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433361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3.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其不可而为之,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李零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张岱四书遇一是责任使然,二是希望尚存,三是必须坚持。易中天,一、初步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出了本文的主题。,二、从一斑见全豹:具体感知“

2、知其不可而为之”,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补充材料,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日:“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日:“予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左传哀公十四年,探 讨,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春秋大义”,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

3、多管闲事之嫌?,探 讨,哀公:“告夫三子”三桓:“不可”孔子:“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沐浴而朝”“陈恒”,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孔子的态度。,补充,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说:“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亦非不知三子之不欲讨,而必以告者,欲明大义于三家也。纵无益于齐,而君臣之大防,犹可默夺强臣之魄。”因此,孔子郑重其事地禀告此事,也是为了警告鲁国的三家大夫。,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

4、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探 讨,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探 讨,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如果楚狂没有躲避,设想一下孔子会跟他说些什么?,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5、”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探 讨,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探 讨,【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

6、在礼法之外,不妨傲慢放肆些。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探 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在那样纷乱不堪的社会形势下,他先要澄清天下,然后再隐居于江湖。,理解孔子的“怃然”。,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7、。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探 讨,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补充,“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 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

8、弃最后的努力。”李零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于丹,补充,一般人做事都重在“事功”,着眼于能不能成功,如果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肯去做的。孔子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他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觉得应该做就去做。从“义”的观念看,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为之”就是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而不在于外

9、在的结果。“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这段文字其实可以看作是儒道文化的滥觞,是太极文化的标本。孔子和屈原作为儒家代表,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情怀和执著精神,代表太极文化中的阳极,积极入世;荷蒉者和渔父不滞于物、与时推移的圆熟,随遇而安、游刃有余的超脱

10、,代表着阴极,以出世为保全。正体现了儒道互补这一文化母题。,探 讨,这三章非常著名,都是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隐者的评论和孔子的回应。孔子很尊敬这些人:避世隐居,洁身自好。同时也说明自己积极入世的理由:“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应该说,这是情真意深的。“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本体”高于现象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屈从于因果的自由。李泽厚,你欣赏“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避之”?,探 讨,孔子对其当世是取半合作半批判的态度,与隐士的彻底不合作有所不同。一方面,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要寻找开明

11、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无不可。但其实是清、浊二道两面不讨好,庙堂和江湖都不见容,悲夫!李零,你欣赏“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一生的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比较: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段话有相同之处。是孔子临终前的哀叹,有一种伤感与无奈。回首自己的生命历程,一生梦想没有得到实现。,拓

12、展,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孔子的死对中华民族来说确实像泰山崩塌一样,但他留下为政以德、礼乐治国的理想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探究,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例如范仲淹、文天祥、诸葛亮等等。现实生活需要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原动力。同时,绝不能误解这句话,不可而为之的应该是正义的事,应合乎法律合乎人性发展合乎社会进步的,否则会逆流而动,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