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柳宗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14637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城山记柳宗元.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江 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却使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

2、、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者的生花妙笔使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柳宗元被贬时期,心情极为悲愤、抑郁,他往往借山水景物抒发内心的积郁、悲情。他在永州作的与李建书中说:“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虽然出游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毕竟能减轻他精神上的负累,而且他往往能把山水引为知己,与之同病相怜,从而渲泄内心的悲情。,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八司马之一)。后任柳州刺史,故也称为柳柳州。文

3、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议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代表作:,议论文:捕蛇者说传记文: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并著有柳河东集,始得西山宴游记原址,钴母潭记原址,袁家渴记原址,小石城山记原址,石涧记原址,钴母潭至西小丘记原址,这一组游记所写的山水之美,几乎都是作者亲身观察、体验后发现的,所以这些游记不但描写了山形水态,而且记叙了作者探寻发现美的过程.这些奇异美

4、丽的山水景物为世所弃、为人冷落,不免使作者联想到自己怀抱利器而被弃绝在异域遐荒的命运,所以他对山水花鸟虫鱼绘形绘色的同时,也溶入了深深的感叹,人情物态契合无间。,基础过关,自读课文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写法:,垠 睥睨 数 偃 傥 更 伎 逾,yn p n shu yn,tng gng j y,2、注意句子的停顿及语气。,朗读全文,概括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

5、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第1段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少:稍 寻:寻找垠:边、界 睥睨:城墙上的女墙 数:密集 不过:不超过环:盘旋攀登 径:一直、径直北、下:名词做动词,向北走、向下走 西、北、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北、向东 投以小石:介词短语后置,“以小石投”,自读,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学习课文

6、第一段:,翻译课文第一段中带有“而”字的句子,注意“而”字前后之间的关系。,1、逾黄茅岭而下,译:越过黄茅岭向下。,2、其一少北而东,译: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3、土断而川分,译: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4、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译: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5、益奇而坚,译: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虚词“而”字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拔剑撞而破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吾恂恂而起。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并列),(递进),(承接),(转折),(修饰),(假设),

7、(代词),(语气词),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向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重点研讨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

8、括。奇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土堡的形状 山洞的深窈 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 树竹的奇坚,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2、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3、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4、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第2段 噫!吾疑造

9、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学习第二段:,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辱:屈辱,贬谪。或:有人 是:这,试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二段,诚,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及是,愈以为诚有.帝感其诚,果真,如果,确实,的确,真心,不虚伪,重点字词,更,1.贤者更礼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3.更百年不得一售其伎4.欲通使,道必更匈奴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改变,互相,交替,经历,经过,更加,经历

10、,经过,会市肆有刊武夷先生集者偶售得之吾售之,人取之操童子业,久不售更遭丧乱嫁不售,售,买,卖,考试得中,女子出嫁,哦!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三读课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

11、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4、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文章主旨文章以凝炼而生动

12、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文章特色凝炼而生动的语言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解读“贬官文化”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

13、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讨论:思考探究练习一明确:此句是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忧愁的心情,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

14、是这些山水了。,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1、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隙(空闲)披草(分开草)施施(慢步走着的样子)惴(恐惧不安,战战兢兢 的样子)B、徒(指出游时的随从人员)极(至,到达)箕踞(盘踞)衽席(座席),C、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培(小土丘)颢气(浩气)遁隐(隐藏)D、缘(循,沿着)苍然(青灰色,黄昏时的天色)冥合(融合为一体)志(记),B,2

15、、划画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始指异之 B、颓然就醉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故为之文以志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是岁元和四年也,D,3、翻译。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意中所想要到的地方,梦中也就同样到那里去。,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一直延伸到视野之外,与天相接。,眼中所见的尽寸之地实际上有千里之距。(形容山高望远),四面眺望,景色如同一样。,4、填空:“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句话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_。“萦青缭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意思是_,5、按下列要求摘抄句子。表现西

16、山高峻的句子是_。表现西山气象阔大的句子是_。,与天地万物融为一起的悠闲、得意,借代,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讨论:思考 探究 练习三参考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

17、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瞭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

18、,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表现作者心境的语句有:一、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二、望西山,始指异之。三、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四、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两文情感的不同之处:1、前文含蓄、形象,借小石城山来表明心迹;后文直白和含蓄结合。2、前文单一;后文有层次变化。,小石城山记主要通过对小石城山秀美景色的描写,表达自己遭贬谪,才能无法施展的愤懑之情。始得西山宴游记则是通过对西山的游玩,抒发自己对美好景色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