3.对这次战斗的详细描写是为了表现韩信的什么?明确:机智、料事如神。表现韩信过人的军事才能。,第8段【原文】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注释】不朝从:不朝见,不从行。鞅鞅:通;“怏怏”,郁闷失意的样子。【译文】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

23、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原文】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注释】不:相当于“否”。【译文】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原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注释】【译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

24、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概括段意】第8段:得意忘形、招主嫉恨。,第9段【原文】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无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注释】辟:退避。使周围的人离去。【译文】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原文】淮阴侯曰:“公之所

25、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注释】信幸臣:亲信,宠幸的臣子。畔:通“叛”。【译文】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原文】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注释】从中起:从京城起事为内应。【译文】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

26、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原文】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注释】弟:但,只管。又写作“第”。诸官徒奴: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译文】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原文】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

27、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众皆贺。【注释】上变:上书皇帝告发非常之事。(11)党:通“倘”,或者、万一。【译文】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原文】国相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注释】(12)绐:欺骗。儿女子:妇女小孩子。夷:诛灭。【译文】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

28、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概括段意】第9段:韩信“谋反”被族。,研讨问题,1.天下平定后,韩信为何“常称病不朝从”?这种表现引起了什么后果?反映了韩信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不满于自己的封位。引起君王的进一步猜忌和怀疑,最终使他蒙受“谋反”的罪名而被诛。反映了韩信清高、自傲、张狂等性格特点。,2、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明确: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3、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明确:不能,4、探究: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明确: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

29、伐,(3)狂妄傲慢,树敌太多;(4)君主的猜忌,杀功臣是普遍的现象。,第10段【原文】高祖已从豨(x)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kui)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注释】信死亦何言(宾语前置句)【译文】高祖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高祖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原文】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注释】自夷:自取灭亡。夷:灭尽。【

30、译文】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皇上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原文】上怒曰:“亨之。”通曰:“嗟呼,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注释】亨,同“烹”,煮。纲绝而维弛:比喻国家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纲,网上总绳。维,系物的大绳。乌,象乌鸦一样。(名作状)【译文】皇上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

31、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原文】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zh)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注释】鹿:与“禄”偕音,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译文】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原文】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注释】置:赦罪,释放。【译文】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

32、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高祖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研讨问题,1、司马迁用高祖捉蒯通这个事件,其作用是什么?谋反是蒯通的计谋,意在说明韩信没有谋反朝廷;对刘邦、吕后密谋残忍杀害韩信,表示激愤之情。,第11段【原文】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注释】行营:四处寻找、谋求。冢:坟墓【译文】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

33、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原文】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注释】不伐已功二句,语本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伐与矜,都有夸耀自满的意思。庶几:差不多。血食:受享祭。古代祭祀,宰杀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集:通“辑”。安定。【译文】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

34、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问题探讨】:1、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2、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韩 信 湖,帅才不及帝王术 魏明伦 韩信是天才的军事家,但不是成熟的政治家,更不是伟人典范。韩信好名,近似杨秀清。未央宫诛韩信虽是冤案,但也

35、不乏韩信自身的致命弱点。后人同情他,却并不十分敬仰他。令人惋惜的是韩信的佼佼帅才和赫赫战功竟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

36、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3、司马迁为淮阴侯作传,寄托着作者哪些情感倾向?司马迁表面上是说韩信自矜功伐,好大喜功,在天下安定以后谋划叛逆;而实际上将激愤之情深蕴其中,对英雄壮士戎马一生却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悲剧,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及卑劣手段表示愤慨和厌恶。,古汉语知识小结 和练习检测,当堂检测,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语的含义。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3、于是信孰视之()4、士有饥色,樵苏后爨()5、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6、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嫌恶,在床上,给-吃,同“熟”,仔细,砍柴,割草,借给,挖沟,筑垒

37、,坚守,7、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8、后有大者,何以加之!()9、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10、有能生得者购千金()11、诸将效首虏,毕贺()12、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13、宁尚可得而用之乎!()14、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同“乃”,竟然,战胜,宿营,赏给,献上,只是,怎么,只管,15、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16、国相绐信曰()17、遂夷信三族()18、秦之纲绝而维弛()19、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20、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党羽,欺骗,灭亡,国家法度败坏,政权瓦解,政权,夸耀,一、通假字1乃晨炊蓐食()2不能死,出我袴下()3于是信孰视之()4俯出袴下,蒲伏()5虏魏

38、王,禽夏说()6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同“褥”,床,同“胯”,两腿间,同“熟”,仔细,同“蒲伏”,“匍匐”,同“擒”,捉住,同“麾下”部下,7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9背水陈()10诸将莫信,详应曰()11信乃解其缚,东乡坐()12右倍山陵(),同“疲”,疲惫,同“蔽”,隐蔽,同“阵”,摆好阵形,同“佯”,假装,同“向”,朝着,同“背”背后,13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1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15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16上怒曰:“亨之”()17、而天下已集(),同“怏怏”,不满意,同“否”,同“叛”,背叛,同“烹”,煮死,集:通“辑”。安定,二、词类活

39、用1名词用为动词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议欲下赵()如我能将几何()未至三十里,止舍(),(给吃),攻下,率领,宿营,2名词作状语欲东下井陉击赵()师事之()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英俊乌集()众辱之曰(),向东,像对待老师一样,在夜里,像乌鸦一样,当众,3使动用法水上军开入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4名词用作动词深沟高垒(),使进入,使退避,挖沟,筑垒,5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亭长妻患之()吾哀王孙而进食()6形容词用作名词恐吾至阻险而还(),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以为患,把当作祸患,认为可怜,险阻之地,三、古今异义词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古义:品行

40、;今义:可以)2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3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贵族子弟。)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举止行动自然;今义:镇定),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6又不能治生商贾(古义:做生意,做买卖;今义:商人)7山东大乱,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古义:崤山以东;英雄豪杰)8然乃行营高敞地(古义:谋求;今义:出征时的军营。),四【一词多义】【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名词,间隙,空隙。)庖丁解牛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名词,中间,其间。)石钟山记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一定的空间,区域。)指南录后序 奉命于危难之

41、间。(名词,一定的时间内,期间。)出师表 遂于外人间绝。(动词,间隔、间断)桃花源记 中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口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动词,离间)屈原列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动词,参与。)曹刿论战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副词,从小路,走小路。)鸿门宴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副词,秘密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1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副词,间或,偶尔)邹忌讽齐王纳谏(12)扁鹊拜见蔡桓公,立有间(名词 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动词,断绝)廉颇蔺相如列传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动词 隔绝)桃花源记 假舟楫者,

4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 横渡)劝学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动词 停止 消失)石钟山记 以为妙绝(形容词 到了极点)口技,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很 非常)核舟记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副词 完全 绝对)促织(8)绝云气,负青天(穿过)(9)吾奇兵绝其后(断绝)(10)从间道绝其辎重(拦截)(11)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绝交),【且】【本义】像放置物品的几案案板、几案。【假借义】1借用作连词,连接前面的话语。(1)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经典文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河水清且涟漪示赵弱且怯

43、也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2)表示层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经典文言】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2用作副词,表示多种关系。(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尚且”“还”。表示让步关系,【经典文言】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2)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暂且”。【成语例释】得过且过: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偷生:苟且,得过且

44、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经典文言】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3)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将”“将要”“将近”。【经典文言】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吾攻赵,旦暮且下。(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年且九十,【固定词组】【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经典文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兵车行),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成安君者,儒者也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2被动句必为二子所禽矣 何为为我禽 乃为儿女子所诈不得推择为吏,3宾语前置句何为为我禽 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大丈夫不能自食4定语后置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5状语后置 信钓于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