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制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25359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科举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清代科举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清代科举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清代科举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清代科举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科举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科举制度.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代科举制度,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了解科举制度,明 确清代科举考试的意义。教学内容:清代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考试的过程;八旗科举;科举制的作用。教学重点:科举考试的过程和作用。,清代选官的主要形式,特简:皇帝直接任命会推:大臣公推荫袭:荐举:捐纳:捐钱、粮得官或复官。科举:分科举人,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始于隋文帝杨坚时期,唐宋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达到了极其完善、极其严密的地步。常科:秀才、俊士、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以进士为最重。“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制科:皇帝临时下诏举行,选取特别人才。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等

2、;清: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仁宗劝学诗,元朝时期,科举考试形式由诗赋向八股文转化,开始把程朱理学作为取士标准,这对明清两代科举制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代,形成固定模式。,一、科举考试的过程,1、童试:科举考试的准备阶段,儒童或童生童试生员(秀才),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1)县试:每年的二月举行。联保、认保:保证考生身家清白,非倡优皂隶子孙,未居父母丧,系本县籍贯。发案、案首。(2)府试:四月举行。派保。,(3)院试:省一级的地

3、方考试,也是录取生员 入学的考试。主持:学政。考试地点:贡院或考棚。院试考试分为两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复试。考中为秀才,进入府、州、县学。入泮或采芹。生员分三等,即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岁试、科试。录科、录遗、大收。,2、乡试(“秋闱”),三年举行一次,于子、卯、午、酉年八月八月初八日至十六日举行。(正科、恩科)地点:贡院或考棚、“棘闱”内帘和外帘乡试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前五名称为五经魁。,举人做官有三种途径:拣选:知县、教职(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大挑:截取:,3、会试(“春闱”、“礼闱”),辰、戌、丑、未年二月举行,京师,由礼部主持。主考:大总裁,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

4、及侍郎、内阁学士中选任,由皇帝钦命。同考官18人,按五经分房阅卷,又称“十八房同考”。“杏榜”、“探杏”,考中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商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统计,清代共举行会试112科,共录取进士26391人,平均每科录取236人。,4、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贡士的复查和复试。殿试日期:会试发榜之后殿试地点:清初在天安门外,1658年改在太和殿,1789后改在保和殿殿试。殿试取中者称为进士,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都称为传胪,“恩荣宴”,“琼林宴”,并由朝廷赐给银两、彩花、衣服,并由工部给银建题名碑。,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

5、尽长安花。,5、朝考,时间:殿试传胪后三日目的:目的是为了选庶吉士和授予官职。朝考将新进士分为一、二、三等,前十名有皇帝钦定,朝考第一名称为朝元。按复试、殿试、朝考的等第的数字总和分别授官,例如,会试复试一等、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总计为四,一般总分为四、五皆可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其余分数越小,授官越优。,进士授官,殿试一甲三名可以不参加朝考,直接授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殿试二甲第一名和朝元也要到翰林院任职。王庆云石渠余记:“清初例,二甲授京官,三甲授外官,康熙九年定,二、三甲俱授知县。清中期以后,进士多授予六部主事、内阁中书、行人、评事、国子监博士、推官及知州、知县等

6、。”,6、庶吉士:馆选,顺治三年(1646年),朝考后选庶吉士,称为馆选。庶吉士授官:散馆考试考列第一等者,留在翰林院编修、检讨;第二等授给事中、御史、主事、中书、推官、知县、教职等;第三等,则被除名,即归进士原班或留馆再学习三年。一甲进士虽已授官职,但也要参加庶吉士的散馆考试,考列二等末或三等,则授予外职。,二、八旗科举,1、统治者对八旗科举的态度:,满族人入仕之途:侍卫、笔帖式、郎中、中书等。“不以文事争能”,保持“国语骑射”,对八旗子弟参加科举的态度是:允许,但并不支持,2、表现:,A、八旗科举时停时行。B、满汉士人参加科举时有很多不同之处,满族士人首先验看马步箭。C、科举入仕的满族子弟

7、并不受重视,满族人高官厚禄者也多不是科举出身。,3、清朝实行科举制的目的,鄂尔泰像,不为其能得人,而为其能治平天下。,非不知八股文为无用,特以牢笼士子,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思考题:如何看待清代的科举制度?,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给贫寒之士一种相对公开、公平的踏上仕途的机会。,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蒲松龄聊斋志异,“八股之害等于焚书”顾炎武,不知苏轼为何人的进士范进;蒲松龄的“越幅”与聊斋志异;赵翼的坎坷经历;进入官场以后的“人才们”;黄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消极方面:扼杀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