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基础知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08417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PPT 页数:321 大小:9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品基础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1页
化学品基础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1页
化学品基础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1页
化学品基础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1页
化学品基础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品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品基础知识.ppt(3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化学品基础知识,TOD宝安厂ISO14001系列培训教材,编辑:陈洋波2003年5月27日,目录,前言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 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 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化学品的包装与贮运 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 常见物质的应急方法 常见解毒剂 常见中毒症状的处理,目录,毒物分类及治疗 刺激性气体 氮氧化物 氰化物 农药 有机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属及其化合物 有毒气体中毒 一氧化碳 一甲胺 氨气 硫化氢,前页,目录,食物中毒 亚硝酸盐 甲醇 有机溶剂中毒 苯 三氯乙烯 四氯化碳 请牢记化学事故医学救援的黄金规

2、则,前页,前言,通常一提起化学品,人们就会想到有毒、腐蚀、爆炸等有害特性,显然这是化学品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错,化学品类的确具有上述某些有害特性,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品都具有此类特性,有些没有而有些化学品的危害性更甚,但是只要了解其基本常识和基本防护知识,对化学品的恐惧心理是很容易消除的。因化学品涉及到人员安全以及环境影响等现代生产企业特殊而敏感的话题,艾默生环境管理政策又极为强调规范的化学品管理与个人保护措施,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和个人人身的安全,我们应该多多学习了解化学品的相关特性和应急处理措施。本资料讲述了化学品的基本常识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应急措施等知识。,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

3、别与分类,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就是根据化学品(化合物、混合物或单质)本身的特性,依据有关标准,确定是否是危险化学品,并划出可能的危险性类别及项别。我国危险性分类依据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标准。分类不仅影响产品是否受规定管制,而且影响到产品标签的内容,危险标志以及MSDS的编制。鉴别与分类是化学品管理的基础。1.1 规定的管制对象(见图1.1)规定的管制范围主要是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GB6944-86)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中规定的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

4、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六大类危险化学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图1.1,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下列产品不属规定管制:受限制的民用消费品,如化妆品等;民用爆炸品和军用爆炸性物品;药品、食品、兽药;放射性物品;有害废物。一般确定某种化学品是否是规定的管制对象可采用图1.1所示方法进行。1.2 生产和经营单位的鉴别与分类责任 生产企业对其生产、销售的化学品危险性的鉴别与分类负有最基本的责任。生产企业必须依据 规定和国家标准到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机构对其生产的化学品进行危险性鉴别和分类,否则不能出厂。经营企业必须对所经营的化学品(包

5、括进口化学品)向供应商索取有关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的文件。,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3 化学品危险性类别及分类的一般程序 1.3.1 危险性类别 危险性分类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国家标准,将危险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第1类 爆炸品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1项 易燃气体 第2项 不燃气体 第3项 有毒气体第3类 易燃液体 第1项 低闪点液体 第2项 中闪点液体,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第3项 高闪点液体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1项

6、 易燃固体 第2项 自燃物品 第3项 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1项 氧化剂 第2项 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1项 毒害品 第2项 感染性物品第7类 放射性物品第8类 腐蚀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第1项 酸性腐蚀品 第2项 碱性腐蚀品 第3项 其它腐蚀品1.3.2 危险性分类的一般程序 确定某种化学品是否为危险化学品,一般可按下列程序:对于现有化学品,可以对照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90)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两个标准,确定危险性类别和项别;对于新的化学品,可首先检索文献,利用文献数据进行危险性初

7、步评估,然后进行针对性实验;对于没有文献资料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物化性质、毒性、燃爆、环境方面的试验,然后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标准进行分类。试验方法和项目参照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进行。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程序见图1.2。,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图1.2,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3.3 混合物危险性分类 上述分类程序和方法适用于任何化学品,包括纯品和混合物。但对于混合物,列在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90)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

8、中的种类很少,文献数据也较少。但其在生产、应用、流通领域中却相当普遍,加之品种多、商业存在周期短,而某些危险性试验如急性毒性试验周期长,费用高,要进行全面试验并不现实。有资料表明,混合物的急性毒性数据存在加和性,在难以得到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危害成分浓度的大小进行推算。分类时,燃爆危险性数据由于相对较易获得,一般可通过试验解决。下面介绍混合物LC50、LD50的计算:1)蒸气吸入急性毒性 有害组分的LC50未知时,其LC50数据取与该组分具有类似生理学和化学作用的化学品的LC50值;LC50已知时,可通过公式计算,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其中:n为危害组分总数;x为第

9、i种有害组分的摩尔分数。例如已知NO、NO2的LC50(4h,大鼠吸入)分别为1068 mg/m3和126mg/m3,若NO中含10%(体积比)的NO2,则该混合物的LC50计算如下:,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2)经口、经皮急性毒性 若各组分LD50均已知,则:,其中:p为组分的重量百分数。例如已知4-甲酚、2-甲酚的LD50(大鼠经口)分别为207 mg/kg和121mg/kg,若4-甲酚中含5%的2-甲酚,则该混合物的LD50计算如下:,由此得到LD50、LC50数据,结合由试验得到的燃爆数据,根据危险性分类程序即可对该混合物进行分类。,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

10、鉴别与分类,1.4 爆炸品 1.4.1 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4.2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

11、.8时,雷德蒸气压大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易燃气体 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6类)。,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4.3 易燃液体 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按闪点分为以下三项:低闪点液体 闪点-18;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高闪点液体 23闪点61。,回目录

12、,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4.4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本类物品易于引起和促成火灾,按其燃烧特性分为以下三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4.5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本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组成分为以下二项:氧化剂 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

13、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 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4.6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具体指标 经口:LD50500 mg/kg(固体)LD502

14、000 mg/kg(液体)经皮(24h接触):LD501000mg/kg 吸入:LC5010mg/L(粉尘、烟雾)该类分为毒害品、感染性物品2项。其中毒害品按其毒性大小分为一级毒害品和二级毒害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4.7 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kg的物品。按其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1.4.8 腐蚀品 腐蚀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该类按化学

15、性质分为三项: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其它腐蚀品。按其腐蚀性的强弱又细分为一级腐蚀品和二级腐蚀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及使用量也随之增加,因而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类都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尤其是化学品作业场所的工人接触化学品的机会将会更多。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从轻微的皮疹到一些急、慢性伤害甚至癌症,危害更严重的是一些引人瞩目的化学灾害性事故。例如: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镇联合碳化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使20万人受害,2500人丧生;1991年江西上饶地区发生一甲胺泄漏事故,中毒人数达15

16、0人,死亡41人。化学危害给国民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因此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化学品管理,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2.1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2.1.1 呼吸道 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17、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2.1.2 皮肤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2.1.3 消化道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2.2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2.2.1 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

18、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我们称这个器官为靶器官。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2.2.2 生物转化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2.2.3 排出 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

19、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2.2.4 蓄积 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2.3 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化学品的毒作用可分为如下临床类型。引起刺激 过敏 缺氧 昏迷和麻醉 全身中毒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尘肺等2.3.1 刺激 刺激意味着身体同化学品接触已相当严重,一般受刺激的部位为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2.3.1.1 皮肤 当某些化学品和皮肤接触时,

20、化学品可使皮肤保护层脱落,而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疼痛,这种情况称作皮炎,许多化学品能引起皮炎。,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2.3.1.2 眼睛 化学品和眼部接触导致的伤害轻至轻微的、暂时性的不适,重至永久性的伤残,伤害严重程度取决于中毒的剂量,采取急救措施的快慢。2.3.1.3 呼吸系统 雾状、气态、蒸气化学刺激物和上呼吸系统(鼻和咽喉)接触时,会导致火辣辣的感觉,这一般是由可溶物引起的,如氨水、甲醛、二氧化硫、酸、碱,它们易被鼻咽部湿润的表面所吸收。处理这些化学品必须小心对待,如在喷洒药物时,就要防止吸入这些蒸气。一些刺激物对气管的刺激可引起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

21、,如二氧化硫、氯气、煤尘。一些化学物质将会渗透到肺泡区,引起强烈的刺激。在工作场所一般不易检测这些化学物质,但它们能严重危害工人健康。化学物质和肺组织反应马上或几个小时后便引起肺水肿。这种症状由强烈的刺激开始,随后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缺氧以及痰多。例如下列物质就会引起上述反应:二氧化氮、臭氧以及光气。,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2.3.2 过敏 接触某些化学品可引起过敏,开始接触时可能不会出现过敏症状,然而长时间的暴露会引起身体的反应。即便是接触低浓度化学物质也会产生过敏反应,皮肤和呼吸系统可能会受到过敏反应的影响。2.3.2.1 皮肤 皮肤过敏是一种看似皮炎(皮疹

22、或水疱)的症状,这种症状不一定在接触的部位出现,而可能在身体的其它部位出现,引起这种症状的化学品如:环氧树脂,胺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2.3.2.2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对化学物质的过敏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的反应常包括咳嗽,特别是夜间,以及呼吸困难,如气喘和呼吸短促,引起这种反应的化学品有甲苯、聚氨脂、福尔马林。2.3.3 缺氧(窒息)窒息涉及到对身体组织氧化作用的干扰.这种症状分为三种:单纯窒息、血液窒息和细胞内窒息。,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2.3.3.1 单纯窒息 这种情况是由于周围氧气被惰性气体所代替,如氮气、二氧化碳、乙烷、氢气或氦气,而使氧气

23、量不足以维持生命的继续。一般情况下,空气中含氧21%。如果空气中氧浓度降到17%以下,机体组织的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头晕、恶心,调节功能紊乱等症状。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空间有限的工作场所,缺氧严重时导致昏迷,甚至死亡。2.3.3.2 血液窒息 这种情况是由于化学物质直接影响机体传送氧的能力,典型的血液窒息性物质就是一氧化碳。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0.05%时就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严重下降。2.3.3.3 细胞内窒息 这种情况是由于化学物质直接影响机体和氧结合的能力,如氰化氢、硫化氢这些物质影响细胞和氧的结合能力,尽管血液中含氧充足。2.3.4 昏迷和麻醉 接触高浓度某些化学品,如乙醇、丙醇、丙酮、丁

24、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这些化学品有类似醉酒的作用,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但也会导致一些人沉醉于这种麻醉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2.3.5 全身中毒 人体是由许多系统组成的,全身中毒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的对一个或多个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并扩展到全身的现象,这种作用不局限于身体的某一点或某一区域。肝脏的作用就是净化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并在排泄前将它们转化成无害的和水溶性的物质。然而有一些物质是对肝脏有害的,根据接触的剂量和频率,反复损害肝脏组织可能造成伤害引起病变(肝硬化)和降低肝脏的功能,例如溶剂酒精,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仿,也可能被误认为病毒

25、性肝炎,因为这些化学物质引起肝损伤的症状(黄皮肤、黄眼睛)类似于病毒性肝炎。肾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排除由身体产生的废物,维持水、盐平衡,并控制和维持血液中的酸度。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如汞、铅、铊、镉、四氯化碳、氯仿、六氟丙烯、二氯乙烷、溴甲烷、溴乙烷、碘乙烷等。,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神经系统控制机体的活动功能,它也能被一定的化学物质所损害。长期接触于一些有机溶剂引起疲劳,失眠,头痛,恶心,更严重的将导致运动神经

26、障碍,瘫痪,感觉神经障碍;神经末梢不起作用与接触己烷、锰和铅有关,导致腕垂病;接触有机磷酸盐化合物如对硫磷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失去功能;另外接触二硫化碳,可引起精神紊乱(精神病)。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男性不育,怀孕妇女流产,如二溴化乙烯、苯、氯丁二烯、铅、有机溶剂和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与男性工人不育有关,流产与接触麻醉性气体、戊二醛、氯丁二烯、铅、有机溶剂、二硫化碳和氯乙烯等化学物质有关。2.3.1 致癌 长期接触一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引起细胞的无节制生长,形成癌性肿瘤。这些肿瘤可能在第一次接触这些物质以后许多年才表现出来,这一时期被称为潜伏期,一般为440年。造成职业肿瘤的部

27、位是变化多样的,未必局限于接触区域,如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肺癌;鼻腔癌和鼻窦癌是由铬、镍、木材、皮革粉尘等引起的;膀胱癌与接触联苯胺、萘胺、皮革粉尘等有关;皮肤癌与接触砷、煤焦油和石油产品等有关;接触氯乙烯单体可引起肝癌;接触苯可引起再障。,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2.3.7 致畸 接触化学物质可能对未出生胎儿造成危害,干扰胎儿的正常发育,在怀孕的前三个月,脑、心脏、胳膊和腿等重要器官正在发育,一些研究表明化学物质可能干扰正常的细胞分裂过程,如麻醉性气体、水银和有机溶剂,从而导致胎儿畸形。2.3.8 致突变 某些化学品对工人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后代发生异常,实验

28、结果表明80%85%的致癌化学物质对后代有影响。2.3.9 尘肺 尘肺是由于在肺的换气区域发生了小尘粒的沉积以及肺组织对这些沉积物的反应,很难在早期发现肺的变化,当X射线检查发现这些变化的时候病情已经较重了。尘肺病患者肺的换气功能下降,在紧张活动时将发生呼吸短促症状,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能引起尘肺病的物质有石英晶体、石棉、滑石粉、煤粉和铍。,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化学毒物引起的中毒往往是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常见毒物铅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损害;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现白内障、中毒性肝病、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同一种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其损害的器官

29、及表现亦可有很大差别。例如,苯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而慢性中毒主要为造血系统的损害。这在有毒化学品对机体的危害作用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此外,有毒化学品对机体的危害,尚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如毒物本身的特性(化学结构、理化特性),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的敏感性等。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系统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伤亡为各类事故之首,由此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如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油品罐区发生特大火灾

30、爆炸事故,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罐区一片火海,死亡9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1993年深圳清水河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5人,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造成的。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3.1 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 人的生存至少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食物、氧和热量,这些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比例,太多或太少的食物、氧和热量都可能导致不身体不适、生病或死亡。同样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也需要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

31、源。它们也必须有正确的比例和在合适的状态下才能燃烧或爆炸,过量的燃料与不充足的氧、高浓度的氧与不足量的燃料都不能燃烧,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和浓度的燃料和氧,以及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能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例如: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5.3%或大于14%时,由于甲烷浓度过低或氧气浓度过低,甲烷便不能燃烧。同时,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源。若用热能引燃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当点燃温度低于595时燃烧便不能发生。若用电火花点燃,则最小点火能为0.28mJ,若点火源的能量小于该数值,该混合气体便不着火。3.1.1 可燃气

32、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 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当遇点火源时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但并非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能发生,而是有固定的浓度范围,在此浓度范围内,浓度不同,放热量不同,火焰蔓延速度(即燃烧速度)也不相同。在混合气体中,所含可燃气体为化学计量浓度时,发热量最大,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火焰蔓延速度最大,燃烧最剧烈;可燃物浓度增加或减少,发热量都要减少,蔓延速度降低,当浓度低于某一最低浓度或高于某一最高浓度时,火焰便不能蔓延,燃烧也就不能进行,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33、。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但是,在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补充或渗漏进去,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可燃粉尘用mg/m3表示。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0%,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通常的爆

34、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的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它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部分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爆炸极限见表3-1。,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表3-1,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另外,某些气体即使没有空气或氧存在时,同样可以发生爆炸。如乙炔即使在没有氧的情况下,若被压缩到2个大气压以上,遇到火星也能引起爆炸。这种爆炸是由物质的分解引起的,称为分解爆炸。乙炔发生分解爆炸时所需的外界能量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实验证明,若压力在1.5MPa以上,需要很少能量甚至无需能量即会发生爆炸,表明高压下的乙炔是非常危险的。针对乙炔分解爆炸的特性,目前采用多孔物质,即把乙炔压

35、缩溶解在多孔物质上。除乙炔外,其它一些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气体,也有同样性质,如乙烯、环氧乙烷、丙烯、联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氯等。3.1.2 液体的燃爆危险性 易(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先蒸发成蒸气,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开始时燃烧速度较慢,火焰也不高,因为这时的液面温度低,蒸发速度慢,蒸气量较少。随着燃烧时间延长,火焰向液体表面传热,使表面温度上升,蒸发速度和火焰温度则同时增加,这时液体就会达到沸腾的程度,使火焰显著增高。如果不能隔断空气,易(可)燃液体就可能完全烧尽。,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

36、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液体在闪点温度,蒸发速度较慢,表面上积累的蒸气遇火瞬间即已烧尽,而新蒸发的蒸气还来不及补充,所以不能持续燃烧。当温度稍高于闪点时,易(可)燃液体随时都有遇火源而被点燃的可能。因此,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常见易(可)燃液体的闪点见表3-2。,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表3-2,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3.1.3 固体的燃

37、爆危险性 固体燃烧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而燃烧。某些固态化学物质一旦点燃将迅速燃烧,例如镁,一旦燃烧将很难熄灭;某些固体对摩擦、撞击特别敏感,如爆炸品、有机过氧化物,当受外来撞击或摩擦时,很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故对该类物品进行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切忌摔、碰、拖、拉、抛、掷等;某些固态物质在常温或稍高温度下即能发生自燃,如白磷若露置空气中可很快燃烧,因此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要加强对该类物品的管理,这对减少火灾事故的发

38、生具有重要意义。工业事故中,引发固体火灾事故较多的是化学品自热燃烧和受热自燃。可燃固体因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化学过程而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累,使可燃物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这种现象称自热燃烧。,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在常温的空气中能发生化学、物理、生物化学作用放出氧化热、吸附热、聚合热、发酵热等热量的物质均可能发生自热燃烧。例如,硝化棉及其制品(如火药、硝酸纤维素、电影胶片等)在常温下会自发分解放出分解热,而且它们的分解反应具有自催化作用,容易导致燃烧或爆炸;植物和农副产品(如稻草、木屑、粮食等)含有水分,会因发酵而放出发酵热,若积热不散,

39、温度逐渐升高至自燃点,则会引起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自燃点时,即可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如合成橡胶干燥工段,若橡胶长期积聚在蒸汽加热管附近,则极易引起橡胶的自燃;合成橡胶干燥尾气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时,尾气中往往含有少量的防老剂,由于某些防老剂不易解吸,长期吸附后,活性炭纤维中防老剂含量逐渐增多,当达到一定量时,若用水蒸汽高温解吸后不能立即降温,某些防老剂则极易发生自燃事故,导致吸附装置烧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3.2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

40、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一秒钟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1、直接的破坏作用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如1979年浙江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钢瓶的碎片最远飞离爆炸中心830米,其中碎片击穿了附近的

41、液氯钢瓶、液氯计量槽、贮槽等,导致大量氯气泄漏,发展成为重大恶性事故,死亡59人,伤779人。,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物质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速度膨胀,象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递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而发生扰动,使其压力、密度等产生突变,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称为冲击波。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气冲

42、击波波阵面上的超压可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大气压,在这样高的超压作用下,建筑物被摧毁,机械设备、管道等也会受到严重破坏。当冲击波大面积作用于建筑物时,波阵面超压在20kPa30kPa内,就足以使大部分砖木结构建筑物受到强烈破坏。超压在100kPa以上时,除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将全部破坏。,回目录,化学品常识-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3、造成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内,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

43、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发生。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引起火灾。如1979年12月,吉林液化石油气厂2号球罐破裂时,涌出的石油气遇明火而燃烧爆炸,大火持续了整整23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4、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物质不仅是可燃的,而且是有毒的,发生爆炸事故时,会使大量有害物质外泄,造成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各种

44、化学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新化学品也不断涌现。人们在充分利用化学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废物,其中不乏有毒有害物质。由于毫无控制的随意排放及化学品其他途径的泄放,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严重污染了环境,如何认识化学品的污染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品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已是人们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4.1 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 有害化学品是指任何已经被确认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危害性的化学品。随着工农业迅猛发展,有毒有害污染源随处可见,而给人类造成的灾害要属有毒有害化学品为最重。化学品侵入环境的途径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侵入途径可大至分为四种,(1)人为施用直接进入环境;(2)在生产、加工

45、、储存过程中,作为化学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形式排放进入环境;,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3)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着火、爆炸、泄漏等突发性化学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学品外泄进入环境;(4)在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过程中以及家庭装饰等日常生活使用中直接排入或者使用后作为废弃物进入环境。进入环境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或潜在危险。仅举农药这一有害化学品为例,随着农药科技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农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从不使用农药的自然农业发展到使用农药的现代农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紧张的大国,农药在解决农作物的自然灾害,促进粮食增产方

46、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庸讳言,由于农药是一类有毒化学物质,而且是人为主动投加到环境当中,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必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充分肯定农药的有利作用的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农药的污染及其产生的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尤其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破坏,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重视;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十分深远,尤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其对三致作用和对生殖性能的影响等。农药环境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据有

47、关学者研究指出,我国仅由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社会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11.23亿美元之多。此外,农药污染水体还对鱼类和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具有难于生物降解和高蓄积性的农药的污染危害更为严重。联合国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最近提出DDT、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九种农药和多氯联苯、二恶英和苯并呋喃三种工业化学品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化学性质稳定,容易蓄积在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其中有些物质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对人类和环境构成更大的威胁。,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同时工业废水也是对环境最大的污染源

48、之一,譬如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全国主要江河湖泊,使水质恶化,特别是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和太湖(简称三河三湖)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996年对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50个重点河段的监测评价结果表明,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第类和类标准(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仅占了32.2%,符合第类标准的占21.9%,而符合第、类标准(适用于一般工农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占9%。工业废水中排放的氰化物对鱼类危害更甚,当水中氰化物浓度达到5mg/L时,在两小时内鱼类会死亡20%,一天内全部死亡,含苯酚废水可抑制

49、水中细菌、藻类和软体动物生长。用含酚废水灌溉农田能抑制光合作用和酶的活性,破坏农作物生长素的形成,造成减产。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进入水体后会使封闭性湖泊、海湾形成富营养化,造成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威胁鱼类生存、水质发臭出现赤潮,有的河流已鱼虾绝迹。化学废弃物的不适当处置,会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和人类生存。目前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回目录,化学品常识-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癌症患者60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约500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10。我国每年癌症新

50、发病人有150万人,死亡110万人,而造成人类癌症的原因10%15%与化学因素有关。再则冷冻与空调设备释放出的氯氟烃气体造成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照增强,使人群皮肤癌发病率上升。燃煤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导致河流湖泊酸化,影响鱼类繁殖甚至种群消失。土壤酸度增高可使细菌种类减少,肥力减退,影响作物生长。酸雨还使土壤中锰、铜、铅、镉和锌等重金属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转移进入江河湖泊引起水质污染。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已发生过60多起严重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公害病患者有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1952年12月5日1日,由于燃煤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发生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